2O04年6月30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简称省社科联)调研工作时,要求省社科联组织力量,深入研究毛泽东同志在浙江的有关史料。为此,省社科联于2005年4月成立了课题组。此后,时任省社科联副主席连晓明和学会处处长谢利根多次召集课题组成员开会,对课题成果的表现形式、写作方案、写作大纲等进行讨论研究;书稿形成后,又多次组织课题组进行分析、探讨、修改。金延锋、徐斌和王祖强专著的《共和国命运的抉择与思考(毛泽东在浙江的785个日日夜夜)》后定于作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项目,于2009年国庆前夕出版。
毛泽东在他一生中,53次亲临浙江,在浙江度过了785个日日夜夜。毛泽东为什么这么喜欢到浙江?他在浙江都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许多重大决策都是在杭州酝酿做出的?《共和国命运的抉择与思考(毛泽东在浙江的785个日日夜夜)》将告诉你。
金延锋、徐斌和王祖强专著的《共和国命运的抉择与思考(毛泽东在浙江的785个日日夜夜)》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文笔揭示了53次视察的点点滴滴、785个日日夜夜的丰富细节。
突访杭州小营巷
1958年1月5日午后,毛泽东在杭州饭店接见外宾后,准备离开杭州到广州去。在去飞机场的路上,毛泽东突然提出要看看杭州市的卫生。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吴宪说小营巷的卫生搞得最好。这正合毛泽东之意。此时,警卫人员和部分工作人员都已经去了机场。毛泽东只带着身边的叶子龙、王金山、李银桥等工作人员,在吴宪和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的陪同下,悄然前往。
小营巷居民区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居住着200多户居民。这里房屋比较陈旧,有的建筑还是太平天国时代建造的;居住十分拥挤,一个不大宽敞的墙门里往往住着十几户人家。新中国成立前,这里被称为“鬼的世界”:四堆从20世纪30年代时就堆积起来的垃圾,像小山似的耸在居民区里,垃圾堆里有死猫、死狗,甚至还有弃婴和死胎;阴沟、窨井终年不通,满出来的污水,到处流淌,加上遍地的人粪畜粪,整个小营巷一年四季臭气熏天;成群结队的苍蝇、蚊子,整日飞来飞去,……这一切,给居民们带来了霍乱、痢疾、疟疾、乙型脑炎等常年不断的各种传染病,损害了人们的健康,夺去了无数条生命。人们都说那时候的日子是“荒年缺柴米,丰年少棺材”。新中国成立后,小营巷居民不仅摆脱了贫困,而且在党的领导和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了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逐步摆脱了各种传染病的缠绕。他们在附近居民的帮助下,搬走了四座小山般的垃圾堆,一共清除了350多吨垃圾,填平了附近宿舟河下一条滋生蚊子的“祸海”,疏通了阴沟、窨井,“讲卫生、爱清洁”蔚然成风。从1955年起,就逐步消灭了蚊子、苍蝇,到1957年底,清洁户的比例已经占全居民区住户的90%以上。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每次到浙江,都要向省委领导询问浙江省特别是杭州市的卫生情况。小营巷居民基本消灭蚊子和苍蝇、两年多来没有发现一个传染病人的事迹,早已印在了毛泽东的脑海里。毛泽东一贯倡导并身体力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用群众自己创造的好经验去教育群众,推动工作,所以。他决定亲眼看看杭州市的卫生,看看小营巷这个地方的卫生情况究竟如何。
毛泽东一行乘坐两辆小车来到小营巷。他们在巷口下了车,边看边向小营巷里走去。
由于毛泽东的决定很突然,小营巷无论是卫生工作,还是警卫工作,事先都来不及准备和布置,一切都和平时一样。王芳只来得及通知了杭州市委书记王平夷,请他尽快赶到小营巷。毛泽东一路走着,看着。小营巷里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没有垃圾纸屑,也很少有痰迹。在那些很陈旧、但都擦洗得能辨别出木板纹路的大门上,都贴着写有“清洁”两字的红纸条。毛泽东感到心情很舒畅,他经过61号墙门时,便折身走了进去。 忙碌了一个上午还未顾上吃午饭的居委会主任石侣琼,见有几个人向小营巷走来,心想:大概又是哪位首长来检查卫生工作了。这几年,小营巷居民区卫生_T作搞得出色,接连被评选为杭州市爱国卫生模范单位,经常有首长来检查工作,或者是省内外的代表来参观学习。所以,石侣琼也就见多不怪了。她整了下衣服,快步迎了上去。当她和走在前头的毛泽东相距十来步时,不禁愣住了,觉得眼前这位身穿普通银灰色衣服、脚穿棕黄色皮鞋的首长是那么面熟。她心中飞快地闪过一个念头:是毛主席?但又一想,不可能,毛主席国家大事那么忙,哪有时间到我们居民区来?一定是眼睛花了。她停下脚步使劲地眨了眨眼,再睁大眼睛时,毛泽东等人已经走进了她前面的61号墙门。
正准备到杭州市房管处借车拉砖瓦和垃圾的居委会卫生委员程瑜,得到有首长来视察的消息,赶紧向居民俱乐部走去。程瑜还没走到居民俱乐部,就看见了毛泽东,她在心底惊呼了一声:啊!是毛主席!她的心一下子怦怦地像要跳出来似的。“真是毛主席吗?毛主席会到我们居民区来吗?”她这样想着,走到了石侣琼的身边。石侣琼一把抓住程瑜的手,轻声叫着:“是毛主席吗?”程瑜也轻声叫着:“是毛主席!”这两位中国最基层的干部,做梦也没想到毛泽东会来到她们这里。
毛泽东走进61号墙门时,有两个姑娘正坐在大门里边的石阶上聚精会神地下棋。
毛泽东见两个姑娘把军棋都仆倒在棋盘上,便问道:“你们怎么下……
P139-140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 序
越洪祝
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称“文切之邦”,从史前文化到古代文明,从近代变革到当代发展,都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众多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勤劳智慧的浙江人民历经千百年均传承与创新,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精毕,形成了具有鲜明浙江特色、深厚历史底蕴、丰富思想内涵的地域文化,这是浙江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结晶,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如何更好地使这一文化瑰宝为我们所用、为时代服务,晃是历史传承给我们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神圣使令。深入挖掘、整理、探究,不断丰富、发展、创新浙江地域文化,对于进一步充实浙江文化的内涵和拓展浙江文化的外延,进一步增强浙江文化的创新能力、整体实力、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发挥文化在促进浙江经济、改治和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浙江省委始终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早在1999年,浙江省委就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2000年,制定了: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5年,作出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是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地方文化研究项目之一、该工程旨在以浙江人文社会科学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浙江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现实课题和浙江历史文化为研究重点,着重从“今、古、人、文”四个方面,梳理浙江文明的传承脉络,挖掘浙江文化的深厚底蕴,丰富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推出一批在研究浙江和宣传浙江方面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和良好社会效益的学术成果,培养一支拥有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梯队,建设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当代浙江学术”品牌,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升浙江的文化软实力,为浙江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有力的智力支持,为提升浙江文化影响力、丰富中华文化宝库作出贡献。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开展三年来,专家学者们潜心研究,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在浙江当代发展问题研究、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浙江名人研究、浙江历史文献整理等诸多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已设立10余个系列400余项研究课题,完成230项课题研究,出版200余部学术专著,发表大量的学术论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阶段性成果,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提供了新的支撑力和推动力。
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并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并坚持把建设.先进文化作为推进创业创新的重要支撑。2008年6月,省委召开工作会议,对兴起文化大省建设新高潮、推动浙江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专题部署,制定实施了《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兴起文化大省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任务是,在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的同时,继续深入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等“三大体系”,努力使我省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文化建设方面继续走在前列。
当前,浙江文化建设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也面对十分严峻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始终保持浙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更好地发挥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不断探索的重大新课题。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得力的措施,大力推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努力回答浙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努力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努力形成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研究成果。
继续推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我们热切地期待有更多的优秀成果问世,以展示浙江文化的实力,增强浙江文化的竞争力,扩大浙江文化的影响力。
2008年9月10日于杭州
2004年6月30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简称省社科联)调研工作时,要求省社科联组织力量,深入研究毛泽东同志在浙江的有关史料。为此,省社科联于2005年4月成立了课题组。此后,时任省社科联副主席连晓明和学会处处长谢利根多次召集课题组成员开会,对课题成果的表现形式、写作方案、写作大纲等进行讨论研究;书稿形成后,又多次组织课题组进行分析、探讨、修改。书稿在送审和出版前,学会处处长刘东也做了大量工作。
课题组由金延锋、徐斌、王祖强组成,金延锋任组长,负责全书的修改、统稿工作。课题组具体分工如下:徐斌负责第一至第八章的撰写和各章、节题目的润色,金延锋负责第九至第十六章的撰写,王祖强负责第十七章至第二十四章、前言、大事记的撰写以及照片的选用。
书稿在撰写过程中,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查阅和考证了大量的史料,纠正了以往研究中的一些与事实不符的说法和观点。经过两年的努力,课题组于2007年2月完成送审稿。可以说,这个成果是在省社科联的直接领导下完成的,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晶。
本书后定于作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项目,于2009年国庆前夕出版。在该书最后的送审、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主任唐洲雁、省社科联副主席邵清、浙江人民出版社叶国斌等的鼎力帮助和支持,在此深表谢意!
“毛泽东在浙江”内容丰富,但有些史料至今尚未掌握,因此,这个研究成果也只是阶段性的。特别是受作者的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差错,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