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即自然
美之所以为美,是我的感觉触摸了你的存在所形成的认识和认知行为。那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一种激越的心绪,一种对于世界、人生的悲悯心肠,一种欣赏的生活态度,一种从内而外的感悟与反思,一种乐于其间,参与并快乐的无尽情思,一种自在与点染的壮美灯塔。
我不想说美的客观自在性的问题,但我必须强调美在于创建、发现与升华,在于始终保有那份纯真与痴情,在于始终具有敏感而悸动的心魄,丝毫的麻木都会让她流走。徜徉于山水之间,你会惊讶于微尘不染,层峦叠嶂满目苍翠,青山绿水醉人心扉的自然美景,在内心你情不自禁地想融化于其问。登临群山峻岭峰巅,你会有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每征服一座高山,你就收获一份自信和力量。人啊,在你的面前高山大川算什么呢?但是亲爱的朋友,你千万不要产生错觉,伟大的人类并非是超越于自然的无所不能的幽灵,其实自然是人类永恒的朋友,是人类最基本最纯粹的天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家园,是我们扯不断的生命之根。
那些于贫瘠土地怒放的花朵,那些在残岩断壁扎根生长的松柏,那些与大地母亲相依为命,不离不弃的绿草,都仿佛有太多太多的灵性,太多太多的坚持,如同一个性格倔强的义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也恰似一位脉脉含情的少女,给世界以无限的爱恋与眷顾。其实呀,在这些看似琐碎的物象之中,蕴涵着美的精灵,这才是朴素无华而又至情至性的美。
时下里风行矫揉造作的虚假之美,粉饰着千篇一律的容颜,涂抹着火山灰一样深厚的脂粉,企图锻造一个无差别的美丽王国,其实呀,在这种拙劣的法术背后就是对真美的封杀。在人类社会的演进中,女人几乎成了美的代名词,“美人”“美女”多么让人心旌摇曳呀!但不同时代的人对美的判断标准不同,有以胖为美的,也有以瘦为美的,有崇尚力量的,也有崇尚柔美的。
有人说女人是水,她时而有形时而无形,时而有力时而无力,她有时候是涓涓细流,有时候却是壮阔激流。那些流动的水,静止的水,海洋中的水,河流湖泊中的水,地面的水,地下的水,空气中的水,生命中的水,东方之水,西方之水,南国之水,北国之水,以及世间一切存在中的水,让迄今为止一切圣贤都不敢放言——我了解了女人!
如果说人是自然的宠儿,那么女人便是宠儿中的宠儿。你看雪山巍巍,傲然俊秀,那些玲珑剔透的玉呀石呀,多么像自然中的女性,那些千年守望的石头,多么像纯情的少女呀,多少年了还一直在盼着心中的青年。我曾经于山的脊梁遥望,那些蜿蜒的曲线,灵动于我们久远深沉的记忆,那些洋溢着爱的褶皱与断层,莫非是记录了一段铭心刻骨的爱情?莫非是自然克隆了前人的生命信息,留下了或忧或喜的残缺遗存?不过呀,那些烟云一样的岁月,那些别样的人生,在懵懂的后人的心湖究竟能留下多少印痕呢?除非你相信冥冥中的命运之神的导引,除非人有某种特异功能。
或许吧,要不然你看那些匆忙的人群,不管肤色与国别,不论民族与阶层,他们成群结队地,不辞辛劳地投入山水的怀抱,享受自然之吻。那些绝地的探寻,那些贪婪的追求,那些唯美的精神,似乎要竭尽、穷尽山水的魅力与韵味,似乎要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留下人迹。在夜风陪伴中,在花香鸟语的欢乐声中,在一切感觉直觉的感悟中,我们每一个人的三万六千个毛孑L都一齐张开了,舒展了,开放了,迎接一切沁人心脾的气息,吮吸露水、空气的甜蜜,那滑滑腻腻、香香甜甜的感觉简直可以让生命从此窒息了,让一切都冰消于蓝天白云之中……
看着这些劳顿不辍的众生,看着这些自以为亲近自然的生民,你也许会流泪伤心,你会情不自禁地张开嘴巴,吹拂着女人般轻柔的香味,踏着跳越翻腾的雪浪,传授他们不加雕饰的大美大爱,启迪他们领会什么才是人世间真正的大仁大义、和平发展!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汪水,你还是那个你,我还是那个我。但风水运转,流年轮换,生生不息,同样是一条河,一条江,一片浩瀚沙漠,一轮弯月,一地阳光,在李白看来就是一首首写不尽的诗歌,而我和你踏遍山水,数遍星辰也不会有此情悠悠的感怀,在我们疲惫的当儿,也许会在梦里约会诗歌,约会激情吧。
人们啊,如果你迷失了生活,迷失了自我,请不要声张,不要嫉恨,也不要手足无措,最好打起背包到山里,到流水欢畅的地方来吧,因为那里才有和谐阳光,收获我们意想不到的希望与梦想……
2008年9月10日
P74-76
一、关于散文集
天可怜见,是谁让痴迷者在痴迷的路上越走越远,是谁让赤脚者还敢做万里之游,我常常为冥冥中的命运之神叹息,但尘世中的一切仿佛都已注定。有一段时间我常常梦见玄奘法师和法显和尚,还有那位在嵯峨山上修道的悟空法师。人有时候就是不知足,却又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无法真正体味有所作为与清静无为的真谛。去年我的长篇小说《天地悠悠》和诗集《飘落心灵的花瓣》相继出版,自己二十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按理说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有了这些东西也算是给自己的一个交代,毕竟写作不是一件轻轻松松的事情,它是要耗费大量心血和汗水的。
我于去年下半年就着手写一个中篇,匆匆忙忙地写了5万字,不知在别人眼里我写得究竟如何,管他呢,反正我写自己的感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有了创作的欲望就动笔写,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些时日便不能维系了,我的身体不允许我继续过分地透支那架本来就十分孱弱的机器。在我一边坚持工作,一边搜集创作素材的当儿,我住院了,我的生命承受了一次生与死的考验。正如我的一位朋友所感慨的“在我所认识的人当中,大约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位癌症患者”,这是多么不幸的事情呀!
值得庆幸的是我的手术很成功,我赢得了命运女神的垂青,我赢得了时光老人的惠顾,我将有时间继续自己的梦想,我将与我的伙伴一起欢笑着迎接日出日落,一起自信地面对生活。欣喜之余,又有些隐隐的冲动,还想再写一点东西,于是不肯悠闲的我,躺在病床上,时而看看书,时而写写笔记,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亮光,我不在乎那些苦味的药草,那些呛人的来苏水味,那些嗡嗡鸣叫的苍蝇,我也不在乎日常生活中的那些苦涩与酸楚,更不受病房中那些痛苦呻吟着的病友的情绪的影响,因为我有自己的追求和爱好。在住院前我就带着两本书:《道德经》和《泰戈尔诗选》,在那里我尽管很虚弱,但我用心灵吟诵那些动人的诗句,我用生命体味古人的智慧。在后来的日子里,在每天的点滴阅读中,我先后阅读了《巴黎圣母院》《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卡夫卡小说选》《名人传》《草叶集》《启示录》《丰乳肥臀》《最后一个匈奴》《金刚经》《周易》《史记》等书籍,还耐着性子翻阅了雨果、米兰·昆德拉、泰戈尔、艾青等作家的创作体会之类的书籍。在病中我几乎是纯消遣性地读书,不预设什么目标,姑且随便翻翻,有兴趣了就多看一点,没有兴趣了就换别的书籍,我没有想到不到一年的时间自己竟然阅读了这么多书,其中包括一些比较艰深难读的古书、理论书。
人就是这么一个奇特的动物,社会性是其本质属性,人一旦离开了他周围的社会关系,对他来说那简直太残忍了。在我生病的这段时间里,我给自己制定了“按时吃药,按时锻炼,按时读书,按时写字”的四条原则,努力使自己心态平和,坦然面对一切。感谢我的领导、同事、同学、朋友和亲人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使我感受了无比温馨的人间真情,自始至终我都感觉到与大家息息相通的快乐,我们是一同生活着的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我一刻也离不开大家。在这段时间里,我的多个提案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还多次参加了政协常委会、群众路线学习实践活动座谈会、文学交流会;同时我被省作协、省散文学会、市作协接收为会员,还参加了市作协的文学培训会、作家与影视界对接会。
从上世纪末至今,我断断续续地写了一些散文、小品文,在我逐渐康复的过程中,我尝试着把那些率性而为的文章集纳起来了,并尝试着新写了一些轻松的小文章,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小集子。我把它编为“游走足迹”“星星感悟”“书卷溢香”“清泉流声”四个部分,分别是自己的一些游记、感悟、读后感、生活即景之类的文章。写文章就像剜荠菜,趁着季节剜一点,只要你勤谨总会有些收获的。同时还要学会整理,否则尽管有肥大厚实的荠菜,你把它挖下来散乱地丢在一边岂不可惜了,莫若找一个适当的篮子装起来以便食用。
朋友们问我为什么要写这部书呢?我想,大概是自己感觉有话要说吧。在病床上,我浮想联翩,竟然想起了很多年前的那些琐琐碎碎的往事,我也像那位了不起的美国盲人一样,勾画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将要做什么的问题。行文至此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位朋友讲的故事,有人给一位成年乞丐买了一辆小轿车,希望他能够跑出租挣钱养家糊口,不料那位乞丐却说:“这下可好了,我可以十分方便地去周边城市乞讨了!”我也像那位乞丐一样,身体稍微有了些起色便神差鬼使地想写一点东西。我钟情不变的缪斯啊,她一直与我相伴。我的这本散文集,姑且作为自己生命历程中的短暂的一瞬,恍若泾渭涛声里回眸一笑的浪花,抑或河滩里灰白的水鸟的一声鸣和,如此而已。可能有很多的写法不甚合于散文“形”与“神”等通常写法,但它毕竟是作者的真情流露,就像这部书的名字一样,那些飘逝的远去的云彩,饱含着润泽的水汽,携带着大自然的芬芳,还有生活的节奏、韵律、歌声、呼唤……
二、关于小说集
人皆有梦,作为以写作为乐趣的人,我总希望多呈现些作品给大家,本打算一本本出版,先出散文集再出小说集最后出版诗集,但考虑到重重不便,最终还是把散文、小说、诗歌合在一起了。在小说卷中编选了作者从2003年迄今的29篇小说,其中微型小说24篇,短篇小说4篇,中篇小说l篇。我是个埋头干事的人,文学艺术之于我的意义全在于一个喜欢,我几乎是在一种自娱自乐的状态中创作,就这样总算磨出了几篇作品。我的小说,多取材于乡野,属于乡间叙事,是百姓语言的文字版。就内容而言,从官场生态到社会生活,从乡村爱情到百姓故事,从民生问题到社会管理等方面均有涉及。
《荆山》是我目前唯一的中篇,它是长篇小说《天地悠悠》之后的第一个作品,原本是做大衣的料,没承想拙裁缝竟然做成了一件褂子,实实可惜了材料。这部中篇我给朋友看了,大家说希望再展开写,不过天不遂愿,我的身体耍了麻达,住进了医院,于是《荆山》也就只好搁到这个程度了。
那些微小说,得益于自己平时的耳闻目睹,得益于下乡采风时的用心挖掘,于是边角料也有了些用处,竟然成了一件件袖珍式的艺术品。至于几个短篇《天边那片棉花云》《寒夜》《毛蛋的故事》《石锁的那些事儿》等,分别是我的朋友们讲的故事,其原型就在我们身边,我只是把他们变了变样子,装点了一下门面,我试图把自然、真实的故事呈献给大家。
……
去年,我在第二十一届杨凌农博会转了一圈,感觉车多、人多、小吃多、树苗多、广告多。我把自己的这种感觉跟朋友交流了,他们以为我是老眼光。我说我的话还没有讲完,大家想想,车多了,而且车的档次上去了,这不说明陕西有发展吗?人多了,好事情,这不说明杨凌的人气很旺吗?小吃多了也好,这不说明这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好,开发得好吗?树苗多说明林业的进步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希望,而广告多说明内地人也知道酒香也怕巷子深了,必须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我在那条小吃一条街上见到了几乎附近县区所有的小吃,我有种当年赶庙会的相似感觉,只是现在杨凌的街道宽了,盖了很多的高楼,不过夜晚很静,很多楼房、街道都是漆黑一片,这也许是美中不足吧。在这次农高会上陕西高香茶业“天泰运号”人民茯茶荣获“特别后稷奖”,为泾阳捧回了大奖,我由衷地为泾阳自豪!
我感谢生活,感谢朋友,感谢机遇。我忘不了“郑国广场”(群众称“东盘岛”)的四百多个日出日落,忘不了泾湖岸边沁人心脾的缕缕茶香,忘不了文朋诗友的一次次聚会,忘不了领导、同学、朋友、亲人的殷切关怀和无限信任。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咸阳市作协主席杨焕亭先生、省作协副主席王海先生、县政协张卫中主席、县委蒲春侠部长、县政协宋军武副主席、县广电局张永利局长等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事实上,从写作到编辑成书,从送审到进入出版程序,耗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当这一切都成为过去之后。我感觉到了一种分外的轻松自在,但愿朋友们、读者们能够分享我的微小喜悦,毕竟大家又一次看到了我奉献给这方热土,奉献给这个改革时代的微薄礼物了,我热切地期望我的文字能够给您带来一些欢愉,一些回响。
2015年2月13日
万物皆有因缘,我的这部作品集其实已经酝酿了很久了,一开始是作为三本书准备的,无奈何自己心力不济,就又变成了这样一本混合物,里面编选了从上世纪80年代末迄今的181篇(首)作品,其中散文71篇,中短篇小说29篇,诗歌81首。说起我的创作初衷颇有些类似于黄土地里的蚯蚓,既然生存于这片土地,就得为她的更新、纯净、美好做点事情,就得记录些历史,当然这必须以十分审慎的态度,而不是时下里的凑热闹、赶时髦,要经得起历史的拷问。我是这样想的,也试图努力着这样做,但事情究竟如何,那就让大家品评吧。
岁月无情地流逝着,来不及追溯,来不及叹息。我们如此这般地活着,男人、女人、老人、孩子,城市、乡村,当然还有世界的某个热闹的去处,或者某个宁静的角落,在这样生活的时空中,我的目光却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故乡的土地,那种根的牵挂、那种魂的牵引让我时时刻刻都倾注于这东方的国度,这迷人的乡邦。我的姑母曾经在金秋的“杨凌农高会”上对我说,那一年我们家族一下子添了三个男娃,我老祖母激动得老泪纵横,她似乎看到了远方的日出,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是啊!孩子对于一个家的价值,自古迄今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我们不仅仅是供给他们白糖、牛奶和面包,我们是否让他们有精神的食粮、精神的营养呢?这也许是我后来选择弃理从文的一种理由吧。
作为十三朝古都近畿,我的家乡文化灿烂,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在我们家乡一带有中华民族农业始祖后稷的传说,有倒骑青牛的老子楼观台传道的演义,有一代爱国志士苏武的故事,还有唐代西天取经的悟空和尚,理学泰斗张载绿野讲经的故事,以及明代科学家王徵、近现代书法家于右任、学者吴宓等人的事迹。而历朝历代帝王将相大多在此建功立业,我们华夏民族的历史在这片热土上留下了深沉的脚印。在渭水以北的北邙塬上以及九崾山、仲山、嵯峨山一线,帝陵文化蔚为大观,号称“东方帝王陵墓群落”。
这里的人自称是皇家遗民、贵族大户、守陵人后裔、外地移民,但他们似乎说话办事都有那么点往昔都城人的味儿。当然这是昨日辉煌的印记,或者叫文化残留。我们的一些语言文字学家甚至说关中的方言就是历史上的官话,就是字典里最文雅的东西。这方面我研究不多,但我很尊重这些历史的声音。
记得我的一位朋友说过,他的祖母的口头禅是“喔,就是(那)么个人……”据说老人的人缘极好,很会包容人,很会处理家庭关系,是村里的女能人。无独有偶,我的另一位朋友的父亲则信奉这样一句话:“世上啥事情都有个了了!”这是一种豁达和自信的精神,世界上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么,相信吧,它总会有最后的结局的。
在这里我也想说,这纠结那纠结,这希望那祈求,该放的就放吧,该收的就收吧,在属于自己的田地里,汗水落地才叫踏实。这就是我在这本书前面想说的话。
何冠雄
2015年2月
《天边那片棉花云》是一部有份量的作品集,作者何冠雄以非凡的毅力、定力和创造力在基层这片厚土上深耕。作者的散文平实、厚实、真实,既是过往岁月的率真流露,又是平凡日子的哲味思考;作者的小说以小见大,俗中见雅,生动地展现了“乡土草根”的多彩故事;作者的诗歌想象力较丰富,表现力较强,黄土风味鲜明,是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诗性记忆。
作品分为散文卷、小说卷、诗歌卷三编。散文卷编为“游走足记”、“星星感悟”、“书卷溢香”、“清泉流声”四个部分,分别作者的游记、感悟、读后感、生活即景文章。小说部分编选了作者29篇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诗歌卷包含“大地情怀”、“心灵呓语”、“古风诗草”、“黄土风情”、“岁月如歌”五辑。
《天边那片棉花云》是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音乐文学学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何冠雄47万字文学作品集,是作者2012年出版长篇小说《天地悠悠》、诗集《飘落心灵的花瓣》两部作品之后,三年来精心创作的文学作品集结。里面编选了作者的181篇(首)作品,其中散文71篇,中短篇小说29篇,诗歌8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