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美术馆学(第2辑)
内容
编辑推荐
《新美术馆学》辑刊,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容进行美术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本书延续第1辑的风格,形成“特别策划”“观念/思辨”“空间/生产”“机构/制度”及“在场/实践”五大板块,精心选择了18篇深度文章,全面剖析了美术馆在新时代下的自我革新与全球文化互动。
《新美术馆学(第2辑)》不仅深入探讨了美术馆学的新观念,还融合了展览机制、文化政策、法学研究等多重视角,展现了美术馆学研究的广阔视野和深刻洞察。比如通过对泛东南亚三年展等前沿项目的剖析,展示了东南亚与中国的文化互动,以及新文化形态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孕育与发展。
同时,本书还敏锐捕捉了公众参与、博物馆权力、新媒体与艺术关系等热点议题,通过疫情数字博物馆项目等鲜活案例,引发了对博物馆权力结构和知识生产方式的深刻反思。著名学者的艺术史研究、艺术家与展览的互动故事、展览策划与公众参与的实践案例,以及博物馆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都在书中得到了生动展现,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多元、开放、充满活力的美术馆生态。
此外,本书还特别关注跨文化交流,通过对东南亚艺术与收藏等议题的探讨,促进了全球艺术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在全球化与民族身份冲突的语境下,本书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艺术展览地域性和代表性的新视角。
总之,《新美术馆学》辑刊以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成为推动美术馆行业创新、深化艺术文化理解的重要力量。
内容推荐
本书以“新美术馆学”视野为导向,呈现了西方提出此概念以来,中国对美术馆学史的首次系统性梳理与理论表述,提供在反思、批判等现行思考机制和文化研究的泛学科视野下国内外学界对美术馆系统的成熟思考及创新性研究,同时期待与国际美术馆学界的前沿文化理论与实践形成有效对话。本书以“新美术馆学”研究所关注的人、空间、制度这三个研究对象为参照与衍生,囊括国内外重要学者的前言研究成果,是目前国内关于美术馆学研究的最前沿学术阵地。
目录
特别策划
共构中的美术馆与新美术馆学”研讨会纪要
观念/思辨
审美与历史之间——西方艺术博物馆目前的两种展览模式 薛墨
“有效史”与知识的塑造——艾琳·胡珀-格林希尔的博物馆认识论 沈森
查尔斯·侯普论弗朗西斯·哈斯克尔的学术与生平:1928—2000 冯白帆、邰梓悦
博物馆与“陵墓”:阿多诺非同一性美学对艺术品情境问题的修正 李光仪
革新:展览目前的“悖论”书写 潘靖之
空间/生产
方法实验:研究型展览计划的缘起、性质与困难 郭伟其
策展作为一种探索性的研究方法:以“记忆寓所”为个案的回应 何伊宁
从知识权威到多元共构:博物馆“众包”实践研究 杜慧珍
危机之下迸发的设计力量——关于设计展策展研究的一个维度 纪玉洁
机构/制度
“第三世界文献展”?——重访德国卡塞尔“相互认识”(1992) 黄碧赫
世界的雄心和身份——新加坡国家美术馆2015年开馆系列展览中的国民身份建构 胡超
林茨模式——科技艺术的一种可能性 魏颖
阿多诺论文化管理与文化工业 黄小娇
在场/实践
以戏为引——“瀛洲往事钩沉·寻找九叔”始末 胡震
从儿童戏剧到社区参与型艺术——马来西亚非正式艺术教育的发展 郑家荣
从策展方法出发的美术馆研究——以“复调·东南亚”为例 林书传
从介入到互嵌:“《画刊》封面计划”展览的传播逻辑 孟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美术馆学(第2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主编王璜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869449
开本 16开
页数 261
版次 1
装订
字数
出版时间 2024-05-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114-28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3:5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