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逃离了纳粹德国/我的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亚埃尔·哈桑著的《我逃离了纳粹德国》通过一个孩子的日记,讲述发生在他(她)身边的重火历史事件,带领你坐上时光机器,让你身临其境!本书从帝王到海盗,从庞贝到巴黎,从古埃及人的探险之旅到“二战”期间的大逃亡,包罗万象的题材、惊心动魄的情节,让你于不释卷。

内容推荐

亚埃尔·哈桑著的《我逃离了纳粹德国》讲述了:“我”要向你宣布的事情简直匪夷所思,像小说一般!如果没有意外,我们马上要去古巴的首都哈瓦那!希特勒发疯了。他赞成戈贝尔的决定,让犹太人自由离开德国,条件是把财产权留下!第一艘船载着上千名犹太人马上就要启程了。“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知道我们远没有脱离危险,但是我们至少有了希望。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柏林,1938年11月19日

日子真长啊!没错,我跟爸爸上课,也自己读书,而且读得比以前多得多,但是……多么乏味啊……这就是我从此以后的生活吗?剩下的日子,我就要和父母一起关在家里度过吗?这可怕的念头令我不知所措。爸爸总是劝我耐下心来,不断告诉我事情很快会回归正轨。可如果他弄错了呢?我们将来会怎样?很多犹太人离开了德国。而我,我生在柏林,我现在是、以后也一直会是德国人,即使纳粹认为应当取消我们的国籍。不管他们愿不愿意,我都是德国人!证据嘛,我说德语、我做梦用德语、思考用德语、生活用德语,即便现在,我也是在用它哭泣!怎么能用一条简单的法令就把一个人从他深刻的存在中剥离呢!我今后是什么?没有身份、没有国籍,我们怎么生活?

希特勒指控我们犹太人的罪行,并非由我所为,也并非由我的家人所为。1914年到1918年战争的失败不是我的责任,经济危机、贫困和失业也不是因为我。希特勒,这头无知的蠢驴,认为犹太人是劣等种族。他不知道犹太教是一个宗教、一种文化,而不是一个种族。证据就是很多德国犹太人金发、蓝眼,可以被当作纯正的雅利安人,而他自己却不是这样的!

为什么这个人对我们心生恨意?我们对他做了什么?作为人,怎么能对自己的同类抱有如此的仇恨?就算他恨犹太人,难道这是加害犹太人的理由吗?你肯定觉得我太天真了……可我不天真,我不再天真。我只想理解别人没能解释清楚的东西。爸爸总说一切都可以解释……

“那你为什么不能给我解释希特勒的行为?”我问他。

“因为他的态度没有解释,解释等于为他找理由。你就对自己说,这就是地地道道的疯狂,甚至是歇斯豫里。这个人精神错乱,从他脸上可以看出来,从他的演讲中也可以感觉到……”

柏林,1935年11月20日

日记,爸爸建议我把你藏起来。今天早上我们就在忙这件事。爸爸跟我做了个游戏,内容是由我来为你找一个最好的藏身之处,再由爸爸把你找出来。头三次,他很轻松地完成了任务。第四次就好了,我发现地板上有几块木条松动了。我用一把刀子撬开了三块,把你藏在下面,然后又把木条安回原来的位置.再小心地把我卧室的地毯盖在上面。没有被发现!爸爸确实没有找到你。  

现在,我要小心了,不能把你忘在我的床上或是书桌上!

猜猜看,从此以后我们的谈话中哪个词出现得最多?Verboten!禁止!一切对于我们都是禁止的:禁止从事某种职业、禁止上学、禁止与非犹太人结婚、禁止雇用45岁以下的雅利安人。禁止、禁止、禁止!不久,对于我们,活着也要被禁止了!VERBOTEN!

越来越多的朋友,还有亲戚离开德国,去了加拿大或者美国。我看到他们是哭着上路的,他们的心碎了,因为不得不离开他们的国家、他们的土地,将一切抛在身后。

我偶然听见了爸爸和妈妈就这个问题的一次争论。

“走吧,我们也走!”妈妈恳求道,“不走就来不及了!替伊尔丝想想!如果她出了什么事,我不会原谅自己。”

“一切都会平息的!”爸爸安慰她,“这不过是根起火的麦秸,烧不了多久。一个像我们这样文明、开化、有教养的民族,不会任凭自己被卷进这种歇斯底里的状态的。何况,还有我的父母呢,罗莎!他们那样的年纪,怎么能要求他们离开、放弃一辈子的工作呢?他们会因此死去的,肯定会。可又不能不带他们……

P8-11

序言

老少咸宜,多多益善

——读《我的故事》丛书有感

钱理群

这是一套“童书”;但在我的感觉里,这又不只是童书,因为我这70多岁的老爷爷就读得津津有味,不亦乐乎。这两天我在读丛书中的两本《王室的逃亡》和《法老的探险家》时,就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奇异感觉。作品所写的法国大革命,是我在中学、大学读书时就知道的,埃及的法老也是早有耳闻;但这一次阅读却由抽象空洞的“知识”变成了似乎是亲历的具体“感受”:我仿佛和法国的外省女孩露易丝一起挤在巴黎小酒店里,听那些平日谁也不注意的老爹、小伙、姑娘慷慨激昂地议论国事,“眼里闪着奇怪的光芒”,举杯高喊:“现在的国王不能再随心所欲地把人关进大牢里去了,这个时代结束了!”齐声狂歌:“啊,一切都会好的,会好的,会好的……”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我又突然置身于3500年前神奇的“彭特之地”,和出身平民的法老的伴侣、10岁男孩米内迈斯一块儿,突然遭遇珍禽怪兽,紧张得屏住了呼吸……这样的似真似假的生命体验实在太棒了!本来,自由穿越时间隧道,和远古、异域的人神交,这是人的天然本性,是不受年龄限制的;这套童书充分满足了人性的这一精神欲求,就做到了老少成宜。在我看来,这就是其魅力所在。

而且它还提供了一种阅读方式:建议家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自己先读书,读出意思、味道,再和孩子一起阅读、交流。这样的两代人、三代人的“共读”,不仅是引导孩子读书的最佳途径,而且营造了全家人围绕书进行心灵对话的最好环境和氛围。这样的共读,长期坚持下来,成为习惯,变成家庭生活方式,就自然形成了“精神家园”。这对孩子的健全成长,以至家长自身的精神健康,家庭的和睦,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或许是出版这一套及其他类似的童书更深层次的意义所在。

我也就由此想到了与童书的写作、翻译和出版相关的一些问题。

所谓“童书”,顾名思义,就是给儿童阅读的书。这里,就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认识“儿童”?二是我们需要怎样的“童书”?

首先要自问:我们真的懂得儿童了吗?这是近一百年前“五四”那一代人鲁迅、周作人他们就提出过的问题。他们批评成年人不是把孩子看成是“缩小的成人”(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就是视之为“小猫、小狗”,不承认“儿童在生理上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儿童期的二十几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周作人:《儿童的文学》)。

正因为不认识、不承认儿童作为“完全的个人”的生理、心理上的“独立性”,我们在儿童教育,包括童书的编写上,就经常犯两个错误:一是把成年人的思想、阅读习惯强加于儿童,完全不顾他们的精神需求与接受能力,进行成年人的说教;二是无视儿童精神需求的丰富性与向上性,低估儿童的智力水平,一味“装小”,卖弄“幼稚”。这样的或拔高,或矮化,都会倒了孩子阅读的胃口,这就是许多孩子不爱上学,不喜欢读所谓“童书”的重要原因:在孩子们看来,这都是“大人们的童书”,与他们无关,是自己不需要、无兴趣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又可以“一切以儿童的兴趣”为转移呢?这里,也有两个问题。一是把儿童的兴趣看得过分狭窄,在一些老师和童书的作者、出版者眼里,儿童就是喜欢童话、魔幻小说,把童书限制在几种文类、少数题材上,结果是作茧自缚。其二,我们不能把对儿童独立性的尊重简单地变成“儿童中心主义”,而忽视了成年人的“引导”作用,放弃“教育”的责任——当然,这样的教育和引导,又必须从儿童自身的特点出发,尊重与发挥儿童的自主性。就以这一套讲述历史文化的丛书《我的故事》而言,尽管如前所说,它从根本上是符合人性本身的精神需求的,但这样的需求,在儿童那里,却未必是自发的兴趣,而必须有引导。历史教育应该是孩子们的素质教育不可缺失的部分,我们需要这样的让孩子走近历史,开阔视野的,人文历史知识方面的读物。而这套书编写的最大特点,是通过一个个少年的日记让小读者亲历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后,引导小读者进入历史名人的生活——如《王室的逃亡》里的法国大革命和路易十六国王、王后;《法老的探险家》里的彭特之地的探险和国王图特摩斯,连小主人公米内迈斯也是实有的历史人物。每本书讲述的都是“日记背后的历史”,日记和故事是虚构的,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史实细节却是真实的,这样的文学与历史的结合,故事真实感与历史真实性的结合,是极有创造性的。它巧妙地将引导孩子进入历史的教育目的与孩子的兴趣、可接受性结合起来,儿童读者自会通过这样的讲述世界历史的文学故事,从小就获得一种历史感和世界视野,这就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定了一个坚实、阔大的基础,在全球化的时代,这是一个人的不可或缺的精神素质,其意义与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如果因为这样的教育似乎与应试无关,而加以忽略,那将是短见的。

这又涉及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怎样的童书?前不久读到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先生的一篇文章,他提出要将“商业童书”与“儿童文学中的顶尖艺术品”作一个区分(《中国童书真的“大胜”了吗?》,载2013年12月13日《文汇读书周报》),这是有道理的。或许还有一种“应试童书”。这里不准备对这三类童书作价值评价,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当下社会与教育体制下,它们都有存在的必要,也就是说,如同整个社会文化应该是多元的,童书同样应该是多元的,以满足儿童与社会的多样需求。但我想要强调的是,鉴于许多人都把应试童书和商业童书看作是童书的全部,今天提出艺术品童书的意义,为其呼吁与鼓吹,是必要与及时的。这背后是有一个理念的:一切要着眼于孩子一生的长远、全面、健康的发展。

因此,我要说,《我的故事》这样的历史文化丛书,多多益善1

2013年2月15日至16日

书评(媒体评论)

本来,自由穿越时间隧道,和远古、异域的人神交,这是人的天然本性,是不受年龄限制的;这套童书充分满足了人性的这精神欲求,就做到了老少成宜。

——钱理群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逃离了纳粹德国/我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亚埃尔·哈桑
译者 赵英晖//郭宁萱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281433
开本 32开
页数 1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6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164
CIP核字 2014096800
中图分类号 I565.84
丛书名
印张 4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195
13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172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4: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