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全书(铜器卷)(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全书》之一,世界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中国铜器,是浩如烟海的器物文化中最为瑰丽、最为尊贵、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珍宝。中国古代铜器更是记载古代中国文明前进步伐的里程碑,它是历代国人智慧的结晶。

序言

艺术品是人们为满足生活中的精神需要.或出于政教、礼教的需要.由集体或个人创作并经不同的制作方法,最终凝聚成一种可视的作品。这些作品经过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沉淀,演变成具有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的文化遗存。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光辉璀璨的文明.以其从未间断的传承,造就了各个时期、各种形态的艺术形式,其独特的艺术门类,如玉器雕琢艺术、铜器艺术、陶瓷艺术、书画艺术等,均成为当今世界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受到世人的珍视与宝爱。

人们对艺术的偏爱和追求逐渐演化成对艺术品的收集与欣赏。中国古代艺术品收藏历史悠久,始于三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遗风所泽,衍于当代。其问兴衰荣辱,令人为之兴叹。在古代,最受社会推崇的高层次的艺术品收藏门类依次是碑帖、古籍、名人字画。而现今艺术品收藏不再仅限于爱好与欣赏.人们越来越多地把它作为一种投资理财的方式。放眼今日之艺术品市场,历代名瓷、青铜器、玉器、佛造像、书法绘画、古典家具……都很引人关注,特别是那些艺术价值高、传承有序的精品更成为收藏界的至爱。艺术品收藏,作为一种爱好.能陶冶情趣,增长见识:作为一种投资手段,能积累财富。

艺术品收藏鉴赏是一门学问,所涉及的知识丰富而庞杂。为了提高广大收藏爱好者、艺术品投资者的鉴赏水平,掌握收藏方法和市场行情等方面的知识,我们编撰了《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全书》。深入浅出的文字介绍,实用易行的鉴藏指南带您进入异彩纷呈的艺术品世界。这套百科全书共分六卷,分别为铜器卷、陶瓷卷、玉器卷、书画卷、家具卷和传统工艺品卷。全书体例新颖.对各类艺术品设置拉线图示.分别介绍其中有代表性的标准器各部位的确切名称及功能作用,为读者的收藏鉴赏活动提供了入门基础。所配插图或为我国稀世珍宝.或为活近年各大拍卖行拍卖会上炙手可热的艺术珍品。这些精美图片辅以文字说明以及最新的市场估价和实际成交价,除使读者大饱眼福之外.更为艺术品投资提供了直观可靠的参考依据。每卷的附录专门介绍该类艺术品的行话与术语,方便读者查询、理解。全书穿插独具匠心的小资料,为读者提供鉴别艺术品真伪优劣的各种诀窍与门径。

主持本书各卷编撰的主要为《收藏家》杂志社的资深编辑。他们多年从事收藏行业工作.不仅有较高的艺术品鉴赏力.而且熟知行业内种种背景掌故、收藏中常见的种种误区陷阱。因此,本书的内容极适合亟待补充行业知识,以便尽快具备鉴赏收藏的专业眼光与判断能力的收藏爱好者。收藏行业历史久远.在行业长期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所积累的百科全书般的知识在这里得到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希望读者能从这里获取最实用、最权威的信息.使自己的收藏、鉴赏能力不断提高,乐趣越来越多,成为艺术品投资领域的行家、高手。

大约公元前3000年,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居民首先发现,把红铜和锡按照适当的配比熔炼到一起,不仅铜的熔点低了许多.更便于冶炼,而且这样炼出来的铜非常坚硬.更适于铸造兵器和其他的生活用具。此后,世界上几个古文明同步孕育的民族先后发现了这种铜锡合金的青铜的化学稳定性和物理特性,开始大量制造和使用。于是.后人从考古学意义上.把这个与奴隶社会相联系的时代,叫作青铜时代。古往今来,全世界重要的收藏机构和收藏家们大体都有这样一种看法,那就是尽管古埃及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之间也同样经历了青铜时代.而最精美的青铜艺术品却只出在中国。

禹铸九鼎始于洪荒之后的不久,夏王朝不知所终之后,九鼎也随之灰飞烟灭。殷姓的商民与姬姓的周人都非常善于冶铜,也非常懂得艺术,于是,他们创造了一个辉煌,一个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辉煌。当然,中国的青铜时代也包括中原之外广大地区.如四川广汉的三星堆、江西新干的大洋洲等地。在其后的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尽管铁器时代已经到来,但中国青铜器,譬如举世闻名的始皇陵铜车马、马踏飞燕、长信宫灯等仍以令人震惊的成就迷倒了全世界的人们。

中国人从西汉就开始收藏和鉴赏上古青铜器,宋代时就出现了研究青铜器的专著。那时的人们在系统收集其奉为头等大事。对祖先的尊重乃至敬畏是凝聚民族心理的柱石;对鬼神的敬畏乃至恐惧扩大开来就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无形约束力、控制九加在一起,就成了思想,成了主义。如果归结为几个简洁的词组.则用向往和敬畏.或者说希冀与恐惧也就能概括了。

礼器,也可以理解为国家大典和国宴的用具。商周古墓葬的科学发掘表明.青铜器大多出现在贵族的墓葬和宫殿等重要遗址中。所以.青铜器一直是奢侈品,是贵族们宴乐、雅集时使用的。在那种场合.除了祭祀、仪仗用具.就是饮食用具了。所以,细分下来,无非是统一盛放食物和酒水的大型食器、酒具.进餐、喝酒时能摆在手边的稍小容器.以及盟洗用的器皿等等。皇家大典要有整只的牛、羊、猪,于是鼎就必须足够大,内中再摆一把匕或短刀;喝酒是最高贵而热烈的事情,于是酒具也最繁复、精致.方彝、提梁卣中也常会伴随长柄的勺。酒席中还需要随时洁手,所以.盉与盘,这时应该是一套的。

青铜礼器收藏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三代对国宝级礼器的珍藏。"三代彝器,其存至今者,人皆宝为奇玩。然自春秋以来,固重之矣。"事实上,上古三代的一些礼器的确可以称得上是镇国之宝.它们的易手--得与失,往往构成了一个国家兴衰的标志。在后来的宋、明、清三代.统治者为了达到王道之治,都曾不同程度地掀起过复兴青铜礼制的浪潮,复制了一批铜礼器。清代复制的铜礼器,主要仿造宋代的蓝本.制品有方鼎、壶、觚和薰炉等等;清代铜礼器在制作上追求华美,常常在器物表面鎏金饰银,纹饰也比较有特点,兽面纹多呈蝴蝶状,夔纹则呈鱼纹的形状。目前,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偶见的此类铜礼器多为流入民间的宫廷造办处铸器,风格与商周青铜器比古董时,大致因循了金、石、书、画、瓷、玉、典籍、文玩这样一条脉络.并把"金"放在了第一重要的位置上。金可泛指金属.也特指青铜器。铜器的分类始于宋.但一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混乱。常见的是,分成食器、酒具、水器、兵器、乐器等等。其实,怎么分都有道理,比如食器中细分则有烹饪器,有膳食器,还有两种功能集于一身的;酒器和水器,在一些器物上也很难截然分开。因此.按照发生的顺序与重要性,本书分成礼器、兵器、铜镜、青铜铸币、金铜佛造像和铜炉等。而非行用器却数量庞大的明器除了考古与博物馆意义之外,民间收藏价值甚微,故忽略不计。铜镜和铜炉本来是行用器,但由于专项收藏的人群庞大,故有意识地单列出来。这样排列似乎更直观、简洁。礼器

祭祀,几乎每一个古老民族均将较已经相去甚远,但其蕴含的历史信息、艺术信息和科技信息的重要价值,是赝品所无法比拟的。

拍卖上三代青铜器是各拍卖行很少涉足的领域,主要是因为国内货源很少.以及国家对拍卖上三代青铜器管理比较严格。天津国际拍卖公司2004年春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有一件从海外征集到的商晚期的礼器一一兽面双耳青铜簋,其文饰精美,线条流畅,铜质精良,底落"千冈亭".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兵器

兵器是青铜器的一大门类,"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足见兵器在古代国家中的显赫地位。兵器的先进程度,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由于铜这种金属有着良好的延展性等特质, 它被广泛用作日用器皿和饰物当然毋庸置疑。而青铜器则不然,它几乎肯定是工具和"军事工业"的产物,也必然首先被用来制造武器和切削工具。这是社会需求使然,也是其特性决定的。但在田野考古的实际中,武器和工具这些本该最大量的青铜制品反而并没有理论上的数量多。究其原因,无非是这类器物重新利用率非常高.再加上后来秦始皇把六国兵器都缴去毁掉。另外,不完全因为那个年代的贵族普遍尚武,还因为殉葬与厚葬制度的缘故。于是.青铜兵器同样也大多出土于贵族的墓葬中。诸如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许多兵器都出白重要匠师之手.工艺刻意求精.凝聚了高度的智慧和技巧,非寻常器物可比。近二十年来,随着文化的发展与历史的进步,部分收藏家和学者,将视线转到商周古兵器的集藏与研究上来, 取得了不凡的成果。我国台湾省的商周青铜兵器收藏.以其藏品之多、种类之丰富、器物之精美,蜚声海内外。其中以古越阁、龚氏、陈氏等为代表的著名藏家,对商周青铜兵器的集藏、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多有贡献。铜镜

铜镜起源于齐家文化,直到19世纪50年代还有不少人使用。铜镜的原始形态应该跟巫术有关.或者说跟太阳及对太阳的崇拜相关联。因为,作为人们观察自身的一种日用器来说,早期铜镜表面的折光度还远远难以把人的脸照清楚。而那个时候铜镜背面的纹饰.也大多像放着光芒的太阳。所以,古人更多是用鉴(又称镒,盛水器,可照面容。)照人,所谓"以人为鉴"、"以史为鉴",就都是把"鉴"这个器物,引申成观察、审视、对照的意思。

由于铜镜既有艺术价值又具有使用价值,所以,从王宫贵族到平民百姓一直都对铜镜怀着执着的收藏热情。古铜镜的收藏价格.按年代来分,战国镜、唐镜价格最高.汉镜仅次,宋、元、金时代的铜镜价格较低,明、清时代的铜镜就不值钱了。若按大小来分,200毫米以上50毫米以下的镜种较珍贵;按品种来分,战国的"山"字镜、菱纹镜,汉代的重圈铭文镜、规矩镜、神兽镜、画像镜.隋唐的瑞兽葡萄镜、花卉镜、花鸟镜、人物故事镜、盘龙镜等均是镜中的珍品:上述年代的特殊镜种.譬如镏金、错银.镂空彩绘,螺钿镜、金银平脱、贴金贴银镜等当然更是珍贵。品相较好的1 30毫米古镜中,战国"山"字镜、唐代的瑞兽葡萄镜、人物故事镜、四神十二生肖镜均在人民币4000元以上.中的规矩镜、神兽镜等目前价格虽在4000以下,但上涨空问较大。其他铜镜目前成交价高的不多,一般的汉镜在400~500元之间:宋代、金代的人物镜大多都在400元以下;宋代素镜100元左右就能买到;元、明、清的铜镜价格更低一些,而且大多都有行无市。

嘉德2004春季大众艺术品拍卖会上,国内首次大规模出现在拍卖会的143面历代铜镜.全部以高于预期价格顺利成交。其中一面唐代的铜镜"平脱银庭院仕女游乐图",更是以45.1的创纪录价位成交,远远高于拍卖前的1 5万元估价。2004年秋季中国嘉德举办的"中国历代钱币铜镜专场拍卖会"的拍品最终以619.17交.成交率为86.32%。其中,152件铜镜全部成交,成交额高达359万元。据业内人士表示,这是国内铜镜专项拍卖的最好成绩,同时也为铜镜的市场价定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从铜镜自身的价值和最近拍卖行情来看,铜镜已逐渐成为新的收藏与投资热点。青铜铸币

在古代,青铜器一直是少数人拥有的奢侈品,即使是青铜铸币,在民间也很少拥有。这情形一直延续到秦朝末年。古籍中记载.刘邦起事反秦之前为朝廷服徭役,临行,好友为其凑钱.最富有的不过能出四五枚大铜钱而已。大概从秦汉之后铜铸币才更具有社会意义了。直到清代为止,中国的金属铸币中,也只有铜铸币具有真正的流通意义。

确定一枚钱币的价值,主要应从铸造数量、存世量、钱币工艺、文献有无记载.以及币材的质地、品相等来评价,往往与年代没有关系。比如西汉的五铢钱,虽然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但是因为存世量大.所以现在价值并不高。铜钱又分官铸和私铸,官铸品制作精良,收藏价值高。清代民间私铸钱币成风,今天所见清私铸钱如"乾隆通宝"、"光绪通宝"等.工艺极差,根本就不值得收藏。实际上,在钱币天地里还有不少珍品值得收藏投资。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布币等,因年代久远,比圆形钱更稀少而价贵;"短命"王朝或农民起义时所铸钱币,如宋钦宗时期的"靖康通宝"和李白成建立大顺政权后所铸"永昌通宝".因铸量少、流通时间极短而备显珍贵;存世数量较少的钱币,如唐代叛将史思明占领洛阳后铸造的"得壹元宝"和"顺天通宝",同样颇得藏家青睐。

近日上海举行的一次钱币拍卖会上.一枚清代"祺祥通宝"小平铜钱从3万元的价格起拍,落槌价竟高达21万元,创下了小铜钱成交价新纪录。"天价小钱"的现身.再一次证明了钱币收藏的魅力--是爱好.更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投资途径。但是.时下古钱币造假者众多,因此收藏投资古钱币需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较强的鉴赏能力。金铜佛造像

佛教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反映佛教艺术精神的造像更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由于她能蕴含历史,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反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佛像,尤其是金铜佛像制作精美,绚丽的纹饰、优美的造型、慈祥的面容、宝光四射的魅力,在给人们艺术享受的同时.还能"抚慰人的心灵"。因此被人们认为是"抚慰心灵"的艺术作品。这是其他艺术品所不能代替的。

现在.高古铜佛像已十分少见。明清佛像,也称藏传佛像,常见于市场和拍卖会上。近几年,藏式铜鎏金造像的收藏渐热。一些精美的佛像一旦出现在拍卖会上,必然引起多位收藏家激烈竞争.有时价格高得出奇,令旁观者目瞪口呆。2002年北京翰海推出一件明代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高62厘米,造型大气、规整.制作精美.但品相稍差,估价为80万元~100万元,结果以126.5成交。因此说佛像的收藏有增值前途,交易空间也大,但价格尚难定位。铜炉

铜炉,尤其是宣德炉,大约是铜制艺术品最后的盛宴了。不同于民国流行的铜墨盒等大众收藏的物件.铜炉一直是收藏家很关注的品类。皇家秘制、起点很高,也许是原因之一。这种收藏家们青睐于皇家器皿的收藏偏好,细审之,却不无道理。但铜炉中真正的宣德炉太少了,史载:宣德炉仅在宣德三年铸造过一次,一共5000只,以后就封炉不铸了。由于宣德铜炉名冠天下.所以后世多有仿制,但是无论怎么仿,它的颜色、铜质都与真正的宣德炉相差甚远。一般来说,宣德炉中铸工不精的也就几百元,但工精、造型好、包浆佳的通常要千元以上,而有片金、洒金、错金等特种工艺的要万元以上。市场中最走俏的宣德炉应该是使用了洒金等特种工艺包浆的。这类铜炉向来深为港台藏家所喜爱,拍卖会上成交的平均价格要比欧美市场高。近年来这类铜炉也受到了我国内地藏家的青睐,在拍卖会上的成交率很高,价格不菲,有些价格比同类无金的要高十余倍。如2001年香港苏富比拍出的宣德洒金铜香炉,长27厘米,成交价就高达9.6万港元。再如2003年中国嘉德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明崇祯冲天耳金片三足炉以5万元起拍后,由买家一口叫到60万,经数十轮争夺,该铜炉以166万元的高价成交,创铜炉拍卖的世界最高记录。

总之.中国古代铜器作为收藏的一大类别.具有大投资、高回报的特性。因此.在进行铜器艺术品收藏时除具备一定经济实力外,还应具备必要的相关知识.以回避风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全书(铜器卷)(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史树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059670
开本 16开
页数 11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鉴赏收藏
图书小类
重量 0.6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894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92
217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0: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