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奶牛良种引种指导 |
内容 | 内容推荐 《奶牛良种引种指导》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秦志锐研究员编著。内容包括:奶牛业的发展趋势,引进良种奶牛的重要性及其效果,选择良种奶牛的方法,当前世界奶牛良种;保持和发挥良种奶牛的优良性能以及培育良种奶牛的基础知识等6章。作者根据当前世界各国相互引进良种奶牛的效果和经验,结合有关理论知识,提出了在我国引进和培育良种奶牛的具体方法。《奶牛良种引种指导》具有理论结合实际,内容丰富新颖,技术实用的特点,适合奶牛场员工、畜牧工作者及畜牧兽医院校师生阅读。 目录 章 奶牛业的发展趋势 节 国外奶牛业的发展及主要技术措施 一、积极开展生产性能监测工作 二、开展公牛后裔测定及改进评定育种值的方法 三、应用胚胎移植技术培育良种公牛及核心母牛 四、改进体型鉴定方法 五、提高饲养管理技术 第二节 我国奶牛业的发展重点及对策 一、发展荷斯坦牛并提高其质量 二、开展生产性能监测工作 三、用胚胎移植技术培育种公牛及种子母牛 四、开展公牛后裔测定 五、开展冷冻精液人工授精 六、对奶牛体型进行选择 七、改进饲养管理技术 八、推广机械化挤奶,提高原料奶卫生质量 第二章 引进良种奶牛的重要性及其效果 节 引进良种奶牛的重要性 第二节 引进良种奶牛的效果 一、引进黑白花荷斯坦牛 二、引进红白花荷斯坦牛 第三章 选择良种奶牛的方法 节 良种奶牛的标准 一、健康状况 二、生产性能 三、奶中的体细胞数 四、体型外貌 五、综合要求 第二节 选择良种奶牛的步骤 一、查阅资料 二、现场鉴定 三、选择良种奶牛的方法 第三节 防止引入遗传疾病 一、疾病是怎样遗传的 二、奶牛主要遗传疾病 第四章 世界奶牛良种 节 概述 一、毛色 二、头部特征 三、生产性能 第二节 荷斯坦?弗里生牛 一、形成历史及原产地 二、荷斯坦?弗里生牛的特征 三、荷斯坦牛的遗传变异 第三节 娟姗牛 一、形成历史及原产地 二、娟姗牛的特征 第四节 更赛牛 一、形成历史及原产地 二、更赛牛的特征 第五节 瑞士褐牛 一、形成历史及原产地 二、瑞士褐牛的特征 第六节 爱夏牛 一、形成历史及原产地 二、爱夏牛的特征 第七节 乳用短角牛 一、形成历史及原产地 二、乳用短角牛的特征 第五章 保持和发挥良种奶牛的优良性能 节 良种在牛场内的选育 一、引进良种后的注意事项 二、参加生产性能监测组织 三、参加公牛后裔测定工作 四、提高良种母牛的受胎率 五、加强良种牛群的选择和淘汰 第二节 良种奶牛的交配制度 一、交配制度的种类 二、近交的产生 三、品系育种 四、杂交 第三节 良种犊牛的培育 一、出生天的管理 二、哺乳期的管理 三、断奶后到次产犊的管理 第六章 培育良种奶牛的基础知识 节 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 第二节 遗传力、遗传相关和重复率 一、遗传力 二、遗传相关 三、重复率 第三节 遗传变异 一、意义 二、生产性能遗传变异 三、各品种奶牛牛奶成分的遗传变异 第四节 非遗传变异 一、对产奶量的影响 一、对牛奶成分的影响 附录一 供应良种奶牛活牛、精液及胚胎的主要单位 附录二 美国《公牛摘要》查阅方法 附录三 我国奶牛群改良工作的展望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奶牛良种引种指导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秦志锐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金盾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8227290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75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144.00千字 |
出版时间 | 2011-02-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11-02-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S823.91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3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