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那时的先生
内容
编辑推荐
▲历史纪实文学大家岳南经典作品,2024年修订新版,附赠甲骨学大师董作宾甲骨文书签。
深刻再现艰危岁月杰出大师群体沉默而光荣的历程,还原中国文化版图中不应被忘却的一页。用纸考究,典藏之选。
▲在中国的艰难时刻,先生卓然刚毅的风骨,正是民族的底气!
着眼中国抗战最艰危的六年,聚焦战时拥有国际影响力却被人遗忘的文化中心——李庄。聚集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馆、北大文科研究所、同济大学、营造学社等第一流人文大师与理工医学学者,庇护最珍贵的国宝与史籍。
▲民国史料精细校订,披露台湾“中研院”大量档案资料,以及大师后人、李庄故人的亲历者口述记录,。
▲作者亲赴昆明、长沙、李庄等地探寻历史真相:中研院吃人事件、傅李米贴案、同济学潮、国宝被劫案,作者以精细的历史考证,酣畅淋漓的笔墨,探究细数被遮蔽的秘辛往事,剖析民国研究院与大学的制度与传统,对当代也可资借鉴。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生动刻画大师学者的个性与追求:如天才学人领袖傅斯年的霸气、考古学大师李济的耿介、甲骨学大师董作宾的守拙、中国建筑学之父的梁思成的苦心孤诣,诗人林徽因的感时忧世,才女游寿的孤傲刚烈……他们承受饥饿、病痛与死亡,面对轰炸、匪患、纷争,穷且弥坚,在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做出了世界第一流研究。
▲知名翻译家、中国人民大学原教授、李济之子李光谟作序:或许,这部作品向人们提供的文化精髓就隐化于这难言的、如同林徽因诗中所述的“万千国人像已忘掉”的历史记忆之中吧!
内容推荐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大批学术教育机构学者、师生被迫向长沙、重庆、昆明等地区迁徙。1940年,因战事趋紧,同济大学师生迁往川南古镇李庄,继之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等机构先后辗转而来,一时间,众多大师学者和大批珍贵文物古籍汇聚李庄——被傅斯年称为“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
作品以纪实的手法,深沉的情感,酣畅的笔墨,全景再现了在李庄的学者们艰苦卓绝的生活与学术历程,突出刻画了霸气的学人领袖傅斯年,耿介的考古学大师李济,苦心孤诣的建筑学泰斗梁思成,坚忍的诗人林徽因,孤傲的才女游寿,执着于学术的董作宾、梁思永等先生的鲜明个性,以及他们面对贫病、匪患甚至死亡威胁,守望相助、穷且弥坚的精神风骨。在中国最艰危的六年,他们不离故国,焚膏继晷,薪传火播,在人文学科领域取得了世界性的荣誉,承续发展了中国文化的命脉。
作品还着重对“研究院吃人事件”以及傅李冲突、同济校长与教授纷争、国宝被劫案等史事的真相做了细致探寻,对其中的人事纠葛、研究院与大学的制度等进行了深刻剖析。同时兼述李庄镇传奇历史、风土人情和当地官僚、士绅在抗战前后不同的人生命运,对多年前的人物与事件做了详细的披露,读来令人忆往感怀、嗟叹不已。
目录
序言 长沟流月去无声001
序章001
第一章 沦陷与流亡011
逃出北平_011
清华园结义_016
殷墟考古发掘_022
第二章 南渡自应思往事035
长沙、长沙_035
今天到了昆明_045
“同大迁川,李庄欢迎”_062
第三章 扬子江头第一古镇075
三大家族的合纵连横_075
从昆明到李庄_087
“研究院吃人”事件_100
第四章 险象环生的山坳109
……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那时的先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岳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475598
开本 16开
页数 432
版次 1
装订
字数 505000
出版时间 2016-07-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2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3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3:0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