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现代文坛随拾
内容
编辑推荐

《现代文坛随拾》是倪墨炎先生的书话精选集。倪先生把自己钟爱的书话作品比作“精神零食”,这些短小的篇章,既提供了史料,又提出了见解,可以补充中国现代文学史专著所无法顾及之处,即使对于那些专业人士,也不至于完全无用。而对于一般的读者,这样的“精神零食”也许可以成为他们深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堂奥的指南针。

内容推荐

人们常常称书籍为精神食粮。食粮不外乎两种:正食和零食。教科书,什么什么“概论”,什么什么“史”,正儿八经的大部头,要正襟危坐地读,大概是“正食”吧。而像倪墨炎先生的这本《现代文坛随拾》中的文章,是介绍我国现代文学的一些零碎知识的;写得随意,读起来可能也较轻松,而且它们的篇幅都不长,只要有几分钟闲暇,就可读上一篇,大概可算是“零食”吧。靠这样一本小书去考博士研究生,大概是不行的,你得去吃“正食”。

然而,零食也有营养。新鲜瓜果有多种维生素,奶油、巧克力都是高油脂、高蛋白。因而,零食和正食又是相通的:它有时可以补充正食的不足,有时也可发展而成正食——西餐的奶油、土司,就和零食更为接近。有些书话、札记、随笔,可以补充文学史所无法顾及之处,这对考博士研究生者,恐怕不至于完全无用。那么,有时间、有精力的时候去吃“精神正食”,精力盖、时间短的时候吃吃“精神零食”,或许可谓两相宜乎!

《现代文坛随拾》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目录

序(姜德明)

小引

《新青年》上的四首同题诗/1

刘半农的诗和赵元任的曲/6

宗白华的《流云小诗》/9

陈衡哲的《一日》/12

陈衡哲的科学童话/14

陈衡哲的诗作/17

《爱眉小札》的手稿本/20

徐志摩的纪念册/23

写大家闺秀的凌叔华/26

郭沫若怎样登上诗坛/29

从淦女士到沅君/32

诗人陆志韦/35

何植三的诗集《农家的草紫》/38

钱玄同·疑古·疑古玄同/41

张闻天的《青春的梦》/44

张闻天译《狗的跳舞》/46

俞平伯早期的诗作/48

“种瓜得豆”的作家/51

裴文中的文学之花/53

尚钺的小说集《斧背》/55

林语堂画《鲁迅先生打叭儿狗图》/57

为林语堂辨正一件事/59

许地山的小说和散文/60

许地山编《达衷集》/63

陆晶清及其研究专著/68

《申报·自由谈》的创办和演变/70

鲁迅小说的插图/72

鲁迅谈阿Q画像/76

《阿Q正传》改编史话/78

白薇和《打出幽灵塔》/80

王任叔及其笔名“巴人”/82

多才多艺的丰子恺/84

茅盾与中国济难会/86

茅盾与木刻集《子夜之图》/89

最早改编《子夜》的剧本/92

“一二八”和左翼文坛/94

潘汉年的文学活动/96

潘汉年的小说集/99

潘汉年与《文化斗争》/101

潘汉年和民间文学/103

朱湘的诗论/104

杨之华的文艺创作/108

《南行记》和艾芜的漂泊生涯/110

艾芜的散文集《漂泊杂记》/112

《上海——冒险家的乐园》的几种版本/115

赵家璧和《佳作集》/117

丽尼的散文/119

女作家罗淑的幸与不幸/121

巴金编印的画册/125

胡子婴的长篇小说《滩》/128

抗日的作家和《陨落的星辰》/131

成仿吾的《(使命)再版序言》/133

成仿吾的《新兴文学论集》/136

成仿吾关于翻译的论文/139

高长虹的《草书纪年》/142

“含泪批评者”的论文集/145

周作人创作的小说/148

别具风格的废名小说/151

周建人的文学活动/157

刘大杰的小说创作/160

郁达夫退出左联实情/163

郭沫若编印的图集/165

淦女士的《沅君卅前选集》/168

庐隐的散文与《东京小品》/171

周而复的处女作《夜行集》/174

严文井的处女集《山寺暮》/177

老舍的理论著作/180

巴金的《失去的星》/183

一本纪念“九一八”的作品集/186

甘永柏的散文和小说/188

许杰的《现代小说过眼录》/191

杨潮和《我的爸爸》/193

杨骚的诗和诗剧/196

恽铁樵和他的《人生意味》/203

胡兰畦的《在德国女牢中》/205

傅东华的《山胡桃集》/208

作家《自传丛书》/210

几种作家的自传集/214

三十年代的作家评传/217

茅盾的自选集/221

作家自选集和盗版选本/225

张静庐的《在出版界二十年》/229

《我与文学》和《我的良友》/232

李又然的散文及其《国际家书》/234

诗化的水浒研究/237

《弘一大师年谱》/239

柳亚子的诗和《左袒集》/243

文集、全集、选集漫议/246

应重视旧体诗在现代诗歌中的地位/249

鲁迅和《守常全集》/253

《我的失恋》“新解”质疑/255

鲁迅何以没有评论李贽和龚自珍/258

秋瑾和夏瑜/261

秋瑾及《歌两章》/262

鲁迅关怀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264

小说家张资平的一生/271

新潮社和《新潮文艺丛书》/285

清华文学社及其丛书/288

沉钟社和《沉钟丛书》/291

徐志摩编《新文艺丛书》/293

鲁迅和诺贝尔文学奖/295

我藏有巴金《点滴》初版本/297

关于《可爱的中国》手稿影印本/299

鲁迅没有传递过方志敏文稿/302

《林辰文集》/307

鲁迅在上海住闸北还是虹口/310

鲁迅加入光复会的几个问题/313

怎样评论鲁迅对苏联初期建设成就的歌颂/319

后记

试读章节

“种瓜得豆”的作家

我国有一句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在人才的发展上,却常有“种瓜得豆”的事实。就是说,一个人本来学的是这一门,结果他却在那一门开花结果,创造成绩,就文学领域而论,不少作家就是“种瓜得豆”而来的。

 这种“种瓜得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说来有趣,有时简直是挫折和逆境,才使一个人的文学才能显露出来。

鲁迅起初是学地质学的,到日本后学医。他的“弃医从文”,现在已入所共知,其实开始的时候,他是失败的——想办一份杂志也没有办成功。直到十多年后的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后,他的文学才能才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郭沫若原先也是学医的,但当他在日本福冈九州帝国大学医科求学期间,生了一场伤寒,听觉大受影响,这妨碍了他的将来行医。他虽然勉强读完医科的学业,但已决心从事文学。他的诗歌、戏剧、小说、散文,成就卓著。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他避居到日本,改变专业,从事了甲骨文、铭文的研究,又为我国古代史学作出了重大成绩。

 郁达夫是学经济的。文学起初是他的业余爱好。直到1921年他的小说集《沉沦》出版,名满文坛以后,他还到北京去教过会计、统计一类的课程。

 夏衍青年时期是学工的。他进过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和日本明治专门学校学电工技术。他从日本回到上海,被党组织编在闸北第三支部。这个支部的不少成员是作家。他也就参加左翼文艺运动和从事创作,终于在戏剧和电影事业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成仿吾留学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是专攻军事工程的。创造社初期原打算出版一套“科学丛书”,其中有一个选题是成仿吾的《旋转汽机》。这计划后来没有实现,但可见成仿吾原来学习的专业。后来他却成了著名文艺理论家。到革命根据地以后,他主要从事教育事业。

胡也频青年时期进天津大沽口海军学校学机器制造,后来却成了著名作家。

李伟森青年时期曾考入武昌高等商业专科学校学习。后来他从事革命活动,并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他是“左联五烈士”之一。

李何林青年时期在南京国立东南大学生物系学习二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他参加了北伐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以后从事教育工作并研究文学,成了我国著名的现代文学研究专家。  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这种“种瓜得豆”的作家。这些作家有一个共同点:起初,对于文学仅仅是业余爱好,后来业余爱好不断发展,终于放弃本业,而以文学为专业了。可见,培植和发展人才,是应当十分重视业余爱好的。我们应该真心实意地支持业余作家、业余音乐家、业余美术家、业余科学家……这恐怕值得引起研究人才学的同志的注意吧。

文坛上“种瓜得豆”的现象也有相反方向的,即:有些起初学文学的人,或在文学上已有一定成就的人,后来才华转移,却在科学的领域里开花结果,取得了重大成绩。

裴文中是五四时期受人注意的青年作家。鲁迅称他的小说是“乡土文学”。可是裴文中后来向文学告别了。他刻苦钻研古生物学,终于成了震惊中国和世界的“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者。他发表许多引人注目的生物考古学的报告和论文,成了我国和世界著名的史前考古学家。

蔡希陶是三十年代跃上文坛的青年作家。当他从1933年起,连续在《文学》、《太白》等刊物上发表短篇小说的时候,曾引起郑振铎、陈望道的喜爱,还得到了鲁迅的赞许。鲁迅当面称赞他说:“你的小说很有气派,我还以为作者是个关东大汉呢,原来这么年轻!”正当蔡希陶在文坛上崭露头角,许多老前辈向他伸出热情的手的时候,他却向文学告别,到深山野林中去搜集各种植物标本,一头扎进植物学的研究中去了。新中国成立后,他培植了优良品种的橡胶树,发现了大量的能化瘀止痛的龙血树,找到了生长最快的速生树“团花树”,找到了采石油用的“瓜尔豆”,找到了具有抗癌性能的“美登木”。他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了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

沈从文是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活跃在我国文坛上的著名作家。新中国成立后,他放下了文学的笔,从事科学研究,成了我国著名的古代陶器史和古代服装史的专家。

陈从周原是学文史的。大学毕业后曾写过《徐志摩年谱》等著作。但他后来却去研究古代建筑。成了我国古代建筑史专家,现在同济大学当教授。

世上有不少人,在这个领域里表现了突出的才华,后来转移到别的领域,又是大放异彩。请不要忽视,这些人都是干一行专一行的,他们都是付出了艰苦劳动的。这种现象说明,任何专业都可以取得成就,关键在于刻苦的钻研,发愤的努力。

1981年3月  P51-52

序言

作者先后出版了十本书话随笔集。现将过去出版的《现代文坛偶拾》、《现代文坛随录》合并,又与其他集子调整了一些文章,编成现在这本《现代文坛随拾》。姜德明先生的序原是为《现代文坛随录》写的,印在本书之前同样生辉,并已得到了德明先生的同意。《小引》是当初作者为《现代文坛偶拾》写的,编入本书,似也可以。本书最末编入作者近期写的八篇短文,请读者注意。

后记

我先后出版了九种书话随笔集。它们是:《鲁迅与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现代文坛偶拾》(学林出版社1985年)、《现代文坛随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现代文坛散记》(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现代文坛短笺》(学林出版社1994年)、《现代文坛灾祸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现代书话丛书·倪墨炎书话》(北京出版社1998年)、《现代文坛内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年)、《文人文事辨》(武汉出版社2000年)。其中《现代文坛灾祸录》,严格说来,大部分文章是史料阐述,而不像是书话随笔。

 “倪墨炎书话随笔系列”就是整理重编上述九本书话随笔加上近年写的散篇而成。这一本《现代文坛随拾》是在《现代文坛偶拾》和《现代文坛随录》合并的基础上,再与其他集子作了些调整。出版社、书店、读者都喜欢大开本书。对读者来说,一本抵两本,当然在经济上是合算的。

《现代文坛偶拾》的相当一部分文章,是先在《新民晚报》上发表的。报纸设了个“文坛偶拾”的专栏,由我一个人写,每月两三篇,一年下来,就相当可观了。这本书出版后,很受读者欢迎,印了三次,印数近六万册,曾被评为“上海青年最喜爱的十本书”之一,奖杯至今还摆在我家客厅里。责任编辑雷群明,是老朋友。《现代文坛随录》责任编辑王善初女士。是老编审张玟的夫人。张玟和王善初、孙家晋(吴岩)和戴正英、我和陈九英,还有其他一些夫妇,曾被上海市出版局工会评为“出版伉俪”,大家一起嘻嘻哈哈领奖、拍照,现在偶然在路上相见,仍十分亲切。

我写书话随笔,都是有书才写的。这次重编书话随笔,当尽可能印些书影。但有些书在自己家里竟遗憾地找不到,如凌叔华的《花之寺》,如淦女士的《沅君卅年作品集》。有的作家的书很多,只好选一部分印上,如周建人的生物学方面的读物没有印上;张资平的书很多,也只好选印一部分。

书话随笔原是一种比较宽松的文体。像前辈们的书话集子常有一些作家佚事、作家间的交往、与贩书者成友等纪事,以及书人书事的某些考证。我这次把近年写的几篇短文编在本集最后,是为了便于读者查找。这些短文中有三篇是争论文字,可能有些读者还是愿意读一读的。

《鲁迅在上海住闸北还是虹口》是针对王锡荣的信口开河的。王先生的特点就是学术研究与信口开河划不清界线。《周作人生平疑案》与《鲁迅生平疑案》一样,也充斥了大量信口开河。自从胡乔木关于周作人的拟办请示信及毛泽东批示“照办”公开出版后,因信中说明周恩来没有看到过周作人的信,唐瞍《关于周作人》中某些不实之言,显然站不住脚了,王锡荣就作了令人吃惊的修改。唐搜说:周总理将周作人的信给毛主席看,主席看信后说,“文化汉奸嘛,又没杀人放火……”王锡荣改为:“毛泽东在批‘照办’之际,‘幽它一默’,说几句议论的话,以后慢慢让听到的人士(或者就是胡乔木)传了出来。”唐瞍说:“周作人的亲笔”信,“总理交给文学研究会几位同人拟具意见”。王锡荣改为:“周恩来的秘书收到信后,因某种原因只是口头请示总理后,就直接交给了文化部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去拟具意见”。从王锡荣的修改说明:(1)唐瞍的说法确实站不住脚了,才要作修改;(2)王锡荣的修改,“幽它一默”啊,“口头请示”啊,都是“创作”,没有任何史料根据。唐瞍的回忆录,经王锡荣修补,更经不起推敲。回忆录是人家的回忆,竟然可以由另一个毫不相干的人修改,岂非奇事?然而事情到此还没有完。我曾写《毛泽东“关于周作人批示”的来龙去脉》一文,朱正先生、赵武平先生各写千字文补充,两位都是有过交往的朋友,我立即写《学术研究需要探讨和交流》一文。四篇文章都发表在《文汇报·学林》上。这件事王锡荣来劲了。在他的大著中,有《毛泽东对周作人信作过批示吗》一节,其中小标题是“唐瞍的记述引起争议”、“倪墨炎公开质疑”、“也有人质疑倪墨炎”,这些小标题都印在目录上。所谓“也有人质疑”,即指朱、赵之文。在正文中,王锡荣特地写上“倪并没有回答”。我的文章明明发表在《文汇报·学林》上。王锡荣不可能不看到的。他为了让读者相信他的信口开河,已到了如此不择手段的地步。

后两篇都是与陈漱渝先生商榷的。文章本身已说明了问题,这里就不再需要说什么了。但陈漱渝先生曾好像是鲁迅研究领域的“巡视宪兵”,谁的言行在他看来有什么不妥,他就可以给予上线上纲的训斥。在一篇文章中被他贴上“挑战经典”、“挑战鲁迅”、“颠覆鲁迅”的标签,点名批判的常常多达数十人,而他自己却扯起“保卫经典”、“保卫鲁迅”、“传承鲁迅”、“对鲁迅圣徒般虔城”等等的大旗。

2008年6、7月间,有人发起“读点鲁迅”的征文活动。先发表“评委”的文章,以作示范。陈漱渝的文章是《忘不了的人是你》。我一看题目,就浑身起了一层“鸡皮疙瘩”,因为实在太肉麻了。这种肉麻加空话的“示范文”一发表,读者反响强烈,这次征文活动只得夭折。寄来的二百多篇文章,不再公开发表,也不再公开评选,奖品私下寄去。但曾几何时,肉麻变成了指摘。鲁迅晚年的一些光辉著作是否要从“经典宝库”中“开除出局”,似乎还得由陈漱渝裁决。当年梁实秋影射左翼作家在电线杆上贴“武装保卫苏联”的标语,鲁迅严正指出其“乏”;现在陈漱渝直截了当地指出:鲁迅有的杂文是受第三国际颁布的“武装保卫苏联”等标语口号写成的。喊“保卫鲁迅”喊得最响的人,一夜之间把鲁迅贬得不像样子。如果有人要研究“中国鲁迅研究史”或“鲁迅研究之研究”,我建议研究“陈漱渝现象”,希望我们的子孙研究“陈漱渝现象”,一定会获得丰硕的有意义的成果。

倪墨炎

2013年7月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现代文坛随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倪墨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808001
开本 16开
页数 3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42
CIP核字 2013212533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9: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