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内容
试读章节

四时受病原委

天有四时即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人之感也,随其脏腑之虚实而病焉。邪如穿窬,见人家墙门不固之处,则乘虚而入。昔有三人,冒露晓行,后一人无病,一人病,一人死。无病者先以酒食,胃气充而肌表固也;病者不饮酒而单食,死者空腹而行。可见邪之即凑,其气必虚。夫春气宜温,万物发陈,其气疏以达。设天寒衣薄,腠理闭塞,阳气不得透泄,诸病生焉。骤发者其感也轻,更有从冬而受邪者。如王叔和云:寒邪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其感也深。若贫乏之辈,肌理固密,胃气壮实,更复营作,不时出汗,即有所感,邪从汗而泄矣。故被体虽薄而不病也。至于寒之初着人也,始则皮毛则肺应之,次则肌肉则胃应之。当体中稍有不适,即以辛散之剂服之,何至阳气不得泄越,郁而成病?始则身热咳嗽,甚则为疹为斑,其总名日春阳寒郁。更有当春季受邪,阳气不透,其人禀厚,不致骤发,至春杪夏初,始欲走泄,因病热焉,其邪传心包及胃者居多,或寒热往来,或单热不休,或疹或斑,或成温疫,其名日春温晚发。夏为火德,万物欣荣。然大江以南,土卑潮汐,当梅雨淋漓,则多湿邪;大小暑又多酷热,暑伤人气,湿侵肠胃。人当夏令,宜谨起居,薄滋味,为卫生要事。暑邪无形,从人口鼻吸受;暑先伤气分,故气促脉软,四肢无力;暑伤心,心主液,故心烦少寐汗出;或久晴土燥,忽大雨下注,热气上蒸,最易受暑。及途行浅舍,劳逸虽殊,其受邪也同,是为阳暑。更有处于凉亭水榭,爱纳凉,喜冷饮,胃气抑郁,其病恶寒壮热,少汗,脉沉滞,或吐泻,是为阴暑,不可不知。暑必挟湿挟秽,其病有霍乱者,有四因也:受暑、受凉、受湿、伤食。至于赤白二痢,皆由湿热内侵饮食不节,其名日暑湿交病。秋气宜凉,金令清肃,则病者少;若秋阳炽骄,人感其气,或贪凉露坐,毛窍为风露所遏,邪不得泄,最易受病。大抵疟证多从是得。及身热头痛,咳嗽喘促等证,愈晚愈重,其名日凉风袭暑。冬气凛冽,万物闭藏。然每有夏秋伏暑在内,至冬至一阳来复,感其气而欲泄,多见形寒肢热,咳嗽吐血,牙宣鼻衄等证。更有冬气和煦。阳藏不密,冬温证。当冬三月,善卫生者,晨不冒雾露,闭关独宿,夜卧不致过暖,则为来春发生之本。若空腹晓行,不谨房室,易生寒病,即病者古名为伤寒,可不慎欤?其名日冬藏不固,其治法前贤悉备,何待予之赘辞耶。然未有分四时而立法者,故探讨精微,特出己意,以成一编。俾业斯者,观之了如指掌,熟玩详求,自能得心应手。至不关乎气感,当另立一门,以见意也。《内经》之四季所感而发病,未尝不以四气而论,予分四时受病,并出治法者,乃推其本而究其源,与古人立法,原无大异,唯用主药有别耳。

六淫相兼说

风寒在其中,燥火在其中,暑湿在其中。夫冬天之风,人人欲避之,畏其寒也。早春之风料峭入骨,人畏之,亦因寒也。当其杨柳风和,吹面不寒;夏月北窗,清风徐至。人非止不避,而反爱之,故风而寒则伤人;和而清者不伤人;觉其寒则伤人,不觉其寒则不伤人。唯脑后与隙中来者,咸宜避之。假如密室,当伏天其热必甚。适遇外间凉风大至,人思挟纩,人此室中,其热不减,但洞启窗户,霎时而凉,可见寒在风中明矣。太阳为真火,诸湿一承其耀,无不烘然,火亦喜从其类,故易称火就燥。风虽亦可为燥,然必假气收肃;晴光轩豁之时,非其良能焉。更有藏麻年久,自能出火,可见燥在火中明矣。夫暑,火之余气也,必因湿而成。六月为火德,小暑大暑系焉;或当亢阳,忽地潮础汗,龙雷并起,大雨滂沛。人快其凉,而不知热土受湿,暑气上蒸,此时感邪最易。又如萤火,腐草所化,亦由湿热相蕴而成。始于长夏,绝于寒露,此暑之始终也。前人称暑必挟湿,信夫!若暑不因湿,则可谓之火,火而兼湿,方成暑矣。

用药如用兵

医之用药,如将之用兵。热之攻寒,寒之攻热,此正治也。因寒攻寒,因热攻热,此因治也。子虚者补其母,母虚者益其子;培东耗西,增水益火;或治标以救急,或治本以湔缓。譬如兵法,声东击西,奔左备右,攻其所不守,守其所不攻。卫其虚,避其实,击其惰,还其锐,兵无常势,医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明;能因病变化而取效者,谓之神医。

医不尽药石

医者,意也,其术不尽于药石。故古人有泥丸蓑草,可以济人之语。苏耽橘井,食叶饮泉即愈,岂专药石也?此在医者有恒,能真心济世,不逐声利之间,则虽祝由,可以已病。以我正气,却彼邪气,德行所积,随施随验,固非常理可测。若只专计刀锥之利,己心不正,安能却邪?虽己试之方,珍异之药,或未必能有神明助乎?其间非可摈之为妄语也!

治贵人有四难

后汉郭玉谓,疗贵人有四难:“自用意而不任医,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安间,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余以为此四病,贵人果有之。然贵人之遇医,亦有四难:远地相召,素不曾试,一难也;稍涉毒味,不敢轻用,二难也;尊高临之,医不能尽意三难也;专任仆妾,烹煮失宜,四难也。以此言之,贵人不可轻于致病,尤须慎于服药,如夫子所谓某未达,不敢尝焉。然后可。

医家五失

医家乘人之危,古经比之杀人。古经云:不恤缓急,妄索事分杀人也;不问有无,必欲多得,杀人也;懒惰睡眠,轻视人命,杀人也;辨察不明,用药差误,杀人也;见不即治,俄至增剧,杀人也。有此五失,挟术杀人,甚于挺刃。昔陈景仁妻张氏有微疾,医误投血膈之药,遂至不起。既死,魂神荡越。一日,因景仁出郊,遂合为一,恍惚如狂,独歌独笑,以终其身。观此临人疾患,可不慎夫。  P23-25

目录

出版前言

友渔斋医话

[清]黄退庵辑著 曹炳章圈校

客尘医话

[清]计楠辑著曹 炳章圈点

对山医话

[清]毛对山原著 曹炳章圈点

冷庐医话

[清]陆以湉辑著 曹炳章圈点

柳洲医话

[清]魏玉璜著 王孟英辑 曹炳章圈校

■塘医话

[清]张景焘著 曹炳章增订

潜斋医话

[清]王士雄纂辑 杨素园鉴定 曹炳章重校

序言

读者将要看到的《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清代名医医话精华》这一姊妹篇,均由我国近代著名医家、中医经典秘籍的编纂、出版家曹炳章先生原辑。含清代十五家名医之医案、医话珍品。

曹炳章,浙江鄞县人,字赤电。他虽出身商人家庭,其志则在悬壶济世。年少时便刻苦通读医学经典,钻研医术,孜孜不倦。年二十余,应聘为药栈经理,对药材的辨别、采集、加工炮制,有丰富的实际经验。对改革中医成药,确定主治,更有着创新的一面;对膏丹丸散的药物组成,制剂方法,何者应遵古,何者应改良,何者应废止,他有独到的经验。1903年,曹炳章应浙江名医何廉臣之邀请,负责编辑《绍兴医药月报》,工作之余,常与何切磋医术,重点探索清代名医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四大家之温暑治法,认真汲取前人之宝贵经验丰富自己,医术更精。随后曹炳章又自办“和济医局”,每日接治上百号病人,皆应手奏效,无不药到病除,因而名震江南。

1920年至1938年期间,民国时代的军阀政权,掀起反对中医、废医存药的浪潮,因而引起广大国民和中医界的极力反对。此时,曹氏等二人被推举为浙江省中医界的代表,赴南京请愿,他同时还出面组织“中央国医馆”,并出任南京“中央国医馆”的名誉理事,为保护和振兴中医药事业奔走呼号,不遗余力。

作为江南名医,曹炳章除常年行医治病外,还特别注意广为搜集中医药方面的孤本秘籍,揣摩整理。据不完全统计,曹炳章经五十余年的努力,他撰述、增订、校勘、编纂及加按的中医药书籍达到413种之多,其中包括《三焦体用通考》、《暑病证治要略》、《潜斋医学丛书十四种》、《陆氏三世医验》、《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以及震撼现代国内医药界的《中国医学大成》丛书等等。他一生博览群书,目光远大,独树一帜,真可称为我国现代中医药界的翘楚,为祖国的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创新,为中医古籍的校勘、整理和出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众所周知,中医传统行医方式是相对固定一对一的关系,教学方式以家传或师徒传授为主,所以中医是相当个人化的经验医学,贵在辨证论治,因证用法,寓法于证,一症有一症之治法,一方有一方之运用。实践出真知,经验在于积累,故中医药要继承和创新,首先便离不开传承历代名医的丰富经验。治医者,除博览中医典籍之外,还必须研读名家医案、医话类著作,因为这类文字包含了名家的识见和经验得失的生动论述。在清代、明代以前,这类文字并无专著,全是稿本、抄本秘传,轻易不肯示人。明、清以来,医家便开始重视并极力搜求前代医家说医论药之言,探其奥秘。因为通过对医案、医话的研读,它能帮助我们全面、正确认识医家的学术思想渊源及其独创的辨证施治的临床经验。曹炳章更是十分重视和发掘名医的医案、医话类著作,详加圈点校阅,有的是在原作者手稿的基础上重新补充、编纂而后付印的。他称赞此类文字“灵机活泼、议论精醇,诚非学有根底,不克臻此”,“实济世之盛心,指迷之宝筏”。对这类文字的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对自己经过认真选订精审的清代名医十五家的医案、医话类著作,纳入他主编的《中国医学大成》这一鸿篇巨制。在每种著作之前,他还撰写“提要”,简要介绍全书要点及作者之成就和他选订出版以弘扬传统、嘉惠后学的用心。

中医医案古称“诊籍",又称“病案”,是医家临床经验的记录;中医医话则是医家“立言”的结晶,虽是零金碎玉,不乏真知灼见,它们都是中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财富。今人学习古代医书,觉得深奥难懂,唯医案、医话类文字,却集中记录了活生生的救死扶伤的临床事实,文字简明,精确可读,所以前人说“读经不如读案"。国学大师章太炎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学者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研究,事半功倍。"为了让广大读者,特别是让广大中医药专科院校师生进一步认识医案、医话类著作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特将由曹炳章先生选订精审并收入《中国医学大成》的清代十五家名医的医案、医话类著作,分别汇编成专辑出版,冠书名为《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清代名医医话精华》,以飨读者。

两书均依据原上海大东书局《中国医学大成》1937年版点校重排。原书成书距今将近七十年,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书中难免存在不当之处,现就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

一、本书所收十五位清代名医的“医案"、“医话”类著作,只作点校整理,一般不作现代汉语译述和注释。

二、对原书的内容,原则上不予删节、增补和改编。

三、只将原书繁体字竖排版改为简体字横排,简体字一律采用标准简化字,以适应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四、对原书部分过于简略的“提要”文字,我们另加“编者按”,对原著者的生卒年月和生平事迹,作了适当的补充,让读者从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五、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原书中不可避免地掺入了一些迷信、糟粕的内容,如狐鬼致病,符咒治病等等,均做了必要的删节。

六、中药的计量单位,古今有别,而原书所采用的计量单位,悉依明、清以来普遍采用的16位进制,即1斤=16两=160钱,如果按当前采用的公制(1公斤=1OOO克)全部改过来,工作量过大,故仍保留原来的计量单位两、钱、分,读者在阅读时,当按目前生药计量采用的公制予以换算(即1两=31.25克 1钱=3.125克 1分=0.3125克 1厘=0.03125克)。同样,原书中用于量取较长的植物药材如厚朴、肉桂、荷梗等所用度量单位尺、寸,也请按当前法定度量单位予以换算。

七、原书方剂中有用犀牛角、虎骨者,有违目前政府关于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有关法令,建议予以更换,改用替代品。

内容推荐

全书选辑清代喻昌、张璐、徐大椿、王士雄等二十位医家属于笔记体裁的治案,以内科杂病为主;编辑以医家为纲,以病证为目,每证在病因、证候及辨证、立法处方等方面分析较详。

编辑推荐

“医话”是医家立言的结晶,也是医家进行病例分析、学求思考有所感悟后,记录的心得。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医家的经验与造诣。中医传至清代,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峰。因此,这一时期的名医“医案”、“医话”价值也最高,历来为医家搜集揣摩之重点。本书荟萃了黄退庵、计南、毛对山等数位清代名医大家之“医话”作品七篇。内容包括对历代医家医术的认识、治医,也得、医德评选等,其中不乏具知灼见,对今人治医具有极高的学习价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炳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农村读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849243
开本 16开
页数 3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图书小类
重量 0.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249.49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87
16
整理 唐菊香//方汀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3: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