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部全景反映春运70年变迁的图文书
2.精选70年春运经典影像和背后动人故事
3.捡拾几代人独有的春运记忆,记录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
4.封面牛皮纸,加烫红金,老照片满满怀旧氛围
5. 书写家国故事,呈现百姓记忆,在流动的大中国,看见自己回家时的最初模样
6. 随书赠送一对过年门神和一对2025乙巳书签
图书 | 春运(1954-2024)/杨登峰主编 |
内容 | 编辑推荐 1.一部全景反映春运70年变迁的图文书 2.精选70年春运经典影像和背后动人故事 3.捡拾几代人独有的春运记忆,记录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 4.封面牛皮纸,加烫红金,老照片满满怀旧氛围 5. 书写家国故事,呈现百姓记忆,在流动的大中国,看见自己回家时的最初模样 6. 随书赠送一对过年门神和一对2025乙巳书签 内容推荐 2024年12月4日,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审批,春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成为全人类共享的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极具生活情感与生活理想的节日,春节是维系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的情感纽带,每年临近春节,亿万中国人就会踏上回乡之旅,不远千里万里和亲人共度佳节,感受家的温暖与力量。这种情感的维系和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自1954年“春运”一词首次出现在媒体,就带着鲜明生动的中国特色和丰富深刻的情感内涵而来,承载了中国人许多难忘的记忆,细节尤为触动人心。《春运(1954-2024)》以春运为视角,以影像方式回望过去70年中国人过春节的节奏、方式,出行的频率、人次,出行的时间、目的地等。从早期太原站女运转车车长的工作场景到无锡汽车客运站繁忙景象,从吉林市蛟河火车站的拥挤人群到海口市秀英港码头的车辆滞留,从春运期间执勤战士维护秩序的画面到军队医疗队员乘坐高铁专列驰援武汉的瞬间……这些画面记录了春运的变化,勾勒出一幅中国人春节回家与出行并行交错的社会图景,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真实反映了中国人在春运中的精神面貌和情感世界,见证了从1954—2024年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无论家有多远,这一生我们都走在回家的路上。《春运(1954-2024)》带领我们穿过光影的长河溯源而上,重拾那些被岁月遗落的温情碎片,通过一幅幅珍贵的影像,记录下时代的印记,感受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坚实足迹,让这段历史能够成为国人心中永不磨灭的记忆。 目录 第一章1950-1979春芽萌动 太原北车辆段的女子检车班 50年代的苏州“春运” 第二章1980-1999春潮涌动 我的春运记忆 火车上的一件憾事 1990,春运江湖 第三章2000-2009春风和煦 我经历的第一个春运 从一票难求到“互联网+”出行 暖心之旅 第四章2010-2019春意盎然 2015年无锡汽车客运站春运服务日记 第五章2020-2024冬尽春来 在怀化看火车 我拍春运二十年 第六章春运70年春暖旅途 附录 春运老物件 我拍摄"春运"的感受 台湾交通散记:体验台湾的春运和班线公交化 后记 春运,一趟没有终点的列车 我喜欢我策划的这个选题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春运(1954-2024)/杨登峰主编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杨登峰主编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116998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70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350 |
出版时间 | 2025-02-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5-02-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F532.3-64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