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增补版)
内容
编辑推荐

20世纪是一个充满重大变革的世纪,在这样一个充满动荡和激变的世纪中,人们从自然观、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伦理观、审美观,到生存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剧烈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反映到作为人文学科思潮一个组成部分的文学理论上。

目录

O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 …………………………………

………[1]

 0.1两大主潮……………………………………………………

………[2]

 0.2两次转移……………………………………………………

………[4]

 O.3两个转向……………………………………………………

………[5]

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

………[10]

 1.1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

………[10]

 1.2叶芝的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象征理论……………………

………[15]

 1.3庞德、休姆的意象主义诗论………………………………

………[20]

2表现主义 …………………………………………………………

………[26]

 2.1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即表现论……………………………

………[26]

 2.2科林伍德的表现理论………………………………………

………[32]

3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 ……………………………………

………[38]

 3.1诗学探索的理论特征………………………………………

………[38]

 3.2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

………[43]

 3.3雅各布森对文学性的语言学阐释…………………………

………[48]

 3.4艾亨鲍姆的科学实证主义文论……………………………

………[51]

4精神分析批评 ……………………………………………………

………[57]

 4.1精神分析批评的一般概念…………………………………

………[57]

 4.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论…………………………………

………[59]

 4.3传统的精神分析批评………………………………………

………[67]

 4.4霍兰德的读者反应精神分析批评…………………………

………[69]

 4.5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

………[71]

5直觉主义与意识流 ………………………………………………

………[76]

 5.1柏格森与直觉主义…………………………………………

………[76]

 5.2威廉·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

………[81]

 5.3意识流作家的艺术观点……………………………………

………[84]

6语义学与新批评派 ………………………………………………

………[91]

 6.1理论背景与发展概况………………………………………

………[91]

 6.2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

………[93]

 6.3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

………[100]

 6.4兰色姆的本体论批评………………………………………

………[104]

 6.5布鲁克斯的“细读法”……………………………………

………[109]

 6.6燕卜荪的复义理论…………………………………………

………[113]

 6.7维姆萨特和韦勒克的“新批评”理论……………………

………[116]

7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

………[125]

 7.1哲学背景与发展概况………………………………………

………[125]

 7.2英伽登的现象学文论………………………………………

………[133]

 7.3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文论……………………………………

………[141]

 7.4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论………………………………………

………[151]

 7.5尤奈斯库的荒诞派戏剧理论………………………………

………[155]

8原型批评 …………………………………………………………

………[162]

 8.1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

………[162]

 8.2荣格的原型理论……………………………………………

………[166]

 8.3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

………[169]

 8.4原型批评的整体性文化批评倾向…………………………

………[174]

9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上) ………………………………………

………[177]

 9.1理论背景与发展概观………………………………………

………[177]

 9.2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

………[178]

 9.3葛兰西的“民族一人民的文学”论………………………

………[183]

 9.4马舍雷和戈德曼的结构主义文论…………………………

………[186]

 9.5伊格尔顿的新马克思主义文论……………………………

………[191]

10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下)………………………………………

………[195]

 10.1布洛赫乌托邦式的幻想艺术论 …………………………

………[195]

 10.2布莱希特以理性为本的戏剧理论 ………………………

………[200]

 10.3本雅明的技术主义艺术理论 ……………………………

………[205]

 10.4阿多诺的否定性文论 ……………………………………

………[209]

 10.5马尔库塞的新感性文论 …………………………………

………[213]

 10.6弗洛姆的新精神分析文论 ………………………………

………[219]

 10.7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化理论 ……………………………

………[222]

11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

………[228]

 11.1结构主义文论的理论背景和主要特征 …………………

………[228]

 11.2法国结构主义文论 ………………………………………

………[234]

 11.3 巴尔特从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的文论 …………

………[238]

 11.4托多洛夫的叙事理论 ……………………………………

………[244]

 11.5文学符号学概况 …………………………………………

………[248]

 11.6文学叙事学简述 …………………………………………

………[254]

 11.7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和狂欢化诗学 ……………………

………[259]

 11.8当代俄罗斯文论的最新发展 ……………………………

………[266]

12解释学与接受理论………………………………………………

………[271]

 12.1理论背景与发展概况 ……………………………………

………[271]

 12.2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文论 …………………………………

………[277]

 12.3姚斯的接受美学 …………………………………………

………[286]

 12.4伊瑟尔的阅读理论 ………………………………………

………[293]

13解构主义…………………………………………………………

………[297]

 13.1理论背景和发展概况 ……………………………………

………[297]

 13.2德里达的解构理论 ………………………………………

………[300]

 13.3耶鲁学派的解构批评理论 ………………………………

………[312]

 13.4文学解构主义 ……………………………………………

………[323]

 13.5艾伯拉姆斯对解构主义的质疑 …………………………

………[330]

 13.6福科的后结构主义文论 …………………………………

………[334]

14女权主义批评……………………………………………………

………[342]

 14.1 女权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 ………………

………[342]

 14.2英美派女权主义批评 ……………………………………

………[345]

 14.3法国派女权主义批评 ……………………………………

………[350]

 14.4其他女权主义批评 ………………………………………

………[356]

15后现代主义………………………………………………………

………[360]

 15.1后现代主义的源起与发展概况 …………………………

………[360]

 15.2贝尔对后现代社会文化矛盾的揭示 ……………………

………[364]

 15.3哈贝马斯用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对抗 …………………

………[367]

 15.4利奥塔德对后现代知识状况的研究 ……………………

………[370]

 15.5杰姆逊的后现代文化逻辑研究 …………………………

………[375]

 15.6哈桑对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的透视 ……………………

………[379]

 15.7斯潘诺斯的后现代主义诗学理论 ………………………

………[384]

 15.8布希亚德的后现代大众传媒理论 ………………………

………[388]

16新历史主义………………………………………………………

………[393]

 16.1理论背景和发展概况 ……………………………………

………[393]

 16.2格林布拉特的文化诗学 …………………………………

………[398]

 16.3海登·怀特的元历史构架 ………………………………

………[407]

 16.4新历史主义的理论特征和走向 …………………………

………[411]

17后殖民主义………………………………………………………

………[414]

 17.1后殖民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发展概况 ……………………

………[414]

 17.2赛义德对东方主义的透视 ………………………………

………[416]

 17.3斯皮瓦克对殖民地权力话语的批判 ……………………

………[423]

 17.4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当代意义 ……………………………

………[428]

18文化研究…………………………………………………………

………[430]

 18.1理论背景和主要特点 ……………………………………

………[430]

 18.2文化主义 …………………………………………………

………[433]

 18.3结构主义与意识形态 ……………………………………

………[446]

 18.4霸权理论及其反思 ………………………………………

………[455]

 18.5电视与大众文化 …………………………………………

………[460]

 18.6赛义德与文化批评 ………………………………………

………[476]

 18.7米勒论文学和文化研究 …………………………………

………[482]

19空间理论…………………………………………………………

………[487]

 19.1福科论空间 ………………………………………………

………[487]

 19.2列斐伏尔与《空间的生产》 ……………………………

………[489]

 19.3索雅论第三空间 …………………………………………

………[492]

 19.4第三空间与《阿莱夫》 …………………………………

………[495]

 19.5重读文学空间 ……………………………………………

………[498]

20结语………………………………………………………………

………[503]

后记…………………………………………………………………

………[510]

试读章节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本书用简称当代西方文论,时间跨度为20世纪初至今,范畴主要为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的分期当然很难绝对划定一个具体的年代,但如从一个大的思想文化背景上来考察的话,那么毫无疑问,从19世纪到20世纪,西方文论经历了一个质的变化。如果说,19世纪西方文论在实证主义、意志主义等思潮影响下,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文学创作实践为基础,突破了古典主义文论的束缚,形成了以浪漫主义(含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含自然主义)为主流的文学理论和批评;那么,20世纪西方文论则在现当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冲击下,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实践的推动下,形成了完全不同于19世纪文论的、具有鲜明反传统倾向和20世纪新特点即当代性的文学理论。两者的区别是时代性、世纪性的。因此,我们把当代西方文论的时间范围基本上划在20世纪。

本书所用的“西方”概念,除了地域含义外,还包括历史文化因素,因此,本书介绍了若干俄罗斯文论,但未介绍前苏联的文论。

20世纪是一个充满重大变革的世纪,是人类创造力空前高涨与迸发,创造出远远超出前19个世纪生产力总和的世纪,是人类科学文化突飞猛进、达到“知识爆炸”程度的世纪;不过,毋庸否认,也是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和无数次局部战乱、人类蒙受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与牺牲的世纪。在这样一个充满动荡和激变的世纪中,人们从自然观、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伦理观、审美观,到生存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剧烈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反映到作为人文学科思潮一个组成部分的文学理论上。

序言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1版自1997年出版至今已经整整八年了。承蒙读者的厚爱,本书重印了多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世纪的到来,当代西方文论又有了不少新的发展。比如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在西方虽然缘起比较早,但发展得最热火的时期无疑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十几年,第1版对此虽然已经有所涉及,但十分零碎、简略;还有空间理论也是如此。所以,很自然地我们从出版社以及其他途径听到一些读者的建议,主要是希望能够增补一些新的内容和材料,以便更加同步地了解当代西方文论发展的最新态势。我们觉得这个意见是合理的。而且,一本教材,用了八年,还跨了世纪,作适当的修订、补充是完全必要的。这就是出本书第2版的缘由。

本次修订,原第1章一第17章基本未动,主要是请本书原作者之一、南开大学哲学系陆扬教授增写了第18、19两章,即“文化研究”和“空间理论”。新增部分涉及到的不少代表人物,在前面有关章节中已经出现过或者已有介绍的,第18、19章中我们注意重点介绍他们在“文化研究”和“空间理论”方面的新观点、新思想,其他方面则尽量避免重复。

由于所增补的内容属于西方文论中动态的、正在演变、发展着的那一部分,要全面准确地把握是非常有难度的,因此,不当之处,希望专家、读者批评指正,以便我们在今后的修订中再进行修改、完善。

后记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初版历经编写组一年多的共同努力,于1997年完成。2005年又增补了两章内容。我们希望它能为高校文科的选修课,提供一本观点正确、材料较新、内容较丰富的合适教材。也为希望了解西方当代文艺理论整体状况和最新发展的广大读者,提供一本有价值的读物。  本书是在教育部高教司的直接关怀、支持、指导下完成的。主编心中对此书酝酿已有七八年了。1995年5月,当时的国家教委正式批准本书作为文科教材立项,要求主编组织编写。高司文科处对本书的编写十分关心,尤其是徐辉同志,从立项、组织编写组、联系出版社、多次召开编写组会议,到讨论初稿、修改定稿、专家组鉴定,每一环节都给予具体指导与帮助,保证了本书编写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书编写组成员均为国内高校的中青年专家、学者,他们发挥了各自的专业特长,按时保质完成了预定的编写任务。编写组的分工是:朱立元(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撰写导论、第l章、第10章、第14章和结语;王岳川(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撰写第15章、第16章、第17章;余虹(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撰写第7章、第12章;张杰(南京师大外文系教授)撰写第3章;张德兴(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撰写第6章、第9章;张荣翼(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王一川(北京师大中文系教授)撰写第11章(其中第7节、第8节由张杰撰写);陆扬(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撰写第2章、第5章、第13章(其中第3节由朱立元撰写)、第18章、第19章;程爱民(南京师大外文系教授)撰写第4章、第8章。最后,由朱立元负责修改、统稿、定稿。编写组成员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合作得非常愉快,使编写工作基本能按预定计划顺利开展。  需要专门提出的是,暨南大学教务处和中文系、深圳大学中国文化和传播系,对本书的编写给予了宝贵的支持,使初稿讨论会能于1996年10月下旬在广州、深圳顺利召开。还要特别提出的是,暨南大学的饶芃子教授和深圳大学的胡经之教授作为特邀专家,在百忙之中参加了初稿的部分讨论,给予了宝贵的指导。编写组对两校、系的鼎力相助,对上述两位专家的热情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初版完稿后请蒋孔阳、钱中文、夏仲翼、王元骧、王忠祥等国内著名专家进行了审读和鉴定。他们对本书作了充分肯定和鼓励,编写组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编写组还要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表示真诚的感谢,没有他们对本书编写的支持,没有责任编辑阮光页同志的辛勤工作,本书是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编写完成并迅速出版初版和目前又出版增补版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增补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立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716625
开本 16开
页数 511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560
出版时间 2005-04-01
首版时间 2005-04-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6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0
丛书名
印张 32.5
印次 4
出版地 上海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6: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