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游记,是作者每到一处与自然相交流、与人有所体验后,拨动心灵及见到什么、写到什么、想到什么的一种体验方式。这里奉献给每一位读者,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为了自然的美丽,都成为游者吧。
图书 | 悠游录--钟少华散文集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游记,是作者每到一处与自然相交流、与人有所体验后,拨动心灵及见到什么、写到什么、想到什么的一种体验方式。这里奉献给每一位读者,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为了自然的美丽,都成为游者吧。 目录 北京游记 颐和园游趣/(3) 琼岛阳春——重游北海公园/(13) 冷寂的钟鼓楼/(20) 故宫御花园的文化遗产/(26) 重游先农坛/(36) 从皇家禁地到北京的第一座公园/(43) 地上的天坛公园游/(57) 妙呀,妙峰山/(63) 春节游东岳庙/(67) 雄关存旧迹人间长青情——密云游记/(71) 人天共求荣须看人际间——密云游记续篇/(76) 登香炉峰而耳顺乎/(82) 初次逛潘家园文化市场/(85) “中国工程师学会”会址寻踪记/(89)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95) 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故里游记/(99) “思想者”啊,你在北京想些什么/(107) 潭柘寺与北京城的缘分/(112) 萤火虫遐思/(117) 国内游记 西湖寻春/(123) 粤北行/(126) 深圳大亚湾行/(132) 上海访书记/(135) 蒸汽锤工作八十一年祭/(138) 徐州行/(140) 澳门访书记/(144) 澳门游趣/(147) 图书,你活着/(152) 中国科学史上一场闹剧——罗广庭事件/(155) 中国第一次博览会——南洋劝业会/(163) 西子湖畔的博览会/(173) 人 物 “我是胡人,我讲猪跑学”——启功前辈为人与为学/(185) “我投兔儿爷一票”——听启功先生谈兔儿爷/(190) “愚化”的于化——写在于化画展前/(193) 贺汤佩松院士访台/(198) 祭胜昆又十年/(201) 人民的学者——悼念我的父亲钟敬文/(203) 日本游记 京都漫步/(219) 琵琶湖疏水记游/(223) 高野山的佛性/(228) 神户灯梦/(232) 同文来学习——参观神户同文学校/(235) 广岛和平纪念公园观感/(239) 觅得百科祭青松——我在日本的学术追寻/(243) 竹内实教授——我的导师/(255) 后记/(266) 序言 旅行是一件使人心绪宁静的奇妙事情。它能使人从繁忙、紧张的单调中解放出来,仿佛变成了另外一种人的生活。其让人心境温馨,觉得所有接触的人都是朋友。 当然,因为到了新地方,那里有以前不了解的人,由此也会有些紧张与担忧。 自己在漂泊中还逐渐产生过不安的情绪,尽管自己并没有太觉察出来。 试想一下,在这十多年间,自己在“禹域”各处确实曾尽兴地旅行过。同一处地方甚至去了好几次。像五丈原去过三回,南京至少去过四次。至于北京则去过无数次,十年前还在那里长住过一年半。 而在这些旅行中,大抵有钟少华先生同行,钟先生还以自己的风格写了文章。 例如,《风萧萧兮易水寒二荆轲故里游记》便是其中之一。去访问那里的时候,大约还没有出租汽车。因此,是乘坐熟人的朋友的小型货车去的。那熟人的朋友就是司机,旁边座位上坐的是他的新婚妻子,挺着个大肚子。 还不认识路。于是就请熟人的朋友、一位历史学者做向导。那位学者是带着《水经注》坐汽车到那里去的。他以古典《水经注》作为当今寻访的依据,对此我很感动。 那位历史学者是姜纬堂先生,他已经去世了,至今还令人怀念。后来,到开封、郑州和洛阳旅行时,他也一起去过。 由于姜先生也是初次到易水去,所以其中另有一位介绍人,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熟人,即本书的作者钟少华先生。姜先生是钟先生的朋友。 写到这里,我记不太清楚当初寻访时,钟先生是否真地一起去了。因为我并不直接认识姜先生,无疑是钟先生从中介绍的。记得我们两人曾拜访过姜先生府上。所以,去易水不会只有姜先生一个人同行。 我想,自己的记忆已不太清晰,主要还是由于当时钟先生使我的心情非常尽兴。他曾经谨慎而又细心地照顾着我。当然,这里应该指出的是,他并没硬说什么地方是重要的之类。 不过,他本人还是看到了自己想看的东西。我觉得,这本《悠游录》便是其结晶。 所谓“结晶”,是一个普通的词汇,而我在这里是作为动词来使用它的,那是指使其美丽、精致、凝炼而且透明等意思。 钟先生并没有同行者的心理负担,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同行者。 因此,真想再一次同行。 希望他能够再来邀请我。 2004年11月10日 于京都高野川河畔 竹内实 (程麻译) 后记 作为一介书生,我掉进社会科学研究这个魔圈已经有廿多年了,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可以写点散文来抒发抒发情感。因为我一直认为写散文是文学家的专利,而且很容易就被“文革小将们”捉住当做“影射攻击伟大领袖”的“白纸黑字”,所以我只有回避。直到1993年我到日本京都大学客座研究,导师竹内实教授认真地对我说:“你应该写点到日本的感受。”无奈,我只好开始尝试写点所见所闻,居然能够发表,胆子也就渐渐大起来。等到回国后,偶然有机会到处走走,心中感受更多了,不写不快了。十多年来的积累,承学苑出版社出版,那就等于将我的心情变化端出来,天知道有没有人愿意看? 既然我非文学家,更缺乏天资华彩,凭什么敢动笔写散文呢?其实我还是有投机取巧的办法,那就是每到一处与自然相交流、与人有所体验后,不知怎的拨动我的心灵后,我就找20世纪前30多年的前辈们所写的相关游记来读,就跟我做近代文化研究似的,一定要看到第一手史料。我从前辈们的游记中看他们见到什么、写到什么、想到什么,如果对我有所触动,我肯定就可以下笔了。至于目前所泛滥的导游书,我是不敢看的,因为这种工业流程生产出来的“导游”内容,实在乱人视听。这样一来,我笔下的中国的文化遗产,我心中的中国精神,就很难与热门主流宣传品相合拍。其好处是有点认真的味了,其缺点也仅是有点味。读者如果能够凑合看下去,就知其中三味。 集子选好后,我对书名拿不准,于是又捧到启功老爷子跟前,请他定夺。他问道:“你想到什么书名?”答日:‘‘您看,是‘悠悠游’?还是‘优游录’?还是‘悠游集’?”老爷子笑道:“你借用的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吧?不要变成油葫芦。”他沉默一会儿。又说道:“我写给你吧。”结果我就有了现在这个书名。 世界如此之大,又如此之方便旅游,我没有去过的地方还很多,朋友们鼓励我这个“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借启功先生的‘墓志铭’)的人,继续再去悠悠游游,我则回报以同样鼓励。这里更奉献给每一位读者,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为了自然的美丽,都成为游者吧。 2004年10月26日写于小红楼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悠游录--钟少华散文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钟少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学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772461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6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0 |
出版时间 | 2005-02-01 |
首版时间 | 2005-02-01 |
印刷时间 | 2005-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5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67.4 |
丛书名 | |
印张 | 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4 |
宽 | 140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