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戏剧寻思录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历史之寻”,是对于中国戏曲史一些重大问题的探寻:第二部分”现实之思”,是对于中国当代话剧和戏曲的一些现象的思考。它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或者说从一个侧面留下了一个戏剧时代(新时期)的侧影。作为一家之言,是会给人们带来启示的。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历史之寻”,是对于中国戏曲史一些重大问题的探寻:第二部分”现实之思”,是对于中国当代话剧和戏曲的一些现象的思考。它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或者说从一个侧面留下了一个戏剧时代(新时期)的侧影。  这是一本了解中国古代和当代戏曲文化以及中国当代话剧文化的参考书,不仅对从事戏剧史、戏剧理论研究和教学的专业人士有参考价值,而且对舞台艺术工作者、艺术院校有关专业的教师、学生和普通读者,都有参考价值。

目录

序 田本相(1)

历史之寻

戏剧:人类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 (3)

中国戏剧起源与民族文化 (15)

多重文化结构与中国戏曲的形成 (31)

民族文化心理与中国戏剧思维 (52)

论中国戏曲的神话精神 (69)

中国戏曲与园林艺术的美感融通 (87)

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戏曲改革 (104)

论明清戏曲理论的审美定势 (124)

论明清戏曲表演理论体系 (142)

孔尚任曲论新探 (153)

论《桃花扇》传奇的结构艺术 (164)

现实之思

当代戏剧的当代意识 (189)

当代戏剧的走向 (206)

在辩证思维与形而上学之间——当代戏剧思维方式考察 (214)

中国戏剧思潮:1978—1988 (223)

假定性时空的重建——1979年以来中国话剧形态的演变 (233)

“自在”的戏剧与“自为”的戏剧——关于戏剧生存状态的思考 (253)

难得人生真体验 (261)

戏剧观念与哲学意识 (269)

互渗律制约下的当代戏曲 (275)

戏剧与雅、俗文化的周行流转 (282)

近年戏剧创作中的一种现象 (289)

表演艺术之链上的理论缺环——从一个角度看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 (293)

大戏剧观与现代川剧艺术 (298)

川剧现代戏的历史经验 (304)

中国戏剧的整合趋势 (314)

《死水微澜》:后新时期戏剧的一种整合 (323)

后记 (337)

序言

我和全京早有神交,他的《大后方戏剧论稿》,早已展露着他的才华和活力。此书问世后,在戏剧界的反映很好,也成为我研究中国话剧史的重要参考书,自然也推荐给我的学生阅读。

抗战戏剧是中国现代话剧发展的最辉煌的阶段,也是中国话剧成就最高的阶段之一。全京是给予系统的深入梳理和评估的第一人。

大约1992年,中国话剧文学会在成都召开当代戏剧研讨会,我请他出面联系主持。在这次会议中,我们一见如故,我深深为他待人的诚恳和热情而感动,并且亲自看到他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过人的组织能力。后来,他果然被四川文联所发现,担任了四川剧协专职的副主席兼秘书长。

尽管,这次调动对他来说,是一次机会;但是坦率地说,我内心里却觉得可惜了。正是在他学术上突进的阶段,去做那种繁琐的行政工作,在我看来是可惜了,是人才的浪费。这些年来,我看到一些本来在学术上很有才华的人,告别学术研究,去做文艺的“官员”,我是为他们可惜的。自然,这其中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是,中国的官本位的体制,却引领着学术有成的人员去从政,这是非改不可的。

全京的难能可贵之处,是在繁忙的事务拖累之中,还坚持学术研究。摆在我面前的这部沉甸甸的《中国戏剧寻思录》,就是他10多年的研究成果。

《寻思录》收入的27篇论文,是从他大约200篇有关戏剧的文章中选出来的。这些论文,集中反映了他对中国戏剧的探寻和思考,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或者说从一个侧面留下了一个戏剧。时代(新时期)的侧影。

它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历史之寻”,是有关中国戏曲史的论文;第二部分“现实之思”,是有关当代戏曲和话剧的论文。

全京在攻读研究生期间,其专业方向是元明清戏曲,曾经得到著名中国戏剧研究专家王季思教授的指导,他的有关《桃花扇》研究的硕士论文,也是在王季思教授的主持下通过的,并且得到答辩委员会的好评。

从《寻思录》来看,全京的研究视野开阔,20年来,形成了他对中国戏剧研究的特有的思路,产生十分鲜明的研究特点。

其特点之一,是他将戏曲与话剧打通研究。因此,我们看到在他的戏曲研究中有着当代戏曲和当代话剧的观照;而在话剧的研究上,有中国戏曲历史的观照。在中国戏剧研究中,像全京这样自觉地将戏曲和话剧贯通起来进行研究的学者,并不多见。因此,使他的学术研究带有他独特的印记。

伴随第一个特点而来的第二个特点,是将古代戏曲与当代戏剧,包括当代戏曲和话剧,打通研究。其“现实之思”的一些论文,即是在这样一个思路下写出来的。

其特点之三,是将文化人类学引入戏剧研究。从他的全部论文看来,他走的是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戏剧的路子。这样一个研究思维向度,使他的戏剧研究别开生面,如《戏剧:人类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中国戏剧的起源与民族文化》、《论中国戏曲的神话精神》、《民族文化心理与中国戏剧思维》等,都是这种研究思路的成果,它透过大量的实证资料,得出一些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寻思录》的论文,超越了就题论题的论说形式,凝聚着作者对中国戏剧的理论的思考,它所提出的理论命题和理论内涵是相当丰富而独到的。今择其要者,略加评介:

一、戏剧是人类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这是作者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戏剧进行思考所得出的一个命题。这一戏剧理论命题,不但从理论上回答了戏剧的起源、戏剧对于人类的意义,而且对于认识当代的戏剧的变革和发展的复杂现象也具有启示的意义。譬如,它从理论上,解除一度流行的戏剧衰亡论、戏剧是夕阳艺术的理论根据。戏剧,的确是与人类共存的艺术。

二、对于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形成,他提出了“中国前戏剧时代”的概念,认为从史前社会一直延续到先秦的历史进程,是中国的前戏剧时代。这一时代出现的是还不能成为戏剧的前戏剧因素,中国戏剧的起源正是这些前戏剧因素的逐渐的积累和凝聚的结果。

三、关于中国戏剧的神话精神,也是作者独到的审视中国戏剧的独到见解。从文化心理结构上来说,中国神话的“幻想一实践”精神,全面浸润着中国戏剧的机体,并且在中国戏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得到广泛的体现。

四、对中国戏剧思维特点的研究,也是作者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中国戏剧的成果之一。他认为,从思维特质上说,中国的戏剧思维呈现为感应型思维模式和整一型思维模式,表现为主观感应和通观整体的思维特征。

五、在其宏观的文化人类学的戏剧视野中,通观中国古今戏剧的变革,而对中国戏剧未来发展趋势作出推测:认为中国戏剧未来发展呈现一种整合趋势,就是说,在历史悠久的中国戏曲与异域泊来的中国话剧之间,已经出现了整合运动的轨迹;一种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戏剧形态,可望在这一整合运动的终端诞生。

上述的观点,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作为一家之言,是会给人们带来启示的。

全京说,他也到了退休的时候。但是,在我的感觉中,在学术上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刻,因此,我想,在他经历了一段戏剧的领导工作之后,有了对中国戏剧的更深切的更丰富的实际感受之后,一定会迎来他的学术研究的黄金时期,我祝愿他取得更丰硕的研究成果!

  

  田本相

乙酉立春清晨

后记

这是一本早在20世纪末就大体编好了的书。  这里记录着我的思索,我的探寻。  现实是历史的延展,历史是现实的借鉴。在思索与探寻之间,我自己更看重的是思索——关于中国戏剧现实的思索。27篇论文中,“现实之思”有16篇,足可以证明这一点。更准确地说,我是在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精神合力的过程,以现实为支撑点。  在某些人看来,现实距离我们太近而且倏忽即逝,惟有历史才值得投以学术的眼光。其实,这本集子里的现实并不短暂,它的跨度是整整20年——现实已经或正在变成历史。更重要的是,现实是复杂的,现实并不单纯;现实是严酷的,现实并不美妙。而正是这复杂的、严酷的现实,影响甚至决定着未来。一个负责任的理论工作者,决不能在现实面前背过脸去。所以,我注重现实,思索现实,写下了如《在辩证思维与形而上学之间》、《论近几年戏剧创作中的一种现象》等这样一些文字。  严格地说,我属于一个已经过去了的学术时代。那是一个文化批判的时代,人的思想冲破了禁锢,精神追求胜过物质追求。我和我的老师、同学、朋友,都有一种从内到外被解放的感觉、自我的感觉,都有一种创造的冲动、青春的冲动。20年问,这种感觉和冲动不知怎么就消逝了,人就因为缺钙甚至缺血而变矮了。我不愿意那种感觉消逝,我要保持那种冲动,我不能变矮!于是,才有了这本书。在席卷全球的消费主义狂潮中,人们普遍热衷经济、疏远文化。我要用我的这本书表达我的一份哪怕是微弱的抗拒和坚守。  这本书里的所有文章,都先后在《文艺研究》、 《戏剧论丛》、《中国戏剧》、《剧本》、《戏剧》、《戏剧艺术》、《中国话剧研究》以及《社会科学研究》、《美学新潮》、《四川戏剧》等期刊杂志上发表,在此谨向这些刊物的编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我永远不会忘记在我学习阶段,在我从事专业的和业余的研究、写作阶段给予过我关怀和帮助的前辈们。他们是:我的导师王毅、李悔吾先生,我母校的老师朱祖延、周勃、郁沅、邹贤敏、章子仲先生;已故的王季思、王瑶、陈白尘、苏国荣先生;冯天瑜、黄天骥、董健先生。我要特别感谢一直关怀着我、并在百忙中为本书写序的田本相先生。我还要感谢文化艺术出版社的丁亚平、张洪宇先生和责任编辑陶玮女士,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这本书不可能顺利出版。          廖全京        乙酉年元宵节于         成都大慈寺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戏剧寻思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廖全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27171
开本 32开
页数 3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0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40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80-53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1:2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