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详细记述了领先于当时世界的我国各种工农业生产措施和科学创见,全面反映了明末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技术发展水平,而且也体现了作者的农本思想。一直为后人所喜爱,也受到国内外科学技术史研究者的重视,先后有日、英、德、法、俄等译本。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宋应星为“中国的阿格瑞柯拉”、“技术的百科全书家”。本书以涉园重刻本为底本进行整理,参校其他各本,《目录》仍沿用涉园重刻本目录,并作了一些简注,方便阅读。
图书 | 天工开物/国学基本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详细记述了领先于当时世界的我国各种工农业生产措施和科学创见,全面反映了明末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技术发展水平,而且也体现了作者的农本思想。一直为后人所喜爱,也受到国内外科学技术史研究者的重视,先后有日、英、德、法、俄等译本。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宋应星为“中国的阿格瑞柯拉”、“技术的百科全书家”。本书以涉园重刻本为底本进行整理,参校其他各本,《目录》仍沿用涉园重刻本目录,并作了一些简注,方便阅读。 目录 自序 卷上 乃粒第一 总名 稻 稻宜 稻工 耕耙 磨耙 耘耔 具图 稻灾 水利 筒车 牛车 踏车 拔车 桔槔 皆具图 麦 麦工 北耕种 耨 具图 麦灾 黍稷 粱粟 麻 菽 今订图目 耕耘 耔耙 磨耙目有,图缺堰补 陂补 筒车 高 转筒车增 牛车 水车增 桔槔 辘轳补 踏车 拔车 北耕兼种 南种牟麦原有,目缺 耨 北盖种原有,目缺 乃服第二 蚕种 蚕浴 种忌 种类 抱养 养忌 叶料 食忌 病症 老足 结茧 山箔 具图 取茧 物害 择茧 造绵 治丝 缫车 具图 调丝 纬络 纺车 具图 经具 溜眼 掌扇 经耙 印架 皆具图 过糊 边维 经数 花机式具全图 腰机式具图 结花本 穿经 分名 熟练 龙袍 倭缎 布衣 赶 弹 纺 具图 臬著 夏服 裘 褐毡 今订图目 蚕浴补 老足补取茧补 山箔 择茧补 治丝一增 治 丝二原有 缫车一增 缫车二原有 调丝原有,目缺 纺 车 溜眼掌扇经耙 印架过糊原图过糊与印架并为一图,印 架有目,过糊下失注 腰机图 花机图 赶棉 弹棉 擦 条原有,目缺 纺缕一原有 纺缕二增 彰施第三 诸色质料 蓝淀 红花 造红花饼法 附:燕脂 槐花 粹精第四 攻稻 击禾 轧禾 风车 水碓 石碾 臼 碓 筛 皆具图 攻麦飚 磨 罗 具图 攻黍稷粟粱麻菽 小碾 枷 具图 今订图目 湿田击稻 场中打稻以上二图原有,目称击禾 轧禾目有, 图缺赶稻及菽原有,目缺 打枷 筛谷目称筛,原缺,今 补风车 飓扇目称飚,原缺,今补 砻增 土砻原有,目 缺木砻原有,目缺碓目有,原缺,今补 水碓 磨目有, 图缺,今补 水磨增 砻磨增 小碾 石辗原图称牛辗 水 辗增 击麻补簸扬补 舂臼原有,目称臼 面罗原有,目 称罗 作咸第五 盐产 海水盐 池盐 井盐 末盐 崖盐 今订图目 布灰种盐原有,目缺 淋水先入浅坑原有,目缺 海卤煎 炼原有,目缺 量较收藏增 以上四图均据《两淮盐法志》校 订池盐原有,目缺。今据《河东盐法志》校正 井盐原有一 图,目缺,今据《四川盐法志》增订目如下 开井口 下石圈 凿井制木竹 下木竹 汲卤 场灶煮盐 井火煮盐 川滇载运 甘嗜第六 蔗种 蔗品 造糖具图 造白糖 饴饧 蜂蜜 附:造兽糖 今订图目 澄结糖霜瓦器原有,目缺轧蔗取浆原有,目缺 卷中 陶埏第七 瓦 砖 罂瓮 白瓷附:青瓷 附:窑变回青 今订图目 造瓦 泥造砖坯砖瓦济水转釉窑煤炭烧砖窑造瓶 瓶窑连接缸窑 造缸 瓷器窑 过利图 瓷器汶水 打 圈图 瓷器过釉以上十三图均原有,目皆缺 冶铸第八 鼎 钟 釜 像 炮 镜 钱 附:铁钱 今订图目 铸鼎 铸千斤钟与仙佛像 塑钟模 铸釜 铸钱 馐钱 倭国造银钱以上七图原有,目皆缺 舟车第九 舟 漕舫 海舟 杂舟 车 今订图目 漕舫 六桨课船合挂大车 双缒独辕车 南方独推车 以上五图原有,目皆缺 锤锻第十 治铁 斤斧 锄鎛 馐 锥 锯 刨 凿 锚 针 治铜 今订图目 锤锚 锤钲与镯 抽线琢针以上三图原有,目皆缺 燔石第十一 石灰 蛎灰 煤炭 矾石白矾 青矾红矾黄矾胆矾 硫黄 砒石 今订图目 挖煤 煤饼烧石成灰 凿取蛎房 烧皂矾 烧取硫黄 烧砒以上六图原有,目皆缺 膏液第十二 油品 法具 皮油 今订图目 南方榨推桕子黑糙去壳取仁 槽皮油及诸芸苔胡麻以 上三图原有,目皆缺 杀青第十三 纸料 造竹纸 造皮纸 今订图目 斩竹漂塘 煮檀足火 荡料入帘 覆帘压纸 透火焙干 以上五图原有,目皆缺 卷 下 五金第十四 黄金 银 附:朱砂银 铜 附:倭铅 铁 锡 铅 附:胡粉 附:黄丹 今订图目 开采银矿熔礁结银与铅 沉铅结银 分金炉清锈底 化铜升炼倭铅穴取铜铅 垦土拾锭淘洗铁砂生 熟炼铁炉 河池山锡 南丹水锡 炼锡炉以上十三图原 有,目皆缺 佳兵第十五 弧矢 弩 干 火药料 硝石 硫黄 火器 今订图目 试弓定力 端箭连发弩 鸟铳 万人敌 地雷 地雷 炸 混江龙混江龙炸 八面转百子连珠炮吐焰神球 流星炮以上惟混江龙炸、地雷炸二图增,余十图原有,目皆缺 丹青第十六 朱 墨 附:胡粉黄丹淀花紫粉大青铜绿石绿代赭石石黄 今订图目 研朱升炼水银银复生朱 燃扫清烟 取流松液烧 取松烟以上六图原有,目皆缺 曲蘖第十七 酒母 神曲 丹曲 今订图目 长流漂米 凉风吹变以上二图原有,目皆缺 珠玉第十八 珠 宝 玉 附:玛瑙水晶琉璃 今订图目 掷荐御漩 没水采珠船 扬帆采珠 竹笆沉底 宝井 宝气饱闷 绿玉河葱岭阴 白玉河于阗国 琢玉以上九图 原有,目皆缺 奉新宋长庚先生传 重印天工开物卷跋 试读章节 稻 凡稻种最多。不粘者,禾日杭,米日粳①。粘者,禾日徐,米日糯②。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源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日浏阳早,短芒者日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湿种③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④,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最迟者后于清明。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日秧。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若田亩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方语百千,不可殚述⑥。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其冬季播种、仲夏⑦即收者,则广南⑧之稻,地无霜雪故也。 凡稻旬日⑨失水,即愁旱干。夏种冬收之谷,必山问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湖滨之田,待夏潦⑩已过,六月方栽者,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六月刈初禾,耕治老膏田,插再生秧。其秧清明时已偕早秧撒布。早秧一日无水即死,此秧历四五两月,任从烈日噗干无忧,此一异也。 凡再植稻遇秋多晴,则汲灌与稻相终始。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也。 P7 序言 明中叶以后,朝政腐败,贪官横行,战争连年不断,出现了一个内外交困、民不聊生的局面。与政治腐败相对应,是封建学风的腐朽。明朝是以经义八股文取士,一般士子都是皓首穷经,希望能金榜题名。而那些封建士大夫们只知一味空谈身心性命,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封建知识分子敢于冲破宋明理学的束缚,他们讲求实际,崇尚真知,提倡经世致用,出现了不少著名的科学家和优秀的科技著作。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百科全书,书中详细论述了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 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县人。生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万历四十三年(1615)他和他的哥哥宋应升同时考中举人,以后屡试不第。崇祯七年(1634)任江西分宜县教谕,由于对经义八股文不感兴趣,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调查研究在当时被称为实学的科技知识上,并着手撰写《天工开物》一书。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到崇祯十年(1637)终于完成了这部伟大的科技史名作,由他的好友涂伯聚帮助刊印。此后又改任福建汀州推官、安徽亳州知州等,明亡时他弃官还乡。他一生著述颇丰,除《天工开物》外,还有《谈天》、《论气》、《野议》、《思怜诗》、《画音归正》、《杂色文》、《原耗》、《卮言十种》等等。 《天工开物》原书二十卷,据宋应星自己在书前《序》中称:“《观象》、《乐律》二卷,其道太精,自揣非吾事,故临梓删去。”刊出的十八卷,内容涉及作物栽培、养蚕、纺织、染色、粮食加工、熬盐、制糖、酿酒、烧瓷、冶铸、锤锻、舟车制造、石灰烧制、榨油、造纸、采矿、兵器、颜料、珠玉采集等,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农业和手工业部门的生产技术和过程。全书配有一百多幅插图,画面生动,立体感强,是研究我国古代科技史极其重要的图样资料。 《天工开物》一书详细记述了领先于当时世界的各种工农业生产措施和科学创见。 首先,在农业生产方面,记载了培育优良稻种和杂交蚕蛾等许多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我国是世界上水稻作物栽培历史最早的国家。从先秦的一些典籍及地下考古来看,水稻一直是我们祖先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宋应星在《乃粒》篇中具体地从科技的角度描绘了一幅农作物生产过程的历史图景,包括浸种、施肥、土壤改良、播种、育秧、耕耙、除草、灾害防治和水利灌溉等等,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宝贵经验和创造发明。“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日秧。”这段文字记述了浸种育秧的方法。“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意思是说栽插了拔节的秧会减产,以前的农书没有这样明确的记载。“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这句话是秧田和本田比例关系的一个重要数据,也是宋应星第一次准确记载。“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这里作者指出有些水稻因干旱缺水而变成旱稻,这是符合水稻品系演变规律的。客观事实也已证明,早稻品种是从水稻品种通过人工选育而产生的变异型。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物种发展变异的观念,在生物学物种理论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贡献,比德国的卡·弗·沃尔弗的“种源说”早一百多年就提出了关于物种变化发展的观点了。“土性带冷浆者,宜骨灰蘸秧根,石灰淹苗足。”这是古农书中首见的关于因地制宜施肥的例子。 我国也是世界上种桑养蚕、织造丝绸最早的国家,而且在养蚕科学技术上也有着一系列创造发明。宋应星在《乃服》篇中对养蚕的叙述非常详细,这在历代农书中是不多见的。“凡茧色唯黄、白两种。川、陕、晋、豫有黄无白,嘉、湖有白无黄。若将白雄配黄雌,则其嗣变成褐茧。”又说:“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一异也!”这些文字记载说明,当时蚕农做了两组家蚕的杂交工作,一是将吐黄丝的雌蚕与吐白丝的雄蚕杂交,二是将雄性的“早种蚕”与雌性的“晚种蚕”杂交,培育出优良的蚕种。首次记述了用白茧雄蛾配黄茧雌蛾得到褐茧和用早雄蚕配晚雌蚕育出良种的杂交育种技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养蚕史上的又一创举,也是世界上家蚕杂交育种的先例。这些材料都是我国以至世界农业科技史的重要资料。 其次,在纺织方面,作者详细记述了明代提花机的构造,并能够用和现代“轴测投影”类似的方法清楚地表达出花机的结构、机件的形状大小、相互关系;并对缫丝、整经、卷纬、机织、提花、精练、织布、染色等方面作了详尽的介绍,是研究我国古代纺织机械和纺织技术的重要资料。 再次,在冶炼方面,记载了用锤锻方法制造铁器与铜器的工艺过程,其中不少技术至今仍在应用。如“锄、鎛之属,熟铁锻成,熔化生铁淋口,入水淬健,即成刚劲。每锹、锄重一斤者,淋生铁三钱为率”(《锤锻》)。这种在可锻铸铁上用生铁淋口之法,能使刃口表面具有高碳组织,增强锋利性,而比之传统的夹钢打刃成本低得多,可谓明后期的一个创造。灌钢的技术,在明代也有改进。本书《五金·铁》篇中也有详细记载:“用熟铁打成薄片如指头阔,长寸半许,以铁片束包尖紧,生铁安置其上,又用破草履盖其上,泥涂其底下。洪炉鼓鞲,火力到时,生钢先化,渗淋熟铁之中,两情投合,取出加锤。再炼再锤,不一而足。”灌钢的要点需要有剧烈的氧化过程,生铁在上、用草鞋、不封泥、熟铁打成薄片等,都有加速氧化的作用。此外,《天工开物》还记载了用砒石、砒霜炼赤铜为白铜、把炉甘石封入泥罐炼取倭铅等之方法。 《天工开物》不仅全面反映了明末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技术发展水平,而且也体现了作者的农本思想。宋应星于卷首开宗明义,他在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并自豪地说:“丐大业文人弃置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表明了自己与皓首穷经、追逐高官厚禄者毫不相同。同时还批评了那些“心存高官,志在巨富”的文人们是“画工好图鬼魅而恶犬马”,毫无真才实学;而那些轻视劳动、口必圣贤的儒生是“晨炊晚饷,知其味而忘其源”(《乃粒》)。全书自始至终充分肯定了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活动,指出:“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自序》)“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乃粒》)“天孙机杼,传巧人间。从本质而见花,因绣濯而得锦。”(《乃服》)强调自然界只提供条件,必须经过人的劳动方能生产出人们日常需要的物质财富。宋应星还主张发展手工业、冶矿业,提倡经贸往来,繁荣社会经济生活。他说:“人群分而物异产,来往懋迁以成宇宙。若各居而老死,何藉有群类哉?人有贵而必出,行畏周行;物有贱而必须,坐穷负贩。四海之内,南资舟而北资车。梯航万国,能使帝京元气充然。”(《舟车》)这与儒家鄙视工商业的思想完全不同。他反对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式社会,主张发展交通,开展社会物资交流,这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一直为后人所喜爱,也受到国内外科学技术史研究者的重视,先后有日、英、德、法、俄等译本。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宋应星为“中国的阿格瑞柯拉”、“技术的百科全书家”。 此次出版以涉园重刻本为底本进行整理,参校其他各本。《目录》仍沿用涉园重刻本目录。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我们作了一些简注。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指正。 后记 重印天工开物卷跋 民国三年,余奉使赴滇。读《云南通志·矿政篇》,其所引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卷》言冶铜法颇详晰,因思读其全书。次年回京,遍索之厂肆无所得,询之藏书者均谢不知,惟余友章君鸿钊云,曾于日本东京帝国图书馆中一见之。乃辗转托人就抄,年余未得报,已稍稍忘之矣。十一年迁居天津,偶于罗叔韫先生座中言及其事,先生日:“是书也,余求之三十年不能得,后乃偶遇之日本古钱肆主人青森君斋中,遂以古钱若干枚易之归。君既好此,当以相假。”于是始得慰十年向往之心焉。书为日本菅生堂以木氏蒹葭堂所藏江田益英校订者锓木,有明和辛卯年大江都庭钟序,是年为乾隆三十六年,盖据崇祯十年本翻刻,而中国今无其书,殆未尝再版也。乃另抄副本,加以句读,并承叔韫先生之命,商之于商务印书馆。张菊生先生谋以铅字排印,已有成约,且以原图摄影制板矣。顾原书之一部蚀于蠹鱼,颇有残缺,且多误字,欲求他本校之,苦不可得。原书文字又颇简奥,中多术语,虽加句读,间不可解。欲为之逐一注释并厘正其误,而为人事所累,或作或辍,竞未成书。十五年,友人章君鸿钊始从日本得其书,亦菅生堂所刻,因以校订罗藏之残缺。未几,罗先生函索原书去云。 武进陶君涉园将付印于天津,今春过津,谒朱公桂辛,则新书已列案上。并知据《图书集成》所引校订原书,不特误字改正,而菅生堂本附图粗劣简略,已失宋氏之真,今据《图书集成》所载临摹重印,俾复旧观。按《图书集成》引是书约十之七,《作成》卷图则按两淮、河东、四川《盐法志》校正,他如《杀青》、《珠玉》、《佳兵》卷中枪炮等图,即就原书所载校正之,俾合画理为止。盖余之所欲为者,陶君已为之过半矣。朱、陶二君嘱余为序,固辞不获,乃从而为之跋。日: 是书也,以《天工开物卷》名。盖物生自天工,开于人。日天工者,兼人与天言之耳。为卷十有八,凡饮食、衣服、陶冶、矿产、燃料、彩色、兵器、纸墨之原料、出产、造作工业无不具备。三百年前言农工业书如此其详且备者,举世界无之,盖亦绝作也。读此书者,不特可以知当日生活之状况,工业之程度,且以今较昔,吾国经济之变迁,制作之兴废,亦于是中观焉。 全书各卷莫详于《乃粒》,稻则列举粳、糯、旱、香,麦则备述牟、矿、雀、乔,黍稷、粱粟之中不遗高粱,火麻、胡麻之外遍列各菽,而《膏液》一卷油品植物列举至十有六种。然《乃粒》不载蜀玉黍,《膏液》不载落花生,至于番薯、淡巴菰,则更无论已。于是知美洲、南洋之植物虽已流人中国,在明末时代尚未成为重要之农产也。铜有日本,炮日红夷,糖有洋糖,缎有倭缎。然《佳兵》一卷详弓矢而略枪炮,图亦粗疏,于以知有明末造。外国贸易已烦,而日本尤盛,于西洋商品较重于武器也。言金则举川、广、楚、赣、河南而不及辽东、塞外,言铜则列举川、黔、鄂、赣,言锡则首推南丹、河池,次及衡、永,而皆不言云南。于是知不特东北金场全未开辟,即东川个旧亦皆有清以来始发见也。言银则先举八省,次言八省所产不敌云南之半,于是知迤西诸厂在明时开采已盛,吴尚贤、官里雁之边乱乃其余烬也。其他如耕种、灌溉之方,蚕桑、纺织之利,制盐、造舟之法,至今未变。松江之织,芜湖之染,近代几无异于明时,而川江行舟所用之火杖,即竹篾编成之纤缠,长可百数十尺,用以纤舟。其折断残余,斩以作炬,故名火杖。殆即东坡、放翁所谓之百丈欤?自宋以来,未尝改良,于是知科学未兴以前生活方法进步之不易也。至于北京之琉璃瓦取材于太平,皇居之用砖设厂于临清,分给于苏州,宣红之制法复试于正德,皆足以证明代政令之苛。故是书也,三百年前之农工业史也。然此仅以经济史料言之耳。 若以思想史言,则是书固另有价值。在有明一代,以制艺取士,故读书者仅知有高头讲章,其优者或涉猎于机械式之诗赋,或剽窃所谓性理玄学,以欺世盗名,遂使知识教育与自然观察划分为二,士大夫之心理内容干燥荒芜等于不毛之沙漠。宋氏独自辟门径,一反明儒陋习,就人民日用饮食器具而穷究本源。其识力之伟,结构之大,观察之富,有明一代一人而已。此其一也。吾国言工业制造之书,固不自宋氏始。然治其业者,类多视为风雅之余事,博识之标榜;又迷信旧说,不能独力观察,往往类引他书,不加判断,其结果则仅尽剪刀浆糊之能事,而无条理叙述之可言。如《陶说》一书,即可为此类著作之代表。是书每卷各就其所见闻之事实,为有系统之纪录。首言天产之种类,次言人工之制造,终及物品之功用,通篇未尝引用一书。此种创作之精神,乃吾国学者之所最缺,亦即是书之所独有。此其二也。经济研究首重数计,然统计之观念,乃近世科学训练之结果,故三百年前欧洲著述者多不能明其重要。宋氏则不然,故《乃粒》篇则日:“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又日:“庶民粒食,小麦居半,而黍、稷、稻、粱仅居半。西极川、云,东至闽、浙,吴、楚腹焉,方长六千里中,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种余麦者五十分而一。”《粹精》篇则日:“木砻攻米二千余石,其身乃尽。土砻攻米二百石,其身乃朽。”又日:“凡力牛一日攻麦二石,驴半之,人则强者攻三斗,弱者半之。”《膏液》篇则列举取油原料每石得油若干斤,以为比较。凡此之类,不胜枚举。至于《五金》篇言:“金质至重,每铜方寸重一两者,银照依其则寸增重三钱;银方寸重一两者,金照依其则寸增重二钱。”则物理学之比重观念存焉。此其三也。凡采矿、冶金以及贵重品之制造,自古多不正确之传说与迷信。宋氏根据见闻,辨正甚多。如《五金》篇辨鹅鸭粪中淘金之讹,斥方士炼银与采锡之妄。《珠玉》篇言:“珍珠必产蚌腹,其云蛇腹、龙颔、鲛皮有珠者,妄也。”又云:“凡玉人中国,贵重用者尽出于阗、葱岭,所谓蓝田,乃葱岭出玉别地名。”《乃粒》篇言野火之非鬼,《陶埏》篇言窑变之无异物,皆根据事实,破除迷信。此其四也。全书多列事实,绝少议论,间有之,则精粹绝伦。如《舟车》篇日:“人群分而物异产,来往懋迁以成宇宙。若各居而老死,何藉有群类哉?”《陶埏》篇日:“商周之际,俎豆以木为之。后世方士效灵,人工表异,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掩映几筵,文明可掬,岂终固哉?”《五金》篇日: “黄金美者,其值去黑铁一万六千倍,然使釜、鬻、斤、斧不呈效于日用之间,即得黄金,直高而无民耳。”《冶铸》篇日:“皇家盛时则冶银为豆,杂伯衰时则铸铁为钱。”又日:“凡钱通利者,以十文抵银一分值。其大钱当五、当十,其弊便于私铸,反以害民,故中外行而辄不行也。”皆与近世经济学原则符合。此其五也。惟谓矿产采后可以再生,螺母为龙神所护,璞中玉软如棉絮,岭南石金初得之柔软,四川火井不燃而能煮盐,江南有无骨之雀,犹误沿传说。又谓琥珀引草为《本草》之妄,说棉与纸自古有之,至不信有贝叶书经,则颇出于武断。然此皆观察之不周,时代之限制,不足为是书病。且原序有言:“伤哉贫也!欲购奇书考证则乏洛下之资,欲招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随其孤陋见闻,藏诸方寸而写之,岂有当哉?”然则著者之虚衷与著述之困苦可以想见矣。 余于是盖有感焉:是书成于崇祯十年,距明之亡才六年耳,而著者初未尝以世乱而废学,且日“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书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若为士而生东晋之初、南宋之季,其视燕、秦、晋、豫方物已成夷产。”方今天下之乱未必过于明季,交通之利,研究之便,则十倍之。而学工者未尝知固有之手艺,习农者不能举南北之谷种,习经济者不能言生活之指数,旧日之生产未明,革新之方案已出,故无往而不败。观于宋氏之书,其亦有以自觉也夫! 民国十七年太岁在戊辰首夏丁文江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天工开物/国学基本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明)宋应星著//管巧灵等点校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岳麓书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665141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2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1 |
出版时间 | 2002-04-01 |
首版时间 | 2002-04-01 |
印刷时间 | 2004-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N092 |
丛书名 | |
印张 | 13.87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湖南 |
长 | 203 |
宽 | 139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6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