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迷途指津致孩子箴言录
内容
编辑推荐

《迷途指津》(又译《忏悔录》、《救迷者》)一书和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以及托尔斯泰《忏悔录》被学术界称为世界三大忏悔录,而《致孩子》一书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为世界儿童必读书籍之一,本书从介绍古代阿拉伯哲学以及伊斯兰教教义教理出发,通俗阐述了人们积极向善的处世哲理。

目录

两重世界的摆渡者--略论安萨里及其学说(代序言)/1

迷途指津/1

一、引子/2

二、诡辩论/7

三、求知者的种类/12

四、辨证派(Mutakauim),其目的和结果/14

五、哲学派/17

六、哲学家的分类及他们大部分是不信主的/19

1、无神论者/19

2、自然主义者/19

3、有神论/21

七、学科分类/23

1、数学/23

2、逻辑学/26

3、物理学/27

4、有神论/28

5、政治学/29

6、伦理学/29

八、内学派(传授派)及其错误/37

九、苏菲之路/49

十、"Nubenwo"(启示)的真相和人类需要它的必然性/59

十一、重新传播真知的必要性/68

致孩子/87

箴言录/133

两句篇/134

三句篇/141

四句篇/162

五句篇/178

六句篇/192

七句篇/201

八句篇/207

十句篇/211

试读章节

三、求知者的种类

当安拉以他的洪恩和慷慨治愈我这方面的疾病后,我就把求知者的种类范围在四个方面:

一、辨证派(Mucakallim)

他们自称自己是有主张和理论的人;

二、内学派(Batiniyah)

自称是特别借着免罪的伊玛目而受到教诲的人;

三、哲学派

自称是拥有逻辑学和论证学的人;

四、苏菲派(Sufi)

自称是有着特殊体验和洞见过异境的人。

我想,其实也就这四派了。他们是些追求真理的人,如果连他们都求不到真理,对于求得真理而言,再也没有什么人敢存希望了。因为那些急欲求得真理的人在脱离因袭之后,再也不想回到因袭的老路上来了。其曾经之所以是位因袭者,是由于自己不知道。当自己知道了因袭之事后,因袭的那层玻璃器皿就彻底地粉碎了,他再也不想去修复,使其恢复到原来的样子。除非是在高温的熔炼下炼制成新的不同于以往的玻璃器皿。

我以最快的速度对于这四个派别及其学说进行了考察。我首先考察了辨证派(Mutakallim);其次考察了哲学派;在其次考察了内学派(Batinivah);最后考察了苏菲派。P12-13

序言

 两重世界的摆渡者——略论安萨里及其学说(代序言)

康有玺

……他们置身两个世界之间充当联系,慰藉着一个垂死者的最后时刻,支持着一个摇篮中的社会的几步。

——(法)夏多布里昂《墓中回忆》

一、时代的要求

如果说谁是那个时代身涉各种学说之泥潭而最终又把活水源头引入已形式化了的宗教,使之复苏且光照数代之久而不衰之人,惟安萨里莫属了。伊斯兰思想史上,没有哪位思想家像安萨里那样彻底地影响了自己生活的时代并将持续地影响着自己身后的人们。

无论是对于古代伊斯兰思想界,抑或是对于现代伊斯兰思想界,安萨里都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其思想之敏锐、学术论域之宽广,是世界思想史上少见的。因此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从整体上看,安萨里的思想无疑是对彼时伊斯兰思想困境作出的强有力的反应。与伊本·西那、艾什尔里和其老师哈拉马因等思想家的关注点不同,安萨里首要关注的是他那个时代最突出的问题,即人的信仰失序的问题。安萨里的伊斯兰思想与这个核心问题紧密相关。他力图重建伊斯兰信仰(神学)的心学线索——“认己明时认主明”之心学。

“Galb”(“心”)一词不仅指心脏,而且指心情。作为神秘主义的术语,它是人类意识最深层次的神秘直观的机能中心。这里所谓的“心”是内在于人类精神的实在,是被规定为认识安拉、接近安拉的东西。

此线索可上溯到使者穆罕默德、朱奈德、比斯塔米和侯赛因·曼苏尔等人。但安萨里除了彻底地跟随圣行外,又改造了以上几位思想大师的神学体系,使之在关注自己灵性修持的同时,也关注他人的灵魂问题。这样,修持者不至于只成为一个独善其身者。诚如安萨里所批判的:

“苏菲们常说个人的、内心深处的体验这一类的话。但他们自己的灵魂才是问题,至于他人的灵魂如何,向来不闻不问。对于苏菲们的言论,缺陷永远缠附着。”…安萨里指出:由于希腊哲学(这儿主要指新柏拉图主义)对伊斯兰思想之浸透和伊本·西那理性主义在教义学中的统辖,心之神学长期蔽而不明;尽管当时有艾什尔里、哈拉迈因·朱韦尼所倡导的伊斯兰思辩教义学和朱奈德、艾布·巴耶济德·比斯塔米等思想家所倡导的伊斯兰苏菲神秘主义思想,但两者不是走向教条化、形式化,就是走向情感化和独善其身化。再加上上面提到的几种思想流派,无疑,这些为伊斯兰分裂作了准备。故安萨里拒绝将伊斯兰思想新柏拉图主义化,拒绝哈拉马因的思辩教义学,拒绝苏菲派中的绝对个体主义化,而致力于复兴伊斯兰思想中“认己明时认主明”的“向安拉之爱”的优先地位,以此修正整个伊斯兰思想史的传统。诚如安萨里所言:“爱安拉,是所有境界的巅峰”。爱之后的任何境界都是爱产生的结果,是爱的衍生,如渴望、欣慰、悦纳等。爱之前的任何境界,如忏悔、坚忍、淡泊等都是爱的前奏。因为爱安拉是极难达到的境界,所以有些人否定了它的存在。如有人认为,爱安拉的意义仅在于持久地顺从安拉,只作为一种比喻,是可能的。因而认为它是没有任何实在性的东西。他们既否定了“爱”的存在,自然也否定了“欣慰”、“渴望”、“向主密诉之乐”的存在。既然如此,我们非常有必要揭示事实真相。

这样,安萨里开出了一条超越教派立场的神学之路,直接把握、描述、阐发伊斯兰信仰中的“向安拉之爱”的原则,并将伊斯兰思想的本质注入哲学、教义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中。这对重振伊斯兰思想有着决定性的贡献。《圣学复苏》一书就具有上述的特质。关于安萨里的基本思想,我将在下文中给予简略论述。

二、精神的危机

艾布·哈米德·本·穆罕默德·安萨里,是思辩教义学首屈一指的大学者伊玛目哈拉迈因·朱韦尼(1028—1085年)门下最杰出的学生。哈拉迈因归真后,捍卫正统派的重任就落在了他的肩上。此后的五年间,他在当地博学多识的长官尼采姆·穆尔克的极力支持下,精心治学。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他开始着手研究沙斐仪学派教法学、艾什尔里学派思辩教义学和当时盛行的伊斯兰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派的思想,并且由此成为一位才华横溢的大师、教义学和哲学的最高权威。1091年,他被任命为巴格达尼采米亚大学的校长,这也是他一生中最荣耀的时期。

但是,没过几年,他的精神发生了致命的危机。他穷大半生之力从理性所获得的思辩教义学和哲学理论从根本上动摇了,这就是理性和信仰之间所产生的矛盾,这使得他痛苦不堪。也就是在此时,他感觉到了一个新生命的胎动,这就是,他感到如果不是通过冥想直接与安拉接触,就绝不会获得真正的拯救。为了追求真理,1095年,他辞去了尼采米亚大学校长的职位,抛弃了所有的荣誉和功名,离开了巴格达,遁却世俗,浪迹天涯,长达十年。他与自己的过去彻底诀别了。关于他的这种怀疑精神和对追求真理的执着,他后来在带有自传性质的《迷途指津》一书中有过这样的描述:

“我还不满二十岁的时候(现在我已五十多岁了)就开始了研究工作……我不断地研究各种教义或信条。我碰着内学派,就想研究它的秘教的真谛;遇着外学派,就想探讨他的直解主义的要旨;会见哲学家,就想学习他的哲学精髓;遇见辨证派教义学家,就想探查他的辨证学和教义学的宗旨;遇着苏菲家,就要刺探他的苏菲主义的秘密;遇到苦行者,就要追索他的苦行的根源;遇到不信神的无神论者,就想摸索他坚持无神论、伪装信神的原因。从青年时代开始,我就有了探索真理的热情,这就是主赋予我的天性,是无法抑制的,是不能自主的。”

这就是安萨里,一个不安分的灵魂的自我表白。就这样,安萨里最终走向了神秘主义之途,在神秘主义中找到了他的安身立命之处。我们可以把他的一生划分为三个阶段:理性阶段、怀疑阶段和神秘主义阶段。就理性方面而言,安萨里是托玛斯·阿奎那的先驱;就怀疑论方面而言,安萨里是大卫·休谟的先驱;就神秘的个体化之信仰和实践方面而言,安萨里是存在主义之父尼采和祁克果的先驱。关于他们之间的比较是一项非常具有穿透力的课题,但我们还没有见到关于这方面非常有力度的资料。

三、“认己明时认主明”——从理性主义到神秘主义

“认己明时认主明”是使者穆罕默德的训喻,而这则训喻恰恰成为安萨里整个思想的开端,也是他最终从理性主义者走向怀疑论者,又从怀疑论者走向神秘主义者的坐标。安萨里说:

“比你自身更近于你的东西有吗?倘若你连最近的自己都不认识,何谈认识自己以外的东西呢?如果有人说:不,不是这样的,我可以认识。那么他就错了。作为认识安拉的钥匙,仅有如此的知识是行不通的。当然,对于你身体外在的东西,如头、脸、脚、耳等,你是了解的。但是,你的了解如果才达到这种程度,那即使动物也能办到。这样看来,你对自己身体内的东西的认识,大概也只能达到如下的程度:例如腹内无食要吃饭,发脾气时要与人争辩,欲火中烧时要性交。难道动物不了解这些吗?那么,你是谁?你从何而来?又向何处去?为什么你要到这里来?为什么你被造出来?这些你都了解吗?为了认识这些东西,你得研究真正使你成其为你的东西即你的本质。自己的幸福在何处?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不幸?还有,在你里面混杂着野兽的、恶魔的和天使的性质,这些你都认识吗?你自身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不认识这些,你就不可能寻求到自己的幸福。”

“认己明时认主明”成为了安萨里探求真理的标准,认识一切都要从认识自己的本质开始。而安萨里所面临的难题则是:“真实的认识”何以成为可能?认识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才是真实的?他对此的回答是:

“所谓真实的认识,必须是自身明白无误的,就象整体大于其任何部分这样的命题。它是自明性的,其中绝对不能存在任何悖论、谬误或矛盾。”这种真实的知识的自明性,绝对不限于个别的东西,而且对于一般的东西也是有效的,如一个物体同时不能占有两个空间,同一个主语的谓语不得同时既肯定又否定,等等。安萨里认为这种认识的自明性是人生来就具有的,是人悟性的特征之一。由此,安萨里也就走向了范围感性和理性的界限,区分了理性和信仰之间的不同。

安萨里首先从感性认识即由经验获得的知识入手开始了他的批判,因为他怀疑感性的真实性。他说:

“感性认识的可靠性根据是什么?因为诸感官中最强的要数视觉了,当它看到影子是静止的时,就得出影子不动的结论;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和观察后,你就会发现影子是运动的,不过这种运动不是爆发性的和一次完成的,而是渐进的,一点一点移动的,从不停止。再如映入我们眼帘的星星,差不多像银币一样大小;但是几何学证明,星星的体积要大于整个地球体积的若干倍。由感官所判断的诸如此类的例子,最后都遭到了理性判断的无可辩驳的否定。我得出的结论是:感性认识彻底地破产了,它是不可依赖的;或许只有理性才是可靠的。”这样,安萨里只承认理性认识,因为理性认识在本质上不是感觉的、经验的和个别的。故此,理性就完全与纯粹的感性经验区别了开来。

但是理性就是完全可靠的吗?安萨里对于理性的认识和反思是走向神秘主义的缘起。他首先区分了理性和信仰的不同,这两者往往被思辩教义学家和哲学家混同在一起。安萨里认为理性和信仰的性质完全不同。理性属于知的世界,是由逻辑构成的、有着严密证明的没有任何空隙的世界,它所显示的结果是基于必然性的领域,对于任何人都是同样的,如上面所举的“同一物体不能同时占有两个空间”的例子,再比如5+2=7的例子。

但是,知的世界就是知的世界,绝对不可以与信的世界混同起来。理性有它自身的范围,超越了这个范围它就是无效的。信的世界不是逻辑经验所能证明的,而只能去体验。用理性去把握信仰是不可能的,因为信仰是纯属个体化的体验,这正是信仰世界的特点。同时,人们也因对信仰的体验深浅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外在表现。这完全不象知的世界,后者是透明的,没有异议的。安萨里认为一个人是由感性、理性和信或启示这样几种状态构成,这些状态是不能相互代替和混淆的。他说:

“安拉为人造化的第一个感官就是触觉,人可以借触觉感知到诸如炎热和寒冷、湿润和干燥、柔软和粗糙,等等。但触觉又不具备识别各种颜色和声响的功能。安拉为人造化的第二个功能是视觉,人可以借此识别各种颜色和形状。视觉是人诸感官中,功能最广的感官。安拉又为人造化了听觉,人可以借此听到各种声响和韵律。安拉又为人造化了味觉,安拉就这样为人造化着,直到超越各种感性的世界,安拉并为人造化了区别功能,这时人已约七岁,这是他生来的各阶段中的另外一个阶段:进入这个阶段后,他可以认识到感性世界以外的世界。他又上升到另外一个阶段,安拉在这个阶段给人造化了理性,他借此可以知道一切当然之事、允许之事、合法之事和以前各阶段不曾有的。在理性阶段之后,又有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安拉为人造化了另一种眼睛,人可以借此看到幽冥的世界、未来所发生的和其它一些事件。理性对此是无能达及的,正如理性分析所达到的是无法用感官去达及。这些幽冥的世界、未来所发生的和其它一些事件也是理性无法达及的。为什么有些唯理派的人拒绝‘Nubenwo’(启示)和排除‘Nubenwo’(启示)呢?道理与此没有什么区别,这纯粹是无知和没有达到如此的境界和没有发现真实所致,故此他们以为那是不存在的,就像一个瞎子一样,人不给他指点,他自己是无法区分颜色和形状的。”

因此,安萨里反对用理性的方式证明信仰,他认为这是可笑的,是肤浅的,只能污染具有真正信仰的人。人们宁可以实践、感情和意志力来净化自己的灵魂,也不要用理性、逻辑和数学分析去证明信仰!即使证明了,没有信仰的人就会从内心深处信仰安拉吗?异端者在用逻辑证明安拉是独一的后,就马上走向正道了吗?把信仰做为“知”的人,就真的有信仰了吗?医生肯定是健康的吗?由此,安萨里认为宗教必须进行内在体验,必须进入“醉态”。他说:“醉鬼对于醉酒不能给予什么定义,他自己没有逻辑地把握喝醉了的‘根据’,因为他仍然在醉着。”

实质上这是“心学”的传统,是对于“认己明时认主明”的最好诠释和分析。这也说明了安萨里在信仰方面之所以如此反对信仰外化和意识化,而走向信仰内化的神秘主义之途的原因。安萨里的思想还有很多,如“信仰论”、“逻辑论”、“时空观”、“灵魂论”、“安拉的属性论”、“偶因论”和“向安拉之爱论”等。其中,“向安拉之爱论”在安萨里的学说中占有尤其重要的位置。关于这些,已超出了本文的范围了。但安萨里的主要思想已经在这两本书中得到了表述。《迷途指津》(又译《忏悔录》、《救迷者》)一书和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以及托尔斯泰《忏悔录》被学术界称为世界三大忏悔录,而《致孩子》一书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为世界儿童必读书籍之一。这两本书(《迷途指津》和《致孩子》)是我们计划要出版的原丛书(共十辑,每辑十种,共一百种)中具有学术性、权威性和价值性的第一辑中的第七和第八种书。由于各种原因,丛书未得出版,我们只能采取零敲碎打的方式一本一本地奉献给你。这也算作是我们对于各界穆斯林及非穆斯林朋友们的支持的一个回答吧!同时,由于本书的篇幅较小,故收录了埃及古代著名哲学家赫哲尔的《箴言录》一书,以飨读者。其中,《迷途指津》于1994年翻译完毕;《致孩子》于1996年翻译完毕;《箴言录》于2003年翻译完毕。

另外,这三部书能够得以出版,还要感谢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余振贵教授和伊协研究部主任张广麟哈吉的帮助,以及出版社的戴晨京女士和张伟达先生的出色编校。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马忠杰先生又为本书的审改用了不少时间,在此也为马先生的认真和细致而致以谢意。没有这些朋友们的帮助,这三部小而著名的书籍不会这么快就能和读者见面。我们祈求真主给予他们平安和吉祥。

译者康有玺于美国尤金

2003年8月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迷途指津致孩子箴言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古阿拉伯)安萨里等著//康有玺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235923
开本 32开
页数 2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3
出版时间 2004-02-01
首版时间 2004-02-01
印刷时间 2004-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36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9:4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