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没有后门的教室(人类学随谈录)
内容
编辑推荐

到底什么才是“没有后门的教室”,这其实是一种社会形态,是我们几千年来在其中存在的社会的一种缩影。这种教室的特点和力量都在于,设计师期待老师把前门一关。就能使整个教室秩序井然。在这样一种师生区分的教室里,学生想离开这个教室,就要冒巨大风险——你们必须冒着别人“谋杀”你们的名声的风险……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作者10篇学术讲座发言稿和会议发言录音整理稿,以随谈形式,展现人类学对于现代生活方式、文化、环境、“全球化”等现实问题的解析,求索中国人类学学科重获文化特征、天下视野及世界地位的可能方式。

目录

自序

上  编

没有后门的教室

现代性与我们的生活世界

文化与普遍解释

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

反思“全球化”

下  编

所谓“天下”,所谓“世界观”

人类学与中国社会

谈历史人类学

关于中国村庄与中国文明

中国人的海外视野

附录:我想象中的人类学(答问)

试读章节

我建议你们读一下《山海经》。我设想,它是一个古代方士写的,是一本地理学的书,又是一本祭祀的经文。它把天下划分成海内海外,每个地方都住着怪人。李约瑟说《山海经》是古代人类地理学的最早之作,近年也有人说它出自呼风唤雨的巫师之手,我看它还是人种地理学和人类学著作。《山海经》谈到的“族群”有上百个,很像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区域人文档案,使我觉得它代表的“天下观”充分表现出上古时代中国人的开放精神。到了周代,这种“天下观”比较成熟。那时,我们已实行了一种接近于联邦制的制度。天子的权威是神圣的,他依靠神圣的力量将天下划分成几个“州”,又给一些贵族封号,使他们拥有地盘,有实际的政权,他拥有权威,而他的封王拥有权力。这种制度叫做“封建”,它的实践相对容易地造就了“和而不同”的文化面貌。“封建”的政治和“和而不同”的文化,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遭到了破坏,拥有权力的“王”要挑战只拥有权威的“天子”。“礼崩乐坏”后,秦汉时期出现了帝国政治世俗化的状况,严厉的行政出台了,这使中国过早出现了接近于欧洲民族国家的人身监视体系。但是,从汉代到清代,将政治体系比喻为“天下”的山水,实行宇宙论式的治理,推行礼仪文化,这些都没有断过,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对我们的上古文明的继承。人们将清末以前的中国形容为“中华帝国”,这个帝国的“族别”变更频繁,但它的政治一礼仪合一的治理术,却贯穿始终。在那个时代,探索世界的雄心很大,从秦始皇时期的徐福,到汉代的陆上丝绸之路,从唐代的“印度主义”,到元代的“天下混一”,都是“天下观”存在的明证。依据文化的层次性分化,依据上古的“五服”区分,我们对整个世界实行某种“朝贡方式”的处理,使中央与地方、中央与“少数民族”、中央与海外“岛夷”之间,形成某种既现实又象征主义的交换关系。我们也一度有在“他者”中探求启发的“人类学家”。玄奘,当然在汉代还有他的前身,就已觉得要到“他者”中去寻找真理,他于是去了印度。玄奘是人类学的先驱,是唐代的马林诺夫斯基。马林诺夫斯基去太平洋岛上探察优美的社会形态,而玄奘认为印度的生活才是美到极致,所有的善良都在那里。洋岛上探察优美的社会形态,而玄奘认为印度的生活才是美到极致,所有的善良都在那里。

P26-28

序言

不记得是去年的哪一天,一个学生在咖啡店与我聊天时,建议我将闲聊式的座谈编辑成册,说那些座谈有启发,与我写的论文能相互补充,形成“特点”。

我不敢相信这话,认为自己那些所谓“座谈”存在不少胡扯的成分。这些年,我确是费了不少时间在会议室、茶馆、咖啡店与友人和学生交谈,而其中的不少次谈话也确实主要牵涉学术问题,有时听的对象是学生,有时是跟朋友之间的瞎侃,有时是做讲座。那些谈话充其量只能算“随谈”,它们凌乱不堪,极其散漫;而我也坚信,要是将这些东西和盘托出,那肯定要出纰漏。

可是,在过去几个月里,我心中不知怎么起了冲动。我常在不经意间回想起那个学生的话,久而久之,终于感到将自己这些年来所做的讲座局部地回顾一下,也许是件值得的事。也许是因为暗自以为闲聊有道理,也许是因为厌烦了刻板的学术论文格式,也许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无论怎样,冲动有它的结果,我现在真的把几篇讲座录音整理稿凑在了一起,将它们编成了这册书。  

前几天与几位朋友聊天,我甚至略带自我吹嘘地说:“这些讲座可能对读者会有用。”可能又是胡扯,但那也罢了,由它去吧——过去的几年,我的闲聊也有不少已发表的例子。即使是闲聊,它们至少也能以一个有限的片段,来表示我对那些曾经浪费时间听我说话的学生和友人的歉意和感激。

所罗列的座谈计有十篇,只选了也带有闲聊特点的学术讲座整理稿(其中有两篇学术会议发言稿,亦权充做讲座稿收录于此)。按出现于目录中的先后顺序(而非讲座举行的时间顺序),它们依次是我自1998年以来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广西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校讲座的录音整理,其中个别讲座在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及我讲授的课程上也重述过。按自己涉及问题的前后连贯性及宽狭差异,我对所选讲座录音做了排比,列出目次,它们中有四篇已分散地出现于一些他人编的讲演录中了(其中有些题目有调整),其他则属首次发表。

讲座的内容杂乱。但是,因为作为个人,我的想象世界有限,所以,我制造出来的它们,必定还是有某种“内在一致性”。稍稍分类,我以为前五篇内容大体是在谈论现代世界的文化问题,后五篇是在谈论中国人类学在应对这些问题时所可以采取的一种姿态,以及所可能给予的“文化自觉”方面的启迪。具体内容不必赘述。  

听讲座的人和读这本书的人不一定能喜欢我说的,这我完全了解。而我知道,人所做的,目的不一定在于博取所有其他人的赞美。

附录是答问录,谈的主要是个人的人类学经历和相关背景,或许与此相关。

我要借此机会感谢这些年邀约我做讲座的机构和同人,也要感谢为这些讲座做了录音整理工作的同人与学生(他们的名字已出现于各篇讲座的按语中)。

上面说的这几段短短的话,就权且当做序言吧。

                 王铭铭

                 2005年6月1日于北京家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没有后门的教室(人类学随谈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铭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072746
开本 32开
页数 2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8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Q98
丛书名
印张 7.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3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8:3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