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丝绸之路
内容
编辑推荐

央视历经两年精心打造,十集丝绸之路深度发掘。记录丝绸之路岁月的印迹,探寻古代西域生命的遗存。本书是大型纪录片《新丝绸之路》的延伸作品,以丝绸之路上10个古城或驿道为章节,用文字与图片的形式记载了丝路几千年的人类迁徙、宗教传播、文化交流和征战屠戮,带领你去感受丝绸古路的价值、沧桑和魅力!

内容推荐

大型纪录片《新丝绸之路》,由中央电视台和日本NHK电视台历时两年共同拍摄完成。本书是它的延伸作品,以丝绸之路上10个古城或驿道:楼兰、吐鲁番、草原、龟兹、和田、青海、敦煌、黑水域、喀什、西安为章节,用文字与图片的形式记载了丝路几千年的人类迁徙、宗教传播、文化交流和征战屠戮。其中涉及了近二十年来重大的考古发现,包括罗布泊深处神秘的墓葬群,保存完好的四千年的女性干尸,全世界仅存的唯一一颗释迦牟尼的真骨合利,草原道上的黄金面具,青海道上的珍贵丝绸,和田玉的险峻源头,尘封百年的黑水域文书,流失在海外的壁画残片,西域高僧的传奇一生……

本书集文化、历史、考古为一体,内容丰厚,资料翔实,图片精美,可读性极强。其中许多图片是第一次发表,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目录

序  林梅村

总导演创作阐述  韦大军

生与死的楼兰  谷人象

一个人的龟兹  韦大军

草原石头祭  丁虹

吐鲁番的记忆  韦大军

和田寻宝  丁虹

敦煌生命  谷大象

青海之路  赵京经韦大军

探访黑水城  赵京经

十字路口上的喀什  王东升

永远的长安  韦大军

新丝绸之路,从声音到声音  程池

发现与掩盖  韦大军

试读章节

在斯德哥尔摩瑞典国立民族学博物谊里,保存着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考古学家贝格曼于上世纪初叶在罗布荒原探险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有他们当年在岁布沙漠考察时所绘路线图,以及贝格曼所著《新疆考古记》等。在这些文献中,记录了贝格曼与那座神秘墓地的关系。

1934年,贝格曼率领考察队由罗布人奥尔德克作向导进入罗布沙漠,去寻找一座奥尔德克早年曾经看到过的有一千口棺材、魔鬼在其中出没的墓地。但是令贝格曼始料不及的是,身为向导的奥尔德克居然迷了路。于是考察队干回百折,历尽艰险,长时间徘徊在沙漠之中。奥尔德克被一种莫名的恐惧所笼罩,认为这是魔鬼的力量在阻止他这个从不在沙漠里迷路的人进入那座墓地。而这反而更加大大地刺激了贝格曼的好奇心。由于他的坚持不懈,就在即将绝望之时,考察队在一条无名小河之畔,与对丽三四公里处一座小沙山上密密麻麻的看似胡杨林的根根木柱,对视而立。奥尔德克在恍惚之中猛醒,他告诉贝格曼这个小沙山便是那座神秘的墓地。身为考古学家的贝格曼从未见过如此与众不同的墓地,他被那一根根高大而奇异的木住所震慑,因而称其为“死者的殿堂”,并将其命名为“小河墓地”。

贝格曼在小河墓地发掘了十几座墓葬,并采集了一些随葬品。事后他对该墓地作了认真地研究,并意识到这是一处人类史前文明遗迹。但是巾于当时的条件所限,他无法把研究深入下去。至于墓地的年代,也只是断定要早于同处该地区的楼兰王国时代。遗憾的是,随着贝格曼于1946年病逝,有关小河墓地的一切消失在混乱的年代里。此后在长达近六十年的时间里,人们不曾想起贝格曼的小河墓地。

P2-3

序言

八千里路云和月

——《新丝绸之路》大型电视纪录片随想

中国文明与欧、亚、非三大洲的古代文明很早就发生接触,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但这些古文明之间的交往路线一直没有概括性名称。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在他的名著《中国》一书中首次提出“Seidenstrassen”(丝绸之路)一名。他对丝绸之路的经典定义是:“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指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以及中国与印度,以丝绸之路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线。”0这个说法很快得到东西方众多学者的赞同。英国人称“Silk Roads”;法国人称“La Route de la Soie”:日本人则称“绢の道”或音译为“ツルクロ一”,凡此皆为“丝绸之路”一词的各种译名。

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尤其是考古发现,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从时间上,考古新发现把东西方丝绸贸易的开端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甚至更早时期。从空间上,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相互引证,说明张骞通西域不久,罗马帝国首都罗马城就出现了中国丝绸。因此,研究者一般把罗马视为丝绸之路的终点,并把汉唐中国古都长安和洛阳视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有学者认为,这条路可以向西伸展到意大利的威尼斯,向东延伸至日本的奈良。因为威尼斯是马可·波罗的故乡,而奈良正仓院珍藏的染织遗宝,超过了10万件,如果加上法隆寺保存下来的丝织物,据说可以囊括中世纪的各类丝绸。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这个东方文明古国,正在与现代化的西方进行前所未有的经济文化交流,并逐渐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之后,沉寂了数百年的丝绸古路,如今正在重新焕发青春。

日本京都大学杉山正明教授在我的《丝绸之路与中国古代文明》一书日文版序言中这样写道:

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和时代都在发生巨变,而中国,现在已成为当今世界屈指可数的泱泱大国。“探险家”们踏查过的亚洲内陆各地、帕米尔高原的东西南北,自沙皇俄国和满清政府相互对峙的18世纪后半期以来,大约经过200年,业已物换星移,演变成“开放空间”(Open Space)。贯通欧亚大陆和所谓“丝绸之路”地域的通道,如今正开启大门。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

中央电视台与日本NHK电视台联合摄制组,精心制作的10集大型电视专题片——《新丝绸之路》,就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上帝总是十分公平地向他的子民分配各种资源,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地上,沙丘纵横,寸草不生,而地下却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水资源。这座人迹罕至的“世界第二大沙漠”,如今石油井架林立,油管纵横;直径近1米的输油管,从新疆轮台一直铺设到兰州,业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能源生产基地之一。世界上最好的苹果,不是日本生产的富士苹果,而是天山南麓阿克苏果园的苹果。吐鲁番出产的葡萄,可以和世界上最好的葡萄——法国波尔图蘑萄相媲美。喀什、和田、巴楚等沙漠绿洲生产的棉花,绝不亚于闻名遐迩的埃及长绒棉……

除了沙漠之路这条主干线外,丝绸之路还有许多重要的分支路线,它们是:1.草原之路;2.海上交通;3.唐蓄古道;4.中印缅路;5.交趾道。在某些时期,有些分路线的重要性不亚于沙漠之路。最早的丝绸贸易就是从草原之路开始的,而唐代以后,东西方的交往逐渐改走海路,并在公元15世纪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以后,最终取代了传统的陆路交通。《新丝绸之路》基本上按照丝绸之路各种不同路线,把这部大型电视专题片分为十集:第一集《生与死的楼兰》;第二集《吐鲁番的记忆》;第三集《草原石头祭》;第二集《吐鲁番的记忆》;第五集《和田寻宝》,第六集《敦煌生命》;第七集《青海之路》;第八集《探访黑水城》;第九集《十字路口上的喀什》;第十集《永远的长安》。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代诗人王昌龄《从军行》提到的楼兰故国,至唐代已消失了500多年。1901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Seven A.Hedin)在罗布泊西岸重新发现楼兰城。此后,楼兰成了世界最著名的考古圣地之一。《新丝绸之路》第一集《生与死的楼兰》,讲述的是距今4000年前楼兰人祖先的故事,它以新疆东部孔雀河一条支流发现的古楼兰人墓地为切入点,演示汉代西域36国之一——楼兰人祖先的来龙去脉。

20世纪初,瑞典探险冢贝格曼(Folk Bergmann)在新疆孔雀河一条支流发现小河墓地,并把这里出土的几具人骨带回欧洲。经德国人类学家鉴定,楼兰人属于原始欧洲人种。换言之,欧洲人种(高加索人种)向东方最远分布到楼兰,蒙古人种(黄色人种)与欧洲人种的分界,就在楼兰与敦煌之间。

楼兰美女在丝绸之路上极负盛名,西域36国的王公贵族,皆以楼兰公主为妻。人类学研究表明,所谓“楼兰美女”实际上是一些欧亚混血儿,因此,摄制组特意挑选了一位欧洲名模扮演楼兰美女,在罗布泊乘舟荡桨,生动再现了昔日楼兰古国生机勃勃的景象。

时值小河墓地发现百年之际,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组建考古队,重访小河墓地,并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小河墓地的中心,是3米~4米高的大型木雕男性生殖器,表明人的生产是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小河墓地内上千口牛皮木棺,则说明这里是墓主人最后的归宿之地。楼兰人的生与死,在摄影师的镜头下表现得淋漓尽致。

《新丝绸之路》第二集《吐鲁番的记忆》把人们的视线,转向天山南麓的吐鲁番盆地。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西游记》所述唐僧西天取经,受阻于火焰山,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就发生在吐鲁番。这个坐落在火焰山脚下的沙漠绿洲,汉代称“车师蓟王匡”,十六国至唐代称“高昌王国”。唐开成五年(840年),维吾尔人的祖先从蒙古高原西迁中亚,其中一支在吐鲁番建立回鹘王国。从此,吐鲁番开始了突厥化的历史进程。

吐鲁番地处东匹交通孔道,不仅是多民族聚居地,而且有许多来自中亚、西亚的外国侨民在当地侨居。随着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的开展,西亚火祆教、印度佛教、叙利亚景教、波斯摩尼教、中东伊斯兰教相继传入此地。20世纪初,德国吐鲁番考察队在吐峪沟千佛洞发现了一个中世纪图书馆,所藏古文书的种类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据说包括17种文字书写的24种语言书写的各种宗教文书。东西方不同宗教文化在此地交织荟萃,吐鲁番俨然成了东方的耶路撒冷。

千百年采,风沙的摧残、宗教极端分子的破坏、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吐鲁番最大的石窟寺——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可谓饱经沧桑,寺内精美绝伦的壁画,被五马分尸,流散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诸如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圣彼得堡埃米塔什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新德里印度国立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韩国首尔国立博物馆(原汉城国立博物馆)、大连旅顺博物馆……更为不幸的是,固定在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墙壁上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大型壁画,竟然在二战中毁于苏军对柏林的轰炸。借助于现代计算机绘图技术,日本电脑专家把流散世界各大博物馆的柏孜克里克壁画收集起来,为本片复原了其中一座佛窟的壁画。由于壁画遭到破坏严重,目前只能作一些局部的复原。尽管如此,这些用电脑技术复原出来的画面仍气势如虹,相信每一位观众看到这样的画面,他们的心灵都会产生强烈的震撼。

《新丝绸之路》第三集《草原石头祭》,讲述的正是欧亚覃原民族对中西文化交流作出的特殊贡献。辽阔的欧亚草原是古代游牧人的家园。在以往的研究中,东西方史家常把将这片草原描绘成“蛮荒”之地。在欧亚草原繁衍生息的游牧人,在西方称作Barbarian(蛮族),在东方则称“夷狄”。孔子甚至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论语·八佾》)这种传统史学观念甚至影响到现代学者,许多教科书或史学著作中,畜牧或游牧经济往往被定义为人类发展史的低级阶段,而农业文明才被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殊不知,人类许多重要发明归功于游牧人。例如:爱琴海的希腊人、伊朗高原的波斯人、黄河流域的农夫,都不穿裤子,波斯王宫浮雕上不同民族的使者只有斯基泰使者穿裤子,显然,裤子是游牧人根据骑马的需要而发明的。家马,也是欧亚草原游牧人最先驯化成功的,这些马背上的游牧人相继建立了斯基泰、匈奴、突厥、蒙古等草原帝国。他们通过战争和贸易活动,对西亚两河流域古文明、中亚绿洲文明以及黄河流域农业文明产生重大影响。

在中国内地,游牧人与农耕民族的分界大致在长城地带:在新疆,农牧分界则以天山为线。张骞通西域,标志着丝绸之路正式开通。在此之蓟,天山以北草原地带一直是中国与西方交往的主要交通路线。遍布欧亚草原的大石冢、鹿石、岩画,皆为中亚古代游牧人不甘磨灭的历史见证。

《新丝绸之路》第四集《个人的龟兹》,讲述的是塔里木盆地北缘龟兹古国的故事。龟兹在今天新疆的库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龟兹成了西域佛教一个重要传播中心之一。中国佛教史上一代名僧鸠摩罗什,就是龟兹人。前秦建元九年(373年),苻坚仰慕罗什的盛名,派大将军吕光伐龟兹,迎请罗什至凉州(今甘肃武威)。此后,罗什在凉州传教凡17年。至后秦时,姚兴复派兵伐凉州,礼聘罗什至长安,待以国师之礼,并诏集大德沙门跟从罗什学习和翻译佛经。这位龟兹高僧在长安城组织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译场。大约98部各种西域语言的佛经,在他主持下翻译成汉文,其中52部保存至今,并收入《大藏经》。本片将以鸠摩罗什法师为中心,讲述龟兹古国与中国内地之间的宗教文化交流。

《新丝绸之路》第五集《和田寻宝》,将讲述于虱王国的沧海桑田,以及于阗人对中国文明的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和田在今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西南缘,古称“于阗”。早在公元前13世纪,昆仑山出产的和田玉就开始输入黄河流域,而和田玉的使用后来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传统,中国历代王朝的传国玉玺,皆以和田玉为原料。

在宗教方面。中国僧人到西方求法,最初不在印度本土而在于阗。许多于阗僧人到中原弘布佛法,汉语“和尚”一词就来自于阗语。唐玄奘从印度带回的经书不慎落入和田河,所以他带回的梵文经典是在和田重新收集的。由此可见,中国佛教在很大程度上深受于阗佛教的影响。

在美术方面,唐代著名画师尉迟乙僧,就是一位于阗人,他的绘画技法不仅影响了有唐一代的中国画风,而且对朝鲜半岛乃至海东日本美术亦有重要影响。

在音乐舞蹈方面,早在公元前2世纪,于阗乐舞传入汉代长安宫廷,为古老的中国乐舞注入了新的活力。唐代还有三位于闻艺术家显示了非凡的音乐才能,他们是唐初的尉迟敬德、唐代宗朝的尉迟青以及唐文宗时代的尉迟璋,他们都为中国宫廷音乐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于阗文明的重新发现,归功于19世纪未以来西方考察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系列探险活动,他们上演了一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于阗古物和古代手稿争夺战,在和田沙漠古城内发掘出数以万计的精美文物。这些文物再现了于阗王国昔日的辉煌以及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盛况。

《新丝绸之路》第六集《敦煌生命》,讲述的是丝绸之路重镇敦煌的故事。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的发现,轰动了世界。英国的斯坦因(H.A.Stein)、法国的伯希和(P.Pelliot)、美国的华尔纳(L.warner)、俄国的奥登堡(S.F.Odenburg)、日本的大谷光瑞探险队接踵而来,导致大批敦煌文化和艺术品流散世界各地,成为中国近代史最令人伤心的一页。与此同时,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物使敦煌研究走向世界,造就了许多世界闻名的学术大师,而敦煌研究成了当今世界人文科学研究的一门显学。

牛津大学教授贡布里希(E.H.Gombrich)以一本《艺术的故事》,极为成功地教会了成千上万的人,如何去欣赏前人的绘画。关于丝绸之路美术和敦煌壁画,他在书中这样写道:

论地理,欧洲跟中国遥相睽隔,然而艺术史家和文明史家知道,这地域的悬隔未尝阻碍东西方之间所建立的必不可少的相互接触,跟今天的常情相比,古人大概比我们要坚毅,要大胆。商人、工匠、民间歌手或木偶戏班在某天决定动身启程,就会加入商旅队伍,漫游丝绸之路,穿过草原和沙漠,骑马甚或步行走上数月,甚至数年之久,寻求着工作和赢利的机会……我相信到处流动的工匠也把一些绘画方法带到亚洲,我们在敦煌和其他地方发现了他们的怍品,他们从希腊和罗马绘画中学会了一些表示光线和大气的方法,并把那些技巧纳入了自己的技术范围之中。……早在汉代,就有一些装饰艺术母题从欧洲传入中国,特别是葡萄叶纹及葡萄饰,还有莲花纹。这些花卉漩涡纹已被中国工匠改造后用在了银器和陶器上。

正如这位英国艺术史家所言,敦煌莫高窟艺术集东西方文化于一身,不仅是中国人的文化宝藏,而且是整个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正因为如此,1987年12月,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前,敦煌研究院正在采用各种措施,包括最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这个古老的佛教石窟进行文物保护。我们的摄影师将在本片展示敦煌壁画艺术的魅力,讲解敦煌科技人员对莫高窟采取的现代化文物保护措施。

《新丝绸之路》第七集《青海之路》,将讲述青藏高原考古新发现。现代藏族由吐蓄、象雄、苏毗和吐谷浑四大部族相互融合而成。青海是吐谷浑人的故乡,公元7世纪被吐蕃帝国兼并。吐蓄人强盛之时,一度统治西域乃至中亚。吐蓄人采用以夷制夷的方法,继续让吐谷浑王公贵族实施统治,并与吐谷浑王互为婚娅。20世纪80年代初,吐蓄统治时期的吐谷浑王陵在青海都兰发现,并在其中一座大墓中发现了吐蓄赞蒙(皇后)与吐谷浑王通信的简牍,今称血渭一号大墓。血渭一号大墓位于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察汗乌苏镇东南约10公里的热水乡,属唐代早期吐蕃墓葬,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吐蓄墓葬。从大墓中发掘出波斯织锦、粟特系统镀金银器、波斯、拜占庭织锦以及阿拉伯世界出产的大食锦等珍贵文物,生动反映了唐蓄古道国际贸易的盛况。

在传世书画中,唐代宫廷画师司立本所绘《职贡图》,生动描绘了禄东赞觐见唐太宗,为吐蓄赞普松赞干布请婚的盛大场面。禄东赞是苏毗人,藏名“噶尔东赞”。

令人振奋的是,在青海苏毗人分布区——德令哈市郭里木发现了两座唐代棺板画大墓。这些精美绝伦的棺板画大墓的墓主人又是什么人呢?据我们初步研究,它们很可能是禄东赞之子噶尔钦陵之墓。

禄东赞之子噶尔钦陵因反叛吐蓄赞普而在吐蕃东境(今青海)自杀身亡。史书还提到吐蓄本土的噶尔家族成员被杀者达两千余人,钦陵自然无法归葬故土,只能在青海就地掩埋。

关于噶尔家族最后的命运,《新唐书·论弓仁传》又载:“论弓仁,本吐蓄族也。父钦陵,世相其国。圣历二年(699),弓仁以所统吐浑七千帐自归。授左玉钤卫将军,封酒泉郡公。”论弓仁是钦陵的长子,既然他从吐谷浑率七千帐投奔唐朝,其父钦陵显然葬在了吐谷浑。郭里木吐蕃大墓的规格相当高,绝不亚于北京大学考古队在都兰发掘的吐蓄大论思结桑墓。因此,两墓之中必有一座是吐蓄大相尔钦陵之墓。钦陵自杀时,左右殉死者百余人。看来,郭里木吐蕃大墓中的合葬墓更可能是噶尔钦陵之墓,与他合葬的女性墓主人也许是为他殉死的一位苏毗王妃。本片的摄影师实地拍摄了这些精美绝伦的棺板画,生动展示了青藏高原的重大考古新发现。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代诗人王昌龄描述的边塞,在今天内蒙古西部的额济纳旗,汉代称“居延”,宋元时代称“黑水城”。《新丝绸之路》第八集《探访黑水城》,将展示黑水城的考古发现以及西夏文化魅力。

额济纳地区是中国古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尚书·禹贡》记大禹治水,“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的故事就发生在居延。弱水发源于甘肃张掖地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区南山。这条河在甘肃境内称黑水,从南向北流。全长500多公里,经合黎山,进入内蒙古之后称“额济纳河”,古称“弱水”。全长200多公里,最后注入终点湖——居延海。弱水所经之地在巴丹吉林沙漠西部造就了大片绿洲。

《马可·波罗游记》称黑水城为“亦集乃城”,源于西夏语“黑水”,今译“额济纳”。长期以来,欧洲人对《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一直持怀疑态度。《马可·波罗游记》竟然没有提到长城和泰山,这可是中国最有名的建筑和最有名的山脉。直到最近,大英图书馆东方部主任吴芳思仍写书对《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提出质疑。欧洲人说的长城指明长城,马可·波罗时代明长城还没有建,他自然不会提到。此外,马可·波罗是从西方人审美角度观察中国,他对元大都(北京)城外两万多名妓女津津乐道。中国人推崇的泰山,这位意大利商人未必放在眼里。黑城的发现再次证明了《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

由于马可·波罗的造访,默默无闻的亦集乃城一举成为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在中国考古学史上,有四大发现对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产竺深远影响,也即1900年在甘肃敦煌藏经洞发现敦煌文书,1901年在新疆楼兰、尼雅两地发现汉晋十六国木简残纸,1909年在内蒙古额济纳河下游黑城遗址发现西夏及宋元文书,1931年在内蒙古居延海地区发现居延汉简。这四大发现在年代上相互衔接,居延汉简集中在两汉时期,楼兰尼雅文书从汉代直迄十六国前凉,敦煌藏经洞文书主要在前秦至唐末五代,而黑城出土文书在北宋至明初(相当于北元)。这四大发现之中有两大发现,都是在内蒙古的额济纳旗取得的。本片将以西夏黑水城一户人家,在兵荒马乱之年的动人故事,再现这个中国边疆小镇的风土人俗。

《新丝绸之路》第九集《十字路口上的喀什》,讲述中国西部门户——喀什绿洲的故事。喀什全称“喀什噶尔”,古称“疏勒”,本来是帕米尔高原地带一个弱小的城邦之国,公元前1世纪并入汉帝国版图。丝绸之路的国际贸易给它的经济和文化带来空前的繁荣。公元2世纪末,疏勒王国统 塔里木盆地西部城邦以及昆仑山和帕米尔的山居部落,建立了以疏勒城为中心的古代王国。同时,它还领有莎车、朱俱波、汉盘陀三个附庸国。此后,疏勒人虽然历经中亚贵霜、咏哒、西突厥的羁绊,但是一直保持了自己古老的文化传统,并且一直与内地历代王朝曹魏、西晋、前凉、北魏、南朝梁国和隋朝保持友好关系。

疏勒是中国最早信仰佛教的地区之一。贵霜王朝君主伽腻色迦的王师僧伽罗刹就是疏勒人。公元4世纪末,龟兹名僧鸠摩罗什曾在疏勒研究佛学。唐代佛教百科全书《一切经音义》的作者慧琳也是疏勒人。慧琳俗姓裴氏,所以他很可能还是疏勒王国裴氏王室的成员。从2世纪末佛教入华到8世纪末疏勒亡国凡600年,其间疏勒一直信奉佛教。

公元11世纪~12世纪,是中国西部民族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具有千年文明史的疏勒、于阗、龟兹王国,被中亚崛起的突厥民族无情地逐出了历史舞台。佛教及其文化艺术随之被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取代。在以后的数百年之间,既有血腥的“圣战”,也有伊玛目、阿匍的循循善诱,终于形成了今天伊斯兰文化遍布中国西北地区的格局。然而这一切都导源于一个由样磨、葛逻禄和部分西迁中亚的回鹘部落组成的联合政权——喀喇汗王国。汗王出自样磨族,自称“桃花石汗”,波斯和阿拉伯史家称其为“阿夫拉西亚家族”,中国史家则称之为“黑韩王”。这个王朝的第二首都就建在喀什。此后,喀什成了中国伊斯兰文化的一个重要传播中心。公元11世纪成书的《突厥语大词典》,就是一位喀什出生的突厥学者喀什噶里在巴格达完成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喀什绿洲成了帝国主义列强掠夺中国西部资源的大本营。西方考古探险家在进入塔克拉玛干寻访沙漠古城之前,大都在喀什的俄国或英国领事馆准备行装,许多新疆珍贵古物也是从这里流散世界各地。如今俄国领事馆的原址建起了现代化宾馆——色满宾馆,并且成为喀什市服务行业的地表性建筑。新疆喀什的西部门户——图尔尕特海关则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另一标志。仅2004年,这个海关的货物吞吐量就高达25万吨,数量虽不算大,但每年递增的速度却相当惊人。图尔尕特海关的对外贸易,仅是中国国际贸易沧海之一粟。从这个中国西部小海关的对外贸易,人们可以看到古老的丝绸之路全面复兴的希望。

丝绸之路以长安和洛阳为起点。当年,张骞就从这座城市出发,踏上通往中亚大夏王国的征程。唐代高僧玄奘,也是从长安出发,越过千山万水,到西天取经的。《新丝绸之路》第十集《永远的长安》,将讲述长安城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的突出贡献。

历史上,长安城曾经是十三朝古都。如果从西周丰镐城算起,这座古城已有3100多年的历史,而且一直作为中国历代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汉唐长安城是这座古城最为辉煌的时代。“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我们今天所见长安城。只是一些明清建筑,远不足以说明汉唐长安城昔日的辉煌。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大唐帝国的盛况开启了一扇窗口。地宫内保存的大批珍贵文物,不仅等级高,品种多,有的甚至完好如初,尤其以唐懿宗、唐僖宗的供奉物最为珍贵。此外,还有惠安皇太后、昭仪、晋国夫人及其他要员的供奉物。据统计,地宫各类宝藏总计两千余件。因此,本片将以去门寺皇家宝藏为例,展示大唐帝国昔日的辉煌。

唐代长安城还是当时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国际都市。就像今天许多中国人梦想到北京天安门一样,当年世界各地的许多商人和使者,都把长安之行作为自己人生的梦想。在这些人当中,不仅包括丝绸之路终点东罗马帝国的拂林商人,中亚撒马尔干城的粟特使者,而且包括来自海东日本的留学生——遣唐使。

粟特人是汉代以来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国际商人,许多粟特人因此发家致富,并在长安城定居。例如:“安史之乱”的风云人物安禄山和史思明就是粟特人。近年,在古都西安相继发现三座北周年间的粟特古墓。这些古墓完全采用汉族的丧葬习俗,但是石棺床上的一些浮雕图案仍保持着粟特火祆教艺术。宋代以后,来华定居的粟特人进一步汉化。例如:北宋名画《研山铭》的作者米芾就是一位汉化的粟特人。据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考证,米芾的父亲还是一位负责开封火祆教寺庙的官吏“火正”。

近年西安考古最重要的发现,莫过于2004年发现的一方唐代日本留学生井真成的墓志。据考证,这块墓志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明确“日本”国号的标记。

八千里路云和月,《新丝绸之路》摄制组重走丝绸之路。从长安到喀什,为观众记录下了数不尽的珍贵镜头。

在世界六大古文明之中,只有中国文明历经两千多年,一直保存至今。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字,与公元前13世纪殷墟甲骨文一脉相殍;而其他五大文明则相继衰落,早已不幸沦为所谓“失落的文明”(Lost Civilization)。尽管中国文明幸免于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东方文明古国却在科学、教育、文化等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诗经·大雅·文王》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当前,中国经济的起飞,为我们“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带来了一个干载难逢的好时机。时代要求我们不仅要做经济巨人,而且要把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度,真正建设成一个具有先进思想、先进科学、先进文化的东方大国。中国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也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

北京大学教授林梅村

2006年2月26日于京城蓝旗营寓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丝绸之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化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349460
开本 16开
页数 1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06-03-01
首版时间 2006-03-01
印刷时间 200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6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41
172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9: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