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北大激进变革
内容
编辑推荐

一场激荡中国高等教育的飓风。

本书围绕北京大学的改革引起了校内外激烈的争论。北大本着民主讨论的精神,汇总各种意见,目前已经修订了最初的改革方案。本书摘录了校内外专家及教授的看法和观点,分为上、中、下三篇。

北大改革究竟有哪些具体实施,人们将拭目以待。

内容推荐

《北大激进变革》一书,围绕北大人事改革,演绎北大学者乃至中国文人群体激荡出的变革激情、思维理性、学者责任与制度困惑。从争论情况来看,目前基本形成两大争论焦点:第一,关于大学改革的法律根据以及改革方案的合理性争论;第二,关于大学国际化目标,以及华人大学理念与中国学术自主性等问题的争论。纵览本书,整个改革的脉络跃然纸上。 透过改革方案的字里行间似可看出,北大力争强化自身体制优势,从而在新一轮高校竞争中抢占先机的意向十分明显。作为国内最早开始人事制度突破性改革的高校,北大面对的困难和争议要比后来者大得多。正如北大校方的看法:“渐进式的改革更容易取得成功”,不能奢望通过一次改革就解决高教人事体制中的所有问题。重要的是,我们认请了差距,明确了方向,并且迈出了第一步。

目录

前言 风乍起,吹皱一池燕园水

北大改单大事记:2003年1~9月

北京大学人事体制改革争论综述

上篇 变革与激情

改变人的心理预期

闽维方:北京大学校党委书记

不奢望成为第二个蔡元培

许智宏:北京大学校长

改革的十四点说明

张维迎:校长助理 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

就人事改革给北大校长的一封公开信

武际可:北大物理学院教授

北大的改革也需要大手笔

章启群:北大哲学系副教授

改革的成本与风险

蒋非非:北大历史学系副教授

猫眼看改革:质疑张维迎

猫一鸣:北大匿名青年教师

中篇 学者论道

华人大学理念与北大改革

甘阳:著名学者、香港大学研究员

我看北大百年变革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如何改革大学?

李猛:芝加哥大学博士生

北大:一次变革的精神困境

林国荣:罗马政治史研究专家

北京大学的顶级定位:国际比较的视野

丁学良:香港科技大学教授

北大改革与商议性民主

许纪霖:华东师大人文学院教授

北大改革怎样解开死结?

杨曾宪:青岛社科院研究员

下篇 求解大学

大学一解

梅贻琦:原清华大学校长

大学的世界精神

金耀基: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

德国大学的自我主张

海德格尔:德国著名哲学家

后记 北大改革引发高校改革连锁反应

附录一 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二稿)

附录二 北大改革方案二稿和原稿的比较

试读章节

人事体制改革也是国家的要求。2002年7月6日,国务院转发了国家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这个《意见》的基本精神是在事业单位(包括大学)推行合同聘任制。我们学校的人事改革方案也是根据这个文件的基本精神结合教育行业的特点和北大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即使我们自己不愿意改,我们也没有理由不执行国家的文件。

改革涉及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大家关心改革是自然的,一部分教员对有些改革措施不理解甚至不赞同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我们大部分人都习惯于旧体制,变革免不了一些阵痛。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改革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把北京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也是国家和社会对我们的要求。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只青蛙放在冷水里,然后慢慢把水加温,结果这只青蛙安详地死去;把另一只青蛙扔到热水里,结果这只青蛙马上就跳了出来。如果我们不希望北大慢慢地衰落下去,我们就得奋起改革。不改革北大当然也不会破产,但那将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北大。

我们每一位教员必须认识到,北大是我们每个人的北大,但更是全中国的北大,全社会的北大。北大的品牌是在过去的105年里,无数仁人志士创造的,我们现在的每一位教员和行政人员都为北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有些人甚至把一生献给了北大。但我们现在没有理由躺在这个品牌上维持现状。我们必须认识北大面临的挑战,认识到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体制的原因,也有管理的原因,不是我们现有的教员的责任。但是,如果我们今天不改革,二三十年后北大仍然成不了世界一流的大学,我们将难辞其咎。因此,在讨论改革方案时,我们应该有更大的胸怀,应该从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来认识这次人事改革,而不应该仅从个人的得失来理解改革。

P37

序言

 北大改革大事记:2003年1-9月

2003年1月。北京大学召开校领导寒假工作会议。确定了几个基本的原则:一要摒弃进入北大就得到终身制铁饭碗;二要避免学术上的近亲繁殖;三要控制编制。会后成立了以校长许智宏为首的人事改革领导小组和以校长助理张维迎为首的人事改革工作小组。

2003年5月12日,经过两个月九易其稿后,《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布。这个方案确定了北大新的教师管理体制的几个基本原则:教员实行聘任制度和分级淘汰制;学科实行末位淘汰制;在招聘和竞争中引入外部竞争机制;原则上不从本系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新教员;对教员实行分类管理;招聘和竞争中引入“教授会评议制”。一时间,争论、指责、赞扬、疑虑的声音纷至沓来。

2003年6月16日。第二次征求意见稿下发。鉴于第一稿在校内激起的强烈反响,在各方的阻力下,方案做出了退让。第二稿在内容上呈现了相当的变化:删去了对教师流动比例的限制,增加了对部分副教授给予长期职位的条目,对校龄满25年或在本校连续工作满10年且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已不足10年的老教师的照顾,承诺他们可以工作至退休,删除了“新聘教授应能用一门外文教学授课”的条文,“分级淘汰”、“末尾淘汰”这样的术语也不见了。

2003年6月17日,校长助理张维迎受改革领导小组委托,在北京校园网上发表了长达三万多字的方案说明。

2003年6月18日,校长许智宏接受北大校园网记者采访,表达改革的决心和集思广益的诚意。面对国内外的激烈竞争北大必须自己来改革自己。

2003年6月20日,张维迎在北大校园网发展论坛即席答问,一口气解答了校内网友提出的近二十个问题。

2003年6月19日,张维迎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的采访,强调北京大学的目标是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而目前的改革方案是为这个目标建立一个好的师资聘任和晋升的体制基础。

2003年6月23日,北大校长许智宏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的采访,强调“我们不能满足现状,我们必须改革,但我们要形成共识,稳中求进”,并认为“休克疗法”是没有生命力的。

同日,党委书记闵维方专门约见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报记者,介绍北大本次改革的起源及意义,呼吁社会支持。

2003年6月30日,改革方案第二稿征求意见结束。

2003年7月3日,《面对面》的记者在北京大学,对改革的倡导者之一、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进行了专访。

2003年7月6号,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做客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和北大及部分兄弟院校的教师和校管理层代表进行交流,就改革中最受关注的问题进行现场解答。

2003年8月,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北大的广大师生进一步消化改革方案第二稿,同时北大校方也在汇总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紧锣密鼓的起草第三次征求意见稿,

据悉,第三次征求意见稿9月出台。

后记

北大改革引发高校改革连锁反应

北大改革方案不胫而走

2003年5月12日,《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下发到北大各院系。6月16日,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出台。改革方案的核心内容是:首先,力争打破大学教师的铁饭碗。第二次征求意见稿提出,新聘教师在讲师岗位上最多工作6年,理工医科专业教师在副教授岗位上最多工作9年,人文社科专业教师在副教授岗位上最多工作12年。讲师和副教授若在两次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的机会中不能成功,学校将不再与其续约。其次,力争解决学术近亲繁殖问题,让人才流动起来,提升学科竞争力。提出各单位院系原则上不直接从本单位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教师。讲师岗位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副教授和教授岗位空缺通过外部招聘和内部晋升两种方式实现,择优聘任。

改革方案不胫而走,不仅在北大校园内,而且在全国高校以及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褒贬不一。

北京大学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赵为民表示,本次人事制度改革是北大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迈进的重要一步,改革的目的是维护全体北大师生员工的长远利益。只有最优秀的教师才能留在北大,这样才能出最好的科研成果,才能对得起考入北大的全国最优秀的学子。

透过改革方案的字里行间似可看出,北大力争强化自身体制优势,从而在新一轮高校竞争中抢占先机的意向十分明显。作为国内最早开始人事制度突破性改革的高校,北大面对的困难和争议要比后来者大得多。正如北大校方的看法:“渐进式的改革更容易取得成功”,不能奢望通过一次改革就解决高教人事体制中的所有问题。重要的是,我们认清了差距,明确了方向,并且迈出了第一步。

文章说,在全国各高校不断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探索的背景下,北大的改革举措无疑将促使其他高校的改革提速。新一轮高校体制创新的竞争已经开始,没有人愿意失去重新洗牌的机遇。

清华类似方案呼之欲出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社会学系系主任李强教授表示,此次北大改革针对教师队伍的更新问题,力争建立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人事体制,总体方向是对的。目前,中国高教人事体制中存在一些漏洞,有些号称教授的人实际上没有真学问,找人代笔混职称,有的高校还存在严重的腐败现象。这一切都使得中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不足,从中国从未获得诺贝尔奖的角度就可窥其一斑。因此,高教人事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李强认为北大的改革并没有过多地触动清华,因为清华自己也在运作这件事。他透露,去年以来清华大学已经草拟过多个基本类似的方案,同样受到了很多批评和争论。方案在系主任一级交流讨论多次,去年暑假已形成了非常详细、可操作性较强的方案,但校方不愿透露出台的具体时间。

李强说,经过宣传和炒作,信息就可能被外界扭曲、磨平或削尖,给改革群体造成很大的压力,很难平稳推进。所以对此次北大改革最后到底能改到什么程度,还不得而知。而清华一向行事谨慎,不事张扬,只在有十分把握的情况下才会推出,相比之下这样改革更容易获得成功。

(后记摘录)

书评(媒体评论)

我不奢望成为第二个蔡元培。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

北大是改革的产物。我的愿望是这样,北大的正教授,应该是每一个正教授都是一个一流的学者。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

这次改革是希望以最小的成本、最小的代价换来一个新的体制,而不是与任何人过不去。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

华人大学的根本使命在于必须一方面学习西方大学的优良制度和成果,但另一方面,这种学习的目的是要加强中国人在思想、学术、文化、教育的独立自主,而绝不是要使华人大学成为西方大学的”附庸藩属”。

——香港大学研究员甘阳

我理解,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做学问的地方,千变万化,说破天,它也不是养鸡场。现代建筑朝养鸡场发展,我们无可奈何;办公室朝养鸡场发展,我们也无可奈何;但一流大学办成养鸡场,我是坚决反对的。

——《学校不是养鸡场》李零

我相信如果将哈佛的副教授们放到北大,自己去找项目,自己交纳房租水电费,自己买办公桌椅,自己给研究生买计算机、发补贴,不带博士生,自己写论文,每年能弄出一篇像样的就已经很不错了。

——《猫眼看改革:质疑张维迎》猫一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北大激进变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博雅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32153
开本 16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1
出版时间 2003-09-01
首版时间 2003-09-01
印刷时间 200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2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49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3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5: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