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福建彭州(八闽铸金彭)/感恩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由蒋林创作、全面展示福建对口援建彭州的纪实文学《福建彭州(八闽铸金彭)》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以“灾后重建的伟大创举,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为题为该丛书作序。《福建彭州(八闽铸金彭)》全面反映了福建对口援建彭州恢复重建的光辉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了福建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充分表达了彭州人民的感恩之情。

内容推荐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给四川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在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英明决策,全国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省18个极重灾县市。至今,对口支援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为了全面反映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18个极重灾县市的光荣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表达四川人民对全国人民的感激之情,并使之成为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经四川省领导同意,四川省“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办公室、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出版集团共同主编了这套《感恩丛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该系列丛书之《福建彭州(八闽铸金彭)》,全面反映了福建对口援建彭州恢复重建的光辉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了福建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充分表达了彭州人民的感恩之情。

《福建彭州(八闽铸金彭)》由蒋林编著。

目录

闽江湔江水水相融,福建彭州心心相连——专访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陈桦/006

第一章 龙门山下福建情/014

 第一节 海西精神耀彭州/018

 第二节 天府金彭展新姿/035

 第三节 “我们是来赶考的”/041

 第四节 福建亲人感动彭州/048

第二章 福州大爱暖人心/055

 第一节 福州彭州风雨同舟/058

 第二节 满怀深情,顽强攻坚/062

 第三节 “拼”出来的小鱼洞大桥/064

 第四节 拼搏在彭州的福州人/069

第三章 厦门白鹭跃千里/072

 第一节 厦门彭州情同手足/074

 第二节 厦门援建赢得赞扬/077

 第三节 给医院装上橡胶隔震支座/088

 第四节 援建一线的厦门人/092

第四章 漳州真情洒灾区/096

 第一节 以人为本谋重建/098

 第二节 470万漳州人民的期望/101

 第三节 漳州把最好的学校建在了彭州/105

 第四节 把真情和汗水献给灾区/109

第五章 彭州盛开“刺桐花”/113

 第一节 像建设家乡一样建设彭州/115

 第二节 泉州奏响爱的和谐曲/120

 第三节 彭州市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展示馆/122

 第四节 在援建中展风采/125

第六章 三明红岩心连心/129

 第一节 希望灾区明天更美好/131

 第二节 三明援建者的如山使命/136

 第三节 造福彭州的珍稀食用菌基地/142

 第四节 在灾区奉献智慧、汗水和心血/145

第七章 莆田潆阳—家亲/147

 第一节 在援建中谱写深情厚谊/149

 第二节 莆田创造新纪录/153

 第三节 一座现代化庭院式花园学校/158

 第四节 把灾区人民当成亲人/163

第八章 南平大爱跨蜀道/168

 第一节 彭州是永远的故乡/170

 第二节 南平人民的重托/173

 第三节 凝结南平大爱的九尺中学/177

 第四节 为灾区贡献力量/178

第九章 老区灾区心相连/180

 第一节 革命老区的大爱/183

 第二节 老区灾区肩并肩/186

 第三节 军乐职中“重生”记/190

 第四节 这些播撒大爱的人/192

第十章 宁德跃动爱的乐章/195

 第一节 不让援建有遗憾/197

 第二节 千里援建情意深/199

 第三节 升平群众的感恩心/207

感动彭州感恩福建

 中共彭州市委 彭州市人民政府/210

作者后记/212

附录

 福建省对口支援彭州市大事记/215

 福建省对口支援彭州市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一览表/220

 福建省对口支援彭州市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227

 福建省对口支援彭州市列表/229

 福建省对口支援彭州市人员名单/229

编后语/236

试读章节

“2008年6月27日,我们就赶到了彭州市开展对口支援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福州市前方指挥部指挥长许用贵说,“我们率先启动的六个项目中,有三个水厂和‘两路一桥’等民生工程。”

在福建,许用贵是福州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2008年6月,他受福州市委、市政府委派,带领24名由福州市、县(区)干部和技术专家组成的指挥部抵达彭州后,就立即召开指挥部党组会议,研究确定指挥部内设机构以及党组成员工作分工。根据援建工作的实际,许用贵将指挥部工作阵线前移,及时调整充实各项目组的力量,以加强对援建项目的管理和指导。同时,为更好地开展工作以及方便与对口援建乡镇的沟通对接,他们在援建的四个乡镇搭建板房,设立了驻点办公室。

“一开始,生活不习惯,条件很艰苦,而且余震又每天都在发生,但是任务紧,大家很快就将困难抛到一边,投人工作中去了。”许用贵说。刚到灾区,福州市委、市政府和福建省前方指挥部就要求大力开展以“心系灾区、共渡难关”为主题的援建活动,团结一致,顽强拼搏,吃苦耐劳,攻坚克难,以最快速度为灾区建房、通水、修桥和铺路。其中,要求小鱼洞自来水厂十天内就必须动工。

大家都不熟悉当地的情况,在福建省前方指挥部和彭州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与帮助下,通过与对口乡镇的沟通协调、密切配合,他们克服了困难,很快做好了首个水厂项目的建设选址、灾害评估和地理地质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和项目建议书,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初步设计,项目施工图设计,审图和勘察等各项前期工作。

2008年7月12日,小鱼洞自来水厂破土动工。福州援建者们克服雨季、余震等困难,经过一百多天的连续奋战,2008年11月7日,日供水2500吨的小鱼洞镇自来水厂顺利竣工通过验收,这是全国18个对口支援四川灾区省市的援建项目中第一个竣工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2008年11月11日上午,小鱼洞镇家家户户的水龙头喷涌出甘甜清洌的自来水。在当地群众流下感激和幸福的泪水时,许用贵他们也流下了喜悦和自豪的泪水。

小鱼洞镇群众动情地说:“谢谢福州,谢谢福州人民。”

“不用谢,福州彭州都是州,福州彭州风雨同舟!”福州的援建者如此回答。

共同努力创造奇迹

新小鱼洞大桥的建设一直让人牵挂,也是重建工作中的重点工程。新建的小鱼洞大桥处在“断桥”旧小鱼洞大桥的上游数百米处,桥梁全长276米,桥宽13米。由于河床地质结构复杂,地下水流量大,新建大桥的四十多根桥桩打基工程非常困难。

“再大的难关我们也要攻克,再苦再累我们也要保质按期完成任务。”这是许用贵经常对福州援建者说的话,“援建工作关乎彭州灾区人民的幸福,领导重视关心,社会关注度高,灾区的一草一木也在关注着我们,我们要群策群力谋援建,全心全意搞援建,规范有序抓援建,要让全社会看到我们福州人民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留下的痕迹,要让我们的后代因为父辈在人生中留下了有意义的纪念而自豪。”

2009年4月10日晚,刚吃过晚饭,福州援建小鱼洞大桥工程项目钢筋、模板带班组组长陈小平带领工人们又来到小鱼洞大桥施工现场。这时候,一场大雨不期而至。“糟了’忘记带雨衣了。”刚做完阑尾炎手术的陈小平心中暗暗着急。突然,一把大伞撑在了他的头上。陈小平抬头一看,原来是指挥长许用贵冒雨来到了施工现场。“为了赶工期,你们辛苦了,我代表前方指挥部感谢你们!”许用贵亲切的话语让陈小平感动不已。

援建工地上的工人们都说,前方指挥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每天都和他们同甘共苦,一起加班到深夜一两点钟,他们还有什么说的呢?小鱼洞大桥工程开工以后,没有一个人请假休息,大家都憋着一股劲,一定要保质保量地把小鱼洞大桥建设好。

许用贵说,为确保小鱼洞大桥在2009年5月12日建成通车,尽快修通这座“生命之桥”,参建队伍昼夜加班,风雨无阻,坚持施工;同时,为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工期,专门邀请福建和四川两地桥梁方面的专家来到现场,对大桥第一片箱梁的吊装进行指导。“加班加点,没有节假日,没有双休日。”许用贵这样说。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4月23日,小鱼洞大桥实现了成功合龙,并于2009年5月12日正式通车,创造了福州援建的一个奇迹。这是福州援建者共同努力的结晶。

P59-61

序言

灾后重建的伟大创举 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

两年多前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山河破碎的灾难和骨肉分离的痛苦。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危难之际伸出的援助之手、奉献的同胞之爱。我们永远铭记,全国人民与灾区人民患难与共,携手并肩,共同穿越灾难、重建家园的奋进岁月。今天,四川要欣慰地向全国人民报告,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奋力夺取了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和灾后重建的决定性胜利。截至2010年9月,纳入国家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29700个项目,已完工25269个,占85.1%;完成投资7364亿元,占概算总投资的85.5%,实现了中央提出的“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曾经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已旧貌换新颜,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正汇聚升腾起新的希望。

我们代表震后重生的灾区人民,向所有支援和帮助我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国人民、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要向18个对口支援省市,向坚持奋战在灾区一线的广大援建单位和援建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对口支援是一项伟大壮举,集中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震后不到一个月,中央作出“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的重大决策,出台《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全力支持灾区重建新家园。18个对口援建省市积极响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急灾区群众之所急,想灾区群众之所想,把灾区恢复重建当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把受援县市当做自己的县市来看待,把灾区人民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抓,全民动员、全情投人、全力以赴,为中央分忧,为灾区解难。各援建省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都亲自带队,深入受援县市调查研究,部署和推动对口支援工作。援建省市与灾区人民心手相牵、众志成城,合力重建家园,在人类抗灾救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对口支援的成功实施是中华民族共御巨灾的一大创举,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灾后重建模式。这一伟大壮举,极大彰显了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力呔事的制度优势,空前浩大的重建队伍迅速向灾区集结,空前规模的重建物资迅速向灾区调运,空前声势的对口援建迅速在灾区展开,向世界展示了四海同心的中国力量;这一伟大壮举,生动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凝结成坚如磐石、牢不可破的生命共同体,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无比温暖,向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这一伟大壮举,充分展现了我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正是因为3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了雄厚的物质支撑和强大的技术保障,为成功应对特大自然灾难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伟大壮举,再次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能够应对各种风险、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隗为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

对口支援是一尊不朽丰碑,生动记载了共建美好家园的坚韧历程

两年多来,对口支援取得的丰硕成果情溢天府、意满巴蜀。18个对口支援省市的数千名援建干部,数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和建设者,不分昼夜、不知疲倦地奋战在重建一线,一个个热火朝天的重建场面点燃了灾区复兴的希望。尤其令灾区人民感动的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各援建省市克服自身经济发展压力,作出郑重承诺,坚持完成对口支援任务决心不变、目标不改、力度不减,“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全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截至2010年9月,18个对口支援省市确定的3645个援建项目已完工3183个,援建资金已到位684亿元,完工进度和资金到位率都超过85%。除中央确定的18个对口援建省市外,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省区市也积极给予援助;省内其他市州分别对口支援1个重灾乡镇。灾后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对口支援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对口援建帮助灾区建起的是美好家园,在灾区人民心中树起的是巍峨丰碑。18个对口援建省市竭尽所能把心目中最美好的构想挥洒勾画在震区大地,以昼夜兼程的速度改写着震区的面貌,促进了灾区城乡整体布局的优化和环境风貌的提升。各地的规划智慧和建设风格在重建中得到充分展示,灾区城乡规划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在对口援建的推动下,与震前相比,灾区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在地震灾区,取名为“爱心学校”、“爱心医院”、“民心路”、“感恩街”的民生设施随处可见,成为灾区人民表达感恩致谢的特殊方式。

对口支援是一次再生涅槃,有力铺筑了灾区持续发展的振兴之路

各对口支援省市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重建与发展并举,不仅帮助灾区实现“原地起立”,而且注重“发展起跳”,突出产业项目援建,大力增强了灾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发挥自身产业、技术和人才优势,援建了一批工业、旅游、特色农业等项目,积极帮助灾区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方式,帮助灾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促进产业升级;通过组织企业到灾区考察投资,规划建设一批对口合作特色产业园区,为灾区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一个个合作项目的引进实施、一个个产业园区的加快建设,灾区产业恢复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不断增强。地震灾区的二十多个产业合作园区,正逐步成为各受援县市经济快速发展振兴的重要支撑。

各援建省市在加强硬件设施援建的同时,充分发挥科教、人才、管理和机制优势,为受援县市提供多种形式的“软件”支持。积极开展支医支教支农,选派了大量灾区急需的技术人员,确保援建项目建成一个、有效运行一个;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和结对帮扶,有针对性地培训项目管理、施工监理、城乡规划等专业人员,为灾区留下一支“撤不走”的人才队伍;积极开展干部双向交流和挂职锻炼,数千名优秀援建干部到灾区任职,一批灾区干部到援建省市挂职锻炼,使灾区干部群众的观念和理念都得到深刻转变。对口援建省市通过多种方式的智力帮扶,促进了灾区干部素质整体提升,为灾区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保障。在重建进程中,“南腔北调”的援建者,“南来北往”的志愿者,成为又好又陕推进灾后重建的生力军。

对口支援是一座友谊之桥,全面开启了合作共赢发展的崭新平台

危难之际见真情。对口援建是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融合,托举起灾区人民面对灾难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力量,灾区人民与援建省市人民结下了患难与共、永志不忘的深厚情谊。对口支援的开展,既推进了灾区恢复与发展,又搭建了交流合作的新平台。以对口支援为契机,促进了人员大交流,数以万计的援建队伍来到四川灾区,各个层次的党政交往前所未有,双方相互的关注度显著提高;促进了理念大融合,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援建人员,东中部地区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移植灾区,深刻改变了灾区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促进了文化大交流,许多灾区干部和群众到援建省市学习培训,援建省市人民自发到灾区奉献爱心、观光旅游,亲身体验了四川的秀丽自然风光和悠久历史文化;促进了经济大合作,我们与援建省市建立起了更紧密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和长期合作机制,推进由援建到合作、对口到全面、重建到发展的转变,大力促进了双方经济社会交流与合作。一项项交往交流活动,见证了灾区人民与援建省市人民情真意切的战斗友谊;一个个产业合作园区,开通了援建省市企业进军西部、投资四川的快车道;一个个长期合作协议,打开了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推动东中西互动发展的新局面。我们坚信,对口援建种下的友谊之花,必将永远绽放在灾区人民的心中,必将结出丰硕的全面合作发展成果。

对口支援是一部英雄史诗,永远留存了四川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  两年多的艰苦岁月里,我们的广大援建工作者,谱写了许多大爱大义的善行义举,留存了许多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涌现了崔学选等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四川省和全国总工会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是灾后重建的重要参与者,是灾区巨变的历史见证者,是四川人民的学习楷模,是全国人民的学习榜样。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顾全大局、情系灾区的责任意识,他们带着援建省市对灾区的巨大关怀和深隋厚谊,离开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告别家乡和亲人,毅然投身对口援建艰苦工作,这种强烈的大局意识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值得灾区人民永远钦佩。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以人为本、真情为民的高尚情怀,他们始终以满腔热情和昂扬斗志,把灾区当家乡,把群众当亲人,与灾区群众同甘共苦,用心血和汗水在废墟上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这种为民情怀,值得灾区人民永远感恩。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可贵精神,他们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不讲条件讲奉献,不当客人当主人,冒着余震频发、山体滑坡等诸多危险,克服水土不服、生活不便等许多困难,超常付出,忘我工作,这种无私无畏、乐于奉献的英勇气概,值得灾区人民永远学习。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科学务实、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他们本着对灾区高度负责的态度,将科学理性和务实作风贯穿援建全过程,充分尊重灾区实际和群众意愿,与当地干部群众和其他援助力量携手并肩、攻坚克难,把援建项目建成了民心工程、优质工程、精品工程,这种务实开拓的协作精神和科学精神,值得灾区人民永远弘扬。

对口支援的重大成就,充分证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援建省市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对口援建的丰硕成果,倍加珍惜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倍加珍惜全面合作的美好前景,将对口支援的深情厚谊和先进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加快四川各项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我们要巩固和扩大灾后重建成果,着力抓好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和扶贫帮困三项重点工作,大力提升灾区长远发展能力,让灾区群众既住上好房子,更过上好日子。

援建有期,友谊长存。我们坚信,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对口援建奠定的坚实基础,有劳模精神提供的不竭动力,有灾区人民的不懈奋斗,我们一定能够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一个震后更加美好的新四川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后记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给四川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在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英明决策,全国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省18个极重灾县市。至今,对口支援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对口支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应对重大自然灾难的伟大壮举,它充分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彰显了“团结协作、共克时艰”、“全国一盘棋”的举国体制和“—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将永载人类抗击重大自然灾难的史册。

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深情地评价对口支援:“历史功绩会永远记载,四川人民会永远感恩!”为了全面反映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18个极重灾县市的光荣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表达四川人民对全国人民的感激之情,并使之成为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经四川省领导同意,四川省“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办公室、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出版集团共同主编了这套《感恩》丛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按照《感恩》丛书的编辑宗旨,我们对丛书进行了总体策划和设计,组织作者进行采访写作,并聘请四川省内专家、学者、作家认真审读书稿,精心指导作者修改书稿。在整个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各书的作者不辞辛劳,多次深入灾后重建第一线,真切体会到了援建工作的难度和热度,搜集了大量生动感人的素材,以饱满的热情精心创作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书稿的写作任务;各省市援建工作的领导同志和对口援建指挥部,对本丛书的编写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不仅提供了大量生动翔实的资料和援建工作的实景照片,而且认真细致地审阅了书稿内容和统计资料,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我省受援的18个极重灾县市的同志满怀感恩之心,对相关书稿的编写和编辑出版给予了全力支持和配合,提供了不少资料和照片;省级各有关部门对本丛书的编写和出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四川出版集团、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抽调精兵强将:承担瑚编辑出版任务……可以说,这套丛书的编辑出版是各方面力量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晶。

我们对所有的援建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衷心感谢所有为《感恩》丛书的编写出版工作付出心血并给予热情支助的领导和同志们!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感恩》丛书得以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之际出版,成为四川人民向18个援建兄弟省市和全国人民表达感恩之隋的一份礼物。

《感恩》丛书编辑委员会

2011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福建彭州(八闽铸金彭)/感恩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0082856
开本 16开
页数 2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8
出版时间 2011-03-01
首版时间 2011-03-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40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2: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