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内容
编辑推荐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中最具全球化的世纪,其时,文化间互动的深度和频度都在增加,斗争、发展、变革和战争贯穿始终,所以,20世纪注定充满了喧嚣和动荡。本书是一部真正的全球意义上的著作。它关注当今时事的历史前因,使读者能够在历史和当代事件及趋势之间找到联系和共同点,进而做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同时,本书以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视角,对塑造了20世纪历史发展的重大国际性的时代主题和历史发展进程做了重点回顾。

内容推荐

本书特色:

分析性的文章提出种种问题,使读者能够穿透历史事实表层的名称和时间,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寻找其内在联系。

历史文件使人们得以直视20世纪各个历史阶段中不同人物的经历、想法和情感。

叙述性的开篇语勾勒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每个部分的开头有一个详细的历史大事年表,便于读者把握该部分的历史编年框架。

章节介绍重点突出了主题和分析性问题,以供读者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章节结论重述了这些主题和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进一步思考的课题。

生动的插图有助于提高读者的兴趣,突出章节主题。

目录

卷首语 1

序言 5

第一章 20世纪的诞生 13

剧变和向20世纪的过渡/15

世界版图的重新划分/16

社会改革和20世纪的到来/18

新世纪的知识基础/20

本章回顾/22

第一节 西方工业化和20世纪的基础/24

导论/26

欧洲的工业革命/27

文献:工业革命时代的女性/50

工业秩序的稳固1850-1914/33

工业化和美国崛起为世界强国/42

分析:世界历史中的美国/45

西方列强的外交冲突/47

结论:外交与社会/49

第二节 工业核心区的拓展:作为20世纪列强的俄国和日本之崛起/52

导论/54

俄国改革:1861-1914/56

抗议与革命/59

文献:俄国工业化的条件/65

日本:改革、工业化及向世界强国迈进/65

分析:日本与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68

结论:日本、俄国及第一次世界大战/75

第三节 工业化与帝国主义:欧洲全球秩序的形成/76

导论/78

工业竞争和瓜分世界:1870-1914/79

殖民政权和亚非人民/86

分析:西方教育和亚非中产阶级的兴起/87

白人领地和移民殖民地/92

文献:对立的图像:在“建立文明社会的使命”中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对立/94

结论:帝国年代的模式/101

第四节 摇摇欲坠的主权:西方非正式帝国与拉美、中东和中圈的受到阻碍的发展/102

导论/104

拉美的国家整合/105

分析:阐释欠发达/114

大增长,1880-1920/117

从帝国到民族国家:奥斯曼帝国的败退和土耳其的诞生/122

最后的王朝:清王朝的覆灭/133

文献:建设新中国/141

结论:伊斯兰世界和中国对西方挑战的回应/145

第二章 半个世纪的危机:1914-1945 

动乱的年代/149

革命和极权国家时代的基础/151

第五节 坠入深渊: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欧洲全球秩序的危机/156

导论/158

大战来临/159

战火中的世界/164

破产的和平/174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民族主义对欧洲殖民体系的冲击/176

文献:战壕大屠杀给殖民地的教训/181

分析:亚洲和非洲民族主义运动中的妇女/192

结论:浩劫之后/196

第六节 战后世界:对欧洲支配地位的持续挑战/198

导论/200

混乱的西欧,1918-1929/201

西欧之外:英属自治领和美国/211

革命:第一次浪潮/219

文献:社会主义者的现实主义/241

分析:革命的世纪/244

结论:一次灾难性的世界大战的持续影响/245

第七节 经济萧条和极权主义的挑战/248

导论/250

全球经济大萧条/251

分析:西方的衰落?/258

20世纪30年代的拉丁美洲/265

穷兵黩武的日本/273

斯大林在苏联的统治/276

文献:苏联领导人对经济大萧条的评价/279

结论:自给自足的经济和二战的来临/283

第八节 第二次全球冲突和欧洲秩序的终结/286

导论/280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289

分析:全面战争/292

未受遏制的侵略行为以及欧洲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293

第二次世界大战/296

战争结束以及强权格局的出现/304

文献:日本战败/508

全球冲突和欧洲殖民体系的崩溃/310

结论:反殖民主义运动的局限性/322

第三章 大洪水之后:冷战时期的世界历史 

冷战演变以及向新时代的过渡/327

冷战和超级大国的势均力敌/328

全球调整:日本的复兴、后殖民时代的选择和革命的持续/330

征兆全球共同体的出现/332

第九节 从“热战”到“冷战”/336

导论/338

二战之后:西方世界的重组/339

西欧的复兴/344

文献:20世纪60年代的青年文化/555

冷战盟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359

分析:美国和西欧:分歧与共识/364

西方世界的文化和社会/365

结论:适应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576

第十节 苏联和东欧:冷战及其后果/380

导论/382

1945年后东欧历史的主题/383

苏联文化:新的信仰和机构/390

文献:1986:改革新浪潮/597

分析:极权主义的本质/401

结论:解体之前/405

第十一节 废墟之上的重建:二战之后的日本和亚太地区/406

导论/408

战争对东亚的影响/410

日本,株式会社/416

文献:警惕西化,捍卫日本传统/420

亚太圈:新的日本7/424

亚太地区的共同之处/427

分析:美国政策事务之一——亚太圈/428

结论:作为例外或者模式的亚太圈/451

第十二节 后殖民时代的非洲和亚洲/434

导论/436

独立的挑战/439

分析:人为划分的国家和社会派别冲突的汹涌浪潮/440

通向经济增长和社会正义之路/454

文献:新兴国家的文化创造力:以文学作品为例/455

结论:从历史的角度看后殖民时代的经验/471

第十三节 冷战对峙和革命的复兴/474

导论/476

毛泽东及其之后的中国/479

越南的民族解放战争/487

拉美革命与超级大国的干涉/492

文献:人民的声音/505

分析:20世纪的人权/508  

结论:回归喧嚣的革命年代/517

第四章 崩溃之后:迈向新千年 521

走向全球化:希望与危险/526

新世界秩序的纷繁轮廓/527

第十四节冷战的终结与新时代的雏形/530

导论,532

变化的大环境/533

超级大国/543

分析:历史变化有多大?/545

地区纷争与联盟/546

文献: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与种族战争/551

结论:和平与民主的前景/556

第十五节 全球化及其敌人:奠立21世纪世界秩序的挑战/558

导论/560

全球化的复兴/562

文献:抗议全球化/565

宗教和种族j中突的世界/573

分析:恐怖主义,过去和现在/579

美国的上升:从第二次海湾战争到阿富汗战争/583

全球变暖和濒危的地球/589

结论:回到未来?/595

第十六节 跋:即将到来的全球史/596

导论/598

周期化:新事件和不确定性/600

世界趋势/601

世界的未来:希望还是威胁/605

预言的困境/610

地区、文明和世界力量/612

结论:提出问题/617

试读章节

政治趋势

1850年后,许多西方领导人致力于减少政治革命。自由主义者认为革命太危险,因而变得更倾向于折中。

保守派的重要人物致力于发展一种新的能够保留部分旧体制(包括拥有土地的贵族和君主的权力)的政治妥协制度,使改革不会造成强烈的对抗。保守派意识到他们能够允许拥有有限的权利的议会的存在,通过有限的社会改革以应对工人的诉求,甚至在不失去权利的情况下扩大选举。因此,1867年,英国保守派领袖本杰明·迪斯累里主动把选举权交给工人阶级中的男性。在意大利的皮埃蒙特州,甚至更早就开始支持工业发展和扩大国会的权利,以迎合自由主义者的力量。在德国,新首相俾斯麦同样开始与国会合作,并让全体成年男性拥有选举权(尽管按财产情况将他们进行划分以防止该国出现全面的民主)。这些举措并未完全满足自由主义者的要求。国会没能基本控制政府部门的任命,但是许多团体却因此得到了一些有效的政治发言权。在普鲁士的另外一些改革涉及到给犹太人以自由、赋予媒体更多的权利(当然不是绝对的)和普及教育。在西方,自由主义者和保守派之间的差距虽然还明显存在,但却在缩小。

新保守主义为了维持现有的社会秩序,也开始打出民族主义的旗号。起初,民族主义是一股激进力量,以新的忠诚的名义与原有秩序相抗衡。许多自由主义者不断为民族主义者的事业辩护。然而,保守主义政客们现在学会了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号,为维护国内安定而采取积极的外交政策。如此一来,英国的保守派成了扩大帝国利益的斗士,而且到了19世纪90年代,美国的共和党也越来越认同帝国主义事业。

在西方,民族主义被赋予新用途的最突出的国家是意大利和德国。意大利的加富尔在争得自由主义者的支持后,与法国结成联盟,于1858年向控制意大利北部诸省的奥地利发动进攻。民族主义者在意大利半岛其他地区开展的抵抗运动,使加富尔得以在皮埃蒙特国王的名义下,统一了意大利的大部分领土。这削弱了与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观念相对立的罗马天主教皇的政治影响力,并成为全面削弱西方政治中的教会势力的一个重要部分。

继加富尔之后,俾斯麦于19世纪60年代发动了一连串战争,扩大了普鲁士在德国的势力。与法国的一场决战,导致了德国在1871年的完全统一。新崛起的德意志帝国以建立国会而自豪,该国会由上下两院组成,下议院建立在全体男性选举的基础上,上议院则维护保守派政府的利益。这种结合了民族主义者成功喜悦的折中,为新政权赢得了大多数的自由主义者和许多保守主义者的支持。

法国于1870年战败后,推翻了昙花一现的拿破仑帝国,建立了一个保守主义的共和国。在这个共和国里,所有的成年男性都拥有选举权,教会势力得到削弱,教育越来越普及,但没有出现重大的社会改革或对现有财产关系的改变。如同保守主义者俾斯麦选择性地采用了激进手段一样,法国证明了自由主义者也可以是非常谨慎的。P35-36

序言

从严格的年代学意义上讲,20世纪已经结束了,但我们还是深陷于数十年前开始的历史事件之中,这些历史事件深刻地塑造了20世纪的世界历史。我们被卷入这些历史,如此近的距离让我们无法作出冷静客观的判断,也很难用更长远的眼光来观察,思考它们。20世纪之前的历史仍是人们讨论的话题,而20世纪的历史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20世纪众多的重要历史进程会如何结束?它们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们都还不知道答案。

评价20世纪历史事件的意义是一项艰巨的挑战,也许明智的做法就是在历史连续性与变革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把20世纪放在更大的全球史背景之下。用这种全球史视野,我们所看到的20世纪就不再是一个单独的时代,而是一个迅速转型期,从一个时代进入另一个时代的动荡过渡期。一方面,15世纪以来西欧政治,社会经济,思想变革汇集的洪流形成了全球历史的一个巨大分水岭,20世纪这一历史过渡期就是这个分水岭的巅峰。换一个角度看,20世纪是历史挣脱19世纪和19世纪之前时代特有的历史规律,走上另一条发展道路的重要标志。

在1 5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后的4个世纪的时间里,欧洲国家借助早先的技术革新和社会变革的成果,海外扩张的规模和强度不断增大。尽管扩张过程中遇到了很强的反扩张,拉缓了它们前进的脚步,但欧洲的贸易和军事大国还是逐渐打造了一个在经济上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在政治上则是由欧洲殖民帝国占据支配地位的世界新秩序。塑造这个全球秩序的努力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进展,两个更深层的历史进程功不可没,它们首先从根本上转变了西欧,最终还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人类历史。那就是1 7世纪席卷欧洲大部的科学革命和1 8世纪初如火如荼的工业革命。这些社会变革汇聚到一起,代表了人类历史上最关键的分水岭之一,其意义之重大,堪与9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农业和城镇的兴起相提并论。

这些重大变革首先在欧洲发生,逐渐向偏远的殖民地发展,尤其是美国。但全球其他文明和欧洲以外的众多文化所受的波及却很小。18世纪中期以前,欧洲的霸权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并不显著。只有像美洲印第安这样的民族,由于长期处于孤立,因而对欧洲的海外策略、技术,尤其是欧洲传播到海外的疾病几乎没有任何抵抗之力。但到了18世纪末和整个19世纪,工业化的欧洲和北美强国不断向外扩张,把人类已经探知的全球大部分领土瓜分为几个相互敌对的殖民帝国;除了最孤立封闭的民族以外,全球所有的民族都被卷入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体系之中;他们还用工业化的通讯和交通系统把全球各种各样的文化联系起来。

从这些全球变革的角度来看,20世纪就是欧洲科学和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历史进程加速发展,强化深入和全球扩展的时代。但在看到连续性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革新和传播的速度与规模之大,是史无前例的。此外,伴随着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出现了通讯与交通的发展。这意味着20世纪各个文明,文化之间的交往联系要比人类历史上过去任何时代的总和还更多更频繁,范围更加广泛。事实上,20世纪末,全球大部分地区不同民族和社会之间的跨文明交流是如此之密切,我们可以说,一个真正的全球文化,全球社区正首次崭露头角。过去联系全球大部分地区所依靠的是帝国和贸易网络,但却从未有过这样的情况:人类大多数人口由一个政治组织(美国)来代表;全球大部分人口如此依赖于国际商业交往,共享与他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的文化——从摩天大楼到摇滚音乐。

由于这些全球变革的规模巨大,速度越来越快,社会的反应和适应程度往往都未经检验,充满了缺陷。动荡不安接踵而至,一个重大的后果就是全球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战争和国内纷争。无数的作者曾评论道,20世纪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暴力时代。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的成果不断积累,使得这种暴力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具有毁灭性。科学技术一方面带来了这些损失,但另一方面却也在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尤其是在提高工业化社会居民的生活水平上做出了关键的贡献。我们应该衡量科学技术的正负影响,不论是强调暴力与毁灭也好,还是强调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也好,这种观点都是把20世纪视为此前数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延续,甚至说很可能是此前历史发展的巅峰。

我们承认这些连续性的存在,但如果强调20世纪标志着世界历史与此前历史趋势的一个重大分歧的话,另一种截然不同的20世纪历史观就呈现出来了,20世纪在何种程度上代表着人类历史经验新时代的初期阶段?也许正是这过去百年左右的历史的这种承上启下的过渡性质才让我们把20世纪视为更广义的人类经验上一个单独的时代。

在接下来的一章中,我们将会探讨20世纪历史在哪些方面代表了过去数世纪重大变革的发展巅峰,在哪些方面又标志着与此前历史发展道路的彻底背离,并将试图在这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了一些关键的,各个文明共同的与过去历史的联系,但这些联系在不同的文明和文化中又呈现出各自的差异。在欧洲扩张和与之伴随的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扩展面前,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各个民族做出了不同的反应,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他们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将会特别关注这些不同历史文化遗产造成的历史连续性在各个文明中呈现出来的差异。

在讨论广义的全球模式与地区模式差异的时候,我们也会关注20世纪历史与过去时代的显著差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0世纪在哪些方面又标志着一个全球社区时代的雏形正在形成之中。这些变化可以划分为三个基本的历史进程:20世纪中各个文明之间的相互平衡所发生的根本改变;跨文化交往的强化与增多;席卷全球的重大政治和文化变革。

  

跨文化的全球时代

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任何一个时期比20世纪更可称为全球视野的世界。20世纪跨文化互动的深度和强度是史无前例的,20世纪已经落幕,这股潮流却还在继续加速。工业化的通讯技术便利了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全球几乎所有地区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联系都更加密切,频繁了。这样密切的联系也就意味着,20世纪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具有”一发动全局”的效应,一个地区发生革新、自然灾害或社会动荡,很可能整个世界都会受到重大波及。甚至连过去非常封闭孤立的地区,如埃塞俄比亚或波黑,一发生政治动乱,就产生了如此直接,深刻的全球影响,这在过去是从来没有过的。过去,一个地区的灾难只能在小范围地区产生影响,如索马里的内战和饥荒,或者孟加拉的洪水。但到了20世纪,这些灾难却很快发展为带来国际性后果的危机。跨国集团的首脑们做出工厂选址,产品开发的决定,其目的是巩固他们公司的国际地位,而不是加强总部所在的某个民族国家的实力。农牧场主或开发商决定焚毁亚马孙雨林或婆罗洲岛雨林,就会加速全球变暖的进程。

20世纪标志着与此前历史时代的彻底背离,还表现在另外两股潮流之中。其一是人口惊人的增长,以及人类为种种用途畜养的家畜数目的激增。经过上万年的发展,世界人口才在19世纪中期达到了15亿。然而仅仅1 50年后,2000年世界人口就超过了60亿——就算采取了非常雄心勃勃的计划生育措施,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人口还是在继续增长。很显然,人口和家畜的大量增长成为地球资源越来越重的负担,同时也大大助长了另一股让20世纪脱离此前历史发展道路的潮流:人类对自然环境史无前例的干预和开发利用。人类研发了新的技术——部分原因是为了抵消不断加速的人口增长,使得更密集型的农业耕种,用淡水储存、增加森林和矿物产量成为可能。不受控制的人口增长,新技术的利用两股潮流汇聚在一起,导致了地方性和全球污染,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一切生命所依存的地球环境构成了根本性的威胁。

  动荡年代向新肘代的过渡

和其他世纪一样,20世纪在纪年上的开端1900年和结尾2000年都是人为确定的,并没有多大历史意义。毫无疑问,1900年是一个历史上的分水岭,我们在最后一章会谈到,不等到纪年上正式终点2000年的到来,20世纪80年代所发生的事件就已经标志着20世纪的第三阶段和最后阶段的结束。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1914年是20世纪最有历史意义的起点,理由是1914-1918年的战争造成了战后历史与战前历史的彻底分离。但这种算法把这一分离的结果作为20世纪的起点,模糊了与过去历史的连续性,扭曲了历史,不符合史实。如果我们把1914年作为20世纪的起点,那么我们不仅不能够理解战争的起源,而且还漏掉了战前几十年的关键历史事件,缺少了它们,我们就无法评价这场全球大冲突对接下来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动荡时期的影响。

20世纪之所以是一个独特性和连续性并存的时代,有许多深层的历史主题和历史潮流的原因。从这些历史主题和历史潮流来考虑,我们可以用强有力的论据,把19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作为20世纪的开端。我们在第一章中会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几十年,新的全球列强崛起,挑战长期主导国际政治的英,法、中国和俄国,这些新列强中最突出的就是德国、日本和美国。同时,大批重要的著作出版,把马克思主义、达尔文主义,自由主义这些意识形态推向了历史前台,它们在根本上塑造了20世纪绝大部分时期社会思想和政治运动的形态。这几十年也是欧洲数世纪以来海外扩张和包括美,日在内的工业列强全球殖民化运动发展到顶峰的时期。从很多重要的方面来说,帝国主义的这一轮爆发也是受到这一时期欧洲,美国和日本所发生的重大社会与经济变革的推动,而殖民主义的力量又把这些变革散播到了世界的其他地区。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1914年就标志着20世纪第一阶段的结束和第二阶段的开始。20世纪第二阶段从1914年开始,到1945年结束,这个阶段历史的主流就是一连串的全球危机。世界被一系列灾难性的事件所撼动。这些事件中的大多数均与两次世界大战和主导这一时期的全球大萧条有直接联系。我们在第二章中将看到,国家权力和许多国家的迫害行为在1914年到1945年集中发展,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工业化的列强之间的战争,其灾难性的后果也是过去的任何历史时期所无法比拟的。军事人员和平民的区分已相当模糊,大规模的空袭轰炸和大量国家组织的种族屠杀活动赤裸裸地进行。1914到1945年间,一个新的国际秩序兴起,西欧相对衰落,权力中心转移到了苏联、美国和日本。这个危机时代还爆发了几场重大的政治革命,墨西哥,德国,意大利、中国,俄国、土耳其和整个东欧建立了新政权。大部分殖民地争取独立的斗争也如火如荼——一些殖民地国家爆发了独立革命,如越南j其他殖民地大多是渐进性的独立斗争。

从1945年到20世纪80年代末是20世纪的第三个阶段,我们将在第三章重点叙述。这一阶段的历史主题是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以及他们的盟国之间的冷战j非洲,亚洲和拉美部分地区的非殖民化运动:欧洲与日本从战争废墟上努力重建、调整适应后殖民时代世界新秩序,并取得瞩目成果。新一轮的革命浪潮也在这个时期掀起,其中最突出的是越南、古巴,伊朗的革命,带来了重大的全球性后果。这个时期全球历史还有另外一些重要的特征:社会组织与社会流动的新规律形成,性别关系发生变化,政府作用被重新定义,尽管这其中有的历史发展进程早在1914到1945年危机频仍的几十年中就已经开始了。

在探讨20世纪的主要几个阶段时,我们试图把全球总进程的分析与特定事件、不同地理区域和文化区域的各不相同的发展模式的分析结合起来。要评价这两个层面上所创造和经历的历史具有什么意义,很难确定哪些事件和变革会在塑造我们即将进入的历史新时代中起到最关键的作用。第四章,也是本书最后一部分的主题就是这些历史力量和当前的过渡进程。20世纪的历史让我们理解了颠覆1 5世纪到1 9世纪所形成的全球秩序的那些力量,但对于新的世界秩序是什么样子,20世纪却只让我们匆匆瞥了几眼。譬如说,我们知道,将来的欧洲不会再拥有过去那样的主导权,但我们却不能确定霸权地位的继承者会不会出现,如果出现,又会是什么样的情形。此外,虽说20世纪的观察家们对西方的相对衰落具有浓厚的兴趣,或者说更近一些的苏联解体,似乎是过去1 0年历史的主题,但从长时段考虑,其他的变革也许会比这些事件更为重要。

还有一个更具有影响力的因素在塑造着未来几代人的生活,那就是过去20年来围绕着计算机发展建立起来的、日新月异的技术系统。这个系统正曰益取代着工业时代的蒸汽机和生产技术,它开启了后工业时代,至少对世界经济发达地区来说是如此。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新的计算机技术有可能让它们绕过工业发展阶段直接走上更高级的发展阶段,避免高污染和资源耗竭。变革会带来许多种可能的结果,这些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它们却向我们展示了,以离我们最近的过去或现在的经验为基础,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多么的困难。但理解世界历史上最近的一个阶段发生了什么、现在正在发生什么,却正是理解未来将发生什么的最好依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迈克·亚达斯//彼得·斯蒂恩//斯图亚特·史瓦兹
译者 大可//王舜舟//王静秋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22776
开本 16开
页数 6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20
出版时间 2005-10-01
首版时间 2005-10-01
印刷时间 200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8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153
丛书名
印张 3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73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