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门楼/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散文的笔法诠释了中国古代建筑——老门楼的建筑艺术和建筑历史,并配合珍贵的照片,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可读性强。既是古建筑艺术鉴赏的普及读本,也是可供收藏的建筑文化遗存图典,又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

内容推荐

软精装16开224页,图文并茂,分:门外三辨、门前环顾、上下四方说门楼、出门余话等。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研究我国文明发展史的一个重要分支。从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和其中蕴涵的丰富内容可以想见,我们祖先为人类社会发展付出的聪明才智。随着人类文明史的推进,这些矗立了千百年的建筑雕塑艺术,有的被破坏,有的正在新形势中改变着功能。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是亲历历史的“证言人”。

此套丛书内容从建筑艺术和建筑史研究方面着手,用通俗的语言,溶知识性与趣味性于其间,4000多幅彩色图片,近80万字的内容。充分满足读者的视觉享受和阅读享受。此套书是目前唯一全面、系统、分类介绍古代建筑艺术的大型图文丛书。

目录

壹 门外三辨

一 辨门户之分

二 辨朝向之别

三 辨启闭之用

贰 门前环顾

一 周览流观——中国空间艺术的观赏之道

二 中国建筑艺术的聚焦空间——门庭

三 门庭装点

叁 上下四方说门楼

一 另类老门楼——四门歌坛·玛雅大社

二 老学究看老门楼——中国门楼群分类及其地域基因

三 从西洋的门楼失忆症说到中国建筑的前瞻

补记 出门余话

附录 门楼建筑 名词解释

中国老门楼之最

试读章节

牌坊门楼

牌坊门楼,或日“牌楼式门楼”,是中国老门楼中的“强宗大族”。前文已经提到:这种门楼,在川东,即今重庆市,甚为常见,被四川建筑界同行觉察,名之日“川东官式建筑”;其实分布范围绝不止川东,整个长江流域及其以南都有其踪迹,而且影响及于全国。我不揣冒昧,认为这种牌楼式门楼来历不凡:它是中国建筑山面开门的流风遗韵。山面开门,是仝世界建筑的共性;而檐面开门,毋宁说是“中国特色”一只有中国的黄土地带,才能出现窑洞,出现檐面开门,而且充分发展,体系俨然,几乎掩盖了中国建筑山面开门的历史。山面开门的最老范型来自窝棚,人类最早的“建筑”是窝棚而非窑洞,人类发明窝棚的时间比窑洞要早得多。牌楼式门楼在川东最为密集并非偶然:川东是巴文化的核心地带,而巴文化是中国最老的老祖宗巫山猿人及其后裔创造的。巴文化作为整个华夏文化的前驱地位,借川东官式建筑之存在而显示“基因”,任何尊重科学的史家都不能忽视。

我最先领略中国民居山面之美是在土家地区。土家族的厢房山面朝外,底层架空,楼面走栏,形似古典楼阁的平座;屋面则似“歇山”反宇翼角,十分美丽。后来见到这“歇山”的原型,是一道“雨搭”,当地称为“檐排”,其两端若与檐口交合,自然形成歇山。这檐排使我悟到歇山的“成因”。真正使我悟到牌楼的成因是在侗族地区。侗族民居都是“一字脊”,没有厢房,也就是没有围合趋势。要增加屋宇容量,提高舒适度,办法之一是增加楼层,办法之二是加大进深。于是出现一幅景象:家家山墙一面都挂着一座“排楼”,那檐排不是一道,而是一高两矮,顺应山墙坡度,充分利用空间,也显得十分美丽。这“排楼”,不正是“牌楼”吗?把“排楼”从山墙而移到地上,让单坡儋排做成双坡屋面,就是地地道道的木牌楼。说巧也不巧,侗族地区,正盛用这样的木牌楼,作为寨门。

口木牌楼门

典型的木牌楼门在川东不难找到,我到过的丰都“鬼城”就有。本书所搜诸例,倒以川西为多。我们可以首推自贡市西秦会馆的武圣宫大门为例。这座会馆,由陕西盐商出资,于乾隆元年(1736)兴建,历时16年建成。占地三千多平方米,耗银五万余两。会馆建之年(1752),曹雪芹正在写他的《红楼梦》,说是为建大观园,曾动用寄存在“江南甄家”的五万银子,“先支三万一,这不过是一笔采购费,连在京城的土木园林使费,总数大概也得五万两。小说家言,不怕“浪费”,建大观园也只说价五万两,可见自贡西秦会馆这笔建筑费非同小可。光看那牌楼门面,三间七楼,通高18米,端自勺是“檐牙高啄”、“勾心斗角”,极尽豪华。都江堰二王庙及其“东苑”各有三问五楼的牌楼门,但这“三间”很特别:若独立建造,是“三间六柱”,次间在平面上与明间成45度,前后都有次间,故成“三间六柱一。现为门面,附墙而建,故只见三间四柱。刘敦桢先生在其《牌楼算例》中所举汤阴岳庙三间木牌楼实例,我恰见过,后来也见过更多实例,故而也算言之有据。

牌楼门在传播中颇能见到一些巧妙的运用。例如江西玉山县胡氏宗祠门楼,我们可以名之日“三间四柱五楼”。其明间是二柱三楼,有变化但倒也常见;次间则见匠心:中央童柱,把次间分为两段。靠明间是飞檐翼角,靠外端是挑山廊庑的起点,这种章法,颇不寻常。

福建诏安诏武庙门楼别见巧思。本来是一座三开间歇山厅堂,明间却将檐口连同这一部分屋面升起,立即形成一高两矮的牌楼局面。明间挑出童柱,将檐口分成三段,看上去较次间深远。这门楼建于明代,却保持宋代“抬脊又抬檐”的“生起”做法,使建筑显得轻灵优雅。像古田杉洋下村凤林祠大门,就是比较典型的一高两矮牌楼门了。以其简易实用,例子甚多,如荆州开元观大门。

浙江兰溪由诸葛亮后代迁居所建诸葛村的大公堂门楼,本可归入三间厅堂,但很不简单。那明问耸起,明明白白是“一间三楼”的木牌楼;两侧山墙,是典型的马头墙。这木牌楼与马头墙的组合,深得人心,广为流传,几乎成了一种模式,不但形态美观,而且适宜于木构之“城市化”。像诸葛村这样人烟密集的聚落,马头墙的防火作用十分明显。我首次在徽州练江南岸见到的太白楼,就是这样模式,不过尺度更为宽宏。这种模式在江南多见,本书中佳例不少。有的建筑已砖石化,仍然采用这种模式,例如就在诸葛村中的进士门楼,视觉效果上乘。我们在诸葛村中看见牌楼门面,不能不想到牌楼的流传路线。像诸葛氏这样的名门高第,完全有力量把他们在四川的“门第风光”带到浙江来。

木牌楼也大量传到北方,用木牌楼作门楼的也有的是,但像甘肃兰州白塔寺门楼确非凡品。牌楼五间三楼,一反普通牌楼“间少楼多”的常规。明间、次间、梢间宽度的比例很古典,坚持“长不越间广”的法度,使整个建筑予人以平和舒展印象。斗拱系统令人眼界一新,层层四面按算术级数出挑,像一个倒置的“巴斯噶”三角形,或者说是正方的“仰斗”被称为“七级云斗”。如此造型,该令当代醉心搞“立体构成”的朋友俯首低眉。

口砖牌楼门

中国人能长期享用木构建筑,这是因为中国得天独厚的良好生态环境。中国人也知道享用木构是一种奢侈,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很早也开始了“砖石化”牌楼也不例外,而目成就显著。砖(琉璃)牌楼,石牌楼,常常是中国建筑成就的“拳头产品”。用于门楼的砖石牌楼,不仅是民间建筑匠师的表演台,也是石雕、陶塑、石刻艺术家的竞技场。

中国木构之砖化,首先必由于木料之短缺,其次要有丰富的土源和燃料一主要是煤。这种需要与百丁能的结合,在中国北方恰恰具备全部条件所以中国北方建筑,砖化的程度远比南方为高。尤其在黄土地带,晋、陕、豫、甘、宁、青,土取之不尽,煤俯拾即是,民居早己大规模砖化。皇家建筑保持木构,那是为了保持体面,不惜顺举国之力不能代表北方建筑的整个趋势。

北京皇家建筑和一些巨型庙宇中,砖牌楼处处有之,因其装饰多用琉璃,所以也被称为琉璃牌楼。这些“京派”琉璃牌楼大家都很熟悉,不必介绍。我们先看砖建筑最为发达的山两,解州关帝庙大门是一个堪称典型的砖牌楼门。这座牌楼门三间四柱,楼顶一高两矮明间次间比例同而尺度异,拱券尺度亦相应变化,整体造型简洁稳重,砖雕疏密合度,是一件完善的建筑艺术品。介休吕祖阁门楼乃一特例,是一座砖木混合牌楼。明间为木,次间为砖。次间本是“塞墙”,使吕祖阁前三合院闭合成四合院,塞墙经过美化,开了塞门,构成了一座虚实相生、形态活泼的砖木混合牌楼。

山东聊城山陕会馆是一座另一类型的砖木混合牌楼。三间四柱,柱和柱间塞墙用砖石,而一高两矮、挑出深远的楼顶则用木构。两端还建八字墙,增加这座牌楼的稳定性。这座牌楼兼具砖木之美,颇为难得。

P112-122

序言

           千年不泯说古风

将牌坊、戏楼、祠堂、书院、门楼、会馆、宅第、楼阁等遗存以“古风”命名是有意思的。冠以“老”字,更见珍贵,在文化价值上给以定位。这是一批看得见的传统,用手都可以摸到,可以被考古家琢磨来琢磨去,然后用到自己文章里,新观点会一个接一个地出来。它们像古字画一样珍贵,比墨香更诱人的是立体的光彩,年代越久,光彩越夺目。吸引得旅游者往往从另一个半球跑来观瞻,惊叹于构思的奇特和手艺的精美。

这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份财产,而且是一份不断升值的财产。在有些国家,差不多要用玻璃罩上了。我们凝视着这批遗存时,不由自主地会想起祖先讲过的许多道理,细细品味他们的天文观、伦理观、道德观、艺术观等等,对传统便有了肃然起敬的感觉。在中国古代,文化理想和审美隋调竞能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我们的祖先是如此地精致,房梁上的砖头都能雕出神话故事,对细节的考究令人咋舌。老宅邸中连猫的出入都有专门的通道,科学中不失美观。下水道可以设计成龙吐水的方式,实用之外能让你静静地欣赏。后工业社会让我们身体舒适,在视觉享受上却顾不上精雕细琢,让我们视力所及不是直线便是曲线。把一个塑料碗放在青铜酒器的面前,你得忍受工业社会的肤浅。

祖先连同他们的时代一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时代进步不等于艺术进步。艺术,只有状态和样式的差别,而无进步和落后之分。任何时代都有别的时代无法替代的艺术高峰。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也使得东方艺术高度成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许多奇迹。

可惜,我们祖先的建筑多为木结构体系,远不如石质结构容易保存,不像两方还留下了罗马时代的殿宇。所以,仅存的遗产怎么爱护都不为过。我们出版这套书便是为这批珍贵的遗物立此存照,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有机会都去看一看。至少,能放在案头几前卧游欣赏。

癸未正月 于京华师心居

后记

古代建筑是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散落在祖国城乡各地的无价珍宝。随着大规模的城镇改造,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精华在中华大地上迅速减少、湮没,我们心中顿时升起一种“诀别感”、“紧迫感”(冯骥才先生在《旧城遗韵》一书中语)。当年梁思成先生曾为挽救古城垣而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号,而今天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出版上做一点“抢救”工作。

平心而论,几十年来,我们的建筑史家,出版家,在编辑出版有关宫殿、寺庙、园林,以及民居建筑等书籍方面做了不少令人敬佩的工作,不过,对一些“民间”的“公共建筑”,还无暇顾及。例如,散落于广大城乡而极富文化内涵的牌坊、传承戏剧艺术的驿站一古戏台、集中呈现历代各地建筑艺术精华的古老门楼、见证历史沧桑变迁的古阁名楼、体现封建社会森严宗法制度的祠堂、新兴商贾士绅精心建造的宏大会馆,等等,据知至今未能深入发掘集中编辑出版过图书。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把上述这些古建筑现存的形态留在书里,展示给世人,我们策划、编辑、出版了这套丛书。身处喧嚣都市,但打开这书,会感受到一股千年未泯的纯朴古风,所以我们定这套书名为《古风》。

今天,关心古代建筑珍贵遗产的人们,已不仅仅局限于建筑界、史学界,众多文学、美术、摄影、民俗工作者和爱好者以及影视界、文艺界、旅游业人士,也都日益关注。为了使更多的人接受并喜欢这套丛书,我们决定不要过深地陷入建筑科学技术方面,而是更多从社会功能、民俗文化、艺术赏析角度切入,注重它的通俗性、可读性。同时,我们也力图脱离老面孔建筑画册的窠臼,创新体例,走图文互动的路子,请建筑史专家、建筑文化研究人士以散文笔法来深入浅出地诠释中国民间建筑文化。同时书中附有建筑图例、名词解释、“全国之最”一览表等,使本书的信启、量、附加值有所提升。

为了出版好这套书,我们请东南大学建筑史方面的专家查找大量资料拟出了庞大的图片提纲。我们组织了20多位富有敬业精神的摄影师进行为时近两年的寻访拍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汇集图片近万张,我们在丛书中精选编用了3000多张。我们还请了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建工学院的8位建筑史家、建筑美学教授承担文字撰写,并由对保护古建筑遗存富有使命感的冯骥才先生担任主编。我们调集力量设立专门工作室进行了浩繁的后期工作,从200O年策划起,迄于今日,可谓砥砺4年,终于成书。这期间,经历了景点众多、史载不详、地区偏远、拍摄艰苦、图文编辑工作量浩大等种种困难。例如,我们寻访到许多戏台、祠堂、会馆,虽然非常古老,装修亦精美,但因后世曾屡屡改怍它用,现己衰朽颓圮无人过问,访问当地村民,都不得要领,考察费尽周折;再如有些不开放的古建筑,光线黑暗,禁绝电源,灯具禁用,结果只能靠手电简照明拍摄……不一而足。

在此书的寻访拍摄过程中,我们发现全国各地尚未开发、研究、保护的民间古建筑数量之多,令我们既震撼、惊喜又充满忧患,我们所拍的少数古建筑,墙上已经用白灰水写上了大大的“拆”字……于是,我们将《古风》的出版视作“与时间赛跑”。也许,这就是一些古风遗存的最后留影了。

在此书即将出版之际,我们要衷心感谢曾为我们的工作提供无私帮助的众多友人,如杨永生先生、王明贤先生、郑光复先生、胡石先生、晏炳森先生等,也感谢为此书的编写、拍摄付出了艰辛劳动的建筑史家们和摄影家们,谢谢大家的合作。

《古风》编委会

2003年3月1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门楼/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兆兴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2029238
开本 16开
页数 2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3-12-01
首版时间 2003-12-01
印刷时间 200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4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1
18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6:2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