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肖邦不住17号
内容
编辑推荐

音乐是在世界的废墟中一种永恒精神的绽放。在音乐中,你能打到光明,自由和宁静的梦想……

万籁俱寂时分凝神谛听,悠扬的旋律带着祈祷、忏悔、怀念、友爱、欢愉、悲哀、愁苦、狂喜等向你漫卷过来……本书乐评人曹利群带你走入音乐家的心灵深处。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音乐的随笔散文。全书分墓园之思、情感之弦、家国之念、历史之墙、艺术之维和心灵之约六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克林:拜谒柴科夫斯基的故居;彼得堡:触摸穆索尔斯基的叹息;威尼斯的假面:维瓦尔第琴声细诉;邻家少年的春日;肖邦的迷幻花园;英雄的升华;一切都是波兰的;如烟的悲愁;哪怕砍断我的双手;一个英国老头的音乐遗产;天堂内外的阳光雨露;谁来点燃黑暗中的那盏心灯;“老柴”你到底快乐不快乐;起于优美,止于崇高等。

目录

墓园之思

寂静的墓园/3

克林:拜谒柴科夫斯基的故居/5

新处女公墓:祭扫肖斯塔科维奇的墓地/9

阿尔巴特街:探寻斯克里亚宾的神秘/12

彼得堡:触摸穆索尔斯基的叹息/14

巴黎街景:肖邦不住17号/16

萨尔茨堡的夜空:与莫扎特“擦肩而过”/19

威尼斯的假面:维瓦尔第琴声细诉/22

情感之弦

我亲爱的朋友/29

柏树的情思/34

邻家少年的春日/37

爱之梦/40

一个人的风暴/44

生命的追问/49

自然礼赞/58

三色堇/67

肖邦的迷幻花园/72

家国之念

我的祖国/83

芬兰颂/87

英雄的升华/92

家与国/96

山民之子/100

一切都是波兰的/104

底层的珍珠/108

重听雅纳切克/110

寂静的声音/117

如烟的悲愁/120

历史之墙

哪怕砍断我的双手/125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130

把德意志音乐镶进历史之墙/137

富特文格勒50周年祭/145

且留老眼看青山/147

一个英国老头的音乐遗产/155

天堂内外的阳光雨露/162

为艺术,为爱情/165

艺术之维

探戈,城市的依托/173

舞者之道/177

自然中的古典/182

家与乡愁/186

播种苦难 收获坚强/189

当古典音乐遇到动画/199

谁来点燃黑暗中的那盏心灯/202

浮士德的交易/205

巴赫的灵感/208

不要谋杀清白的睡眠/215

心灵之约

一个世纪的华丽转身/219

大师谢世的时刻/222

放歌纵酒 青春做伴/225

莫扎特在中国/228

尊严/230

“老柴”你到底快乐不快乐/234

抚平我们心灵的处方/236

现代音乐怎么听/238

歪斜的灵魂/240

艺术的角逐/244

《指环》的三个文本/248

直面与逃离/251

起于优美,止于崇高/256

试读章节

新处女公墓: 祭扫肖斯塔科维奇的墓地

莫斯科,另一个让我惦念的就是肖斯塔科维奇。记得当年得到了一本由

编译参考编辑部内部出版的《见证》,如获至宝,不知看了多少遍。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收集他的唱片,不久就痴迷得一发不可收拾。不但是买唱片,写介绍文章,还到广播电台做他音乐的专题,到大学去做唱片欣赏会。1995年去北京大学,学校的爱乐协会在阶梯教室里组织了100多学生,我专门讲解了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一交响曲,并带了唱片和音响设备给同学们放录音。事实上,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听到的不仅是音乐,更是见到了在集权时代高压政治氛围中一个有道德和良知的知识分子形象。如今走在莫斯科的大街上,有谁能告诉我“老肖”的家住在什么地方?也许俄罗斯当局并没有保留下他的故居。(后来才在罗斯特罗波维奇的访谈录中得知,老肖住在一个叫涅日丹诺娃的小街上。但老罗的回忆也是好几十年前的事情了,老肖的宅地是否还存在也许真的要打个问号。)我漫无目的的走在赫尔岑大街13号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外边,想象着50多年以来这里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件。1948年,肖斯塔科维奇是从这里被“开除”的;1951年,他顶着压力,在这里的一个小小的房间里为部分师生演奏他新创作的钢琴作品《24首前奏曲与赋格》,当年还是学生的罗斯特罗波维奇就在老肖几米远的地方,他在作曲家的双手与键盘的神奇对话中,听到了20世纪人类的苦难感。1958年,作为第一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大赛组委会主席,老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大音乐厅里致过开幕词,前苏联音乐界所有顶尖级的人物都在场。后来的一两年当中,肖斯塔科维奇和年轻的罗斯特罗波维奇在这里演奏了作曲家的大提琴奏鸣曲。1960年,老肖创作了钢琴与女高音作品《讽刺诗(过去的景象)》,并把它题献给罗斯特罗波维奇的妻子——女高音歌唱家维什涅夫斯卡娅。1961年,老罗夫妇就在音乐学院的小音乐厅,成功地演奏了这组具有叛逆意义的作品。

不知道什么时间我离开了音乐学院那条街,脑子里还在想着哪座楼房曾是他的办公室,哪个教室是他上课的地方,只觉得他弹琴的声音就在耳畔,他那赢弱而坚毅的面庞就在眼前。这是一张无法忘却的脸庞,在罗斯特罗波维奇访谈录中有着这样的描画:“他脸色苍白,双唇紧闭,神情紧张,在这张脸上看不到丝毫的平静,也看不到那种清心寡欲的美感。他的手指一刻也不能安宁.而在他的眼中,那透过眼镜谜一般闪亮的双眸里,既有一个斗士的不屈不挠.又有一个孩童的虚弱无力,既有热情的聚精会神,又有奇怪的隔离疏远。痛苦与愤怒交织在同一张脸上。”这张脸上有随时可以爆发的压抑的寂静,同时放射出音乐的人性的永恒的光芒。接下来的年代中,肖斯塔科维奇的晚期创作达到了艺术的高峰,他的社会认同和世界知名度也与日俱增。当然,在随后而来的新一轮的意识形态的高压中,他又重新面临了那些似曾相识的屈辱、威吓乃至背叛,许多音乐界的同行都加入了背离者的行列,这里面甚至包括像穆拉文斯基这样的著名指挥家。然而仍然有令人钦佩的知识分子挺身而出,1962年12月18日,指挥家康德拉申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大音乐厅为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三交响曲举行了首演,这是作曲家用年轻的诗人叶甫图申科的长诗《娘子谷》写的一首惊世骇俗的交响乐,这部记录着受难者哀痛的安魂曲唱出的争取自由的旋律,暗涌着人民反抗强暴的不屈精神。一脸严肃的肖斯塔科维奇穿着整齐的西装,与年轻的妻子苏宾斯卡娅出席了首演音乐会。明白作曲家内心的人都知道,在舔舐着历史伤口的同时,人们把所有现实的痛苦都吸了进去。只有大智慧大勇气者才能写出这样的杰作,才能有这样的气魄和胆略。

找不到故居,我只好去为大师扫墓了。已经是下午的时光了,虽然阳光强烈,但莫斯科的天很蓝云很低,空气清新爽朗。墓地我是知道的,就是著名的新处女公墓。那里安葬了许多俄罗斯精英,既有政治家经济学家军事家,也有文学艺术家和知识分子。欧洲的墓园不但是灵魂的安息之所,而且代表了一种深厚传统文化。我曾在巴黎维也纳看过某些墓地,但没有莫斯科新处女公墓这么精湛。每一个墓地都是一个好的雕塑,每个雕塑都显示了完全不同的造型,俄罗斯雕刻大师的工艺在这里得到了空前的展示。在那些细致精微的线条里,饱含着对亡者绵绵无尽的哀思。(而在中国,我们根本找不到这种墓园文化。)在懂得俄文的朋友的帮助下,我找到了很多俄罗斯文化名人的墓地,像作家果戈里,舞蹈家鸟兰诺娃,等等。太阳时不时躲进云层,墓地阴翳下来的时候.显得非常安静,亡灵在此安息真是它们的福气。

终于找到了肖斯塔科维奇的墓地,简单,朴素,庄重。墓地占地很小,大约三四平方米的样子。深色的花岗岩墓碑有一米多宽,七八十公分高。碑的正面没有作曲家的相片,也没有雕刻的大理石像,上面只用俄文刻着肖斯塔科维奇的名字和生于1906,卒于1975的字样。没有任何碑文和悼念的文字,如果不懂俄文,恐怕连作曲家的名字都认不出来。墓碑的上面有一个花篮,像是不久前献祭的。碑石前面的土地很湿润,似乎刚刚浇过水,各色各样的鲜花竞相绽放着。没有人能告诉我,老肖的遗体是否真的存放在此地。即使在此,此刻的他也不知道一个来自远方的中国人对他的深深敬意,更不知道他的音乐曾经给过我多少良知和勇气。其实墓地是阴阳两界的交汇处,死者在这里安息,生者在这里找到活着的理由、活着的意义。像肖斯塔科维奇这样的人是参透生死的,他可以像面对真理那样面对死亡。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清楚地知道,他不会死,就像一首诗里所写的那样:“尽管我死了,伴随着成千上万的灵魂/我将活在所有的爱我的人的心里。”

我抓起地上的一把土,默默地撒在我所尊敬的大师的墓地,为我自己,也为所有爱戴他的入。残阳里,我黯然神伤地离去。P9-11

序言

看这本书校样的时候,正赶上四川汶川发生空前的大地震。举国悲恸。年过知天命,手无缚鸡之力,除了捐款,一时不知还能为灾区做些什么事情。四面八方伸出援手,废墟下的生命被挽救了,受伤的人们被送往医院,赈灾的款物陆续到达,但更多的人还没有回过神来。从朋友们的电话和短信里,得知受伤的人和救助的人都需要信心的恢复、精神的重建。古典音乐也许此时可以派上用场。在悲伤、恐惧与孤寂时,也许一个旋律就是连接生与死的桥梁。于是应约写下了五首推荐乐曲。

第一首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

追思亡灵,让我们倾听这首安魂曲。在肃穆的送葬和死亡的悲剧之外,更多的是温暖的慰藉,人性的关爱。这不是给德意志民族的,它是一个歌者对逝去母亲的深切缅怀。既是对亡者的祈祷,又是对生者的告慰。这是超越民族超越地域超越时空的安灵歌,二次世界大战中,多少音乐家在为全世界的母亲悼亡时,唱着它潸然泪下。今日的国殇,我们同样见证了许多故去和活着的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她们瘦弱而坚强的躯体不仅呵护了儿女的身体,更拱卫了他(她)们的心脏。

第二首 斯美塔那:我的祖国

这是一幅波希米亚乡村的音乐画卷:祖国的历史、英雄的传说以及美丽的山川一一铺展在人们的面前。在六个诗篇中,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描绘了穿过捷克的一条河流两岸的自然风光,倾诉了对祖国人民与家乡父老的深切情感。今天它已经被公认是一部杰出的世界性的交响诗,而当年,它更像是一篇民族精神的宣言。凝神谛听,那分明是我们的山川的鸣响,是我们的同胞在歌吟。

第三首 拉赫马尼诺夫:第二交响曲

这是一首吟唱磨难与命运的悲歌。从第一次听到的那天起,我就觉得这不仅是俄罗斯苦难情结的果实,而是每个面临生命考验者的心曲。中国人的审美讲究哀而不伤,“拉二”就是明证。作曲家以生命的经历告诉人们,在承受了伤口的撕裂,面对伤痛的悲情之后,如何走出阴郁的沉重,哪怕是最柔弱的表达也是最坚强的情感。生命本身是脆弱的,生命有时是残酷的,但只有经历了生与死的拷问才能在微暗中看到光亮。

第四首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作品622)

这是莫扎特特有的宁静,安谧中略带忧伤。不同于贝多芬拥抱全人类的慰藉,莫扎特的宁静传达出对每个生命个体的热爱。这是我所听到的最美的单簧管协奏曲,充满温馨沉思的美感,就像是天使的微笑。肖斯塔科维奇说,音乐是人类精神最后的避难所。痛定思痛之后,暂时让我们逃避一下又何妨?在田园牧歌式的遐想中,那天鹅绒般的美妙旋律慢慢摇曳,让疲惫的躯体有所依靠,让昏乱的内心渐次清朗。

第五首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有这样一个古希腊传说:神带来伤口,神在伤口之中,神治愈伤口。在我看来,造成和治愈伤口靠的是人,是人的信念。如果说第九交响曲的前三个乐章表达的是人类遭受的苦难和经受的考验,那么末乐章的“欢乐颂”则是对人类大同的诉求,是柏拉图意义上的理想之力的召唤。“第九”因此具有超越音乐的精神特质的品格。“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清除一切分歧,在你光辉照耀下面人们团结成兄弟。”在“欢乐颂”的昂扬中,我们再一次看到人们不分种族、肤色、阶级、信仰而共赴人类自身之难,在人类内心魔鬼与天使的较量中,天使再次伸展了翱翔的翅膀。

为了这个不能忘却的日子,谨以此为代序。

曹利群

2008年5月2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肖邦不住17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利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27125
开本 16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1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图书小类
重量 0.3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605.5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9:4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