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面对面关注三农
内容
编辑推荐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这是当代中国人的沉重话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发展农村”!这是中国从上到下关注的热点,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马燕、李昌平、熊德明、吴奇修、张志强、陈桂棣、春桃、徐本禹、陈建教、吴仁宝……他们,曾经与央视主持人王志“面对面”地交流“三农”问题:农民的遭遇;农村的现状,农业的前途……是什么,让他们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是什么,让他们激情满怀、神色飞扬?他们的精彩故事、真情对话,曾经震撼亿万人的心灵。让他们,与读者一起,解读新闻,见证历史。

内容推荐

马燕、李昌平、熊德明、吴奇修、张志强、陈桂棣、春桃、徐本禹、陈建教、吴仁宝……他们,曾经与央视主持人王志“面对面”地交流“三农”问题:农民的遭遇;农村的现状,农业的前途……是什么,让他们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是什么,让他们激情满怀、神色飞扬?他们的精彩故事、真情对话,曾经震撼亿万人的心灵。让他们,与读者一起,解读新闻,见证历史。

中国“三农”问题专家温举军倾情作序: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急切地想那些看过电视节目或读到此书的人都被感动;憧憬着大家都来给农村弱势群体搭把手的和谐氛围。

目录

马燕:我要上学

编导手记 苦难的力量——马燕

李昌平:守望“三农”

编导手记关于眼泪

吴奇修:北大“村官”

张志强:打工遭遇

编导手记 民工张志强

田桂荣:非常使命

吴贤德:我为民工讨工钱

徐殿彬:工地伤害事件

陈桂棣、春桃:调查中国农民

尚立富:行走西部

张立勇:有志竞成

耿瑞先:穷则思变

席宝力皋:绿色梦想

雷运姣:知识·命运

佟凤奎:十年上访路

熊德明:盛名之下

董葡萄:讨一个说法

编导手记秋菊·葡萄

徐本禹:支教深山

陈建教:民情日记

陈法庆:一个农民的“闲事”

吴仁宝:解读“天下第一村”(上)

吴仁宝:解读“天下第一村”(下)

李淑娥:帮助别人我很快乐

试读章节

马燕的世界

在被附近清真寺里传来的晨礼声吵醒后,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在被子里缩成一团并手脚冰冷,不知道什么时候还把那条超厚的羊毛披肩围在了头上。后来才知道我和郭佳房间的炉子有问题,晚上经常熄灭。而王扬不但幸运地拥有我和郭佳没有的脂肪层,而且还更加幸运地享受着全宾馆最好的一个炉子,让我们无比羡慕并嫉妒。

吃完美味的羊肉包子后,我们装束整齐地扛着设备去马燕的学校拍空镜。是个好天气,纯粹的蓝天让人心里非常安静。在路人单纯而好奇的目光中,我们小心地走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生怕把自己或者什么其他的东西摔坏。予旺乡唯一的街道很窄,当天这里有集市,附近村子的人会赶过来,看看热闹或者买点东西。位于街道中心位置的一座礼拜楼让我想起武侠片中的场景,甚至觉得也许这里真的曾经发生过什么。

马燕就读的予旺中学有1000多名学生,大概有700多人住校,马燕也是其中的一个。学校的教室和宿舍都是很旧的平房,风从一些没有玻璃的窗户闯进去,冷得很。

我们刚刚在教室里架好机器,马燕就出现了。见到我,她一下扑过来。亲热地叫“肖红姐”,我很感动。和在北京见到的穿着别人给买的羽绒服和红夹克的那个马燕相比,在教室里出现的马燕更加真实,虽然她的头发有点乱,并且胡乱地围着条围巾。我知道,这才是她生活的原态。

王扬在教室里上窜下跳地拍上课场面的时候,我和郭佳在院子里四处转悠,并被学校的住宿条件给惊呆了。只生着一个小炉子的学生宿舍里拥挤地摆着四张上下铺,据说每间屋子要住16个人,每张床上睡两个人。孩子们说这样好,暖和。但我还是在几乎每个孩子的手上看到了红红的冻疮。

由于马燕日记里多次提到吃饭、挨饿等字眼,我们决定拍摄学校中午开饭的镜头。在我生平见过的最大的一口锅里,黄米饭冒着热气,而配菜则只有一个——土豆。王扬对着漂着冰碴和土豆条的大盆拍了很久,我在想。这些食物吃起来究竟是什么滋味。下课后,马燕说因为饭票用完了,中午不吃饭了。隔了一会儿,我们却在宿舍里看到她捧着一大碗黄米饭吃得很香,并不时到同学的碗里拣菜。“借的饭票”,马燕解释说,“可以不还。”

吃过饭,马燕和几个同学要到集市上给一个辍学并即将结婚的小学同学买礼物。我们决定跟拍。转眼间,街道上已经挤满了人。我们在人群中艰难地穿行,还得时刻注意在腿边走来走去的羊和小孩子。马燕和她的同学最终每人出五块钱给那个15岁的新娘子买了盆塑料花。很难从这些孩子脸上看出她们对于同学结婚这事的反应,也许因为对此已经司空见惯,也许因为她们还并不了解结婚意味着什么,毕竟。我眼前的这些女孩子都幸运地上了中学。

拍完空镜回到黄河宾馆,觉得心里有说不出来的难受。虽然来西海固之前,就知道这个地方人均年收入只有400元,但是当自己真的踏上这片土地,我还是被赤裸裸的贫困震慑住了。

第二天,郭佳和王扬去马燕在张家树村的家里拍空镜,我则留守黄河宾馆,一边写策划案,一边等摄制组第二批人马的到来。下午,郭导和王摄回来,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为了拍马燕妈妈在院子里的生活镜头,马燕家的驴子幸运地喝上了甜水(当地把雨水和雪水存起来当饮用水),高兴地在院子里打转儿。我则一边纳闷王志、洪奕、阿聪怎么还不到,一边无比费力地手写我的策划案。

晚上,第二批摄制组成员安全抵达黄河宾馆,我们开始商定最后的采访方案。离京前的策划会给这次采访定的基调是突现马燕对命运的抗争以及性格改变命运。在予旺的几天,我和郭佳对于马燕性格中的倔强和好强有进一步的认知,但是更让我们感叹的还是命运的偶然给这个农村孩子带来的变化,而这变化并不都是那么让人喜悦。当我和郭佳提出要看看马燕最近的几本日记时,马燕在到了我们的住处后却发现原来放在书包里的日记不见了。马燕认定是被人偷走了,因为她曾经听说有人要偷她的日记,而在这之前,她的一条新裤子也不翼而飞。从张家树村赶到予旺乡来看我的白菊花也觉得自己女儿现在身处的环境非常严峻,因为“有人嫉妒”。

我不知道马燕是不是真的像她自己说的那样“没觉得自己和以前有什么不同”,但是在周围的人眼中,马燕显然是个传奇。同学在谈到马燕时用了很多书面的溢美之辞,而马燕村里的人甚至说马燕是他们的“榜样”。在马燕的家里,挂着几个由马燕推荐得到韩石捐助的孩子合送的匾额。虽然我愿意相信赞美者的真诚,但是这种近乎个人崇拜式的歌颂仍然让我有些不舒服,甚至担心这所有的一切,包括我们媒体对马燕故事的追逐,将带给这个孩子和她的家人很多压力和麻烦。

也许因为马燕的命运转变有太多的戏剧色彩,她周围的很多人都觉得同样的事也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12月31日,当摄制组全体人员到达张家树村采访时,许多村民都想让我们“照一照”他们的家和失学的孩子。当我问一位中年妇女为什么这么想让记者来家里时,她说:“给你们照一下,可能我们就好了。”我经常感叹各种选择让自己疲惫不堪,而在这里,我看到没有选择能力和可能的生活是多么贫瘠。也许,马燕执意要读书的根本原因在于她渴望拥有更大的选择权。

结束了在张家树村的拍摄,马燕、白菊花和马燕的两个好朋友跟我们回到予旺乡的黄河宾馆,准备第二天上午接受采访。是夜,我们在黄河宾馆里大排酒席,庆祝这个特别的新年。正当我们酒酣耳热之际,工会主席阎兴宇同志的慰问电话及时打来,并试图让我们通过非常糟糕的手机信号收听罗大佑围炉音乐会的现场,未果。我只好安慰主席,“没关系,你们在那边围炉,我们在这边围炉,彼此彼此”,于是皆大欢喜,尽欢而散。

2003年1月1日,我们在予旺中学的一间教室里对马燕和白菊花进行了近4个小时的采访。应马燕的要求,我们的拍摄进行了清场,被请出现场的甚至包括马燕木讷的父亲。在马燕的生活中,母亲的影响和权威显而易见,而曾经将女儿的日记卷旱烟的父亲显然缺少与白菊花的精明和能干相抗衡的力量。

因为怕频繁地给炉子添煤影响音效,所有的人都只能在几乎没有一丝暖意的房间里硬撑着。采访当中,王志忽然提出停一下,并索要面巾纸。我们都以为他是给冻得流了鼻涕,后来才知道他著名的“铁石心肠”在某一刻忽然软弱起来,觉得面前的这对母女实在缺乏我们所一直想着力表现的对命运的抗争,“一切都太偶然了”,所以流下了“鳄鱼的眼泪”。据说,此人从到中央电视台做主持人以来,从未在镜头前流过眼泪,这次也算是破了记录吧!

离别的时候,白菊花紧紧抓着我的手,说:“你们走了,把我的心也带走了。”其实,我知道,如同我们所做的工作给西海固的这些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这里经历的一切也将永远留存在我的记忆里。

后来……

从宁夏回来,我浑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因为回到了熟悉的轨道而感到舒适。但是,我知道,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已经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恶俗一点儿并概括地说,是对人生的态度(虽然我也不知道自己对人生应该采取什么态度)。高尚一点儿具体地说,是从此痛恨吃酒席和各种浪费行为,每次在饭店打包之前都要默念马燕的名字数次,觉得自己罪孽深重,并成功地将这种负罪感传递给与我共同吃饭的兄弟姐妹们!

春节前,给马燕和白菊花打电话拜年,始终没有打通。没想到。却在大年夜那天下午接到了白菊花的拜年电话。她告诉我,胃病又犯了,还是吐血。我很担心但却无能为力,只能宽慰她,让她好好保重。3月7日,我分别打电话通知白菊花和住校的马燕:节目将在第二天播出,让她们注意收看。予旺中学的马校长告诉我,马燕已经决定将《马燕日记》稿酬的25%拿出来捐助当地的失学孩子。在和马燕的通话中。我没有向她求证这消息的准确性。毕竟,这是她的生活,她有权做出任何选择;而且,她也有选择的可能。

距离宁夏之行已经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回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这篇手记之所以采用流水账式的写法,是因为我觉得有关马燕的一切,包括我们的采访过程,都只应该通过白描的手法传递给观众和阅读者。马燕和白菊花以及许多拥有类似经历的人们,甚至包括在都市生活里焦头烂额还忍不住沾沾自喜的我们,也许都应该从自身的苦难和挫折中汲取力量,虽然有的时候,与命运抗争的结果只是西西弗斯式的悲剧。

在即将给有关马燕的所有记忆画上句号时,我想起了美国诗人亨利·梭罗说过的一句话:“绝望的时候,不采取绝望的行动,是智慧的人生。”

2003年3月13日夜于北京

P23-26

序言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为《面对面关注“三农”》序

已经欠了太多的“文债”还不上,正在忙不迭地谢绝各种新债之际,我却熬着夜看了《面对面》发来的书稿,并随即动手给此书作序。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中央电视台的这个名牌栏目难得如此认真地重视“三农”问题,而是为那些被损害的弱者境遇和他们的奋斗精神所感。

大凡说到农村困境、农民遭际。本是我这种长期从事草根调研的人们司空见惯的情况了。可一旦被镜头作集中披露,再被王志那饱含真诚的眼神和厚道的声音调度起来,却仍然能让近乎麻木的我再生“如骨鲠在喉”之感。

对于这本书中介绍的访谈对象,我不仅认识,有些人还相当熟悉……

比如,与我同时登上CCTV年度人物领奖台的农妇熊德明——在北京饭店那金碧辉煌的大堂里,我问:假如没有遇到总理,你要不到工资怎么办?她答:没得办法,那就只好多养几头猪嘛!可从领奖台下来,她却去了温州,以为凭这名气就能帮助乡亲们讨到拖欠已久的工资!可叹我那些把她当作救命稻草般抓住的父老乡亲们。

再如,曾经在我工作过的杂志社担任过两年《中国改革》(农村版)主编、又被我推荐到香港乐施会参与西南扶贫工作的中国著名乡官李昌平——人到中年、几经周折之后,但愿他终于彻底理解了当年在棋盘乡的纵横捭阖。尽管含泪泣血、犯颜直谏、且得到7个常委批示,其为民谋利的基层改革却仍然失败。个中悲剧意义。岂是一个扼腕便能带过!

还有,找我讨论农村困境的河南维权农民王幸福……

还有,去调查中国农民问题之前来问我要书的陈桂棣、春桃……

谨以此文,祝福……。但愿他们……。

提笔之际,难免忆起十多年前顾影自怜时常常浮现于心头的“哀莫大于心死”。如今,大不同了。使我得以有大幸之感的,是近年来倍受海内外关注的“胡温新政”;这才是此书出版的重大背景。于是,藉此斗胆奉劝读者诸君:迷信“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无异于自觉地做了“山牲口”。

此刻,蜂起的希望如潮涌般撞击着命运多舛的灵魂,急切地想那些看过电视节目或读到此书的人都被感动;希望着这个如我般麻木到几乎熟视无睹地步的社会能从纸醉金迷的虚幻之中猛省:憧憬着大家都来给农村弱势群体搭把手的和谐氛围。

温铁军

2006—9—30

北京后沙峪灯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面对面关注三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建增//王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知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550395
开本 32开
页数 3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32
丛书名
印张 1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6: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