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台湾原住民概论/台湾原住民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套迄今为止祖国大陆内容最丰富、撰述最全面的有关介绍台湾原住民历史文化的丛书。书中用大量的资料,包括地质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考古研究和前人留下的大宗史籍,说明了台湾的原住民属于南亚蒙古族人种,都是古代大陆百越人、百人的后裔。

现在,让我们跟着编者踏上台湾的土地,展开一次难忘的观摩岛内原住民文化的深度采风之旅吧!

内容推荐

台湾原住民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台湾社会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影响力不容小觑。近年来,出于选举和政治上的各种考虑,台湾当局的原住民行政管理部门和立法部门对原住民事务越来越重视,越来越用心和细心,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无论从“立法”、原乡土地流转的限制、特殊预算的编列、各种保护区和文化园区的设立、都会区原住民就业的辅导、原乡基础设施的建设、原住民特色文化的保护和重建等方面,都逐步取得一些看得见的进展。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问题太过严重,原住民人口基数太低,生存状态过于脆弱,目前这些常规的建设和保护措施有些杯水车薪。随着金融和经济危机下的台湾财政状况的持续恶化,用于原住民事务的预算很难维系。如果没有特殊的强力干预,也许再经过几十年两三代人,原住民特别是一些人口稀少的平地原住民的民族特性,将可能只会存在于书本里和博物馆中。

目录

序(梁国扬)/1

跋(陈杰)/239

第一章 原住民的起源与族群分布/7

 第一节 原住民的起源/9

 第二节 原住民十二个族群及其人口统计/13

 第三节 原住民的地域分布及其特点/15

第二章 原住民的语言/41

 第一节 原住民语言的归属与分类/43

 第二节 原住民语言的分布及使用情况/44

 第三节 原住民语言的特征及简单的问候语/46

第三章 原住民的文化/49

 第一节 原住民族群与文化特点/51

 第二节 原住民先民文化/55

 第三节 原住民经济生活与社会组织/57

 第四节 原住民的音乐与舞蹈/69

 第五节 原住民的神话与传说/73

 第六节 原住民的工艺艺术/85

第四章 原住民的风俗习惯/91

 第一节 原住民风俗习惯/93

 第二节 原住民的服饰与饮食特色/103

 第三节 原住民的传统信仰/109

 第四节 原住民的成年礼/116

第五章 原住民族群祭仪信仰/119

 第一节 早期的管理理念——祖灵祭拜/121

 第二节 泰雅人特色祭仪——祖灵祭/122

 第三节 赛夏人特色祭仪——矮灵祭/123

 第四节 布农人特色祭仪——射耳祭/127

 第五节 邵人特色祭仪——丰年祭/131

 第六节 邹人特色祭仪——小米祭、战祭/133

 第七节 鲁凯人特色祭仪——丰年祭/139

 第八节 排湾人特色祭仪——五年祭/143

 第九节 阿美人特色祭仪——丰年祭/146

 第十节 卑南人特色祭仪——年祭/149

 第十一节 达悟人特色祭仪——飞鱼祭/151

 第十二节 葛玛兰人特色祭仪——丰年祭/155

 第十三节 太鲁阁人特色祭仪——祖灵祭/156

第六章 原住民与祖国大陆的关系/159

 第一节 原住民与祖国大陆的渊源/161

 第二节 原住民与祖国大陆

 的交流交往/169

第七章 原住民的抗日斗争/175

 第一节 著名的抗日斗争/177

 第二节 抗日斗争的特点和意义/186

第八章 原住民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189

 第一节 原住民的发展现状/191

 第二节 原住民的住居困境/201

 第三节 台湾当局的原住民政策/202

附录:台湾原住民大事记/210

主要参考资料/242

试读章节

第一节 原住民的起源

一、中国古籍有关台湾原住民的记载

在中国56个民族之中,高山族是大陆对台湾少数民族的统称。在台湾当地,这些少数民族则被称为台湾原住民。台湾在古籍中最早的记载是在公元前334年,越王亡国,越国子孙散居在江南海上。这里所说的江南海上就是指福建沿海、广东东北部的大小岛屿。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东部沿海迁徙安置獠语部族,又在岭南地带驱逐粤人进山,这时就极可能与台湾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史记·东越列传》中又有记载,公元121年,汉征南越,其中一部分男女逃奔海外。所谓海外也许就是指台湾和菲律宾。

公元4世纪末,晋朝孙恩和卢循造反,失败后遁入海中。后代相传这批残兵败卒就是今日马来人的祖先。

依照史学家的看法和引据的地理名词,马来群岛应包括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与菲律宾群岛。若以文化特质划分,它还应包括台湾、海南岛(琼崖)与中南半岛。研究马来民族的史学家们都深信,居住在台湾的原住民应该不是马来群岛的原住居民。也就是说,广义的马来民族应当是源自中国大陆。

在刘芝田的《菲律宾民族的渊源》一书中称,依照中国的历史记载,有史以来,中国一直是向南发展,尤其是古代的百越、百濮、苗、獠等通称南蛮或南夷的民族,受到汉族政权的挤压。自春秋时期(公元前770至前221年)即开始不断南迁,共有几次大移民,移居到南洋诸岛。他们的后裔就构成了今日南洋各岛屿,包括菲律宾群岛、台湾岛屿各原住民的祖先。

二、台湾原住民的起源

关于台湾原住民的起源,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大陆起源说、中南半岛起源说、亚洲大陆东南沿海地区起源说、密克罗尼西亚起源说、美拉尼西亚起源说、西新几内亚起源说、台湾起源说等。其中以大陆起源说、中南半岛起源说、亚洲大陆东南沿海地区起源说、西新几内亚起源说和台湾起源说,学术界认同度较高。

1.大陆起源说

此说以凌纯声教授为代表,认为台湾土著民族是在古代与原来广义的苗族同为一个民族。他们居于中国大陆长江以南,属同系的越濮民族,今称之为印度尼西亚族或原马来族。在大陆东南沿海的越濮民族,古代称为百越,散居于西南山地的越濮民族,则称为百濮。台湾土著居民属于百越,很早就离开大陆,迁入台湾孤岛,后来与外界隔绝,所以能够保留其固有的语言文化。而留在大陆的越濮民族,则与南下的汉藏系文化诸族混合,有的完全汉化,有的虽用汉语,但仍保留有许多东南亚古文化的特质。他断定多数的台湾土著族在远古来自中国大陆,或原马来族是由亚洲大陆南迁至南海群岛,而台湾是他们最早的移民之地。

2.中南半岛起源说

中南半岛起源说,最早是由荷兰学者柯恩(Hendrik Kern)在1889年搜集了遍布在所有南岛民族间的三十个同源词,发表了一篇文章,论证南岛民族起源地应在西部,不应该在东部,而且是住在热带地区靠海的区域。他又发现南岛民族的语言很多与东南亚的关系非常密切,有很多借字和越南一带的语言颇有关联。因此他判断南岛民族起源地应该是在中南半岛东岸,或者群岛中的一个岛。最后,他推断古南岛民族大概居住在占婆(Champa)、中国与越南交界处以及沿海的邻近地区。柯恩提出这一学说,距今虽逾百年,但仍有一定影响。许多南岛语学者,例如土田龟滋就相信这一学说。后来学者所提出的看法大都只是对柯恩的起源说做局部的修正,将起源地略向北移至华南沿海一带或台湾本岛而已。

3.亚洲大陆东南沿海地区起源说  亚洲大陆东南沿海地区起源说,由法国学者欧追古(Haudricourt)于1954年提出。他主张古南岛民族的起源地在亚洲大陆东南沿海一带,介于海南岛和台湾之间。主要理由有二:一是南岛语言中的最歧异、存古现象最多的是在这个地区;二是南岛语言和华南、北越、海南等地的各种语言有关,这种关系可能是亲属的或移借的。此说可以看作是对柯恩学说的修正,也可能是台湾起源说的源头之一。考古学家张光直的看法与此说相近似。

4.西新几内亚起源说

西新几内亚起源说,由美国学者戴恩(Isidore Dyen)于1965年提出的。此说主要是在萨皮尔(Edward Sapir)1916年提出的一个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萨皮尔的理论认为:我们可以经由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地理分布,来推论民族迁移的历史和方向。语言最复杂的地区也就是这个民族的古代居住中心。戴恩经过对他所收集到的371个字表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新几内亚——美拉尼西亚区、台湾、苏门答腊及沿其西岸的岛屿的语言最为复杂。其中以新几内亚的语言种类总数最多,也就是说,这个地区可能就是南岛民族的起源地。他进一步指出,而且许多学者都深信,东新几内亚与美拉尼亚的语言都是属于一个大支系,也就是大洋洲东部南岛语支系的一部分。因为东部南岛语有一些共同的语音变化,如清浊塞音对比的消失。这样一来,语言最复杂的地区只是西新几内亚及其附近的地区,因此起源地也就是那一地区。

P9-11

序言

当我得知陈杰女士和我的诸多同仁打算编撰一套迄今为止祖国大陆内容最丰富、撰述最全面的有关介绍台湾原住民历史文化的丛书,我不禁为他们的胆识勇气和决心所感动。关于介绍台湾原住民文史知识的著述,大陆较少见,岛内有一些,但不够系统、全面,而且大多还是台湾殖民时期洋人的研究成果。近些年来,岛内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或许可以理解为学界因多年欠账如今拾遗补缺,但恐怕也不能避免有为了今天的政治述求而做起历史的旧文章来。

编撰台湾原住民文史知识丛书,自然涉及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这是社科研究中不太好把握的两个领域,也是多产“悬案”的所在。比如,与我们人类祖先智商相当的尼安德特人为什么在2-3万年前突然灭绝了呢?他们能算人类吗?再比如,创造了西夏灿烂文化的党项人亡国后悄然失踪,却留下一页“天书”叫人猜谜。在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诸如此类的事情不少,都说明这口“饭”不好吃。即便台湾原住民历史研究这件事没有那么复杂,那至少资料采集有没有足够的来源,提出的观点能否得到史籍或考古的佐证,那些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神祗信仰能否有合乎生存规律的合理解释等等,都是研究者、撰稿人必须面对和回答的。

我知道我的同仁们,一群对人类学和民族学没有太多研究,对台湾原住民历史没有多少接触的“业余枪手”,立志要做这么一件难为之事,决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事实上他们的创作“冲动”来源于双重的思考:一是他们在与原住民同胞长期密切交往活动中自然产生的对原住民璀璨文化的偏好与推崇,希望这朵中华民族的奇葩能够弘扬光大;二是希望向社会公众提供一部关于台湾原住民的信史,正本清源、厘清史实,还历史本来面貌。为了达此目的,他们全力搜集相关资料,调阅相关档案,参阅了大陆和台湾岛内几乎所有专家学者的著述,还多次与部落代表人士接触访谈,争取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按“总论”和“分论”的框架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按族群分述,将台湾原住民的起源与历史变迁,各族群社会制度、组织结构、生产活动、社会生活、语言、文化艺术、信仰祭仪、风俗习惯、神话传说、重大事件等,作了详尽介绍。经过严谨的考据,辛勤的笔耕,以及台海出版社编辑同志细致的斧正,一套洋洋洒洒100多万字、系统全面介绍台湾原住民文史知识的丛书终于面世了。

俗话说“有心插柳、无心栽花”,不管各路学人对台湾原住民历史研究抱着怎样的目的,恐怕都无法回避关于台湾原住民究竟是什么人种、以及从什么地方来的问题。而此书恰好用大量的资料,包括地质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考古研究和前人留下的大宗史籍,说明台湾的原住民属于南亚蒙古族人种,都是古代大陆百越人、百人的后裔。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先后越洋渡海,几经迁徙来到台湾,繁衍生息,成为今天的原住民族群。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台湾原住民与大陆的许多少数民族,如黎族、侗族、傣族、壮族、水族等,在称谓、服饰、习俗、图腾崇拜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或一致。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同源”的观点决不是本书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是我的同仁们大量参阅了有关资料对原住民发生发展的历史作了全面严谨的考究后自然得出的结果。我想,浏览此书的读者自然能够体会这个结论的“含金量”。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尽管著述人等不是那些负有盛名的学者专家,而且成书时限也紧,难免有不少差错,同仁们实在是抱着职业的良心和抛砖引玉的动机,斗胆出手,目的是为了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批评,希望各位能体谅著述者的良苦用心。

谢谢!

2008年6月

后记

“台湾”,曾几何时,那是一个神秘的、远不可及的、充满疑问的、大海深处的岛屿,但同时又是一个美丽的、让人神往的地方;五十岁以上的人都还应清晰地记得,两岸间那曾经的“剑拔弩张”、“枪林弹雨”和“炮火纷飞”。

很小的时候,一有闲暇,父亲就会情不自禁地说起他儿时的趣事、少年的玩伴、还有他昼思夜想的故乡——“台湾”。那时在我的心中,台湾就是父亲、父亲就是台湾。对我而言,从小到大,始终是以从父亲那里传承的民族——“高山族”为自豪。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自己所属的民族的历史及其一切却知之甚少。记得上小学时,一次偶然,从父亲没有翻译完的一本日文书里,得知自己民族有的部落里还处于母系社会时,不禁大惊小怪、想入非非。当我清楚这个民族称谓的来龙去脉时,已经是在两岸开放交流以后很久的事了。

二十年前,在一个偶然的场合,我见到从台湾到日本讲学顺访北京的阿美教授鸿义章先生,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台湾的原住民有着太多地不了解,开始认识到“高山族”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民族称谓,实际上并未被居住在台湾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所认同。对他们而言,这个族称,是一段鲜为人知却又难以启齿的历史。

记得鸿义章先生告诉我,台湾的少数民族正在进行争取为自己族群正名的运动,而最有可能被各个族群认可的名称是“原住民”。现在的台湾,“原住民”已经成为台湾岛内少数民族的统称。但在原住民的部落里,他们还是保留着自己本民族传统的称谓,如:阿美、泰雅、布农、达悟、卑南、赛夏、邹、邵、鲁凯、排湾、噶玛兰、太鲁阁、撒奇莱雅、赛德克等,目前被台湾当局正式确认的有十四个族称。

正是由于两岸长期的人为分隔,一直以来,我们对台湾少数民族缺乏研究和宣传普及,甚至有相当多的人以为在台湾的都是“高山族”。这绝非讹传,我们一些边远省份的户口登记机构,到今天还出现过这种情况,某个台湾省籍家庭刚出生的孩子登记户口时,负责登记的人员听到孩子父亲或母亲是台湾省籍时,就想当然地在民族一栏上添上“高山族”。这不是一个笑话,在现实中,恐怕仍有许多人说不清台湾省籍与“高山族”的关系。

近十几年,台湾研究民族学的学者,尤其是台湾的原住民学者撰写了大量的著作,开始详细系统地介绍这个最早在台湾进行开发垦殖并繁衍的部落族群。在这些著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当事人口述的记录,它们以最本性、最质朴的语言诠释了台湾土著民族的历史沿革和民族特性及其文化特征。但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目前这类书籍在大陆还难以看到。

为了让人们更多了解台湾的少数民族,促使两岸在认识台湾少数民族问题上有更多地共识,全国台联决定编写这套丛书,以期成为大陆民众了解台湾少数民族的通俗读物。由于我们对台湾的少数民族的研究尚处在初期阶段,甚至有些认识还是在成书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在这套丛书中,肯定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甚至不精确的地方。同时,由于对各类资料中彼此冲突的部分不能赴当地核实,我们暂时只能取其中一种说法。待今后赴台进行田野调查后,当及时对本书进行修订。

在余清梅、高鹏、高伟、李树义、杨洋、鲁洪科、陈小艳、陈海舟、许玉香、宋强、安林林、何昆、李永红等同仁将近一年的努力下,终于完成了《台湾原住民丛书》概论及主要分册的编写工作。杨骅同志在此书成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作用,邵丽娟、徐波、张红星、黄京华、蔡明磊等同仁都给予我们大量的支持和帮助。

在编纂过程中,前会长杨国庆、会长梁国扬、前辈田富达给予我们很多重要的指导意见,让我们受益匪浅。

我们衷心感谢台湾友人宋东文、达英、巴湃、古木等先生,是他们提供的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为我们的编纂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特别要感谢苏辉和她的先生,还有好朋友田雪平、殷路长,感谢他们给予我们的深刻理解和大力支持。

我还要感谢台海出版社社长安然,他对丛书提出的诸多修改意见,给予我们的编纂工作很大的帮助。

最后,对为丛书的顺利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台海出版社编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2008年9月1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台湾原住民概论/台湾原住民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415349
开本 16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88.4
丛书名
印张 15.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4: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