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语言与社会性别导论/妇女与社会性别译丛
内容
编辑推荐

语言与社会性别这一研究领域在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研究、媒体和文化研究以及更多领域展开的多学科与实践性的工作,它的方法论也反映了这种多样性。但在这些方法论中,话语分析涉及了所有的学科。本书的核心部分就是话语分析的做法,通过对话语分析的研究和探讨和读者进行交流。

目录

第一部 初步研究:宣扬性别刻板印象和早期模式

第1章 语言与社会性别/(3)

1 语言学中的性别区分/(3)

2 生理性别对社会性别/(6)

3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棘手的二元对立/(12)

4 为什么语言研究对女性主义很重要/(14)

5 本书内容简介/(17)

6 扩展阅读/(18)

第2章 言谈合适/(20)

1 女人、男人和“标准”英语/(20)

2 生理性别、社会性别与音质/(32)

3 扩展阅读/(36)

第3章 “女人的语言”与“男人创造语言”/(38)

1 早期关注/(38)

2 “女人的语言”/(40)

3 “男人创造语言”/(48)

4 结论及第二部引言/(53)

5 扩展阅读/(54)

第二部 女人和男人的交流互动

第4章 讲故事/(57)

1 故事研究/(57)

2 故事内容/(58)

3 一对夫妻讲故事/(61)

4 家庭晚餐聚谈/(70)

5 研究提示/(84)

6 扩展阅读/(84)

第5章 交谈/(86)

1 作为类型的交谈/(86)

2 交谈中的劳动分工/(88)

3 误解/(92)

4 礼貌/(97)

5 男人和女人的交流风格/(105)

6 平等而不同吗? /(109)

7 扩展阅读/(111)

第6章 公共领域里的谈话/(112)

1 妇女与公共领域/(112)

2 工作性谈话:访谈/(114)

3 网上交谈:电脑媒介交流/(126)

4 更麻烦的二元对立/(137)

5 扩展阅读/(139)

第7章 差异一主控和超越差异的思考/(141)

1 缺陷、主控与差异/(141)

2“主控”的问题/(144)

3“差异”的问题 /(146)

4 超越差异:后结构主义的影响/(155)

5 扩展阅读/(157)

第三部 话语与社会性别建构

第8章 思考社会性别身份的批判性视角/(161)

1 为什么是批判性的? /(161)

2 话语与语篇/(162)

3 社会性别身份/(168)

4 孕妇的话语建构/(172)

5 检验社会性别身份建构/(179)

6 扩展阅读/(180)

第9章 消费主义与女性气质/(182)

1 女性气质/一/·(182)

2 妇女与消费主义/(183)

3 杂志中的多重声音/(189)

4 朋友的声音/.(197)

5 各种女性气质/(201)

6 扩展阅读/(201)

第10章 新男人与守旧男孩/(203)

1 男性气质/(203)

2 支配与控制/(207)

3 身为异性恋的重要性/(214)

4 变化与抵制/(221)

5 扩展阅读/(229)

第11章 改造语言/(230)

1 性别歧视/(230)

2 斗争方式/(234)

3 反抵制/(241)

4 何为“政治正确”? /(245)

5 扩展阅读/(251)

参考书目/(253)

中英文译名与术语对照表/(280)

语言、性别与批判性的话语分析(译后记)/(298)

试读章节

一部近年来出版的语言与社会性别研究文集,开篇就提出这一观点:“就像我们很少质疑我们的呼吸能力一样,我们也很少质疑把人类分为两大范畴——男性与女性这一习惯。”[伯格维尔,宾和弗里德(1996:1)]该书第一章的作者美国语言学家珍妮特·宾(Janet Bing)和维多利亚‘伯格维尔(Victoria Bergvall)继续思考如下问题:人类为何需要对经验强加分类、划清界限,以便理解它们。这种情况对于语言学家来说,非常熟悉。我们的种种经验边界相当模糊,缺乏明确界限,而语言把事物归人明确限定的范畴,对现实强加种种边界、限制和分割。宾和伯格维尔看到,例如,我们有“白天”和“黑夜”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然而,日与夜两者的实际界线却是不清楚的。我们不能精确地认定白天何时结束,黑夜何时降临。白天和黑夜是语言强加给我们的两极范畴,而时间现实本身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同样,对方言连续区域(dialect continua)感兴趣的社会语言学家们也惯于和模糊界限打交道。然而,要决定一种方言或语言在哪里终止,而另一种方言或语言从哪里发端,这非常困难。总之,宾和伯格维尔推导的结论是:我们有许多经验,最好的描述方式是将其描述为连续统一体,两极对立的范畴常常是不准确的。

我已经评述过社会性别是连续统一体,因此,讨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程度,这是有意义的。我们可以说某人比别人更有女性气质,但男性和女性的确是界限分明的两个范畴,难道不是吗?对,通常来说,的确如此;但并非总是这样。有证据表明,性同样也是连续统一体。在上一节中,我介绍了决定胎儿性发展的基本要素,但有时情况也有不同。例如,在八周内,带有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胎儿,也许未能得到起关键作用的那部分男性荷尔蒙睾丸激素。这可能是由于睾酮不足。或者,有足够的男性荷尔蒙激素,但激素发生作用的时间不对。这类“错误”意味着:胎儿的发育将兼具两性特征。不是所有的人生来就是男性或者女性。有的人两者兼具,有的人两者兼缺,还有的人性别未定。根据宾和伯格维尔引证的数字,每3万例新生儿中就有一个是两性婴儿。她们评述到,“尽管两性婴儿的出生并非罕见”,“但这种情况是不被提及的,即使有些小报经常报道像‘与外星人交配’或‘猫王再现’这类耸人听闻的内容,这里也不会报道两性婴儿”。在工业化社会,医学也介人其中,将男性和女性作为两极强行区分开来。通过施行外科手术和荷尔蒙治疗,这些性别例外会被“矫正”。考虑到这些情况,就不应该奇怪,连医生也承认: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一样,是社会建构出来的[宾和伯格维尔(1996:8~9)]。

论语言与社会性别的有些著述中,有一种倾向是把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这些社会心理范畴也看成是两极对立的。在讨论男女不同的交往风格的著作中,特别是在那些通俗流行的读物里(见第五章),这种倾向尤其突出。这些研究把本质主义从前门赶走,只是为了让它从后门再进来。也就是说,研究者摆脱了生物本质主义,只不过是用同样糟糕的社会本质主义来取而代之。迷恋两极差异的问题,这是我将在第二部末尾第七章再来讨论的理论关注。本书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所介绍的一些研究都有同样的倾向,那就是把生理性别/社会性别的划分看作确定无疑的,作者确定的目标就是在两极对立的范畴中,找到男女成员其语言行为表现出的差异,说明男人说话是这样的、女人说话是那样的。其他研究避免了这种情况,作者与其说是调查语言和社会性别本身的相关性,不如说是研究语言和性别化的社会角色的相关性(如在家庭成员中的位置)。宾和伯格维尔的预计并不乐观,她们指出,尽管我们已经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了将社会性别两极化和性别刻板定型的问题,然而,“还是会有同样多的学生以这样的问题来开始自己的学期论文研究,那就是:‘男人和女人的语言如何之不同。’这种人依然不少”。这样的问题加强了那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仅靠事实并不能使之动摇。我真希望她们的预计是错的。(P12-14)

序言

在过去三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里,语言与社会性别这一研究领域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在英语世界尤其如此。它是在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研究、媒体和文化研究以及更多领域展开的多学科与实践性的工作;它的方法论也反映了这种多样性。但在这些方法论中,话语分析涉及了所有学科。话语分析的做法正是本书的核心部分。中文读者对这里的有些方法也许是不太熟悉的,我首先做一点介绍,特别是就如何在印刷文字中呈现口头交流,我介绍一下有关方法。

对口头语言进行研究的一项假设是,当我们观察口语说话时,说话方式与何种话语内容被说出,二者同样有意思,也同样重要。记录口头交流的方法因此得以发展出来,使人们能够对自然发生的谈话内容进行研究。这样记录的目的在于抓住口头交流的细枝末节。要达到这种目的,传统的修正稿方法是完全无济于事的。因为,就其实质而言,修正稿缺乏口语表达那些派生的语言特点和韵律特征;说到底,这种文稿其实是书写而不是口语。记录稿的常用做法,这种以书面形式传达口语的实践因此发展起来。这种方法力图通过书写再现口头言谈,但不抹除暂时的中断和犹豫、叹息和喃喃自语,还有喘气、呼吸以及笑声。这些都是口语表达的实际状况,至少在谈话不用文稿、未经排练时,情况就是这样。

作为记录稿,这里主要的困难在于,如何能既呈现口头表达的特点,同时又便于理解、具有可读性?美国一位研究交谈的著名学者盖尔·杰弗逊(Gail JefferSon)设计出一套符号标记。这套标记影响深远,尽管它并非是所有人必须遵循的标准。大多数研究者根据自己研究的具体需要,即时发明、自行设计了记录稿采用的符号标记。与分析者不同的是,从发表出来的研究文字里,读者显然听不到被研究过的那段谈话,也不可能对此感到熟悉;而分析者本人可能已经听过或者看过几百遍录音/录像带了。要帮助读者克服这一困难,就需要适当插入一些线索,提示派生的语言特征和讲话节奏。此外,为了便于阅读以及满足分析需要,研究者还需要在记录稿上做出标记,这样才能对某一具体段落进行讨论。因此,句段的每一行常标有数字,以便提示;有关讨论的条目也会通过箭头来表明。

要做到行文可读且细节详实,此非易事。正如我所说过的,专业人员一般都会依据自己的需要来设计其符号标记;而细节要详实到何种程度,这还有赖于所确定的研究目的是什么。如果你要记录一段有四个人参与的谈话,目的在于研究谈话被打断的模式;那么你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说话的机会如何在参与者中轮换;因此你也就需要特别仔细地听这段话,其中每次都可能有一个以上的人同时在讲话。你还需要有某种方式,可以在书写形式中再现这段话,以便读者理解当时的讲话情形。同样,如果要研究积极主动的听众,这也要求有特殊的符号标记,它可以忠实记录对话者发出的每一点“表示感兴趣的声音”。这里的每一声“嗯”以及“哦”,都是有意义的(在话语分析中,这叫作“最低限度的回应”)。另一方面,如果你感兴趣的只是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嘉宾访谈中的提问,你就未必需要把讲话机会的转移以及最低限度的回应包括在你的记录里。

对所有语言的解释都有赖于语境,而在话语分析中,在多大程度上需要考察语境,人们对此的看法也有很多分歧。当分析口头语言时,对当下语境的某些说明是必要的。讲话总是非常依赖语境的,当对话只在两个人之间进行、对话者彼此又非常了解时,情形尤其如此。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让我们设想一下,在母亲和女儿之间发生了如下交谈片段:

1,Mother I don’t know what you’re doing on that

2,Daughter Oh no

3,Mother No

4,Datlghter No fear I should say=

5,Mother =WeIl do it somewhere else,I mean,

6,

   Look there’s plenty of other places tO put it,

7,

How about here?//I like it like that that

8,Daughter //Uhm it’S OK,

1,母亲:我不明白你拿那个干什么

2,女儿:哦不

3,母亲:不

4,女儿:不用担心我得说=

5,母亲:=好吧你放别的地方。我的意思是,

6,

看嘛还有很多别的地方可以放它。

7,

这里怎么样?//我喜欢这个喜欢那个

8,女儿://嗯可以。如果不知道母女俩正在干什么,要理解这段话简直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她们是在玩图板拼字游戏;游戏者把不同的字母拼成字词就可以得分。她们的谈话内容与她们把什么字母放到图板上相联系。出现在第一行里的指示代词“那个”(that)指的是图板上的位置。同样,在第6行中的“它”(it)指的是女儿手中的字;而第7行中的“这里”指的是图板本身。在这段具体记录中,标注相当简单;从第5行到第7行用了规范标点,这里有一个逗号、一个句号以及一个惊叹号,三者都是按照规范的拼写方法来使用的。此外,有两个记号也就是等号,它们在这里有特别用法。“=”表示紧接上句的说话,下斜线表示同时说话开始。标记常常会给人突出印象,记录者以此对口头表达的某些方面作出强调。但记录者不会强调所有方面。上面引述的话出自《国际英语文丛》(The International Corpus of English(ICE-GB 1998))的英国部分,让我们把这段记录与下面的记录做一比较:

1,Daphne:I was thinking we could have fish?

2,Julia: fine  3,Anita:

well act,ually(,)I’ve st(~pped eating fish now

4,

  because of you know the damage it does to the ocean

1,达芙妮:我那时想我们可以要鱼吧?

2,朱莉亚:不错

3,安妮塔:哦,实际上(·)我现在已经不再吃鱼了

4,

你知道因为现在海洋都受到污染在这段记录中,第一行的问号不是用来表示语法上的提问,而是表示第一个说话人在提出建议时用的是升调。事实上,记录这一特殊片段,目的是说明讲话人在表达同意与反对的差异。(卡梅伦,2001:96~97)达芙妮对她们应该吃什么提出建议,朱莉亚表示接受,安妮塔表示谢绝。这里所用的记号是为了将两种回答进行比较,以便讨论。朱莉亚的赞同是简明扼要的,安妮塔的谢绝相当具体,表达方式也较委婉。这里有一个语篇标记“well”,在英语中,这个词通常用来表示即将说出不同意见,在说出异议之前,以暂时的停顿作为开始(由第3行括号中的句号来表示)。

敬请读者留意本书记录稿标记示例。

玛丽·M·塔尔博特

后记

我很喜欢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说过的一句话:一切书籍的下文都在彼岸。

彼岸,是在读者那里。

我们希望读者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语言学的新思考,希望在语言教育中启发批判性的语言意识,并且推进中国的妇女,陛别研究学科建设。

我们也期待专家同行对翻译的不足提出批评、建议。

最后我要向所有参与了这一翻译项目的同学致谢。两年前选用这本英文原著作教材时,研究生黄海涛、陈瑜、国佳、陈霞、颜湘茹、易玉梅、陈静梅等同学试译过本书一、二章部分内容,朱坤领为第一章做了全文校对。后来我们决定将本书纳入翻译丛书时,由我、博士生唐红梅、柯倩婷共同完成了翻译工作。我负责第一章至第四章,唐红梅翻译了第五章、第六章、第十章,柯倩婷翻译了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一章,她们也完成了参考书目和中英文译名对照表初稿。后来她们先后去美国研修,我开始做全书的统稿工作。

本书最初的校改和统稿工作是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完成的,在此我特别要感谢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的助理主任熊景明老师,那段和平安宁的时光为我后来的紧张工作提供了一个缓冲,让我能够静心反思、汲取更新自我的力量。

本书校样出来后,我又做了两次校对,这本书稿校对花了很多时间,我真要感谢责任编辑马元龙先生的耐心等待。

感谢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的杜芳琴教授,她从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发展中国的妇女和社会性别研究”项目中提供了购买本书版权的款项。

感谢中山大学教务处将本书翻译项目纳入支持范围,感谢中文系“985”项目的资助,由于这些特别有力的资金注人,我们可以邀请本书作者来中山大学讲学,为翻译和试用这一教材提供了优越条件。

我还要感谢英国桑德兰大学国际教育中心主任Nell Maynard先生和他的妻子罗玉琴,由于他/她们的努力,我们得以在中山大学和桑德兰大学的艺术、设计、媒体与文化学院发展起合作项目;感谢该学院院长Flavia Swann教授、副院长Sue Thornham教授、索尼媒体中心主任Mike O’Brien教授等在我访问桑德兰大学时提供的各种支持。

真诚感谢我的同事和好朋友戴凡教授、宋素凤教授和张世君教授,这本小书是一个纪念,纪念我们共同的奋斗和姐妹情谊。

感谢玛丽·塔尔博特教授在中山大学期间的认真教学,她的美好祝愿会一直鼓舞我们继续前行:

在激发这一系列翻译著作的女性主义政治议程中,我感受到温暖的国际友谊和团结力量,我真诚希望这本小书可以尽一些力,促进性别教育论坛持续发展她们的具有解放力量的项目。

艾晓明

2004年8月24日于广州中山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语言与社会性别导论/妇女与社会性别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玛丽·塔尔博特
译者 艾晓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229766
开本 32开
页数 3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4-09-01
首版时间 2004-09-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0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2
出版地 湖北
208
144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9: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