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东北抗战实录
内容
编辑推荐

东北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真实再现了东北14年抗战史。本书记录了从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10月30日14年间东北人民抗战历史,在这14年内,以东北抗日联军为主力的抗战力量在东北战场上,共歼灭日军20余万人,拖住了日本关东军24个师团。尽管日本关东军的兵力不断膨胀,却因东北抗战的存在和苏军的压力而无法抽调更多的兵力入关作战,对于抗战的最终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录

前言 /l

1931年(民国二十年) /l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38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84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 /122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 /165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204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225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 /239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 /254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 /27l

1941年(民国三十年) /292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306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316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322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 /327

后记 /338

试读章节

1月5日 张学良发表通电,报告锦州失守经过。

1月6日 马占山由海伦赴哈尔滨,会见张景惠、驹井德三等,双方取得“谅解”。

同日上海各大学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致电张学良:“执事以东北最高军事长官,未能尽军人守土卫境之天职”,“不惟不以拼命抗寇为务,反至朝歌暮舞,优游享乐,置水深火热之东北同胞于不顾,是谓败类,吾国民所当共弃”。

1月7日 抗日义勇军第五路潘冠儒部在打(大)虎山毙中尉波藤雅雄以下48名日军。

同日金山好率200余人分三路,在破坏日伪电话线后,攻破铁岭县城。一路攻入西门派出所,一路攻入西街警务所,其主力一路打开铁岭监狱,释放人犯236名,其中女犯12名,并火烧了第三监狱。此役毙日本巡察部长郡山敏夫及伪警察1名,打伤监狱看守2名,缴获长短枪共107支,子弹16000发,奉洋及大洋20000余元,及大量衣服装备等物。

同日 上海各大学教授抗日救国会通电全国,要求收复东北失地,国民政府明白官布对日方针。

1月8日 曰军第七十七联队袭击新民县公主屯红枪队,红枪队用红缨枪、大刀片与日军激战,杀死日寇30多人。

1月9日 刘纯启、刘春山、张恩远等人率抗日武装2000余人,击毙古贺联队长以下60余人。日军占领锦西后,驻锦西县城日军第十九师团混成三十八旅团骑兵二十七联队队长古贺传太郎奉命率部向县城西部一带进发,围剿义勇军。时任县长的汉奸张国栋对古贺婉言劝阻,古贺不听,率领步骑兵80余名,出城向西扫荡。锦西周围的抗日武装此时已设好埋伏,准备袭击日军。9日上午10时半,古贺率队到达上坡子村时,突然遭到义勇军的攻击。交战之际,古贺忽又接到日军警戒兵报告,锦西县城遭到袭击。于是古贺决定率队迅速救援锦西。回城途中又陷入义勇军的埋伏圈。激战中,古贺当场毙命。这次战斗,日军死40余名、伤20余名,其中死伤少尉以上军官4名。关东军称:“这实在是满洲事变以来最大的悲惨事件。”

同日 日军辎重队在锦西县城附近遭到抗日民团袭击,被民团重重包围,日军全部被歼。由于接连遇袭,日伪方面非常惊慌,锦西伪县政权机关和日伪军被迫迁移,随后抗日武装占领锦西40余天。

同日 国民政府外交部照会日本,中国政府对日本在东北组织的伪政权机关和设立之伪交通委员会概不承认。

1月10日 法库境内抗日义勇军击落日机l架。

同日 马庆福率抗日义勇军40余人.在沈阳北郊安家窝棚与虎石台日军激战,打死日军多人,在战斗中马庆福壮烈牺牲。

同日锦西一带义勇军六、七、八等大队以东北民众自卫义勇军名义,与东北军前线下级军官联合发表宣言,表示誓死抗日,无所悔恨。

1月11日 日军在新立屯被义勇军袭击,死伤40余人。

同日 日军依田旅团占领锦西。

1月12日 东北义勇军第四路耿继周部千余人克复打(大)虎山,日军死伤惨重。14日,日军反攻,再次占领打(大)虎山。

同日 马占山电告国民政府黑龙江形势危急,“恳速觅良策,设法交涉,以解危亡”。P41-42

序言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正如刘大年所说,这一胜利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根本性转折。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全面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决定性地改变了中国内部政治力量的对比,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力量空前强大起来。(刘大年《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与民族精神》,《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4期)

东北抗战是全国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抗战的主要战场之一。抗日战争首先在这里打响,又在这里取得了最后胜利。东北抗战坚持的时间最长,在孤悬敌后、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东北人民坚持斗争14年,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东北抗战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1.抗日义勇军阶段,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3年9月。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日本侵略者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即占领了东北的绝大部分地区,随后,又一手炮制出了一个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国民政府东北军政当局迅速瓦解,东北三省沦为了殖民地。在民族危亡的紧急时刻,不甘为亡国奴的东北各阶层民众和爱国官兵,毅然奋起,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抗日武装,进行游击战争,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些抗日武装与中共创建和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一起,汇成了一股洪流,高潮时达到30万人,活动遍及黑、吉、辽及热河。虽然这一斗争仅坚持了两年左右即瓦解,但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揭开了东北抗战的帷幕。

2.东北人民革命军阶段,自1933年9月到1936年2月。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党员的信》,提出了在东北地区实行全民族反日统一战线、联合各种反日武装共同抗日的方针。东北各级党组织按照中央的指示,在各地相继组织了东北人民革命军。这些队伍,或由中共创建的人民抗日武装直接发展而来,或以中共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为骨干,联合其他抗日武装组成。1934年2月,又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东北人民革命军是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军事上的初步体现。东北人民革命军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实行符合实际的游击战战略战术,多次粉碎日军的讨伐,发展了武装,扩大了根据地。

3.东北抗日联军阶段,自1936年2月到1945年光复。1935年5月华北事变发生,中共中央于8月1日发表了《八一宣言》,号召全国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同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在《八一宣言》和红军长征胜利的鼓舞下,东北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的负责人于1936年2月联名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宣布将人民革命军在内的各种抗日武装一律改为抗曰联军。到1936年底,相继组建了11个军。1936年7月至1939年5月,东北抗日联军又先后分组成三路军,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抗日游击战争。1940年后,由于日军重兵围剿和实行残酷的“集团部落”政策,东北抗战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在损失严重、给养断绝的情况下,抗联不得不进入苏联远东地区进行休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战线正式形成。1942年8月,进入苏联境内的东北抗日联军组成了教导旅,集中整训。同时派出小股部队,返回东北进行游击活动,搜集情报,为配合苏军进军中国东北,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光复东北做准备。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抗联将士返回东北,积极参战,终于迎来了全国抗战的最终胜利。

无论就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而言还是就中国抗战而言,东北抗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发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意图是迅速巩固对东北的占领,稳定其对东北的殖民统治,利用东北的战略资源,尽速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但是侵略者的狂妄企图却因东北人民的坚决抵抗而严重受挫。东北各类抗日武装所进行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给日军以重大杀伤。遍布东北地的抗日武装使侵略者奔疲于命,大批日军被牵制在东北,无法按时实现其既定的战略目标,只好一再推迟发动全面战争的时司,使国民政府有6年的时间进行抗日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全面抗战爆发后,东北抗战“配合的意义就明显地表现出来,那里的游击队多打死一个敌兵,多消耗一个敌弹,多牵制一个敌兵使之不能入关南下,就算对整个抗战增加了一份力量,至其给整个敌军敌国隋神上的不利影响,给予整个我军和人民以精神上的良好影响,也巳显而易见的。”(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军事艾选》,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页)在全面抗战爆发后的;年中,以东北抗日联军为主力的东北抗战,不仅歼灭了约4万余敌擎,而且继续了对日军的战略牵制。尽管日本关东军的兵力不断膨}长,却因东北抗战的存在和苏军的压力而无法抽调更多的兵力入关作战,东北抗战对全国抗战是有力的支援和配合。当对日决战的时刻到来时,东北抗日联军配合苏军对日作战,进行侦察与担任向导,为苏军迅速推进、对关东军进行毁灭性打击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情报。当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全面崩溃的关键时刻,东北抗日联军的主力迅速出击,占领了50余个战略要地,肃清日伪残余,建立党的组织系统与革命政权,组织人民武装,出色地配合了中共中央提出的”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为八路军挺进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立下了头功,是改变中国政治力量对比过程中具有战略意义的一环,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东北抗战14年,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率先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罪恶企图,指出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不仅是要奴役东北人民进而奴役全中国人民,而且“进一步地准备争霸东亚的帝国主义大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预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工农革命委员会为满洲事变宣言》,1931年9月30日)中国共产党最早发出全民族武装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呼声,并身体力行,积极支持和组织抗日武装,担负起了领导东北抗战的历史重任。东北抗战伊始,中共满洲省委就派出得力的干部深入到各种抗日武装中去,进行艰苦的政治工作,影响、改造它们,使其转变为接受中共领导、有战斗力的队伍。与此同时,中共东北党组织还创建了完全受党指挥的抗日游击队,这些队伍壮大成为东北抗战的中坚力量。东北抗战实践也推进了中共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方针的形成和正确策略的制定。1933年1月,中共满洲省委提出:应根据不同抗日武装的具体情况进行联合,要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1935年6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指示东北党组织,要改变左的做法,打破关门主义,尽最大可能,利用一切形式来发动群众,团结一切愿意抗日分子。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正确、系统的统一战线方针和政策,是在东北首先形成的。无论就统一战线理论而言,还是就实践而言,东北抗战都做出巨大的贡献。在东北抗战中,中国共产党人付出了极大的牺牲,涌现出了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陈翰章、魏拯民、冷云等一大批慷慨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他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炽热的爱国情怀,不屈的民族气节,坚毅的斗争精神,成为鼓舞全民族反抗外来侵略与压迫的精神动力。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不会有东北抗战的持久进行和最终胜利。

在东北抗战中,除了一小撮汉奸,东北的各种政治力量、各个社会阶层都投身于抗击侵略的斗争中。国民党人曾策划组织过多个反满抗日的地下组织,许多人因之被捕牺牲。九一八后,各地蜂起的义勇军基本来源于原东北军和东北当局中不甘山河沦陷、不甘当亡国奴的官兵;不少绿林武装也激于民族大义,加入抗日的行列。出现了马占山、王凤阁、邓铁梅、赵泽民等一批英雄人物。大连爱国志士组织了放火团,多次焚烧日军的军需物资储备,令侵略者头痛不已;土龙山农民反日暴动,震惊中外;爱国女教师安荣卿、文静一挥刀御侮,义薄云天;辉南爱国富商董乐山为抗日联军筹办物资,甘冒生命危险;民国政界元老朱庆澜组织抗日后援会,等等,都是可圈可点的事例。东北的工人、农民、学生、职员、绅商中,都有抗日反满的大潮涌动,爆发过各种形式的斗争。这些斗争同样是东北抗战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充分显示了东北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表明东北抗战是一场全民族的抗战。

东北抗战又是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局部实现。东北抗日联军在一定意义上又是中朝人民的联合部队。朝鲜人民的领袖金日成领导的抗日武装是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崔石泉(崔庸键)、金策等朝鲜共产主义者都曾在东北抗日联军中担任过重要职务。中朝人民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用鲜血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苏联政府和人民对东北抗战也给予重要的支援。在东北抗战最困难的时刻,东北抗联进入苏联境内整训,保存了革命火种。1945年8月苏联红军对日宣战,出兵东北,摧毁日本关东军,极大地加速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到来。

60年光阴荏苒,无论是东北还是整个中国,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可以告慰于60年前驰骋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抗日先烈们的是,当年疮痍满目、任人欺凌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正在崛起的现代化强国。列强肆意而为的岁月已一去不复返。但前世不忘,后世之师,东北抗战中爱国军民的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气概、民族气节,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今天振兴东北的巨大精神动力。对此进行研究、总结,继承、发扬,继往开来,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书源

2005年5月

后记

本书是兼及资料性、工具性的著作,在写法上以时为经,以时述事,以反映东北抗战的史实为重点,突出中国共产党对东北抗战的领导与影响,突出抗日志士的英勇事迹、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兼及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的完整性。

本书的撰写,主要参考了以下资料与著作:

东北三省档案馆的相关档案;

东北三省各级政协出版的文史资料;

东北抗日联军史料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

周保中《东北抗日游击日记》,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孙邦主编《伪满史料丛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孙继英等《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霍燎原等《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刘枫《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马彦文等《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刘文新《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赵亮等《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元仁山《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叶忠群等《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十一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辽宁档案馆编《日本侵华罪行档案新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吉林档案馆编《九一八事变》,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

复旦大学历史系编《193l~1945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东北抗日联军史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潘喜廷等《东北抗日义勇军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姜念冬等《伪满洲国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李鸿文、张本政主编《东北大事记》,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六大以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黑龙江档案馆编《黑龙江历史大事记(193l~1945)》,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朴宣冷《东北抗日义勇军》,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年版;

中共东北军党史组《东北军与民众抗日救亡运动》,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

常好礼《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史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郑新衡《一二·三。事件始末》,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王秀鑫、郭德宏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l~1945)),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

袁旭、李兴仁等《第二次中日战争记事,1931年9月~1945年9月》,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

铃木隆史著、伪皇宫博物院译《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秦郁彦《日中战争史》,河出书房新社,1961年版;

近卫文磨《日本政界二十一年——近卫手记》,国际文化服务社,1948年版。

由于体例的限制,书中无法就每一条征引或参考注明出处,在这里向上述著作的编者或著者谨致谢忱。

编者

2005年5月1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东北抗战实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书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500012
开本 32开
页数 3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6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5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65.06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11
14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6: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