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现代旅游史/旅游与景观科学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按历史时期的发展,从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轨迹、旅行社旅馆饭店的发展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国内外旅游活动三方面对我国1912—1949年间旅游业和旅游活动进行了全面描述和总结。全书旁征博引,内容丰富而翔实,可读性强,是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爱好者的一部系统读物。

内容推荐

本书是国内首部有关中国现代旅游史的论著。全书从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轨迹、旅行社旅馆饭店的发展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国内外旅游活动三方面对我国1912—1949年间旅游业和旅游活动进行了全面描述和总结。

本书征引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内容丰富而翔实,可读性强,适合于旅游专业研究人员使用或作为该专业的本、专科教材,也可供旅游爱好者阅读。

目录

概述篇

第一章现代旅游业的开创曲/(3)

 第一节旅游业的草创和宾馆饭店在都市中的崛起/(3)

一、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之创设/(3)

二、中国旅行社的独立/(7)

三、宾馆饭店在都市中的崛起/(8)

 第二节茶楼酒楼品茗休闲/(9)

一、上海的茶楼/(10)

二、广州、南京等地的茶楼/(11)

三、酒楼与风味美食/(13)

 第三节新型游乐休闲场馆的初建/(13)

一、城市游乐场所的设立/(13)

二、戏院与电影院/(15)

三、体育场馆/(16)

第二章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曲/(18)

 第一节旅游业队伍的壮大与发展/(18)

一、中国旅行社独挑大梁/(18)

二、机关团体致力于旅行事业/(21)

第二节旅游交通的发展/(24)

一、行路难的基本解决/(24)

二、城市交通道路建设/(29)

三、城市交通工具的发展/(31)

四、交通对旅游发展的作用和影响/(33)

 第三节旅游宾馆饭店及酒楼的现代化/(34)

一、上海、杭州的新式宾馆/(34)

二、南京的新式宾馆/(35)

三、北京等地的新式宾馆/(36)

四、西餐馆与风味菜馆/(37)

 第四节游乐场所的发展与活动的西洋化/(38)

一、上海的游乐场所与娱乐活动/(38)

二、南京的游乐场所/(40)

三、苏州的游乐场所与书场/(41)

四、北京的娱乐场所/(41)

第三章旅游业艰难经营、复兴与展望曲/(44)

 第一节世界各国旅游业概貌/(44)

一、国外旅游业的组织概况/(44)

二、第一旅行大国——美国/(48)

 第二节战时我国旅游业艰难经营/(51)

一、旅行社的流迁/(51)

二、艰苦奋斗开辟西南西北新的业务基地/(55)

三、战时中国旅行社的特殊业务/(64)

 第三节战后旅游业的复兴、展望与设想/(71)

一、战后旅游业的复兴/(71)

二、旅游业的展望与设想/(76)

第四章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轨迹与风采/(81)

 第一节旅游业从东南向西北伸展的轨迹/(81)

一、从沿海繁华的都市向传统的风景名胜区发展/(81)

二、沿着交通线路向前发展/(82)

 第二节与形势相适应的中国旅游业模式发展轨迹/(85)

一、旅游业在自强自立中兴起/(85)

二、独立、自主、稳健的发展轨迹/(86)

 第三节旅游思想深化与进步的轨迹/(88)

一、跳出传统旅行业观向现代看齐/(88)

二、旅行价值与景区开发的提升/(92)

 第四节现代旅游的爱国风采/(96)

一、以文载游,情融绿水青山的风采/(96)

二、调查研究,探奇求知的风采/(98)

三、爱国为民,海外旅游的风采/(101)

建设篇

第五章 中国旅行社的经营与业务/(107)

 第一节 中国旅行社的经营与管理/(107)

一、经营的宗旨、目标/(107)

二、组织机构/(108)

三、日常管理/(112)

 第二节 中国旅行社的主要业务/(115)

一、代售国内外海、陆、空各种客票/(115)

二、组织国内外游览旅行/(118)

三、经营招待所、饭店等业务/(122)

四、出版旅行书刊/(122)

五、代理代办各项业务/(122)

 第三节 中国旅行社的宣传出版事业/(127)

一、《旅行杂志》的创刊/(127)

二、《旅行杂志》的发行/(128)

三、《旅行杂志》的主要内容/(130)

四、《旅行杂志》的十大特色/(134)

五、出版部发行之其他旅行书刊/(139)

第六章旅馆饭店业/(142)

 第一节旅馆饭店的建设与发展/(142)

一、新式旅馆的出现/(142)

二、各地旅馆饭店的建设/(142)

三、中国旅行社经办的招待所和饭店/(144)

 第二节旅馆饭店的选址、类型、规模与组织结构/(150)

一、旅馆饭店的选址/(150)

二、旅馆饭店的类型/(151)

三、旅馆饭店的规模/(153)

四、旅馆饭店的组织结构/(155)

 第三节旅馆饭店的经营与管理/(156)

一、旅馆饭店的设施/(156)

二、旅馆饭店的管理/(157)

三、旅馆饭店的经营/(159)

四、旅馆饭店经营管理的理论总结/(161)

第七章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163)

 第一节山岳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163)

一、国民政府“夏都”庐山的开发/(163)

二、浙沪避暑胜地莫干山的开发/(166)

三、黄山、雪窦山、雁荡山、华山、泰山等的修整与开发/(168)

 第二节海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170)

一、北戴河海滨资源的开发与建设/(170)

二、厦门海滨资源的开发与建设/(172)

三、青岛海滨资源的开发与建设/(173)

 第三节温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75)

一、南京汤山温泉和江浦汤泉的开发/(175)

二、贵州的息烽温泉/(177)

三、云南各地的温泉开发/(177)

 第四节首都南京的旅游资源开发/(178)

一、东郊风景区的建设/(178)

二、南京城里的民国建筑/(182)

 第五节富有时代特征的博物馆的发展/(185)

一、博物馆在中国的兴起/(185)

二、民初博物馆事业的发展/(186)

三、20世纪20至30年代各地博物馆的蓬勃发展/(188)

四、抗战期间文物图博界的奋斗/(192)

第八章现代城市公园及娱乐场所的建设/(194)

 第一节近现代城市公园的类型及其社会影响/(194)

一、近现代城市公园的7个类型/(194)

二、西方造园艺术的传入和园林思想的发展/(198)

三、现代城市娱乐场所的发展/(199)

四、现代城市公园及娱乐场所的社会影响/(199)

 第二节十里洋场——上海的公园和娱乐场所建设/(202)

一、上海公园建设的缘起/(202)

二、清末上海的公园建设及其在民国时期的发展/(202)

三、民国时期上海的公园建设/(204)

四、娱乐场所的建设/(205)

 第三节各地城市的公园建设/(209)

一、首都南京的公园建设/(209)

二、北平的公园建设/(212)

三、陪都重庆的公园建设/(213)

四、商业城市广州的公园建设/(215)

五、海滨城市青岛的公园建设/(216)

六、福建省会福州的公园建设/(216)

七、苏州的公园建设/(217)

八、各地的中山公园/(218)

九、其他各地的公园及私家宅园的建设/(219)

游历篇

第九章国内旅游/(223)

 第一节创新的国内旅游/(223)

一、国内旅游的缘起/(223)

二、国内旅游的发展/(226)

三、国内旅游的新特点/(228)

 第二节山水胜迹游/(231)

一、游览山川胜迹/(231)

二、跋涉边地/(234)

三、游园赏景/(235)

四、朝山进香/(236)

五、参观当代建设成就/(238)

 第三节科学考察之旅/(239)

一、地质考察之旅/(239)

二、资源、经济考察之旅/(240)

三、古迹与民俗考察之旅/(242)

 第四节抗战中的旅行/(244)

一、国难之旅/(244)

二、后方的集团旅行/(245)

三、宣传抗日之旅/(246)

第十章海外游历/(247)

 第一节海外游历的类型及社会影响/(247)

一、海外游历的类型/(247)

二、海外游历对国人旅游观念的影响/(249)

 第二节日本游历/(254)

一、民国时期的日本游学/(254)

二、留日学生的游览活动/(256)

三、社会各界日本游/(257)

 第三节北美游历/(259)

一、庚子赔款与海外游学/(259)

二、北美游学概况/(260)

三、抗战前后的北美游学/(260)

四、留学生的游览活动及其对北美社会的介绍/(261)

五、社会各界北美游/(263)

 第四节欧洲游历/(265)

一、民国时期赴欧游学概况/(265)

二、留欧学生的游历活动及其对欧洲社会的描述/(266)

三、社会各界游历欧洲/(268)

第十一章 文化名人旅游/(276)

 第一节海内游踪/(276)

一、泛舟江湖/(276)

二、登临名山/(278)

三、访古览胜/(279)

四、寻梅探幽/(281)

 第二节域外之旅/(282)

一、西行欧美/(282)

二、游历苏俄/(284)

三、亚洲之旅/(286)

四、宣传抗日的环球之旅/(287)

 第三节文化名人旅游的特点与影响/(290)

一、文化名人旅游的特点/(290)

二、文化名人旅游的影响/(294)

后记/(298)

试读章节

二、广州、南京等地的茶楼

嗜好饮茶是广州人的习惯和地方特色,将“喝了茶没有?”作为问候早安的代名词。但在咸丰、同治年间,甚至光绪初年,广州也只有设备十分简陋的“二厘馆”(茶价二厘)茶话。它是劳苦大众歇脚的地方,也是街坊群众聊天叙话的好去处。光绪中期,开始出现比茶话高级的茶居,以招闲逸阶层。广州开放后,茶居发展为更高级的茶楼。去茶楼品茗曰“上高楼”。民国时期,广州著名的茶楼如惠如、澄江、莲香等,楼面宏大宽敞,内部环境幽雅,闹中取静。它们不仅是人们工余之暇、上班之前的消费场所,而且也是各行各业来此浅斟细酌、洽谈业务、互通信息的地方,更是旅客流连忘返之地。一是去品一下茶楼即制即销、且要保持“镬气”和温度的广州茶;二是去享受和欣赏茶楼幽雅的环境,精美的雕饰。例如,用来间隔的满洲窗,有彩色玻璃图案,或人物山水图,或写有唐诗宋词、治家格言,或桃园结义图、二十四孝图,应有尽有。因不设天花板而抬头就可见的格头上的横楣花檐,用全木雕通花,并饰以山水人物或动植物图案,有的甚至贴以真金。还有墙壁、柱子、梯台的显眼地方,悬挂的一幅幅诗画,确是上好的艺术品。

南京的茶馆在清末称之为“戏茶厅”、“戏茶园”,收费一般较低,观众入座之后,既可品茗,又能听戏。其中最早的有坐落在大中桥的升平茶园和仪凤园,均创办于1910年(宣统二年)。据《金陵杂志》统计,当年有戏茶厅共计37家。民初,南京茶馆越开越大,在夫子庙一带仅“清真”茶社就有14家之多,例如奎光阁、新奇芳阁、得月台等等。

新奇芳阁由当时的省议员朱寿仁发起筹办,于1920年农历五月一日开张,势力大,楼堂大,生意兴隆。全店占地1 066平方米,上下两层,楼上容红木大方桌100张,楼下容杂木大方桌70张。内部陈设富丽雅致,四壁多名人字画,岳飞的出师表,郑板桥的兰竹等,均用特制的木雕吊屏装挂壁上。在楼下厢房客座中挂着的穿衣镜两旁有“得山水情,其人多寿;有诗书味,生子必才”的醒目对联,道出了茶社之用心良苦。

新奇芳阁坐落在夫子庙贡院街,凭栏可以近观秦淮河中画船游荡,远眺秦淮十里风光,每届年节,则俯瞰节日盛况或花灯之会。晚上又可欣赏为多赚取茶金而请来的梨花大鼓、京韵大鼓、京戏清唱、相声、杂耍等各种表演。至于美食,上午有各类大面、牛肉包饺、菜包、干丝、酥烧饼等,下午为糖酥烧饼、五仁馒头、各类面食及荤、素干丝等等。每逢年节和旅游旺季,仅卖茶日销售量就达3 000碗,平均每天消耗茶叶达15公斤。各地游人都将在新奇芳阁喝茶或吃风味小吃看作是游夫子庙的一种时髦。

扬州的富春茶社更具特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茶社逐步形成“花、茶、点(心)、菜”和“色、香、味、形”相结合的独有风格。这与它的前身富春花局有着密切关系。首先,花局有一个四季飘香、雅洁清静的环境;其次,可以品茗赏花,清谈抒怀,吟唱对弈。颇能吸引文人墨客来此游赏。于是,1912年,一个具有“花、茶、点、菜”结合特色的富春茶园诞生了。1921年后,经过长期实践,不断改进和提高,实现“色、香、味、形”第二个结合,才真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富春茶。这第二个结合是取龙井茶之“色”,珠兰花之“香”,魁针之“味”。客人坐定,先取预先合窨好的魁针和珠兰,再加魁针和龙井,当着客人面,用滚开之湖水倾人杯中,形同一泓淡淡的碧波,色、香、味、形的特色立即呈现在旅客面前。那时,去扬州游览的旅客无不光顾富春茶社品茗、赏花、吃点心。

1921年前后,富春在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茶客结合后,逐步形成“乡贤祠”、“义冢地”、“土地庙”和“大成殿”几处茶客们自封的品茗处。“乡贤祠”系清朝遗老、地方士绅、书画家、学术名流等品茗处。“义冢地”仅仅是个茶棚,夏天茶客较多,冬天一派疏落景象,有如郊野之荒冢,是穷知识分子孤坐或吟诗作对、观花赏雪景之处。“土地庙”是工商人士品茗洽谈生意的地方。“大成殿”里充满着书卷气,是文教中人读书切磋学问的好地方。

富春茶社与上述4个品茗的地方形成富春品茗景区,即使有的地方房屋设备简陋,但花香茶影,使人不以为陋,反以为雅。加之有制作精美的富春点心供应,使许多游人翩然莅止,流连忘返。

苏州茶馆业之兴盛向为人称道。扬州、吴中人常说:“早晨皮包水(饮茶),晚上水包皮(洗澡)。”可见喝茶泡澡堂也是苏州一带人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苏州的大型茶馆都兼作书场,例如:并不大的玄妙观内,当时就有3家大众化的茶篷以及玉露春、三万昌、雅聚园等几家历史悠久、名闻遐迩的高档茶馆。三万昌茶馆两进三开间门面,前后共有4个堂口,内设书场。

北京茶楼于1900年以后相继出现。京城茶楼都是楼下为买卖商品的店堂,楼上设茶座和菜馆。开业最早的是大栅栏路南之大观楼,次为观音寺胡同之宾宴楼、廊坊头条之第一楼、杨梅竹斜街之青云阁、北门在西河沿而南门通廊坊头条的劝业场、中山公园里的春明馆、来今雨轩等。

大观楼开业时,茶楼上除茶几、中西果品外,还置放着烟榻,显然是接待达官贵人之处。第一楼茶楼较大观楼、宾宴楼规模宏阔,茶楼上游人不绝,门前车马如云,为之塞途。青云阁更胜一筹,室内布置雅洁,且秩序井然,楼上设玉壶春茶座、普珍园西洋菜馆。楼高共3层,游客在茶座可以临窗观山,风景如画,还在楼下设有保龄球,楼上设有台球,名日爱智球房。这里的茶客游人天天满座。

春明馆茶社与北京其他茶社又不同,茶社里除品茗用具外,特设文具和棋类,供长袍马褂的年长文人、书画家等流连其间,啜茗、下棋、吟诗、作画,如夏仁虎、崔麟台、吴锡永等十余人是茶社的常客。 

来今雨轩茶社周围有剔透玲珑之太湖假山、乾隆诗碑和多处牡丹花坛,环境幽美,经常来此游览品茗者,大多是西装革履的大学教授、斯文的学生,也有政府官吏。P.11-13

序言

  旅游史实际上是人类生存、发展、进步的历史。旅游是人类生活由质朴走向高雅的带有经济性质的文化生活。旅游者“就是以走向大自然家园中求新画幅与新印象为其主要意义”的,而大自然家园是活的“博物馆”、“图书馆”、“标本馆”、“活动电影院”和“活动剧场”。旅游业是一种经济活动和文化产业,也是一项科学事业。

中国现代旅游与古代、近代相比,总的来说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提高,诸如创建发扬国光、弘扬名胜、服务行旅为宗旨的中国旅行社机构,组织经营以休闲、度假、游览为主的旅游活动,开发旅游资源,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现代旅行事业。但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前,中国仍然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国民党政府,都是剥削与压迫人民的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对科技文化教育极不重视。现代旅游因而得不到当局的任何经济与精神的支持,因而现代旅游在某种意义上说并不现代。再者,生活在贫穷、落后、闭塞中的大多数中国人,对先进的科学文化、了解甚少,尤其是对发展旅游的认识普遍不足。一些思想较为开放或具有东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人们,则积极参与现代旅游活动,对发展旅游的认识较深刻,并利用他们的知识、地位及影响促进现代旅游事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以下主要旅游形式:

一是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而进行的读书行路,以文载游,学术调查研究的旅行形式。主要以欣赏祖国的自然山水与文物古迹为内容。

二是随着西方科技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西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出现了以游学求知、考察访问、寻找救国真理为内容的旅行形式。尤以学习吸取西方先进科学文化、欣赏游览西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主。

三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恶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扩大,出现了以爱国卫国、反对侵略战争为内容的旅行形式。它以爱国宣传、弘扬民族文化、考察调查,建设开发大西南,欣赏边疆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主。

四是参观游览,度假消暑,朝山进香,庙会赶集等间歇性的旅行形式。它以欣赏定时定点的人文自然景物与宗教景观为主。

根据中国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现代中国旅游史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1912年到1927年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为现代旅游的形成和创建时期。

辛亥革命胜利后,历史由近代步入现代社会。不久,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张勋复辟帝制,各路军阀混战,政局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人们多无心流连山水。但,1923年8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简称上海银行)旅行部宣布正式建立,开始出售南北洋及长江航线轮船客票,经营代理代办出国游学手续。同时,其所属各地旅行分支部也相继设立。并开始组织经营华东各地及日本游览活动。此外,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输入与东西方文化的大融合,旅行业所包含的吃、住、行、购、游、娱等各方面也有了新的建设和发展。从而形成了具有现代社会色彩与内容的新型旅游各业,使中国的旅游开始具有了现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标志着中国现代旅游的正式开始。

第二个时期:从1927年到1937年全面抗战前,为现代旅游的发展时期。

1927年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曾实行一些重要经济建设措施,如铁路国有化,收回了铁路管理权,扩建了一些铁路,修筑了10万公里公路。总的来说,社会政治经济相对稳定,思想文化、旅游业也得到很快的发展。但是,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帝国主义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压迫与垄断,严重地阻碍了民族资本的发展。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武装占领了东北三省,又破坏影响了旅游活动的开展,以及旅游业的经营发展。

这时,上海银行旅行部创办了《旅行杂志》,并将该部及其分部改称“中国旅行社”或“××旅行分社”,同时向交通部申请注册,领取了旅行业执照。随着铁路、公路、航空、国内外交通的发展,中旅社与国际旅行业逐步接轨,海、陆、空国内外旅行业务的开展,使现代旅游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与提升。同时,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各城市的旅游景点、旅游宾馆、酒楼、游乐休闲场所等档次的提高,甚至媲美远东地区。此外,社会各界积极提倡旅游爱国,将旅游业作为一种“生产事业”、“科学事业”来对待。认为它在现代社会经济中有极重要的地位,是平衡国际收入的重要项目,即“无形的出口”。这都说明我国现代旅游已进入一个发展成熟时期。

第三个时期:从1937年到1949年,为现代旅游受挫与恢复时期。

这一时期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7~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旅游受挫阶段。

“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军侵华战争向全国各地推进,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激烈变化。在日军铁蹄所到之处,旅游财产和旅游资源遭到敌军的强占、劫夺及破坏。人民的生命财产尚不能保障,何谈游览娱乐,有之乃是目睹山河沦丧之流亡苦旅。以中旅社而言,在此阶段因撤离关闭,原有单位损失十分之七,财产损失更为惨重。但中旅为配合撤离和疏运,以“服务为经,开发为纬”,于必要之地,增设分支社与招待所,旨在供应食宿、引导旅程,有助于国家民族,成为战时旅行业界的骨干力量和榜样。

第二阶段:1941一1945年抗战胜利,为旅游艰难挣扎阶段。

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后,我国国际通道中断,借道国外的交通被阻,旅游处于停滞状态。沦陷区旅行社或者内迁,或者关门,已不复存在。国统区因其中央党政机关单位的内迁,阔佬们也纷纷涌向内地,使内地原有的旅行业主要是行旅必须的吃、住、行各行业,生意日益兴隆。而中旅总社机关单位的内迁和新设置的一些分支机构,也使内地旅行业得到了一定的扩大和发展。中旅社不仅坚持出版《旅行杂志》,而且还举办了一些游览娱乐活动,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斗志。

第三阶段:1945--1949年,为现代旅游恢复维持阶段。

抗战胜利后,正当旅游各业逐步恢复时,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劫夺,加上国民党又发动了反动的内战,因此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秩序、交通运输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旅游业的恢复和发展,使抗战胜利后的旅游,呈现“恢复旧观,多于发展新业”的现象。由此可见,抗战胜利后,现代旅游实际上仍处于停滞状态。所谓的发展主要是对旅游的价值、地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即旅游的质量有了提高。

本书基本上按照上述思路加以编著。

后记

在编著《中国现代旅游史》的过程中,深感现代旅游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人们对旅游价值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升。它是近代旅游转向当代旅游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东西方旅游相互融合、吸收时期,并为当代旅游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教训。笔者历年来收集了大量这方面的资料,若将这些资源束之高阁,不胜可惜。当笔者病体稍有好转时,为减轻本人负担,即组织年轻教师共同编著。此书旨在抛砖引玉,以待来者,将中国旅游史研究继续下去,为我国旅游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本书共分十一章,概述篇综述中国现代旅游及世界旅游概貌。建设篇和游览篇分专题详述中国现代旅游建设发展的历史。第一章现代旅游业的开创曲,第三章旅游业艰难经营、复兴与展望曲,第四章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轨迹与风采,第五章中国旅行社的经营与业务,由王淑良教授执笔;第二章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曲,第六章旅馆饭店业,由马民华执笔;第七章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第八章现代城市公园及娱乐场所的建设,第十章海外游历,由王金池执笔;第九章国内旅游,第十一章文化名人旅游,由贾鸿雁执笔。同时,贾鸿雁女士还负责本书的通稿工作。

本书编著过程中,得到东大人文学院副院长张天来副教授、旅游学系系主任周武忠教授以及东大出版社陈筱燕女士等的关心和支持,在此深表谢忱。

王淑良于2005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现代旅游史/旅游与景观科学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淑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100339
开本 16开
页数 2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98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旅游管理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592.96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9
168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0:4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