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当代民谚民谣
内容
编辑推荐

民谚民谣犹如语海中的珍珠,艺苑中的瑰宝,它深刻,富逻辑性,但又不乏幽默、机智诙谐,不乏智慧的闪光。本书选收的当代谚谣约1840组,2680条,所涉及的社会内容非常广泛,上至党的方针政策、法纪条文,下至三教九流、饮食服饰,几乎无所不及,无所不有,可供一般人阅览学习,亦可供专业工作者作研究参考之用。

目录

序 李忠清 l

谚谣与时代(自序) 4

编写说明 2l

正文 1—566

试读章节

保平安,找党员

※指在发展农业生产、开拓农村经济中,要保证不发生事故、不出危险,必须有共产党员的指导或帮助。表明新时期农村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八十年代流传于山东省某些农村地区。 ※农民心目中的党员形象也由过去的“党员不党员,只差八分钱”(指交党费),变成了“要致富,找党支部”、“保平安,找党员”。(宁耕谋《贫富高低各不同——谈精神文明建设分层设施》,《半月谈》1989年第3期)  饱了肚子,冻了身子;暖了身子,亏了肚子

※指收入低,温饱无法兼顾。反映部分知识分子待遇偏低、生活窘迫的状况。(按,据报载,八十年代后期,大学毕业生月收入一般在一百元左右,研究生约一百二十元,而每天的生活费很难低于三元,故有此社会民谣。) ※知识分子待遇低已是妇孺皆知。…靠这点工资“饱了肚子,冻了身子;暖了身子,亏了肚子”。(苏祝平、王洪明《大学校园里的暗流:厌学》,《南京日报》1989年4月4日第3版)  报纸不批不知道,报纸一批做广告

※谓报纸的某些批评报道分寸掌握得不好,或片面描写阴暗面,或追求趣味性,客观上使一些觉悟低者进行仿效。 ※这些报道,主观上是反映问题,但在客观上却可以使一些思想觉悟低的人进行仿效。群众中流行的“报纸不批不知道,报纸一批做广告”的说法,还是不无道理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批评报道不应搞,而是要讲究方法,讲究社会效果。(胡向南《社会心理承受力和新闻舆论方式》,《新闻与出版》1990年第2期)  背着背包,别着镰刀,下地弯腰

※“背包”,指下乡时自带的简单行李。“别着镰刀”,自带生产劳动工具。“下地弯腰”,指到田地里参加生产劳动。赞扬干部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流传于五十年代。 ※小雷锋十五岁到县政府当公务员,经常跟张书记下乡。那时的“官员”的形象是:“背着背包,别着镰刀,下地弯腰。”张书记下乡,常常是鞋一脱就下了田,一边扶犁,一边和老乡聊天,分不清谁是官谁是民。(古秦《雷锋向谁学习?》,《新闻出版社》31995年4月15日第2版)  背着书包上学堂,同学见了讨喜糖

※谓孩提时代上学读书时就订了“娃娃亲”(按,“娃娃亲”系部分农村之旧俗)。八十年代流传于浙江等部分农村地区。 ※当前存在的四个突出问题是:(一)普遍恢复和实行了订婚。订婚者占青年男女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背着书包上学堂,同学见了讨喜糖”的娃娃亲,在我省农村程度不同地普遍存在。订小亲总的原因有三:一是传统旧习俗,“订小亲,早定心”;二是经济上的原因;三是男女性别比例不协调。(嵇毓贞《农村婚恋观特点、问题及对策》,《婚姻与家庭》1988年第3期)  北方杨家将,南方沙家浜

※“杨家将”,小说,写北宋杨家将抗击辽夏的故事,借指杨树。杨树为落叶乔木,具有抗干旱、耐瘠薄、速生等优点,北方许多地区大量种植。“沙家浜”,原为现代京剧名,此为“断取”,因“沙”与“杉”谐音,故借称杉树。杉树为常绿乔木,木质轻,有香味,南方许多地区大量种植。意谓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北方多种杨树,南方多种杉树,树种过于单一。 ※“北方杨家将(杨树),南方沙家浜(杉树)”,这是人们对目前我国人工林树种单一状况的称谓。(王漫沦《要念好草木“百家姓”》,《嘹望》1984年第11期)  北京靠中央,广东靠侨乡,山东靠老乡

※谓发展经济搞建设,北京依靠中央的支持,广东省依靠侨乡海外华侨的投资,山东则依靠老乡的支援。指老乡、人情等社会关系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民间有个顺口溜,比较各地方发展经济的“内幕”:“北 靠中央,广东靠侨乡,山东靠老乡”。……关系,老乡,人情,后门……这些词其实说的是一个内容,就是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面子”,它在经济活动中起着一种砝码式的作用,它也成为一种特殊的债务,凝结在人们经济往来的网膜上。(吴锦才《人情经济》,《南京日报》1992年9月16日第8版) P15-16

序言

  荫楠先生这本《当代民谚民谣》即将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了。作为荫楠先生的挚友,我谨向他表示衷心的祝贺。回想这本书的整个编写过程,不能不使我对先生产生一种难以抑制的钦敬之情。

记得是一九八六年夏天,一次闲聊,荫楠谈到当今社会正发生重大变革,民谚民谣也随之大量涌现,他想把这些新的民谚民谣搜集起来,编一本新谣谚集,以期发挥社会的和文学的效用,也为今人及后人的学术研究积累点资料。我听了很是兴奋,自然表示赞同。

荫楠说到做到,自那以后便一头扎到书海中去了。从一九八六年到现在,经历了十数个春夏秋冬。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经常出没于图书馆、资料室”,“一点点地寻寻觅觅,一步步地爬梳前进”,这当中究竟翻阅了多少报刊,读了多少书,做了多少卡片,有过类似经验的人,是可以想象的!难能可贵的是,荫楠在做这项工作时并未图省事,抄近路,只将一条条谚谣收集起来,然后编排一下就算了;他还要对收集来的谚谣作出阐释,为后人的阅读和研究提供方便。这是一条艰难而又坎坷的道路,因为“当代谚谣所涉及的社会内容非常广泛,上至党的方针政策、法纪条文,下至三教九流、饮食服饰,几乎无所不及,无所不有”!要作出较为准确的解释,阐明其来源和衍变等,就得查阅更多的资料,耗费更多的心血。然而,荫楠先生这样做了,用超乎常人的精神和毅力这样做了,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对于编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这是“圣人”做的事情;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抄抄写写的事。如果面对“现实”,考虑“实际利益”,这也许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荫楠则不然。他想到的是“事业”,是“后人”,是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活着,总要尽其所能,为后人留下点有益的东西!”正是“为后人留下点有益的东西”这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先生在治学的道路上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荫楠超乎常人的精神和毅力,不仅表现在工作上,也反映在他战胜病痛上。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体弱多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从头到脚都是病:高血压、冠心病、胆石症、风湿痛……数一数,够得上两位数!盛夏酷暑,在图书馆里,别人抢着占领电风扇下的座位,他却要躲得远远的;当别人穿着背心也流汗的时候,他却长衣、长裤,还要套一件厚厚的夹克;寒冬腊月,在资料室里,他得把自己裹得严严的,禁不住一点冷,受不了一点寒……多病的荫楠是以强者的精神工作的。

对于先生这本书的价值,自有学者和方家作出品评,我不是内行,不敢妄加评论;我只觉得这本书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民谣和谚语,大概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存在了。人们生活在社会之中,对周围发生的各种事情,出现的各种现象,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想法。类似的事情、相同的现象见多了,就会总结,就会概括,并且要用成套的语言说出来:好的,对人类进步有益的,就歌颂它,赞扬它,希望它层出不穷,发扬光大;不好的,丑恶的,对人类进步有害的,就揭露它,批评它,嘲讽它,贬斥它,希望它销声匿迹,寿终正寝!这成套的语言,在理论家那里,是充满哲理的高深文章,在文学家那里,是诱人的故事和生动的形象,在平民百姓那里,最常见的就是歌谣和谚语了。这些歌谣和谚语,虽然不像文人雅士、专家学者说的写的那样全面,那样深刻,那样富有逻辑性,但它却不乏幽默,不乏机智,不乏诙谐,不乏智慧的闪光。它用朴实的、没有什么雕凿痕迹的、有时甚至是粗鄙的语言,然而常常却是真实地、率直地、生动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一种心态,一种情趣,一种希望,一种价值观念。它是时代和社会的脉搏,是时代和社会的晴雨表;它是高高在上的当权者们的“资治通鉴”,是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伦理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们研究和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素材!而荫楠先生历经十数个寒暑,用十几年心血编纂的这本当代民谚民谣,正是这样的素材!这是什么?这就是奉献!这就是甘为人梯。当今我们所缺少的和应当大力提倡的不也正是这种精神么?

荫楠先生为这本书耗费了大量心血,退休以后他便不得不暂时辍笔,以休养为主了。可喜的是,经过几年的调养,他的健康状况已大有好转。我相信,不甘寂寞的他,一定还会以老骥伏枥的精神,继续在无涯的学海中扬帆远航!

李忠清

二00四年五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当代民谚民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荫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618446
开本 32开
页数 5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91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77.2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03
14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3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0:4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