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爱的福音(中世纪基督教人道主义)/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史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中世纪被西方人认为是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道主义状况如何,是本书所要详尽探讨的问题。全书介绍了基督教产生的基础、基督教与希腊文明的传承关系,以翔实的论据证明中世纪基督教人道主义的存在,并以独特的视角将中世纪人道主义定位在爱的福音的层面上。

目录

导论 中世纪基督教没有人道主义?

误区之一:人道主义就是说希腊语/2

误区之二:人道主义起源于文艺复兴/5

误区之三:人道主义就是无神论/7

误区之四:把中世纪的蒙昧与黑暗完全归咎于基督教,从而断定它是反人道主义的/10

第一部分 中世纪基督教人道主义的渊源

第一章 琐罗斯德教——基督教的非犹太教来源/18

一、两条文明之路/19

二、琐罗斯德教史/22

三、锁罗斯德/24

四、琐罗斯德教的基本教义/28

五、琐罗斯德教影响基督教的可能性/42

第二章 犹太教——基督教人道主义的母体/55

一、苦难深重的犹太民族/55

二、犹太教与基督教/74

第三章 希腊化:基督教人道主义产生的文化背景/90

一、希腊化种种/90

二、希腊化是基督教及其人道主义产生的思想背景/99

三、希腊哲学为基督教思想的产生奠定理论基础/105

第二部分 中世纪基督教人道主义崛起

第四章 耶稣和保罗:福音人道主义的奠基者/136

一、耶稣传道、受难、复活/138

二、耶稣创立的福音人道主义/150

三、保罗对福音人道主义的发展/168

四、福音人道主义的几个重要内容/180

第五章 斐洛和柏罗丁哲学:福音人道主义的哲学基础/185

一、基督教走向理论化的必要性/185

二、犹太哲学家斐洛/189

三、新柏拉图主义者柏罗丁/204

第三部分 中世纪福音人道主义的巅峰

第六章 基督教征服罗马帝国/232

一、历史进程:从受迫害到罗马帝国国教/232

二、基督教获得胜利的原因/235

三、基督教的制度化/249

四、对于基督教征服罗马帝国的看法/258

第七章 圣·奥古斯丁——福音人道主义的巅峰/259

一、生平及思想历程/259

二、恶与原罪/262

三、神的三一论/275

四、人的三一论/282

五、奥古斯丁对福音人道主义的贡献/294

第四部分 中世纪福音人道主义的衰落

第八章 奥古斯丁与阿奎那之间 /304

一、新的世界格局/305

二、阿拉伯哲学家与阿拉伯亚里斯多德主义/320

三、亚里斯多德主义与经院哲学的兴起/349

第九章 终结者托马斯·阿奎那/352

一、阿奎那生平、著述及其时代/352

二、人是否需要比哲学更多的东西/358

三、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364

四、关于上帝的本质/370

五、关于人/374

六、终结者托马斯·阿奎那/383

第十章 但丁的完美图解/400

一、三界总揽/402

二、地狱:痛苦和绝望/411

三、净界与天堂:返璞归真沐浴神爱/418

参考文献/429

一、外文部分/429

二、中文部分/431

后记/434

试读章节

博爱

耶稣布道,提出两条诫命,均与爱相关。然而,耶稣对于爱上帝和爱他人,并没有进行更系统的探讨。耶稣的布道风格是口语式的,格言式的。对于人为什么要爱,似乎并没有说出更多的道理和根据。而保罗则不同。保罗从耶稣受难与复活开始,探讨上帝拯救世界的伟业。因而他对于人为什么要爱上帝,为什么要彼此相爱,有一番自己的道理。保罗从耶稣受难入手,以原罪一赎罪为依托,使得基督徒之爱变得更为丰满,更有充分的理由。上帝的自我牺牲展示了上帝对人类、对自己被造之物的爱与慷慨。受上帝无私之爱的感召,人应该首先爱上帝;耶稣无辜受难,为洗清人类的罪孽,被圣父送上祭坛,这等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当然也值得人效法,当然也值得人爱。人对上帝和耶稣的爱是一种圣洁之爱,而且是基督徒之爱的根本。在这一基础上,人当效法上帝与耶稣,爱邻人,爱兄弟,爱敌人。这种爱是当之无愧的博爱,它是上帝所赐,是上帝之爱。用爱对待世间的人和事,就是传播上帝的福音,就是拯救人类之举,拯救人类就是拯救自己。

基督教所提倡的爱是有层次的。关于圣爱我们已经说了不少。基督教从诞生那天起,就一直在培养人的圣爱。对上帝和耶稣的爱是以感恩戴德为基础。是对恩人特别是大恩人之爱。上帝与耶稣对人有再造之恩,此恩可谓大矣,太值得爱了。而且应该用全身心去爱。除了圣爱以外,其余的爱都是人的世俗之爱。它以圣爱为基础。人爱自己最容易,因为人都自爱。这种爱是自私的。人可以爱父母,爱子女,爱兄弟姐妹,这种爱是一切生物的天性,它以天然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爱邻人就比较难了,特别是耶稣意义上的邻人。它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邻里乡亲。如果是一般意义上的邻居,还有点乡情呢。人不亲水亲,水不亲地亲。总有那么点可以爱的理由。耶稣提倡的爱邻人,其实就是爱与你不相干的人。对与你不相干的人要献出爱心。这种爱不是以血缘为前提的爱,不是以乡情为前提的爱,而是以人的仁爱之心和对上帝事业的信念为前提的爱。它需要人的慷慨、仁慈和自我牺牲精神。这一切都要求人付出自己的善与爱。这种付出不是功利的,而是基督徒必须具备的品质。是基督徒之为基督徒的标志,也是基督徒似上帝的标志。但是,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这是基督徒内心受难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克尔凯廓尔指出,对邻人之爱意味着你爱的对象可能根本不具有完美性。这是可以想象的。因为爱具有完美性的人,就是爱非凡的人,而爱非凡的人就是爱优点,那么这种爱依然不是普世性的。而且不仅如此,上帝便陷入尴尬的境地。谁能在上帝面前称非凡,谁能在上帝面前称完美,上帝便不可能爱了吗?然而上帝是至爱的。人们从上帝的爱得到的启示便是,“正是因为邻人不具备任何恋人、朋友、被颂扬者、有教养的人、少有的人和非凡的人所具备的如此高度的完美性,正因为如此,对邻人的爱才具备对恋人、朋友、有教养的人、少有的人和非凡的人的爱所显示出的一切完美性”。因为其他的爱有双重问题:对象与爱。这类爱是由爱的对象决定的。大多因为爱的对象值得爱,可爱。但是对邻人之爱只考虑一点,就是它只有爱。爱邻人只表现为爱,它不是由对象而生,而是由信仰而生,这就是爱,是博爱。最难的恐怕是爱仇敌了。如果说爱邻人或者换句话说爱素不相识的人,还着那么点边际,似乎还不超出人的想像力,那么爱自己的敌人,甚至爱自己的仇敌,那便根本是寻常人不可想象的。然而,如果一个信徒爱上帝,那么他也一定要学上帝的样子爱自己的敌人。如果一个信徒活在耶稣之中,也应该像耶稣那样,为自己的敌人祈祷。我们前面讲过,基督教所理解的受难,是受常人所不能受之难。如果凭白无故地爱他人,甚至爱自己根本不认识的人已经是常人所不能为,爱自己的敌人则更是难以想象。于是博爱本身,特别是爱你的敌人本身,便具备了基督徒受难的条件,就属于基督徒必须为之的事情了。如果人能够像上帝那样施博爱于人世间,那便是基督徒道德的升华。净化灵魂

与耶稣一道受难,特别是经历内心的受难本身就是净化灵魂的过程。耶稣受难,代表着人类有原罪的肉体的死亡,人类从此免去原罪。耶稣的复活代表人类灵性的身体的复活,说得明白些就是灵魂不朽。基督教信仰有现世与来世之分,对于基督徒来讲,不求现世的荣华富贵,只求来世的永生和不朽。这个不朽主要是灵魂的不朽。基督教灵魂不朽思想的根本前提是灵魂和肉体二元论。肉体是邪恶的,充满欲望的。人类始祖亚当就是因为听任肉体欲望的驱使而犯下原罪。原罪—赎罪说为人们留下的最高警戒,便是谨防肉体和欲望的诱惑。而基督教信仰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人们摆脱肉体欲望,从而净化灵魂,使人在灵性的基础上再度复活,成为一个全新的人,一个以净化的灵魂面世的人,一个信徒。而不是一个利益之徒。关爱灵魂,而不是沉溺于尘世的灯红酒绿,是基督教信仰的基本取向。对于基督教来讲,一个真正的人,首先是有信仰的人,有洁净灵魂的人。把信仰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标志,确实是基督教的贡献。上述三点是耶稣、保罗福音人道主义的主要思零。它的核心是信仰,根本是爱,目的是净化灵魂。

           P183-P185

序言

  人类有许多发现,任何人都无法一一细数。这些发现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有的大些,有的小些。然而,若有人问,人类最伟大的发现是什么呢?答案是:人!

忒拜城国王之子俄狄浦斯,是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不过,让人们记住他的,却是一个不伦的名誉,即所谓“恋母情结”。而他真正的伟大之处在于,正是他发现了人。当年,美女头、狮子身的双翼怪物斯芬克斯出现在忒拜城外,她蹲在一座悬岩上,向过路人提出智慧女神教给她的种种难解之谜。倘若路人解不开,就会被怪物撕碎吃掉。她给俄狄浦斯出了一个难题:早晨四只脚走路,当午两只脚走路,晚间三只脚走路。脚最多的时候,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俄狄浦斯坦然回答:这是人呀!在生命的早晨,人是软弱而无助的孩子,他用两脚两手爬行;在生命的当午,他成为壮年,用两脚行走;到了老年,生命迟暮,他需要扶持,因此拄着杖,作为第三只脚。斯芬克斯被俄狄浦斯挫败,羞愧气恼之极,从悬岩上跳下摔死。

斯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人,可以说这个怪物提出的问题是:“人是什么?”人若解不开人之谜,意味着人不知道人是什么。一个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的族类,只能有一个归宿,就是成为纯自然的存在,进入自然的食物链,其命运当然是被怪物所吞食。俄狄浦斯揭开斯芬克斯之谜,意味着他回答了“人是什么”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俄狄浦斯首先发现了人。从回答可以看出,俄狄浦斯发现的人是自然的人,即处于自然序列中的人。

也许神话故事中的俄狄浦斯并没有料到,他到底解开了怎样一个谜!解开斯芬克斯之谜,如同打开了潘多拉怪盒。与人相关的种种问题,都被这个谜释放出来。人类从此踏上了漫长的解谜之路。俄狄浦斯虽然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谜,故事却没有结束,他犯下弑父娶母的不伦之罪,已经坠入罪恶之中。当人认识并且界定自己的自然本性、在自然序列中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时,又坠入新的谜团之中。人之为人,仅仅拥有自然本性是不够的。当你借助女神赐予的智慧认识人的自然本性的时候,宙斯手中的正义释放了新的谜团:人之为人应该有德行,何谓德行?如何获得德行……西摩尼德斯诗云:

有个故事说,德行

住在难攀登的高山,

由纯洁女神们掩护,

凡人眼睛看不见,

除非从心底里流出血汗,

才能攀登上这人性高峰。

有哲人认为,人类从三个不同的方向攀登人性的高峰:人是什么?我是谁?你是谁?第一个问题是希腊人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奥古斯丁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是现代哲学提出的。这三个问题代表了探索人性的不同方向,而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恰恰构成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史的主题。从希腊到中世纪、近代、现代,西方人道主义传统对人的看法,对人性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亦发生不少争论,这便构成了西方人道主义思想斑斓的色彩。从问题的提出到现代,哲人确实“从心底里流出血汗”,艰难地“攀登上这人性的高峰”。人们不仅通过这些问题和争论认识人,理解人,而且塑造人,教化人,使人成之为人。用王太庆先生的话说,就是“把人当人”。因此,人道主义不仅是思想层面的东西,也反映在社会、政治、法律、科学、经济等各个方面,并凝结在各类制度和秩序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西方人道主义是全部西方文明的精髓。尽管humanism一词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但人道主义思想早在荷马时期就萌发了。

孟德斯鸠在评论蒙田的作品时说,“在大多数作品中,我看到了写书的人”;在蒙田的书中,他“看到了思想的人”。我想补充一句,当我们在茫茫书海中梳理西方人道主义思想的线索时,我们从那些思想的哲人那里读懂了人,真正的人。这人凝聚着人类几千年艰难探索的结晶,血与汗的结晶。古希腊诗人萨福说:

有人说世间最好的东西

是骑兵,步兵和舰队。

在我看来最好的是

心中的爱。对,是爱!上帝是爱,信仰上帝是爱,由上帝而生的理性是爱,因此,人性是爱。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确实是人“心中的爱”。人所构想的理想人性是仁爱,是善,因而人性的根本应当是爱。如果说人道主义就是“人之为人之道”,那么这个“道”就是爱。爱即善。西方人道主义塑造人,就是要塑造善的人性,就是要让人认识善、拥有善、行善。罗马人用paideia(教化)和arete(德行,也有译作善行)指称希腊人道主义,着实是非常贴切的概括。

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西方人道主义思想进入中国。一些相关的译作和研究作品以及当时出版的工具书,使国人知道了人道主义这个词。不过从总体看,对于西方人道主义,我们是陌生的。近百年来,几乎没有出现过系统的研究。我们以为,人类不同的种族之间是有文化差异的,但是,涉及人类深层的东西,不同文明之间有相当程度的共识。为了使国人能够更好地了解西方文明,从中汲取人类文明的精华,我们决定共同撰写“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史”。课题组成员来自不同的单位,但共同的责任感,共同的研究课题,把我们组合在一起。我们的想法是:把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发展的脉络,尽可能完整地献给读者。

西方人道主义传统有几千年的历史,与此相关的作品浩如烟海,从中勾勒这一思想的历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课题组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西方人道主义,历时10余年。古人云,十年磨一剑。此剑如何,尚不知晓。如果能让读者从中享受到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我们将不胜欣慰。

邓朴方同志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高举人道主义旗帜,从特定的角度阐发了人道主义理论,对人道主义诸多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对学术界深入研究人道主义思想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鼓励,他尤其关注对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发展史的研究工作,并对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丛书出版之际,我们向朴方同志表示深深的敬意,感佩他为宏扬人道主义思想和推进人道主义研究所做的巨大贡献。

《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史》丛书从创作到出版,还有赖于学界同仁和朋友的支持。在丛书即将出版之际,我们课题组向国际人道主义与伦理学学会(IHEU)和保罗·库兹(Paul Kuzz)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学会和教授长期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感谢我们的老师汪子嵩先生和王太庆先生,感谢我们的朋友朱德生教授、王树人教授、钟少华教授,特别要感谢张祥龙教授。

在丛书出版之际,我们谨向一切关注人道主义研究、热爱人道主义事业的朋友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雷永生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2005年5月4日

后记

自1995年起,笔者开始翻译西方人道主义方面的著作,也阅读了一些有关的作品,如中世纪研究,基督教研究,经院哲学的研究和批判,人道主义研究等方面的著作。原以为这样的阅读量,也算是为本书撰写做了较好的准备。然而,一旦投入写作,才感觉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原来的阅读量和阅读内容是远远不够的。

仅琐罗斯德教一章为例。笔者在撰写前注意到欧美学者,特别是研究东方学的著名学者对琐罗斯德教与基督教关系的讨论。但是当时看到的材料多为间接的引用。寻找这些学者的作品花掉了很多时间。好在现在有互联网,从网上查阅比较方便。不必一家家地跑着查书。从网上查到的著作(指以琐罗斯德教为题的著作)仅有20多本,分布于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等地。在寻到的书中发现了一些重要研究内容,但是,国内找不到书。毕竟琐罗斯德教对于我们还是比较陌生的,而且这个宗教在完成了他的使命以后,已经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相关的研究与世界三大宗教相比,简直如九牛一毛,国内藏书相对较少也在情理之中。笔者只好向国外的同学求教。

华盛顿大学的李晨阳教授不辞辛苦为我找到了一些重要文献,在最短的时间内寄过来。我先生尚新建翻遍了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犄角旮旯,为我找到了琐罗斯德教经典文献,本书相关琐罗斯德教经典,全是我先生辛苦搜索所得。当时北京大学哲学系的靳希平教授,正好在比利时泸汶大学讲学,我曾经委托他为我寻找相关书籍。靳教授在寻找的同时,为了确证琐罗斯德教与基督教是否相关,他与泸汶大学的一些教授反复切磋,而后用电子邮件把意见发给我,这颇花费他不少时间。我知道,他是个惜时如金的人。尽管在这些问题上我们之间有很多分歧,但是,靳教授这种认真负责的治学精神至今依然使我感动不已。如果没有我先生、学界同仁和同学好友的协助,可能琐罗斯德教一章的写作会十分艰难。

本书探讨中世纪基督教人道主义问题,基督教经典文献当然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北京大学哲学系孙永平教授为我提供了一张基督教经典文献光盘,将浩繁的基督教经典文献尽数凝缩在小小光盘中,从使徒时代到20世纪,基督教文献应有尽有。无须跑路,只要坐在电脑前,便可浏览所需文献。这既为我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也免却了跑路之苦。本书所需基督教经典文献,绝大多数来自孙永平教授的光盘。但丁一章的一些材料来自钟少华教授。他为我提供了《神曲》的译者王维克先生的种种材料,令人信服地证明了王维克先生在但丁研究方面的权威性。

关于基督教是否有人道主义的问题,是我和学界同仁讨论最多的问题,也是本书如何立论的基础。当年我在北大读书时,常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说,提出任何思想和论点都是可以的,但是要能够“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是北大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另一个说法。我走入学术界已经多年,岁月的流逝早已荡涤走了年轻时代的锐气。当耳边常常听到“老师”、“师母”之类的称呼时,也不免发出廉颇老矣的感叹。尽管如此,恩师们的教诲依然常常在耳边响起。因此,当我探讨人们心目中最黑暗的时代,并且告诉读者这个时代有它特有的人道主义思想时,便格外谨慎。一些关键性的论点和结论,常常在内心中说服自己、说服我先生以及与我往来的一些学界同仁以后才落笔。

我曾经与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维真学院的许志伟教授长谈,他为我的一些观念提供了许多佐证,并且提醒我注意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修道院学校对于传承文明、保存希腊哲学经典文献的重要作用。这一建议成为我讨论基督教与希腊的关系,基督教对中世纪的贡献的重要依据之一。我也常常在电话上鼓噪我的老同学张祥龙夫妇,他们非常诚恳地就我的一些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在我写作阿奎那一章时,出于某种原因,我不太喜欢这位哲学史上名声显赫的人物。我把这一想法坦率地告诉祥龙,祥龙表示自己也有同感的同时,说了一句话“信仰并不能把人压扁”。这让我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第九章的第6节“终结者阿奎那”和这句话很有些关系。我的忘年之交雷永生教授,是最早肯定我关于中世纪基督教人道主义一些核心立论前提的人。就在我撰写这一卷的时候,他的家庭遭遇了重大变故。尽管如此,他还是承受着痛苦的压力,以及面对亲人病情一筹莫展的无奈,耐心地与我就某些章节认真切磋。现在想来,我当时也表现得非常自私,我始终把雷老师当做一个强者来看,不论学术问题,还是工作中的喜怒哀乐,都一股脑儿地向他撒去。可是我却忘记了强者也有不能承受之轻的时候。真不知道他当时是怎样强忍痛苦和焦虑与我探讨问题。也很难想象他在承受自己痛苦的同时,还有力量为别人担起种种不快。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依然对自己当初不顾他人痛苦的做法感到汗颜,也想诚挚地说一句,真对不起啊。

我与我先生尚新建从相识到今天已经走过了27个寒暑。我们曾经是同学,现在是夫妻,更是朋友、哥儿们。我的每一个研究,都浸透着他的心血。说不清这些研究到底是他的,还是我的,或者说是我们俩的更贴切。可能从我写中世纪基督教人道主义开始,他就没有一天的安宁。我的问题,我的立论,我需要的参考书目,全书的结构,论点,论据以及措词甚至标点符号,都与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需的大部分英文著作,多来自北京大学丰富的藏书,而这些书都是他为我借来的。他对于书有异乎寻常的品味和敏感。有许多书,我既不知道其名,也不知道其价值。每逢这种情况,他都要借来,建议我读,并且告诉我这些书在学术界的评价和反响。他有句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书得读够了,才能写出好书来。”在我写人道主义这两本书时,听的最多的就是他这句话了。写完之后,掩卷长吁一口气,深感此言不虚。

曾经记得几年前有一个妇女节目,讨论是要嫁得好还是要干得好。至少对于我来说,这根本是无法分开的。它是一回事。嫁得好与干得好互为因果。作为读书人,我心目中理想的生活就是毕达哥拉斯式的,即不得不生活在名利场中,对此我别无选择,然而,我可以选择做名利场中的旁观者。这个旁观者具体说来就是必须生活于其中,但是,完全置身于事外。我没有大富大贵,也不是声名显赫,可是,我能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而不是干别人要求我干的事情,更不会为了金钱和利益,去干我讨厌干的事情。我和先生、孩子一家三口这一亩三分地虽然薄些,却有享不尽的天伦之乐,有常人无法得到的闲云野鹤般的悠闲;我还有一个时时处处理解我、默默地维护我、静静地站在身边欣赏我的伴侣,上帝对我不薄了。有夫如斯,我别无所求了。

掩卷之时,也有一个深深的遗憾。我的好友钟少华教授曾经对我说过,他的令尊,我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老先生,一直关注人道主义研究。我也有过登门造访的念头,却又想等定稿后让钟老先生和小钟先生斧正一番。然而没有想到,在本书初稿即将完成之际,我接到钟少华教授寄来的讣告。我带着深深的遗憾参加了钟老先生的告别仪式,我也曾经想象过和钟老先生见面的情景,但是,我无论如何没有料到,初次见到老先生竟然是在八宝山!如果可能,我很想以此书告慰关注我的人道主义研究的钟老先生。也想将此书献给关注、研究人道主义问题的朋友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爱的福音(中世纪基督教人道主义)/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史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雷永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37691
开本 16开
页数 4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85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03
丛书名
印张 2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8
169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6:4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