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莎剧的古典魅影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共收莎士比亚剧作20部,是著名的1623年的第一对开本《莎士比亚戏剧集》的一部分,按体裁分类编排。内容除故事提要外,还包括导读、插图、图所对应的英汉对话,并在附录中对莎士比亚时代的古英语的发展与变化、英语诗歌的韵律作了相应的梳理,以飨读者。

序言

  尽管插图往往被看成是附属于文本的图画或其他视觉形象,实际上,它的作用除了对手稿或印刷品作清晰的说明之外,还具有装饰和美化文本的视觉效果。因此,插图不只在书籍、报刊杂志上,还出现在广告、邮件和各种印刷品中。

从古埃及的《死者书》到中世纪的手抄本,到印刷术发展之后,直到今天,西方的插图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中国,自佛教从大约西汉中期传人中国之后,就开始重视在佛经中手绘和印刷佛像的插图;此后,在戏曲和明清小说中,也十分注意配上插图,同样有相当长的历史。

经过一段时期的冷落之后,如今又兴起一个所谓的“读图时代”。近年来,书籍的插图异常活跃,几乎每部书都要插几幅图画,有些书甚至不管与主题有没有关系,也插上几幅,特别是美女图,仿佛成了烧菜的味精。而真正好的插图书籍却不多。人们呼吁优秀的插图,尤其是配得上经典作品上的经典插图。

吉尔伯特为莎土比亚的剧作所创作的插图,算得上是为经典作品创作经典插图的一个代表。

威廉·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被广泛地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家;在当今的世界上没有哪一个作家的声誉可以与他相比。

莎士比亚的生平,工具书、传记和文学史上都有不少叙述,无需在这里介绍。尽管由于流传下来的资料极少,有些事至今还一直引发研究者争论,连一些作品是不是出自他的笔下,也是争论的范畴之一。但一般的认识是一致的,即相信那些被译成不同语言在全世界咏唱的十四行诗和长诗,和在各国演出的三十七八部剧作的作者确是这位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人士。

像他的诗篇一样,莎士比亚的剧作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财富。

莎士比亚早期的剧作,有一些,如《亨利六世》,虽然不够成熟,算不上很成功,但也已经显示出他悲剧大师的某些气质;尽管《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冲突全都是基于偶然性上,而缺乏性格内在的矛出人物的神态、心理,以下这两个例子可以很传神地说明吉尔伯特的这一特点。

比如,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他自己的奥菲利娅。莎士比亚心中的奥菲利娅,即是主人公哈姆莱特心中的奥菲利娅,是他的最爱:“四万个兄弟的爱合起来,还抵不过我对她的爱”;她“像冰一样坚贞,像雪一样纯洁”。但这只能说是这位丹麦王子对奥菲利娅的美的概括,而不是具体的描述,而且主要的还是她的心灵之美,而不是外貌上的美。据德国诗人海因里希.海涅的设想,奥菲利娅在哈姆莱特眼中,“是一个金黄色头发的美丽的少女”,有一对“明亮的大眼睛”,一张“娇媚的小嘴”,尤其“她那纤细的身段飘飘然在我身旁滑翔着,恰似优美的化身”;“特别在她的语调中有一种魅力,曾经感动过我(哈姆莱特)”。

看得出来,吉尔伯特笔下的奥菲利娅,既是莎士比亚心中的奥菲利娅,又是画家自己心中的奥菲利娅,这是与莎士比亚原作相吻合的。一看这幅作者以纤细的画笔描绘出来的插图,每个读者都没有不为画中的这个少女的美所倾倒。她金色的飘柔的头发,有如她的情感,是那么的深长;她的脸是那样的光洁,鼻子直而细挺,额角宽大而高耸,嘴小小的,显得十分“娇媚”,都符合文艺复兴时期女性的标准美;还有她的眼睛,尽管微微下视,仍不难看出是一对“明亮的大眼睛”,特别是这对眼睛,正凝视手上的花。画家对花的处理十分重要:对花的喜爱,如画中那样,将花扎在发上不但是文艺复兴时代女子的普遍爱好,对奥菲利娅来说,最合乎她爱美的个性特征,谁不记得:奥菲利娅不但爱唱“鲜花红似雨”的歌,她甚至说得出迷迭香是表示记忆的,三色堇是表示思想的,她还怀着深切的情感给她的亲爱的哥哥送好茴香、漏斗花、芸香、紫罗兰等花,并且要他“把您的芸香插戴得别致一些”……  但是这位美丽的少女也像这些美丽的花一样陨落了。这怎么不使读者黯然神伤!而画家在设计奥菲利娅坠水亡故的场景时,更创造出一种令人泫然欲泣的伤感之美。文本与插图两相比照,宛若身临其境。

又比如,三四年前,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即将展出11尊考古发现的克莉奥佩特拉石雕像前,3月25日的英国《泰晤士报》披露,说这些展品会证明,这位古埃及艳后实际上是一个又矮又胖、衣着寒酸、满口烂牙的丑女人。

这种报道颇有点弄噱头的味道。克莉奥佩特拉的一生固然有许多不光彩的地方,如与兄弟争权,诱引凯撒来攻击政敌;凯撒被刺后,又利用凯撒的同僚安东尼来实现她追求权力的目的,等等。但外貌的美与心灵的美有时候不一定是统一的。何况她对安东尼的爱也不能说是完全不真诚的。

且不说一二千年之后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的名句“如果克莉奥佩特拉的鼻子生得短一些,那么整个大地的面貌都会改观”。从当时留存下来的钱币上的铸像来看,克莉奥佩特拉前额宽阔,下颔坚毅,鼻梁高挺,眼睛如秋水一般的明亮,连嘴唇也长得十分的动情。古罗马史学家普卢塔克甚至说,她是连说话的声音都异常的动听,有如“多弦的乐器”那么的婉转悦耳,并声称“她的魅力已经渗透到男人的心灵深处”。

无疑,是克莉奥佩特拉的“魅力渗透到男人的心灵深处”,才使有些人认为她是一个“丑女人”,并设法搜寻这方面的证据。

吉尔伯特的这幅表现安东尼来到他情妇前的画竭力尊重历史事实。他笔下的克莉奥佩特拉,容貌端丽,衣冠整齐。这是因为,女王生前选定以“一种药性柔和的毒药”来自杀,可使容貌依然如故。而且死前在温热的香汤中洗净了身体,脸上涂上甘松香,显得甜美娇柔,又敷上白色的锑粉,口唇涂得像红红的玫瑰;再穿上当年在加冕典礼上穿过的那件雪白的长裙,并戴好首饰,显得光彩照人。她要让人们惊叹,她不仅在失败之时仍旧保持尊严和勇气,死时也能保持平静和形体的美。想到这里,读者不由会回忆起莎士比亚赋予她的最后的台词:“像香膏一样甜蜜,像微风一样温柔——啊,安东尼……我还有什么留恋呢……”

书中所据的中译文为朱生豪所译。像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在中国,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已经形成一种称为“莎学”的学科。莎士比亚剧作的译本很多,其中最早、译得最多的是朱生豪的译本。在朱生豪于1944年译出31部莎士比亚剧作之前,还没有人如此系统地把它介绍给中国读者。

1912年出生于浙江嘉兴的朱生豪,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入杭州之江大学攻读中国文学兼修英文,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深得师长赏识,被认为是该校数十年所未见者。1933年朱生豪大学毕业,即被上海世界书局聘为英文部编辑。有感于日本人讥笑中国没有莎士比亚译本,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他决心立即翻译莎剧。期间虽因中日战争,多部译稿毁于战火,但朱生豪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仍旧矢志不移,最终完成了大部分的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最终因终年积劳成疾,于1944年病逝。朱生豪的译作,虽没有按照莎士比亚原文的诗体译出,但其优雅的文字,为读者和专家所称道,公认基本符合信、达、雅的要求,多年来都是莎士比亚剧作的影响最大的中译本。近年来,他的译本,经专家重校,对个别1930年代的用词作了某些校正,使其更为精美、可信。

本书共收莎士比亚剧作20部,是著名的1623年的第一对开本《莎士比亚戏剧集》的一部分,按体裁分类编排。内容除故事提要外,还包括导读、插图、图所对应的英汉对话,并在附录中对莎士比亚时代的古英语的发展与变化、英语诗歌的韵律作了相应的梳理,以飨读者。至于本书的编写,由于编者水平的限制,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尚希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4年10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莎剧的古典魅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莎士比亚
译者
编者
绘者 (英)吉尔伯特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539802
开本 24开
页数 3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38.5
丛书名
印张 15.17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5
16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5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