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丁玲与周扬的恩怨
内容
编辑推荐

丁玲当红军,奔赴前线,一路写作不辍;周扬读了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流过眼泪;毛泽东书写《临江仙》词赠丁玲;宗教和政治权力结合就一定是祸害;周扬借反右派之势,先把丁玲打成大右派;在打倒丁玲的同时打倒了冯雪峰;丁玲晚年陷入怪圈之谜;丁玲与毛泽东关系始末……

内容推荐

中国自“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发展历程,宗派的形成及其对革命文学事业乃至于整个革命事业的消极作用,或日负面影响,最初表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左联时期”其实,在“左联”成立以前,就已经有了宗派。那时候,刨造社,后来还有太阳社,他们联合在一起,围攻鲁迅先生,就是宗派主义作祟的最初表现,也就是所谓滥觞。

目录

一 经历各异,殊途同归/1

二 “左联”初期的战友情谊/11

三 延安岁月互相支持/25

1.丁玲早于周扬到达陕北并筹建中国文艺协会/25

2.丁玲当红军,奔赴前线,一路写作不辍/28

3.毛泽东书写《临江仙》词赠丁玲,丁玲编写《红军长征记》/31

4.丁玲组建并率领“西北战地服务团”,奔赴抗日前线/33

5.周扬寄希望于丁玲等创办的《战地》/37

6.“鲁艺”院长周扬大力支持丁玲主编《解放日报》文艺栏/41

7.周扬读了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流过眼泪”,并把它置于《解放区短编小说选》首位/42

8.周扬的沉默,未尝不是对丁玲的支持/47

四 丁玲和周扬在解放战争中/50

1.周扬很关心并安排丁玲的工作/50

2.周扬为何怨怼丁玲/51

3.周扬坚决挽留丁玲同他一道工作/55

4.莫斯科的掌声和中国作协机关的议论/59

五 怎么打出一个“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63

1.宗派和权力结合就一定是祸害/64

2.“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是怎样打出来的/67

六 丁玲的申辩/84

七 张际春为组长的调查小组/9l

1.调查小组的成立/91

2.调查小组的结论及其改写/92

3.周扬向丁玲表示歉意/93

4.丁玲同儿子谈自己的所谓问题和与周扬的关系/94

八 周扬借反右派斗争之势……/102

1.先把丁玲打成大右派/102

2.在打倒丁玲的同时打倒冯雪峰/104

3.“横扫一切牛鬼蛇神”,首当其冲的是所谓“丁玲的人”/111

九 以张际春为组长,专门复查丁玲的历史/145

1.专门小组的成立和新《结论》没有得到中央批复/145

2.周扬不再同意已经上报中央的关于丁玲历史的新《结论》/146

3.反右派斗争补课,李之琏和黎辛等遭殃/149

十 《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和《文艺报》的“再批判”专栏/157

1.如此这般的“大辩论”/157

2.提前说说周扬后来对《大辩论》的态度/164

3.“再批判”规模的宏大和持久/165

十一 丁玲主动去北大荒劳动改造,中宣部开具的“介绍信”/170

1.1958年的春节和清明/170

2.中宣部给丁玲开具的“介绍信”/175

3.“文革”前,周扬也关心过在汤原农场的丁玲/179

十二 周扬笑谈历史功过和丁玲的反驳/188

1.《周扬笑谈历史功过》/189

2.丁玲的反驳/192

3.周扬与丁玲,是谁堵塞了交谈的通道/195

4.周扬领导中国作协复查办公室所作的《关于丁玲同志右派问题的复查结论》/200

5.周扬拒绝中央组织部关于恢复丁玲党组织生活的建议/204

十三 中共中央批准发出《关于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207

1.《通知》及其发出前后/207

2.周扬怎样对待《通知》/211

3.周扬把延安“抢救”运动中关于丁玲的材料留给后人,意欲何为/21 5

十四 历史结论问题给丁玲造成的痛苦和党给她的最大幸福——谈丁玲《党给了我新的生命》/217

后记——驳所谓的周扬执行“阳谋”论/226

附录

丁玲同志生平/231

周扬同志生平/235

一、拨乱反正的历史结论必须坚持——中国丁玲研究会针对《百年潮》杂志发表《丁玲历史问题结论的一波三折》一文召开的专题座谈会纪要(涂绍钧整理)/239

二、丁玲晚年陷入怪圈之谜/张永泉——《丁玲历史问题结论的一波三折》辨析/272

三、丁玲与毛泽东关系始末/294

四、丁玲生平大事记/339

试读章节

丁玲比周扬大三岁,生于1904年10月12日;周扬生于1907年11月7日,这是温济泽根据周扬的家谱订正的。丁玲是湖南省临澧县人,周扬是湖南省益阳县人。临澧和益阳都在湖南省的西北部,丁玲和周扬甚至可以称作“小老乡”。尽管如此,假设她和他都是贫苦的农家子女,很可能老死不相往来,其命运大抵会是这样:前者—辈子围着锅台转,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妇,传宗接代的产婆,足不出户是她的生活常规,根本不可能领受伟大的“五·四”运动的战斗洗礼,从而成为新时代的新女性;后者嘛,背向青天面朝黄土,终年劳碌而难得温饱,哪有机会跑到长沙和上海等地上学读书,甚至闯荡到日本国去寻找已经到了那里的入党介绍人,以求恢复自己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组织关系。

破落的地主阶级家庭,有如鼓倒架不倒,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出身于这种家庭的丁玲和周扬,都能够从小就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自由阅读的方便,为他们尔后闯荡世界,参加革命,举步文坛,创造了起码的条件。进入青年阶段之始,丁玲靠着寡母当小学教员的薪水,供她上了长沙市的周南女子中学——这是一所私立的中等学校,学费比较贵;周扬则靠岳丈家的帮助,到长沙读中学的时候,竟由发妻吴女士“陪读”。在婚姻大事上,周扬比丁玲幸运得多。丁玲刚刚呱呱坠地,外祖母、住在常德县城的余太守夫人便包办了她的婚姻,把她许给了她的表哥当媳妇。

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乳名小菡,“丁玲”是她1922年进入上海平民女校之后,在废姓改名的思潮中自己取的姓名,第一次对外使用是1925年春末,她在北京找不到职业,写信向鲁迅先生求助。鲁迅先生收读此信时,正好有一个名叫荆有麟的人在他身边,此人是京报副刊《民众文艺周刊》的编辑,他认为从丁玲此信的笔迹看,是沈从文写的。鲁迅先生生气了,认为男人冒用女人的名字给他写信,便决定不予理睬。到了1927年,丁玲发表小说处女作《梦珂》的时候,用的就是“丁玲”署名,从此,丁玲便成了她终生的姓名,很多人都不知道或不大在意她的原名。

周扬原名周运宜,字起应。他的名字似乎不像“丁玲”那样有故事。

丁玲在长沙周南女子中学读书的时候,由于校方无理解聘进步教员陈启民(湖南第一师范毕业,新民学会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之一)等,和一些同学以退学表示抗议,于1921年暑假过后转校到岳云中学。岳云中学男女学生兼收,这在湖南当时的教育界是一个创举。1921年寒假,丁玲回到母亲任教的常德县城,邂逅了在“五·四”运动中引导她的头面人物、桃源女子师范学校学生自治会主席王剑虹。王剑虹是从上海来常德走亲戚的。她约丁玲去上海,说陈独秀和李达等著名共产党人要创办平民女校,半工半读,将来可以从事革命工作和妇女运动。而王剑虹认识李达的夫人王会悟女士。王会悟可不简单咧,中国共产党开成立大会的时候,她参与了会务工作,当特务发现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开成立大会,便捣乱破坏,是王会悟女士跑到嘉兴南湖,租了一条大船,让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大会得以顺利进行。王剑虹和王会悟已经成了好朋友,还在上海《妇女之声》杂志上发表了文章。丁玲听了,怦然心动,跃跃欲试,不在乎即将到手的岳云中学的毕业文凭。

母亲蒋慕唐先生,原名余曼贞,是余太守最小的女儿,备受宠爱,从小便享有读书识字、写诗填词和自由阅读的权利。曾经随母亲和兄姊到父亲在云南楚雄、普洱等地的任所长住过,见多识广。女儿丁玲不足四周岁的时候,即1908年的春天,丁玲的父亲、余曼贞的夫君蒋保黔只有32岁就早逝了!同年秋天,遗腹的胎儿出生,竟是个儿子!余曼贞为撑起蒋家的门户,干脆改姓夫君的姓,名胜眉,字慕唐,表明她决心胜过须眉男子,羡慕唐朝妇女能同男子一样干大事情。她给儿子起名大,给女儿改名为伟。儿女都是蒋家的宗字辈,平常就把宗字省掉,一女一儿,伟而大之。1918年,儿子蒋大因感冒引发肺炎,她工作太忙,误了儿子的治疗,结果撒手人寰。蒋慕唐半生当中遭受了丧夫丧子两大打击,几乎垮了下去。只因为还有个女儿,她才挺了过来。儿子夭殇的时候,她的一个瞎眼姐姐,赶来痛哭道:“要是冰之死了还好一点,怎么会是大死了呢!?”那时候,丁玲正站在这位瞎子姨妈面前,哭得泪人一个,蒋慕唐先生忙把女儿揽入怀里,哭喊着:“怎么能死呢!也是我身上的一块肉咧……”

丁玲早就想解除同表哥的婚约。外祖母余太守夫人虽然过世十多年了,但她老人家的包办婚姻仍旧是有效的。丁玲之所以产生解除婚约的念头,主要是因为三舅父——未来的公公,已经由维新派头面人物变成了劣绅、恶霸,他在外面的作为,丁玲知道得不很多,但她从小寄居在他家,看见他虐待丫环的丑行,有一次竞把丫环们关在屋里,命令她们只穿一条小裤衩,任由他鞭打,最后,竞把丫环轰到堂屋里过夜!丫环们冻得发抖。小小年纪的丁玲,只得冒着风险给丫环们送衣服。更有甚者,他还强奸过丫环。一个丫环被他弄得怀孕了,他竟把人家轰走了事!而她未来的婆婆——三舅妈,则是个王熙凤式的恶婆娘。小时候,住在他们家,这位三舅妈经常指桑骂槐,借骂猫狗以骂人,发泄她对丁玲母女的不满。

趁着去上海上学的机会,一定要解除同表哥的婚约!丁玲约表哥一起去向三舅父三舅母说,以为这样容易达到目的。不料,表哥忸忸怩怩,一声不吭,使丁玲认为他不像个男子汉,更加坚定了她解除婚约的决心。P1-4

后记

修改《丁玲和周扬的恩怨》出稿之前,偶然从一家杂志上看到一篇不算太长也不算很短、,不算太大也不算很小的醒目文章,其主旨是想方设法说明:周扬同志1957年6月6日在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扩大会的讲话,说“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的“结论站不住脚”,并向‘丁一玲表示歉意是一个“阴谋”,是忠实地,雷厉风行地执行毛泽东关于反右派斗争的指示。

什么叫“阴谋”?很多人都知道:这是毛泽东同志针对有人认为反行派斗一争是阴谋的一个回答:不是阴谋是阳谋。也就是先号召人们帮助共产党整风,整掉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这三种坏作风,叫人们大鸣大放,然后择其所言将其划为右派分子。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中,我记得在听录音的时候,没有听到划分右派与非右派的六条标准,到《人民日报》发表这个讲话的时候,猛然发现了它!我怀疑自己听录音报告的时候,思想不集中,漏掉了这个极为重要的内容。然而,很多同学都有我这种反应。于是,我们悄悄地议论过:如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了这六条标准,那么,很多鸣放的人在畅所欲言之前一定会掂量掂量的,而不至于无所顾忌。“阳谋”到底是不是“阳谋”,真成了一个恼人的大难题。

周扬1957年6月6日关于“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的‘结论站不住脚”的讲话,是不是“阳谋”?丁玲在他和作协党组两位副书记即邵荃麟和刘白羽相继讲话,并承认关于“反党集团”的事实没有经过核对就向中央报告是不对的之后,所提的三个问题,同“右派向党进攻”风马牛不相及,怎么能说是中了周扬所执行的“阳谋”?非要这么生拉硬扯,那么请问:此前,以张际春为组长的调查小组的成立及其调查研究,是否也是在执行“阴谋”呢?要知道,这个调查小组成立的时候,在它进行调查研究,终于否定了“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的存在的时候,根本没有“大鸣大放”、“帮助党整风”这么一回事。那时候,党和政府的工作都是在正常进行的。这个调查小组的成员,还有人健在,他们会接受自己也参与了“阳谋”的实施这个说法吗?在拨乱反正时期,他们都为此事写了不少回忆文字,早已公诸人间,其中有无同“阳谋”有干系的内容?没读过他们这些回忆文字者,可以读读;读后忘了的,可以复习复习,以解答他们是否参与了“阳谋”的问题。

6月6日之后的第50天,即1957年7月25日,作协党组扩大会复会,周扬首先讲话,他似乎忘了他在6月6日的讲话,而且忘得干干净净。他说:“现在我以两种身份参加,一、前年会议的直接主持者;二、代表中宣部”,“对于前年对丁、陈的斗争,包括党组扩大会给中央的报告和向全国传达,我认为基本上都是正确的”,从而把丁玲打成大右派。这哪里是在执行“阳谋”!明明是在借反右派斗争之势,把自己心目中的对手置于死地!事实证明,全国99%以上的右派都是错划的,划丁玲为有派更是错误的,因为她根本没有“向党进攻”,她在6月6日党组扩大会上所提的三条意见,天经地义。不但如此,当《文汇报》记者采访她,要求她谈淡“丁、陈反党集团”事,她是以“无可奉告”打发的。何来什么“向党进攻”,连影子都没有!打她为右派的人,不是捕风捉影,而是无中生有,栽赃陷害。他整丁玲,不是贯彻执行“阳谋”,而是借反右派斗争之势,以达到一箭数雕的目的:翦除异己,对威望高于他者斩草除根;掩盖整“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的错误,从而变错误为一贯正确;通过把“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变成“丁玲、冯雪峰、陈企霞右派反党集团”,掩盖他曾经攻击过鲁迅的历史错误。他强加给丁玲的种种罪名和极大苦难,尤其是他在开除丁玲党籍之际所说的“以后,不会有人称你为同志了,你该怎么想”,更不是执行“阴谋”的结果,而是他自己的人性和本能的一部分淋漓尽致的发挥和张扬。

对于丁玲冤案,毛泽东同志有过错,当然应当承担责任。但是,决不能把别人该负的责任也推给他。毛主席的过错,我以为主要是他违背了自,三为全党立下的规矩:凡事都必须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丁玲问题上,他把这个规矩忘得一干二净,最有条件进行调查研究而不作起码的调查。周扬的责任则是利用毛泽东的这个错误,往死里整治丁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他用执行“阳谋”为他辩护,效果是会适得其反的。

丁玲冤案的平反昭雪,是在毛泽东逝世两年多之后开始进行的。这时候,毛泽东再也不能特别关心和培养周扬,《临终嘱咐》之类的文字也没有落在周扬手里。而丁玲冤案的平反昭雪,竟耗时长达6年!在这6年当中,周扬的表演,书中已经述及,不必重复。至于周扬为什么会如此这般地阻挠,我觉得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中国丁玲研究会副会长张永泉同志的文章——《丁玲晚年陷入怪圈之谜——<丁玲历史问题结论的一波三折)辨析》,很出色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我衷心感谢他允许我将他的这篇大作附录在这本拙著之中!

2005年5月2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丁玲与周扬的恩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桂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6045056
开本 16开
页数 3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1
16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1: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