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临证指南医案/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记录我国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临床经验的《临证指南医案》一书,是一部影响很大的名医医案专著。《临证指南医案》搜罗宏富,征引广博,按语精当,实用性强,不仅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叶天士在温热时证、各科杂病方面的诊疗经验,而且充分反映了叶天士融会古今、独创新说的学术特点,对中医温热病学、内科病学、妇产科学等临床医学的发展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临证指南医案》是中医工作者进行教学、研究,特别是从事临床诊疗必读的中医古籍之一。以简体通行本的形式重新整理出版《临证指南医案》一书,对于进一步学习、掌握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继承、发扬历代先贤的学术思想,开发新一代中医治疗技术和药品,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都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容推荐

《临证指南医案》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中医医案专著,其原撰者为清代名医叶天士,后由其门人华岫云等辑录整理而成。

该书共十卷。卷一至卷八以内科杂病医案为主,兼收外科及五官科医案,卷九和卷十分别为妇科医案和儿科医案。全书序列八十九门,述证八十六种,每门以病证为标目,序列其经治医案,言简意赅,切中肯綮,于学术多有所体悟,于后学启迪甚多。每门之末附有论述该门证治大要的附论一篇,系由叶氏门人分别执笔撰写而成。

《临证指南医案》充分反映了叶天士辨证精细、立法妥帖、处方中肯、用药灵活的学术特点,书中治案大多切于临床实用,其中有关温热病医案的载述甚至成为后世医家编写温病专著的蓝本。

本次整理以清乾隆三十三年卫生堂刻本为底本,对全书重新点校,书前增加导读,书末附有病证名索引、方剂索引,使之更适合现代中医临床工作者阅读使用。

目录

卷一

 中风

 肝风

 眩晕

 头风

 虚劳

卷二

 咳嗽

 吐血

 失音

 肺痿

卷三

 遗精

 淋浊

 阳痿

 汗

 脱

 脾胃

 木乘土

 肿胀

卷四

 积聚

 痞

 噎膈反胃

 噫嗳

 呕吐

 吐蛔

 不食

 肠痹

 便闭

 肺痹

 胸痹

 哮

 喘

 呃

 疸

卷五

 风

 寒

 风温

 温热

 暑

 湿

 燥

 疫

 癍痧疹瘰

 痰

 痰饮

卷六

 郁

 肝火

 不寐

 嘈

 三消

 脾瘅

 疟

 泄泻

卷七

 痢

 便血

 脱肛

 痿

 痹

 痉厥

 惊

 癫痫

卷八

 衄

 疝

 头痛

 心痛

 胃脘痛

 胁痛

 腹痛

 肩臂背痛

 腰腿足痛

 诸痛

 且

 目

 鼻

 牙

 咽喉

 疮疡

卷九

 调经

 淋带

 崩漏

 胎前

 产后

 瘢瘕

 热入血室

卷十

 幼科要略

 痧疹

 痘

 疳

 吐泻

 痫痉厥

 虫

 集方

病证名索引

方剂索引

试读章节

中  风

钱偏枯在左,血虚不萦筋骨,内风袭络,脉左缓大。肝。肾虚,内风动。

制首乌四两,烘,枸杞子去蒂,二两,归身二两,用独枝者,去梢,怀牛膝二两,蒸,明天麻二两,面煨,三角胡麻二两,打碎,水洗十次,烘,黄甘菊三两,水煎汁,川石斛四两,水煎汁,小黑豆皮四两,煎汁。

用三汁膏加蜜丸极细,早服四钱,滚水送。

陈四七肝血肾液内枯,阳扰风旋乘窍。大忌风药寒凉。

炒杞子、桂圆肉、炒菊花、炙黑甘草、黄芪去心、牡蛎。

金失血有年,阴气久伤,复遭忧悲悒郁,阳夹内风大冒,血舍自空,气乘于左,口喁肢麻,舌喑无声,足痿不耐行走。明明肝肾虚馁,阴气不主上承。重培其下,冀得风熄,议以河间法。

熟地四两,牛膝一两半,萸肉二两,远志一两半,炒黑,杞子二两,菊花二两,炒,五味一两半,川斛二两四钱,茯神二两,淡苁蓉干一两二钱。

加蜜丸服四钱。

沈四九脉细而数,细为脏阴之亏,数为营液之耗。上年夏秋病伤,更因冬暖失藏,入春地气升,肝木风动,遂令右肢偏痿,舌本络强,言謇,都因根蒂有亏之症。庸俗泄气降痰,发散攻风,再劫真阴,渐渐神愦如寐。倘加昏厥,将何疗治?议用仲景复脉法。液虚风动。

复脉汤去姜、桂。

又操持经营,神耗精损,遂令阴不上朝,内风动跃,为痱中之象。治痰攻劫温补,阴愈损伤,枯槁日甚,幸以育阴熄风小安。今夏热益加发泄,真气更虚。日饵生津益气勿怠,大暑不加变动,再商调理。固本丸去熟地,加北味。

天冬、生地、人参、麦冬、五味。

金六九初起神呆遗溺,老人厥中显然,数月来夜不得寐,是阳气不交于阴。勿谓痰火,专以攻消,乃下虚不纳。议与潜阳。

龟腹甲心、熟地炭、干苁蓉、天冬、生虎胫骨、怀牛膝、炒杞子、黄柏。

卢嗔怒动阳,恰值春木司升,厥阴内风乘阳明脉络之虚,上凌咽喉,环绕耳后清空之地,升腾太过,脂液无以营养四末,而指节为之麻木。是皆痱中根萌,所谓下虚上实,多致巅顶之疾。夫情志变蒸之热,阅方书无芩连苦降、羌防辛散之理。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也。阳升热蒸液亏。

鲜生地、元参心、桑叶、丹皮、羚羊角、连翘心。

又生地、阿胶、牡蛎、川斛、知母。

汪五三左肢麻木,膝盖中牵纵,忽如针刺。中年后精血内虚,虚风自动,乃阴中之阳损伤。阴中阳虚。

淡苁蓉干二两,枸杞三两,归身二两,生虎骨二两,沙苑二两,巴戟天二两,明天麻二两,桑寄生四两。

精羊肉胶、阿胶丸,早服四钱,交冬加减,用人参丸服。

P1-2

序言

中医药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是科学与人文融合得比较好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只要遵循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只要把中医理论知识的深厚积淀与临床经验的活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

近百余年西学东渐,再加上当今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作用,使得一些中医师诊治疾病,常以西药打头阵,中药作陪衬,不论病情是否需要,一概是中药加西药。更有甚者不切脉、不辨证,凡遇炎症均以解毒消炎处理,如此失去了中医理论对诊疗实践的指导,则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临床人才。对此,中医学界许多有识之士颇感忧虑而痛心疾首。中医中药人才的培养,从国家社会的需求出发,应该在多种模式多个层面展开。当务之急是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要倡导求真求异,学术民主的学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了培育名医的研修项目,首先是参师襄诊,拜名师制订好读书计划,因人因材施教,务求实效。论其共性则需重视“悟性”的提高,医理与易理相通,重视易经相关理论的学习;还有文献学、逻辑学,生命科学原理与生物信息学等知识的学习运用。“悟性”主要体现在联系临床,提高思想思考思辩的能力,破解疑难病例获取疗效。再者是熟读一本临证案头书,研修项目精选的书目可以任选,作为读经典医籍研修晋阶保底的基本功。第二是诊疗环境,我建议城市与乡村、医院与诊所、病房与门诊可以兼顾,总以多临证多研讨为主。若参师三五位以上,年诊千例以上,必有上乘学问。第三是求真务实,“读经典做临床”关键在“做”字上苦下功夫,敢于置疑而后验证、诠释进而创新,诠证创新自然寓于继承之中。

中医治学当溯本求源,古为今用,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归宿,认真继承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诊疗经验,做到中医不能丢,进而才是中医现代化的实施。厚积薄发、厚今薄古为治学常理。所谓勤求古训、融汇新知,即是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以显著的疗效、诠释、求证前贤的理论,寓继承之中求创新发展,从理论层面阐发古人前贤之未备,以推进中医学科的进步。

综观古往今来贤哲名医均是熟谙经典,勤于临证,发遑古义,创立新说者。通常所言的“学术思想”应是高层次的成就,是锲而不舍长期坚持“读经典做临床”在取得若干鲜活的诊疗经验的基础上,应足学术闪光点凝聚提炼出的精华。笔者以弘扬巾医学学科的学术思想为己任而决不敢言自己有什么学术思想,因为学术思想一定要具备有创新思维与创新成果,当然是在继承为基础上的创新;学术思想必有理论内涵指导临床实践,能以提高防治水平;再者学术思想不应是一病一证一法一方的诊治经验与心得体会。如金元大家刘完素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自述“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于刻苦钻研运气学说之后,倡“六气皆从火化”,阐发火热病证脉治,创立脏腑六气病机、玄府气液理论。其学术思想至今仍能指导温热、瘟疫的防治。非典型传染性肺炎(SARS)流行时,运用玄府气液理论分析证候病机,确立治则治法,遣药组方获取疗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福群众。毋庸置疑刘完素是“读经典做临床”的楷模,而学习历史,凡成中医大家名师者基本如此,即使当今名医具有卓越学术思想者,亦无例外,因为经典医籍所提供的科学原理至今仍是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准则,至今仍葆其青春,因此“读经典做临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值得指出,培养临床中坚骨干人才,造就学科领军人物是当务之急。在需要强化“读经典做临床”的同时,以唯物主义史观学习易经易道易图,与文、史、哲,逻辑学交叉渗透融合,提高“悟性”指导诊疗工作。面对新世纪东学西渐是另一股潮流,国外学者研究老聃、孔丘、朱熹、沈括之学,以应对技术高速发展与理论相对滞后的矛盾日趋突出的现状。譬如老聃是中国宇宙论的开拓者,惠施则注重宇宙中一般事物的观察。他解释宇宙为总包一切之“大一”与极微无内之“小一”构成,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大一寓有小一,小一中又涵有大一,两者相兼容而为用。如此见解不仅对中医学术研究具有指导作用,对宏观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的链接,纳入到系统复杂科学的领域至关重要。近日有学者撰文讨论自我感受的主观症状对医学的贡献和医师参照的意义;有学者从分子水平寻求直接调节整体功能的物质,而突破靶细胞的发病机制;有医生运用助阳化气,通利小便的方药能同时改善胃肠症状治疗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炎,还有医生使用中成约治疗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运用非线性方法,优化观察指标,不把增生前列腺的直径作为惟一的“金”指标,用综合量表评价疗效而获得认许,这就是中医的思维,要坚定地走中国人自己的路。

人民卫生出版社为了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的培育名医的研修项目,先从研修项目中精选20种古典医籍予以出版,余下50余种陆续刊行,为我们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只要我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就会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进、学有所成。治经典之学要落脚临床,实实在在去“做”,切忌坐而论道,应端正学风,尊重参师,教学相长,使自己成为中医界骨干人才。名医不是自封的,需要同行认可,而社会认可更为重要。让我们互相勉励,为中国中医名医战略实施取得实效多做有益的工作。

王永光

2005年7月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临证指南医案/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清)叶天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7076159
开本 32开
页数 5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6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图书小类
重量 0.5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249.49
丛书名
印张 18.62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03
140
21
整理 苏礼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8:3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