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多学科艺术教育”模式滥觞于美国,流布于各校,使中小学美育实践活动迈上了新的台阶。这种模式通过综合利用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等四个学科的互动互补关系,试图将艺术教育建构成一门交叉性的人文学科,以便提高艺术教育的多重效应与美国国民的人文素质。为使国内读者全面地理解和创造性地挪用这一模式,本书将从第一手资料切入,透国简明扼要的描述和典型的案例分析,彰显其生成发展的历史语境与方法特征。
图书 | 美国艺术教育新台阶/美学设计艺术教育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20世纪80年代,“多学科艺术教育”模式滥觞于美国,流布于各校,使中小学美育实践活动迈上了新的台阶。这种模式通过综合利用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等四个学科的互动互补关系,试图将艺术教育建构成一门交叉性的人文学科,以便提高艺术教育的多重效应与美国国民的人文素质。为使国内读者全面地理解和创造性地挪用这一模式,本书将从第一手资料切入,透国简明扼要的描述和典型的案例分析,彰显其生成发展的历史语境与方法特征。 目录 绪论 美国多学科艺术教育模式概观 一 称谓与起源 二 逻辑依据 三 互补性学科群 四 学科建构及其基本特征 第一章 多学科艺术教育的意义与方法 一 《走向文明》的现实语境 1 导致艺术偏见的历史原因 2 破除艺术偏见的桎梏 二 学科群的综合式会通方法 1 艺术创作的实践功能 2 艺术史的认知作用 3 艺术批评的反思效应 4 美学的哲理化导向 5 放射论与会通关系 三 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构想 1 第一阶段:感知审美特性(1—3年级) 2 第二阶段:提高感知的敏感性(4—6年级) 3 第三阶段:培养艺术历史感(7—9年级) 4 第四阶段:欣赏代表作品(10—11年级) 5 第五阶段:批判分析(12年级) 四 案例分析:悲凉与苦闷的《尖叫》 第二章 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 一 多学科艺术教育中的艺术创作 二 艺术创作问题:以美术创作为例 1 媒介 2 风格及其他 3 画室 4 创造性 三 美术创作的四种传统 1 作为技巧学习的美术创作 2 以就业为目标的美术创作 3 关注心灵的美术创作 4 以理解为导向的美术创作 四 案例分析:触摸的土地与互看的灵思 第三章 艺术史与艺术教育 一 艺术史研究概述 二 艺术史与教育 1 艺术史研究的基本问题 2 艺术史的性质及其教育价值 3 艺术史教育的必要性 4 艺术史教育的多学科渗透 三 东西方主要的艺术传统 1 旧石器时代的艺术 2 新石器时代的艺术 3 都市文明和自然主义 4 古希腊艺术及理论 5 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与后期艺术 6 中国古典艺术及理论 7 印度艺术及理论 8 其他重要的艺术传统 四 20世纪艺术史研究的方法 1 沃尔夫林的风格分析原则 2 帕诺夫斯基的历史语境法 3 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 4 女性主义研究方法 5 精神分析理论、解构论和符号论 五 艺术史教育实践 1 艺术史学习的技能与态度 2 艺术史教育阶段 3 课程设置与艺术史教学 六 案例分析: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创作 第四章 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 一 多学科艺术教育中的艺术批评 1 艺术批评的功能 2 艺术批评的概念 3 何为艺术批评家 4 艺术家与艺术批评家 5 艺术批评与多学科艺术教育 二 艺术批评的基本类型 1 日记式艺术批评 2 形式主义艺术批评 3 背景主义艺术批评 三 艺术批评教学的实施方法 1 艺术批评教学的简要回顾 2 艺术批评材料的收集与反思 3 艺术批评的课堂教学 四 设计艺术批评课程 1 单元教学主题的类型 2 单元教学主题的设计 五 案例分析:《罗登火山口工程》之谜 第五章 美学与艺术教育 一 美学对艺术教育的深化作用 1 美学与艺术教育的融合 2 美学对艺术教育的深化作用 二 艺术与审美对象 1 艺术的分类 2 艺术的综合性 3 审美对象 三 艺术与其再现的世界 1 艺术即再现 2 艺术即模仿 3 柏拉图与自然之镜 4 儿童与模仿说 四 艺术家与艺术表现 1 艺术家的作用 2 艺术中的表现 3 表现的因果理论 4 青少年对表现性的意识 五 艺术与观众 1 跨文化艺术理解 2 艺术与观众 六 课堂上的美学 1 对课堂上讲授美学的认识 2 艺术课堂教学的若干方法 七 案例分析:《艾达的灵魂来到世界》之启示 新台阶与新启示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美国艺术教育新台阶/美学设计艺术教育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柯平//杨平//李中泽//黄水婴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2007094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7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30 |
出版时间 | 2006-06-01 |
首版时间 | 2006-06-01 |
印刷时间 | 2006-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4 |
丛书名 | |
印张 | 9.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四川 |
长 | 202 |
宽 | 142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