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鳖有洞天
内容
试读章节

我终于把这辆让我深恶痛绝的车又一次从家挪到了学校停车场。每次从家出来,在拐上公路前的路口上,我都要深吸一口气。早上八点,并不那么繁忙的公路上每辆车都在我眼前浓缩成一个掠影。我曾经试图想透过疾驰而来的车窗看看里面的人,会不会像我一样手握着方向盘脸色发青,表情严肃紧张,然而找出一个像我这样懒得给玻璃糊上黑色遮阳膜的人太少了。隐私的他们或许正在驾驶座上嚼着隐私的汉堡刮着隐私的胡子涂着隐私的口红,开心得不知道怎么是好,“啊,又是新的一天呀,”偶尔一回头发现有双呆滞哀怨的眼睛正试图剥开车窗盯着自己,然后赶忙一脚油门加速过去。不过我猜,他们既不会看见我也不会试图看见我,虽然我车窗透明打着方向灯一动不动地停在那里。两秒钟后,我和这辆老爷车便会哆哆嗦嗦地开始跑,跑,跑。

这辆老爷车,此时它在一层泛着光的橄榄绿色里静静喘息。每次我看到它都会联想到一个八十岁了功德圆满后在自家后院舒服地躺在摇椅上晒太阳的老奶奶,可是联想完了之后发现居然是我拿着钥匙打开车门坐进去开向与自家后院对立的一个存在。车钥匙的电子遥控已经坏了,车里还总飘着一股隔天薯条的味道。也真是奇怪,我有一次蹲在地上拿根长把刷子使劲在座位底下蹭了二十分钟,也没有勾出任何一根薯条。而且距离我上一次在车里吃薯条也有一个多月了,即使有薯条,此时也应该疲软地没有力气散发信息了。那这味道估计是当我和车从两个个体被迫消化成一个的时候,空气厌恶地打了个嗝,而这个嗝恰好散发出陈旧薯条的味道。像这种在我的认知世界里无法被解释的事情,那只能用情绪解释,我的,别人的,以及别的存在的。空气厌恶,老爷车悲伤,我抑郁。或者是空气欣喜,老爷车快乐,我兴奋。可是那样,这车里的味道应该至少是茉莉的吧。我很不喜欢这辆车。这种感觉跟视觉嗅觉听觉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最主要的,是因为它是我的。对,它如果是别人的,我想我会对它充满同情或是对它的服务它的历史它的作用保持着中立偏积极的态度,然而非常不幸,它是我的。当我在旧车市场看到它第一眼的时候,我甚至都想大跳着从它头顶越过。可是当时那个推销员跟我说,这俩车面相敦厚,是运人运货的不二选择,最关键的是价格公道。于是我妥协了,不是向他妥协,是向自己的信用卡妥协。可是妥协出来的感情,就是一股子噎人的老薯条儿气味。两年了,它大概也知道我不在意它,面目愈发地狰狞起来。侧面玻璃上乳白色的鸟类排泄物像荷包蛋一样摊开,摇下来的时候还会发出用指甲划墙纸时那样麻人的声音。没有棱角的车身上总共有两处黄白相间的划痕。一处在左前方的保险杠上,一处略长在左后门上。我经常觉得,它是故意的,它的手拖拽着我的手,让我眼睁睁地看着它用力挤向水泥柱,静止般地反弹。我由内而外发力向反方向操控,可是它不听我的。它想撞上去,想蹭得一身灰尘,想看着绿色老漆在风中哆哆嗦嗦地紧拽着车身,那是它的纹身。它也说,“你是故意的。”我怀念起只用走路的距离。至少有两次我试图甩掉这辆老爷车。然而每次买家看到划痕后都会眯缝着眼睛点根烟问我刮蹭时的场景,我怎么好意思告诉他们我都是车祸对象都是学校停车场的水泥柱。

很少在中午之前出门,这大概(一定)是因为我很少在中午之前起床。最近这一段时间,我甚至足不出户地呆了好些日子,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一整天的课都不点名儿,导致起床警报系统瘫痪,进而导致起床后一肚子的晦气,什么外出的心情都没有了。要怎么形容这一肚子晦气的感觉呢,就像剥开橘子发现里面没有橘子瓤而是一整朵实心的橘子皮,然后看着这畸形的橘子,肚子开始有一种低声轰鸣的感觉,这就是晦气在滋生。我隔三差五一睁眼就看到窗户外面那像实心橘子皮一样压抑的光线,虽然很钝,却颇有力道,直挺挺地点了我几个穴位,断了筋脉,按回到枕头里。晕晕乎乎地鼓足勇气走下床的时候已经六七点钟了。听着鸟叫声入睡,被黄昏一拳打昏前睁眼,这就是所谓的浑浑噩噩的日子吧。吃饭什么的都不在日程里,更别提开车出门了。跟我同住一个屋檐下的房东大姐最看不惯我的就是这一点,不,应该说是最看不惯的之一。她觉得这么懒散的作息简直就是对生命的一种亵渎。可是我觉得她就是怎么着都不满意而已。我不起床,不走动,不用燃气灶,不跟她抢着用厕所,这不是她原来巴不得的嘛。但是总而言之,我想说的重点是,今天是十分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天,因为我一大早就出门了。

很久没有看到这么敞亮的天了。到学校的路几乎全是高速,只需大约十分钟的功夫。拐上高速的的那一刹那,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白晃晃的阳光呲牙咧嘴地向我扑来,掐住我的脖子逼着我承认,“对对对,这是崭新的一天,一尘不染,油光锃亮。”我低着头躲避着这不速之客,慌乱中猛踩了一脚刹车,与此同时右手在副驾驶座上不停地摸索着太阳眼镜。好不容易摸到了,单手给眼睛糊上了黑色遮阳膜后终于可以目视远方致敬:太阳照常升起。可是为什么不是太阳照常落下,这难道不是一个道理?久违的,刺眼的,阳光,而现在,也不过是旧的一天的昏暗模样。

我从昨天到今天一夜没睡地看着什么效应最大化、支出最小化这类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站没有存在价值的例子。一堆限制条件,这个不变,那个不用考虑,在现实生活中哪儿有这种好事儿,一切变化的速度比你意识到的还快呢。上个月我有一天去上这门课的时候,教授看了我一眼问我是来旁听的吗。我看了看周围那几个空座位,心想好歹我也来上过三节课——我那些Z城的同学来过一次之后就不见了踪影。其实这也不能怪我们,因为我们实在不习惯这样的讲课方式:一个老爷子,手扶着讲台,不讲幻灯片也不讲课本,而是用衰老的声音平淡地分享着他过去的经历。“我在政府工作的时候…”听到这里我已经失去了耐心。其时他是想通过他的故事分享点经济学原理,但我认为这样还是太浪费时间了,倒不如直接写几个公式来得爽快。再加上这门课在十一点,算上我跟校园外的时差,这就应该相当于早上七点吧。我实在是无法给自己一个强大的动机爬起床来上课。虽然我觉得大学课堂就应该是这样的,我也期待能像这样不被限定在一个紧实的框架中,但是面对这样的课堂时我倒觉得这给了自己一个充足的借口。但是我每天晚上临睡觉前,还是会上一个九点的闹钟。闹钟早上都很尽职地响个不停,即使每次听到这响声我都以为在做梦,翻个身,继续睡。我就说这人的感官适应能力也真是强大,无论闹钟有多大声音,我都可以瞬间把这列为背景音,就像打雷刮风街上游行人声鼎沸一样,都是背景音,不影响睡眠。我倒是经常梦见我已经起床了。这一晚上不睡觉可真够人受的。旁边有个薯片或是有碗粥还好,可是像昨天,还正赶上我家弹尽粮绝,纯粹要靠精神意志和半瓶橙汁支撑着自己。电脑就摆在眼前,我跟自己说复习完一章就能上二十分钟的网。可是由于太饿了,到了早上四点左右实在无法集中注意力看那些蝇头小字,干脆在快进中重看了一遍我最爱的电影“Its.A.Wonderful.Life”,味同嚼蜡。眼皮开始打泰拳的姑娘看着这大团圆的结局,鼓足勇气睡眠了电脑,书翻了一页。

唉。

熬过今天的考试,下周结束之前还有三个期中和两篇七页左右的论文。其中一篇我才刚刚想好题目。当初选择选修课的时候也是脑子有问题,不过这样说来我这大学四年脑子都比较有问题。什么气流气压之类的,我高中毕业就跟自己发誓说我再也不要学跟物理化学有关的东西了,完全提不起兴趣。结果现在,还是上了那么两门,跟挑战自己没什么关系,就是网上评论显示比较容易拿好成绩。事实也确实如此。

告别睡眠的日子还要有十几天,生存极限的弹性真是不可估量。小时候恨不得九点爬上床就算晚得了,还要被吓唬说不按时睡觉不长个。等到长大了,不吃饭、不睡觉这种事情的极限比小时候想象得要远得多。但是我情愿没有这种体验。

序言

一本书只有握在手里的时候才是作为一个实体出现,但这相对于读者来说,仍旧是可以忽略的一点。因为只需转瞬的工夫,再厚的书也必定会从指缝间溜走。

那么便把它永远地留在脑子里,有人这样提议。然而这同样也是不现实的。一本书的文字本身只具有工具性意义,是留声机一般不带任何精神活动的油墨痕迹。而当这台机器运转起来后,随之而来的曲调仍旧只拥有辅助性作用。曲调无非是由不同音高、音色和响度的声音单元组成,词句和段落也是如此有章可循。而但凡懂得一点语法、句法的人便能使之发挥这层作用。

接下来是这曲调所要表达的精神内容,很多人把大量的精力花费在这一环节上,但那无异于让你的精神被肆意地戏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作者本身是愿意与读者分享他的精神活动的;甚至于传递他本人的思想、情绪、行为是他创作这本书的目的。但是作者没有想到的是,读者所能够领略到的比他低估的还要少,这甚至成为了读者之所以无法完全接受这一本书的原因。

无论是出于自我保护还是人之常情的嫉妒之心,读者大脑中没有兼容并蓄两种思想的地方。任何试图融合的举动,都只是枉然。在阅读时,书的内容若包含了一万种味道,读者记忆中的味道则不会比一万种更少。然而所有味道之间在相互推搡相互抗争。记忆中的味道时刻试图改变书中的味道,试图歪曲作者的意识,试图将封面上的名字替换成自己的。这是潜意识中不可避免的挣扎。最后。能取得永久性胜利的必然是读者记忆中的味道。偶尔些许的领悟也是有的,但这只是巧合产生的皮毛。而那些许的重合的领悟,只是因为恰巧有两种相同的味道被同一种物质引发出来。这当然是很小的概率。并且,在不知不觉中,读者的目的已经变化了:他已不再试图理解作者的精神活动,而是试图以他能唱出来的方式记忆这首歌,以他能讲出来的方式保存这本书。尽管他在试图理解作者的步骤中已消耗掉大量的时间。

因此当作者为书中的人物写下这样一句告白:

“我是这么看待我或迟或早的死亡的:它同我活着的时候应该毫无差别。”

读者在挣扎与斗争之后已将书中陌生的味道完全遗忘。两个星期后,五个读者分别引用了这句话。

一个孤独的人说,“我是这么看待我或迟或早的死亡的:它同我活着的时候应该毫无差别”。

一个了却了心愿的人说,“我是这么看待我或迟或早的死亡的:它同我活着的时候应该毫无差别”。

一个空虚到只想引用一句别人的话的人说,“我是这么看待我或迟或早的死亡的:它同我活着的时候应该毫无差别”。

一个刚从枪口下被救出来的人说,“我是这么看待我或迟或早的死亡的:它同我活着的时候应该毫无差别”。

一个失恋的人说,“我是这么看待我或迟或早的死亡的:它同我活着的时候应该毫无差别”。

而除去这五个人的其他读者,当他们被问到是否记得这句话的味道时,便只会说,“这句话带有油墨的味道,但我已忘记它从何而来”。

因此,留在读者脑海中的书,只能是一本缺篇少页、颠倒顺序、变幻意境的书。

内容推荐

姜雨汐编著的《鳖有洞天》是一部90后寻找自我的青春小说。《鳖有洞天》讲述了:即将毕业,身处异乡,经历过两段与纯粹自由者的爱情后,“我”却发现自己与自由渐行渐远。一直以来都成长在别人的目光中,并在独木桥上努力奔跑,当“我”接触到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后,发现自己竟然失去了获得自由的能力。“我”游走于边界之上,在理想与规则中间苦闷地挣扎。

穿插于梦境与现实,过去与现在,“我”被人引领着发现,原来这样的挣扎并非“我”一个人在经历。有很多像“我”一样的人,“我”发现自己竟从未曾孤独过。这样的发现令“我”感动,也让“我”明白如何能够通向自由。我们不是敌人,而是只是一个阵队中向前迈步的人群。因此我们不需要让目光成为枷锁,我们不用畏惧,我们从不孤独。怎样才能获得自由?爱别人吧。什么是爱?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身上,就是“我”能想到最好的爱。

编辑推荐

姜雨汐编著的《鳖有洞天》是一部90后寻找自我的青春小说。当我们不再把自己的意志和目光不停地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在害怕别人的意志和目光时 才有可能自由! 弗兰兹·卡夫卡有《变形记》,赫尔曼·黑塞有《荒原狼》,詹姆斯·乔伊斯有《尤利西斯》,姜雨汐有《鳖有洞天》,一部姜雨汐向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致敬的作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鳖有洞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姜雨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232702
开本 16开
页数 1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2013126493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4: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