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超薄学习(关于学习的93条建议修订本)
内容
编辑推荐

龚自珍说:“心无力者,谓之庸人。报大仇,医大病,解大难,谋大事,学大道,皆以心之力!”本书即是提高你的心之力!

本书是全国妇联、教育部关工委学习型家庭读书活动的指定用书。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通往成功的最佳途径。本书适合寻找人生方向并为青春呐喊加油的青年朋友、寻求学习方法并为学习成绩苦恼的大中学生、寻找课堂教学备课材料的大中小学教师、开阔视野的人文研究或爱好者、想给孩子以思想、方法指导的广大父母阅读。

内容推荐

  为什么有的人的成功看起来并不难,成功是否有方法?世界在变,生活在变,人们的追求也在变。如何让每个人都能以充分的力度把握这种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

本书避开繁琐的理论说教,从古今中外成功人士有效学习的生动实例出发,巧妙地介绍了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我们只要在某些环节上稍作一些改变,便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让成功不再遥远。

本书文笔晓畅,资料翔实,内容风趣,涉猎面广,分析问题由事入理,深入浅出,尤其适合大中学生等青年阅读。

目录

前言·学习比教育更伟大更人性

第一章 寻找最有效的学习个性

珍惜个性:人类个性的摩西宣言/003

寻找个性:人人都能成为天才/005

思维个性:吴秋辉的冷幽默/008

知识个性:福尔摩斯学识简表的启示/011

方法个性:巴甫洛夫的忠告/013

作息个性:猫头鹰的歌声同样动人/015

能力个性:才能可以发掘但无法创造/017

健康个性:自我实现者的个性画像/019

第二章 选择最有效的奋斗目标

人生选择:目标让人坚强/025

终极选择:戈达德的志愿表/027

价值选择:贝尔纳现象的背后/029

需要选择:蔚为国用的李四光/031

志趣选择:阿蒙森和捕豹船长/033

问题选择:爪哇岛上的发现/035

当采选择:赵红州的当采理论/037

空点选择: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039

时机选择:她本身就是郝思嘉/041

灵感选择:大陆漂移说的诞生/044

特殊选择:海伦·凯勒的奇迹/047

风险选择:大画家的电报发明/050

第三章 施行最有效的环境开发

社会选择:孕育天才的九个条件/055

学校环境:五星上将的“子宫时代”/058

家庭环境:诺贝尔奖家族的秘密/061

友朋环境:乙醚麻醉发明者的悲喜剧/063

群体环境:三个皮匠与三个和尚/065

信息环境:银耳大王是怎样成功的/067

职业环境:马卡连柯与他的学校/069

地域环境:舒伯特与音乐之都/071

困逆环境:宇宙公民的壮举/073

动态环境:硅谷人的经验/075

第四章 开发最有效的智力因素

记忆力:记忆是人类活动的基础/079

观察力:一个化学家开的玩笑/081

注意力:肯下死功夫的昆虫学家/083

分析力:倍比定律的由来/085

理解力:从翩翩公子到弘一法师/087

思维力:你还把她背在肩上啊/089

想像力: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091

鉴赏力:射獐得马的柏金/095

预见力:诺查丹玛斯之谜/097

洞察力:从梯子上摔下来的大发现/099

创造力:创造是人的最高本性/102

操作力:大科学家们的过人之处/105

第五章 锻炼最有效的非智力品质

意志:意志同智力共创成功/109

好奇:解剖学家的善作剧/111

热爱:事业成功的前提/113

勤奋:钱德拉塞卡的回答/115

毅力:斯泰龙的成功传奇/117

信念:征服伊特拉斯坎国王/120

坚韧:一个国王和一只蜘蛛/123

顽强:大西洋阻挡不住人类的进步/125

拒诱:一切伟人的伟大之处/127

自制:在不幸面前的居里夫人/129

献身:在科学的入口处/131

第六章 采取最有效的阅读战略

定向:从希特勒闹的笑话谈起/135

择优:阿西莫夫的读书箴言/137

精读: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139

重复:狄慈根的读书法宝/141

快读:从点式阅读到面式阅读/143

sQ3R:风靡欧美的读书法/145

外语:聘请一位外国顾问/147

辞书:不记在手册中能找到的东西/151

笔记:不动笔墨不看书/153

第七章 展开最有效的时间运筹

把握现在:即日行动起来/157

优化事序:效率专家的忠告/161

最佳安排:利用最显效率的时间/163

全力开发:中松义郎的三倍人生/165

统计反馈:柳比歇夫神话/167

形成习惯:好的习惯是最大的财富/169

持续效应:不受干扰的时间最重要/171

学说不字:像戒烟者那样说“不”/173

效率至上:不必十全十美/175

工具时效:叶永烈的高产战术/177

积极休息: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179

第八章 进行最有效的群体合作

共生效应:雁阵的启示/183

整体效应:哥本哈根学派的贡献/186

互感效应:从疯子集会到布尔巴基学派/189

互激效应:他们为什么不结婚/191

五存效应:马克思的第二个我/193

杂交效应:控制论是怎样诞生的/195

指数效应:碰撞产生出的智力超限/197

互补效应:巴丁两获诺贝尔奖的秘密/199

锻打效应:数学散步和物种辩论/202

活化效应:没有一种万能的思路/205

接力效应:第谷的星表和开普勒定律/207

保护效应:从心理自由到心理安全/209

第九章 拜请最合适的名师指导

指引方向:杨振宁和索菲的选择/213

及时指点:人才链效应的本质/217

提供舞台:法拉第的幸运/219

寻找知音:只有英雄才识英雄/221

支援意识:博兰霓的从师说/223

尽早培养:奥本海默的导师群/227

成就标准:栏越高.跳得越高/229

架设人梯:在巨人的肩膀上/231

跋·关于学习的第94条建议

试读章节

珍惜个性:人类个性的摩西宣言

我们最大的悲剧不是恐怖地震,不是连年的战争,而是千千万万的人们生活着然后死去,却从未意识到存在于他们自身的人类未开发的巨大潜力。

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上,田径明星埃德加·摩西代表全体运动员在开幕式上宣誓。当亿万电视观众看到这个貌不惊人的运动员举起手臂时,不禁想起了他曾四次打破世界400米栏记录,在102场国内外比赛中保持不败记录的传奇般运动经历。

但是,这些并不是摩西最终获得如此殊荣的真正原因,奥运组委会之所以选择摩西,是因为他将自己的特性发挥到了极致:他没有教练,他的优异成绩是靠自我训练的独特方式取得的!奥运的宗旨是促进人类的和平与进步,而摩西正是在促进人类进步上做出了自己的一份杰出贡献。

摩西为什么敢于采取如此大胆的自我训练方式呢?

这种勇气是科学地植根于对自己的信任基础上的。摩西是物理学家,对力学和电学均有造诣,他自己设计了电子训练仪,锻炼时接通电路后,可以随时监测心脏跳动的频率,为选择适当的训练强度和发挥身体机能的潜力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他的计算机技术非常熟练,能用它分析跨栏的最佳运动曲线,有时还利用计算机图像设计改进方案。而这一切都为摩西自我训练获取卓越的成功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拥有比常人高出一筹的自我控制、自我拼搏的坚韧精神和创新气魄。他不指望也不甘心只是品尝他人为体育科学奉献的硕果。他善于思考。勇于实践,锲而不舍地为走上世界冠军之路创造独特的条件。正是他的体魄、他的智慧、他的精神、他的技能凝成了一股任其淋漓发挥的合力,才一齐托举着他的竞技状态和必胜信念,不断地向着新的生命高度冲击。

由于他富于上述的竞争智慧,又采用了使其免受各种形式干扰的自我训练方式,于是他得天独厚地获得了稳定的成功“基因”和不断突破世界记录的杰出成就。而这一点正是人性中最光辉的,也正是人类所要努力的方向。

有人说,西方在16世纪发现了人,在18世纪发现了妇女,在19世纪发现了儿童:但是这并不能表明每一个人都发现了自己。

美国加州富尔顿学院心理系的陆哥,赫胥勒曾为此叹息道:“编撰20世纪人类历史的时候,可以这样写:我们最大的悲剧不是恐怖地震,不是连年的战争,甚至不是原子弹投向日本广岛,而是千干万万的人们生活着然后死去,却从未意识到存在于他们自身的人类未开发的巨大潜力。如此之多的现代人,其生活中心竟只是生活的安全,食物的充足。以及电视和卡通片的感官刺激。我等芸芸众生却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人,或可以成为什么人:如此众多的吾辈尚未经历足月的心理和社会的诞生,却已经衰老死亡。”

的确,我们人类的很多设施尽管已经进入相当发达的阶段,但很多人却仍然没有过上真正的人的生活。他们像动物那样诞生,然后又像动物那样死去,全然不知自己作为一个有着独特性和自主性的人应该过的是一种自己所选择的生活。正是在这个层次上、摩西为全体当代人做出了最好的榜样。P3-4

序言

学习比教育更伟大更人性

学习同教育是不同的两回事,这种不同在过去我们是不加区分的。那么在现代视野里,这二者之间的区别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学习是主动的,教育是被动的;学习是出自个人内在的需要,而教育则是由外界对个人施加的任务。

凡是迫不得已、无可奈何的“学习”,事实上都还是“教育”,教育就是让你去接受那些你现在必须接受的东西,是带有强迫性、服从性的:而学习则是你被一种从心底里的欲望牵扯出的愿念。教育是迫于外界的压力,而学习是迫于自己内心的压力。教育是客体对主体的作用.而学习是主体对其本身的作用。

任何一个有作为的人都是学习的榜样,但不一定是教育的榜样。如法拉第、爱迪生等;而任何一个教育的榜样也都是在将外在压力变成个人内心渴求方面的成功范例,像维纳、奥本海默等。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教是为了不教”或“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不要教育”这类名言便容易得多,因为这正是说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让对象自动地学习。

由于学习比教育更本质、更伟大也更人性,所以在当代国际社会,过去的那种被动的教育正在被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所代替,发达国家当前的一个响亮口号就是“向学习化社会迈进”。

关于学习与教育的区别,我们在这里无法多加论述,但我们中国人在学习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倒应该值得好好反思。在这本书里我们介绍的都是一些成功的经验,事实上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有效,能改掉自己身上的缺点同样有效,而且往往效果更为明显。

那么,在我们的学习或教育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乏对未知领域的真正兴趣。教育与学习的不同,在于教育是逼迫你去对这些未知领域发生真正的兴趣,而学习是自己对这些未知领域真正感兴趣。教育的目的是学习,但我们现实中的教育在这方面则常成了离学习而去的灌输。

柏杨有一句话一针见血:“中国人爱上学,但不爱读书。”“爱上学”说明中国人希望受教育。“不爱读书”则是并没有对知识发生真正的兴趣。从这方面讲。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因为中国人上学是为“黄金屋”“颜如玉”,而并不是自觉地去追求真理。这样的教育在文化继承方面的功能达到了,但在文化创新方面的功能却被大大地削弱了。

2.缺乏单纯的知识标准。上世纪70年代初,“四人帮”劝周培源先生去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尽管周先生拒绝了,但对相对论的批判却照常进行。结果上演了一幕滑稽不堪的类似希特勒火烧爱因斯坦著作的闹剧。

尽管这件事情已成为世人的笑柄,但类似这样的事件无论是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屡见不鲜。远的不说,就以围绕姓“资”姓“社”的争论就耗费了文人的多少心血呀!而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就是我们衡量知识的标准不是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真理。而是以随时随地都随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权力。

因此,检查当代很多中国学者的学术经历,常能看到他们经常处于残酷的、疲于奔命的自我分裂状态。本来学术观点的改变是极正常的,但言不由衷、看风使舵地改变则是不正常的。对于当代中国的学习者来说。在建立强健的自我基地以抵御对知识的任何方式侵略的同时,建立单纯的知识标准或学术标准迫在眉睫。

3.缺乏改变陈规的自觉性。俗话说:“变则通,通则灵。”中国读书人的思维被过分强大的社会势力所规定,因此极少出现李贽、陈独秀这类“天马行空”式的人物,甚至就连要求高度心灵自由的艺术家也同样表现如此。  齐白石是中国画大家,读他的传记可以看出他的成功是与他58岁时的“衰年变法”分不开的,而这次变法并不是白石老人的自觉行为,恰恰相反。与年轻画师陈师曾的一番劝告有极大关系。因为在此之前他一直步伍八大诸家后尘,极少个性。

与他们相比照,西方的艺术巨匠如毕加索等则大不相同。

在艺术风格上毕加索不断自觉地变革,早期他开创了立体主义,继而注目于原始艺术,最后又倾向于超现实主义。正如他的一位传记作家所说:“如果说,毕加索艺术世界中真的存在什么秘密的话,那就是他那种永不满足、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如果说想把毕加索在某一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追求凝固化,把他看做是一个立体主义者,或者新古典主义者,或者是什么主义者,都将是愚蠢的。毕加索的创作道路就像一驾不知疲倦的马车,奔腾呼啸,滚滚向前。他可能会停下来喘一喘气,息一息马,但是,永远不会久留在一个驿站上。”

正因为这样,人们才说毕加索的一生隐含着近一百年来世界艺术发展的奥秘,体现了当代艺术的基本精神,才说他是艺术王国中破坏力和创造力的综合体,是不朽的艺术生命的活标本。比较之下,我们的艺术家在这方面显得大为逊色。

4.缺乏创新文化的叛越性。“如果我看得比笛卡尔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虽然我们没有比对牛顿的这句话更为熟悉的了,却也没有比对这句话误解得更为令人吃惊的了。对于这句话,我们总是从伦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它,以它说明一个大科学家谦虚的美德。殊不知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在于揭示了西方文化发展的模式。

纵观西方文化发展史,一个极明显的印象就是他们的巨人是作为人梯的形象出现的。牛顿说他看得比笛卡尔远一些,是站在笛卡尔肩膀上,而不是站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肩膀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曾经是巨人,但对于飞速发展的人类文化来说,对于1300年后的牛顿来说,他们早已不是巨人而是巨猿了。牛顿站在笛卡尔的身上而不是跪在他的面前表明了他对巨人的背叛,站在巨人的肩上而不是站在巨人的脚背上则说明了对于巨人的超越。西方的文化发展史正是这样一个巨人站在另一个巨人肩上的历史。

但是我们却不同,中国也有巨人,但是中国的巨人却从来不会去做人梯,后来者也不敢站到巨人的肩上,最多只能远远地同巨人一比高低,更有甚者,绝大多数人都对巨人俯下身去叩头跪拜,那些后来被称为巨人的人充其量也只能同前面的巨人站在同一地平线上。

所以中国巨人的诞生不可能是以巨人的肩膀为摇篮,而必须远离前面所有巨人所划分的“禁飞区”,远远地同他们一比高低。所以在中国文化的原野上,远远望去,那一个个孤零零的巨人仿佛古埃及的金字塔形坟墓散布于东南西北,而不像西方的巨人那样手挽手筑成一条征服知识荒漠的绿化带。

我们的巨人不是给后人提供肩膀,而是提供偶像,直到现在,一本《红楼梦》葬送了多少有才华的“曹雪芹”,一个孔子压死了多少有思想的“孔老二”呢?中国文人习惯于引经据典,稍稍有点叛越性,大家便共诛之。尽管文字狱已陈列在博物馆里,但由此而铸成的文化性格却仍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时时顽固地表现出来。

5.缺乏令人肃然起敬的力度。林语堂对此曾有一段妙论:“看来。在衙门里喝一杯杯的清茶,在家里进行一遍遍的神聊,嗑掉一袋袋的西瓜子,这些活动把学者们的时间都占去了。这些事实,向我们说明为什么精美的小诗,小巧的散文,为朋友著作撰写的短短的序言,追悼会上对朋友一生简短的叙述,以及旅游散记等等占去了中国作家所有作品的百分之九十五。一个人无法在力量上显示自己时,就要在合情合理这个道德品质上做文章。我们隔很长时间才能够出现一个司马迁、郑樵或顾炎武。这些人惊人的工作使我们联想到永远不知疲倦的巴尔扎克和维克多·雨果。”  的确如此,在中国历史上纵如李白、杜甫这一代诗歌大师,其五言七律即使数量众多也很难表现人类思想的恢宏气势。站在人类文化的峰巅上鸟瞰东西方学者的学术追求和成果,我们难免不为我们的学者兴起一种小聪明有余、大智慧不足的慨叹。

相反,西方学者却多是宏篇巨制,著作等身。巴尔扎克、雨果、左拉、罗曼·罗兰自不多言,像莎士比亚仅现存的剧本就达37部之多,且剧剧精伟,字字珠玑。仅将其翻译为中文的朱生豪和梁实秋就被我们列为大学者之列,由此不难看出原著者功力之深厚了:

文学如此,哲学也如此。康德、黑格尔、罗素、杜威、萨特、汤因比、卡西尔等等,哪一个不是给人以“哲学巨匠”的气势。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他同恩格斯的全集多达50余卷,而且这些著作都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里写下的。马克思的生活常靠恩格斯的无私资助才得以维持,以致孩子在贫困中死去了连买棺木的钱都没有。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他却写了如此众多如此辉煌的著作,这种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正是人类得以进步的精神。在马克思的这种精神面前,我们这些信徒有几人敢毫无愧色地抬起头来呢?

6.缺乏对世界广博深沉的爱。鲁迅1925年在《青年必读书》一文中说:“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来,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中国的读书人有些类似于炼金丹的皇帝,他考虑的仅是自己的长生不老,而不考虑自己能够给世界增进些什么幸福。尽管中国读书人的祖师爷孔子有“仁者,爱人”的思想,但实际上在童蒙读物的《增广贤文》《教儿经》里早就成了“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打虎还要亲兄弟,上阵还是父子兵。”

相反我们去看西方的《论语》——《圣经》,一个最突出的感觉就是博爱,“没有爱心的,仍住在死中”。由于他们的宗教传统有着强烈的人世精神。因此他们的学者更多地关注人生与人类的问题,这就是鲁迅提倡多看外国书的原因所在,也是中国极少出现南丁格尔、桑格夫人这类人物的原因所在。

7.缺乏形而上的哲学思辨。在“文革”中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是“形而上学猖獗”,意思是理论脱离实际,没有掌握唯物辩证法。现在看来这句话不仅正像是针对“文革”中说这句话本人说的,而且也像是针对中国的文化传统而说的。

平心而论,我们的文化传统太缺乏一种形而上的哲学灵气了,大至国家、小至个人都同样缺乏这种哲学思辨。中国近现代之所以难出世界级的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大作家、大艺术家、大音乐家等,原因多在于此。

杨振宁可以说是当代全球华人最杰出的代表,他是由1901年诺贝尔奖颁奖以来近20亿中国人里遴选出来的华人天才。但牛顿、爱因斯坦是超一流棋手,杨振宁则只能是一个一流棋手。

照说不应该出现这样的结果,因为100%的勤奋加100%的聪明的中国人中如此顶尖人物,理当是超一流的棋圣,为什么理论和现实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呢?原因就在于有很多次机会杨振宁本也可以跨进超一流大师的行列,但哲学意识的欠缺最终限制了他的思想升华,最终只成了物理专家,而不像爱因斯坦那样是一个全方位的思想家。

8.缺乏对终极目标的关怀。一个17岁的少年。在中学毕业时,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这个少年就是马克思!

作者曾留心很多大家的传记,感到这些人从很小时候起就思索到自己的死,就像马克思17岁就想到自己将会变成骨灰那样。这种思索让他们不仅想到自己是人类中的一员,而且更是历史中的一员。面对如此浩阔的背景。面对如此绝对而不能超越的标杆——死,他们紧紧把握自己的命运从而能够坚忍不拔、一步一个脚印地从芸芸众生中脱颖出来。

相比之下,我们中国人的这种生命意识却是相当淡薄的,中国的英雄大多是被动式的,为时势造英雄;而西方的英雄却大多是怀着对生命的深刻认识而敢于面对整个愚顽的人群,从而鼓荡起一股不可阻拦的时势,为英雄造时势。这两者之间的不同正表明对人生终极目标关怀的程度不同,因此动力也就不同,因此采取的方式也就不同……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作者并不是不知道自己对这种对比所持态度的偏狭,恰恰相反,而正是想通过这种偏狭促进人们对问题的思考。所以,以上这些与其说是针对我们的学习本身而言的,不如说是针对我们的人生态度而言的;如其说是针对我们自己,不如说是针对我们当前的整个人类。

在这样的前言中作者既然想找出我们学习本身存在的问题,那么只能用西方来作为参照系,相信读者是能够理解这一点的。作者相信一个人只要对学习充满了兴趣,有一种内在的渴求去改造现实世界和探索未知世界,那么,他就是一个学习化的人,就是一个能不断完善自己的人,就是一个纯粹的充满人性的人。只有面对这样的人群、人类的进步和世界的美好才显现出那样的勃勃生机和充满希望。

后记

关于学习的第94条建议

那是在1991年底,拙著《新大学人》刚送交出版社不久,趁着休整的间隙,我接受了这本书的写作。同我的其他几本书不一样,这本书的写作自始至终都处于一种比较愉快的过程中。现在想来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来是一种随笔体、札记体,笔调很轻松:二来刚写完40万字的大部头,脑子里积累了不少好看的相关资料:三来当时的脑力和体力都处于一个人生的高峰期……因此尽管写得很艰苦,但却很有兴味。我把那些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写下来,把那些认为是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写下来,还把那些我正在思考的心得写下来,如对其时“诺查丹玛斯热”的批判等。因此这本书可以说是我当时的一本思想札记,有感而发。充满了激情,虽是编著的一本小册子,但却承载了我的所思所想。

正如胡适所说的“功不唐捐”、本书面市后反响不错。记得刚出版不久,《湖北日报》的同志就拿着这本书辗转找到我其时所在的单位,希望我能在报上开一个专栏。对于一个还不到30岁的青年作者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信任和荣誉。可是我当时实在抽不出时间来写,甚至连改写都做不到,最后编辑只好自己操刀替我改写,并以“怎样提高学习效率”的专栏在该报连载了很长一段时间……每每想到这里,我心里都对这位编辑充满了一种深深的敬意与歉疚。

一晃十年过去了,在这十年里,不断有人对我提起这本书,说轻松活泼,寓庄于谐,特别适合青少年们阅读等等。我当然也知道这里面有着某种不实的成分,但我的确时常把这本书放在手边当做一本资料手册来用,因为这些美好的故事毕竟都是曾让我记忆深刻并深深感动过的。遗憾的是这本书早就不印了,书店里也早就找不到踪影了,因此能够再版一直是我盼望着的事情!

本来这本书共写了十一章,有两章即“创造技法”和“思维方法”在最后成书时因为篇幅关系被删除了,后来《湖北日报》的同志来时,我因为不能改写,就将这两章很随意地送出了,心想反正放在身边也没什么用处,不如让朋友去废物利用;再说如果真的需要,我就再写一次好了……

可在这两章消失得越来越彻底的时候,心中的遗憾便越来越沉重,因为那种一气呵成的语境不是以后可以追摹的,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续××》《后××》不能有多少文名的一个重要原因。想到历史上不少作家对文稿丢失,尤其是对文稿轻易废弃后的追悔,更觉得应提醒我们的写作者要保护好文稿,这可以说是我对读者们的第94条建议吧。

这本书初版时名为《怎样学最有效》,由于目前类似的书名较多,才改为现在这样的名字。这次再版只对一些明显的错误进行了订正,因为我期待着能在不久的将来补上这两章,而这一点在最近搬家时因为翻到当时这两章的提纲而让我更有了了结心愿的可能与信心。

近些年来,我主要致力于母亲教育的研究和推广,由于搞的还是教育,因此碰到关于孩子学习方面的咨询很多。尽管家长们咨询较多的还是应试教育的一些内容。但我觉得人生指导更加重要。这本书如果对这些家长在指导孩子的人生成长时会起些作用,当再好不过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超薄学习(关于学习的93条建议修订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东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317209
开本 16开
页数 234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23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91-49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8: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