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紫砂壶铭赏析
内容
编辑推荐

陈茆生、丁兴旺两位先生,原都执教于杏坛,出于对紫砂文化的浓厚兴趣,结合自己多年对紫砂历史、典籍的钻研心得,将明清两代比较有代表性的壶铭,特别是曼生壶的题铭进行欣赏评析。这些赏析文章在《江苏陶艺》陆续刊出后,引起业内外读者的浓厚兴趣,于是两位重加考证,详加诠释,并将这些赏析文章结集出版,这就是本书《紫砂壶铭赏析》的由来。

本书选编了明清两代多位艺人和文人的优秀壶铭七十一则,其中曼生壶铭就选辑了三十七则。两位作者结合壶铭壶形,对每则壶铭先作诠释,后作简单的评价赏析。

内容推荐

书中对每则壶铭的赏析,一般若有传器的先对传器略加描述介绍;然后对铭文作些注释,并作简单的评析。除少数篇幅外,一般不多作点评。我们想留出更多的空间,让大家来一起欣赏、分析。

本书中的插图、拓片,大都引自徐秀棠著《中国紫砂》,顾景舟主编、徐秀棠、李昌鸿副主编之《宜兴紫砂珍赏》以及香港巾文大学编印的《书·画·印·壶·陈鸿寿的艺术》;还有些图谱引自《陶冶灵性》。

目录

序(史俊棠)

一、壶铭及其修辞手法浅析

二、艺人壶铭赏析

时大彬壶锦

沈予澈壶铭

陈鸣远壶铭

惠孟睁壶铭

三、曼生壶铭赏析

四、其他文人壶铭赏析

释如曜壶铭

汪森壶铭

郑燮壶铭

徐■壶铭

朱石楳赤铭

瞿子冶壶铭

梅调鼎壶锦

吴大澂壶铭

胡远壶铭

吴骞壶铭

后 记

试读章节

陈鸣远,名远,字鸣远,号鹤峰,一号石霞山人,又号壶隐。清康、雍间宜兴上岸(上袁)人,其生卒年代不详,据徐秀棠《中国紫砂》考证:大概生于康熙十九年(1680)。他出生于紫砂世家,其父陈子畦也是制壶名匠。陈鸣远不但有制作的好功夫,且与文人雅士交往频繁,所谓“近朱者赤”;加上他自己勤奋好学,所以使其作品充满文人味、书卷气。其艺术造诣,历代文人有极高评价。如“鸣远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自百余年来,诸家传器日少,故其名大噪”(吴骞),“古来技巧能几人,陈生陈生今绝伦”(汪文柏)。人们把他与供春、时大彬并列,是清初紫砂艺术的代表人物,是紫砂史上又一位里程碑式的巨匠。

陈鸣远在砂艺上的贡献,一是开创了一代壶艺文丽工巧的风格。他吸收明代名匠徐友泉、沈子澈纤巧华丽的风格,而文丽工雅又超过前人,“手法在徐友泉、沈君用之间……而胜于徐沈”(徐喈凤《重修宜兴县志》)。二是发展了紫砂的新品种,除制作各式茗壶外,还善制杯、瓶、盒、文房雅玩:“其手制茶具雅玩不下数十种,如梅根笔架之类”(张燕昌《阳羡陶说》),“工制壶、杯、瓶、盒”(《重修宜兴县志》)。三是拓展了花货的装饰手法。他的仿生作品不仅以自然形体入壶,且创作了如半桃、落花生、石榴、老菱、板栗、竹笋等果品,而且件件栩栩如生,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他雕镂兼长,精工制作,被历来尊奉为紫砂花货的大师。四是其作品有高雅脱俗的文人味。他能亲自题铭镌刻,且“所制款识、书法雅健”、“有晋唐风格”(张燕昌)。可以这样说,在紫砂艺人中,是陈鸣远首先把紫砂壶印款、壶铭提高到文学高度。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

这则壶铭刻在南京博物院所藏的一款“南瓜形”壶身上并有“鸣远”署款,团山泥胎。该壶以瓜形为壶体,瓜柄为壶盖,瓜藤为壶把,瓜叶为壶嘴,叶脉藤纹刻画逼真,构思巧妙,雅而不俗。

“东陵式”,典故出于《史记·萧相国世家》:“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仿得东陵式”,意即仿照东陵瓜的样式制成此壶此乃既切壶形——南瓜,又承载了这段历史故事,使人对种瓜的东陵侯肃然起敬,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盛来雪乳香”,雪乳指的是茶,苏东坡在《汲江煎茶》诗云:“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又翻煎处脚,松风忽作鸣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诗中的“雪乳”即是已沸之茶汤。因为在宋以前饮茶是将茶饼碾碎放在炊里煮的,并把倒在盏里的茶汤,看“雪乳”的色白、浓密和消失时间的长短,以决定“斗茶”的胜负。

由此可见,这段壶铭上句切壶切形,下句切茗切茶,且用了历史典故,上下旬对仗也十分工整;加上其具有晋唐风格的书法、落款,与壶真是浑然一体。使人难以分清作者是先有壶形的构想后有铭文装饰,还是先有铭文的启发后有壶形的佳制。

P19-20

序言

鉴赏宜兴紫砂壶,人们往往把握“泥、形、工、饰”四个字,即称颂其独特的材质美、别致的造型美、精湛的工艺美以及高雅脱俗的装饰美。而最常见的装饰为陶刻,陶刻是集诗词、绘画、书法、篆刻于一体的砂壶装饰。从宜兴紫砂陶发展的历史看,在紫砂壶上题铭刻款,最初是艺人为了表明作者姓名、年代;后来偶然寄兴,选用现成诗句作为装饰点缀。紫砂陶刻艺人与文化人交往多了,书法、文学水平有所提高,便能“运刀如神”,撰刻铭文;而更多的是由爱好紫砂壶的文人直接参与撰写铭文,捉刀镌刻。这种情形发展到清嘉、道年间的陈曼生时代时,达到了“名工名仕,珠联璧合,堪称双绝”的完美极致,被称“曼生壶”的铭文,由曼生及其幕僚们精心构撰,不但切壶切茗、切情切景,而且字句隽永,含义深刻。有的化用历吏典故,承载着岁月的沧桑;有的恰如格言警句,堪称人生处世的座右铭:一时“壶以字贵、字以壶传”传为美谈。这些壶铭提升了紫砂壶的文化品位,反映了紫砂壶的文人情结,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值得反复品味的文学遗产。

陈茆生、丁兴旺两位先生,原都执教于杏坛,出于对紫砂文化的浓厚兴趣,结合自己多年对紫砂历史、典籍的钻研心得,将明清两代比较有代表性的壶铭,特别是曼生壶的题铭进行欣赏评析。这些赏析文章在《江苏陶艺》陆续刊出后,引起业内外读者的浓厚兴趣,于是两位又一头扎进古纸堆中,重加考证,详加诠释,并有意将这些赏析文章结集出版,这就是本书《紫砂壶铭赏析》的由来。本书选编了明清两代多位艺人和文人的优秀壶铭七十一则,其中曼生壶铭就选辑了三十七则。两位作者结合壶铭壶形,对每则壶铭先作诠释,后作简单的评价赏析,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文章,为博大精深的紫砂文化做一点普及工作,为传承弘扬尽绵薄之力。

宜兴紫砂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紫砂装饰艺术也愈加多姿多彩,而壶铭陶刻仍为喜壶者最爱。欣欣向荣的宜兴紫砂行业,不仅做壶新人辈出,紫砂陶刻同样新手涌现,特别是外来贤士也纷纷加入这一行当。陶刻工艺从业人员也在与时俱进,时见创新;但这种创新只有建立在深刻理解前人壶铭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才有源头活水,才能推陈出新,千万不能乱点“鸳鸯谱”。

眼下常见到一把把做工蛮不错的紫砂壶上那些不伦不类的铭文,俗不可耐的画面;那些喧宾夺主的、杂乱无章的布局;那些别出心裁、所谓创新的刀法运用,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不管你是哪路来的“艺术大家”在未读懂宜兴紫砂陶之前,先请“刀下留壶”,切莫随便糟蹋高雅质朴的紫砂艺术。因此,这本书首先值得紫砂业内广大从业人员阄读,以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而对广大紫砂壶爱好者乃至一般的文学爱好者、茶文化爱好者来说,它也不失为一本好书,从中可以得到不少启发,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总之,我认为两位老先生此举为传承、弘扬紫砂文化做了一件实事。

当前,宜兴紫砂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在一派繁荣的景象下,紫砂从业人员要少来一点得意忘形、自吹自擂的作秀,多学一点前人认真学艺、谦虚做人的优良作风;对历代艺人呕心沥血精心培育而形成的独特紫砂艺术少一点“摧残”,多做一点浇水培土施肥工作。因此,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文化人也像陈茆生、丁兴旺两位先生一样,热情关注紫砂陶艺术,认真研究紫砂陶文化,从而形成一股弘扬宜兴紫砂陶文化的汩汩清流,营造宜兴紫砂陶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则为紫砂行业之万幸。

史俊棠

2006年5月18日

后记

将明清两代优秀的紫砂壶铭,尤其是以曼生为代表的文人所题写的壶铭加以赏析,并写成《紫砂壶铭赏析》一书,是我俩在学习、研究紫砂历史、文化时萌生的一个强烈愿望,但到真正动手写起来,却感到困难重重。一是这些壶铭,均为文言,诠释它们需要较深的古文功底;二是这些壶铭大都用典,要找出这些典出何处;三是这些壶铭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分析需要丰富的历史知识。总之要真正理解、评析每则壶铭,都要在故纸堆中寻根究底、旁征博引,而我们都是学理科出身,古文、历史底子先天不足,加之手头资料匮乏,而写得又仓促,因此,在本书中难免有考证不周到、诠释不全面、理解不准确之处,甚至有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的地方。我们之不揣浅陋,编著此书主要是受到宜兴市陶协史俊棠会长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他认为赏析壶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是在弘扬紫砂陶文化。因此,出版本书,意在抛砖引玉,以引起紫砂业内以及关心紫砂的文化人、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重视、探讨,以便更深入地研究下去。

书中对每则壶铭的赏析,一般若有传器的先对传器略加描述介绍;然后对铭文作些注释,并作简单的评析。除少数篇幅外,一般不多作点评。我们想留出更多的空间,让大家来一起欣赏、分析。

本书中的插图、拓片,大都引自徐秀棠著《中国紫砂》,顾景舟主编、徐秀棠、李昌鸿副主编之《宜兴紫砂珍赏》以及香港巾文大学编印的《书·画·印·壶·陈鸿寿的艺术》;还有些图谱引自《陶冶灵性》。特此说明,并向有关编著者致谢!

陈茆生、丁兴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紫砂壶铭赏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茆生//丁兴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544639
开本 32开
页数 1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1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6.3
丛书名
印张 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2
14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4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