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徽商(正说明清中国第一商帮)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散文的笔调和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浅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徽商崛起的自然和人文历史环境,徽商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徽商奋斗的足迹和涉及的经营领域,徽商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民风、民俗的影响,徽商的经营理念,徽商“亦贾亦儒,贾而好儒”的特点,徽商与徽州文化的关系,徽商的情感生活和徽州女人的人生命运,徽商衰落的历史原因等等。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 

不染他俗,不纳王租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徽人不蹲家,经营走四方

新安四宝

南渡改变了一切

书商朱熹,小贩戴震

中华传统文化在徽州

◆第二章

宗祠连云,举族而商   

原始资本源于宗族

聚族而居,共一祠堂

挑着宗谱逃难

“小绩溪”和“大绩溪”

◆第三章

漫漫古道,商贾四出      

微州古道,客商络绎

北京典当流行徽州方言

盐典茶木四大宗

花茶对上了慈禧的口味

无徽不成镇

英国女王偏爱“汪溢美”

日本汪直后人徽州寻根

会馆的灯火亮到很晚

◆第四章

红顶商人拿什么染红顶子  

富商大贾多为盐商

结交官府不择手段

“扬州十日”和卷土重来

以布衣上交天子

以银子贿买官员

万岁爷发的本钱 

乌纱帽与红绣鞋

茶木贸易支撑残局

胡雪岩——最后一个红顶商人

◆第五章

扬州繁华以盐盛 

柳絮飞来片片红

蓄养家班为哪般

盐商之财力伟哉!     

新旧二城与扬州八怪

“瘦西湖”与“小秦淮”

徽菜首推“一品锅”

五百两金纳五娘

◆第六章

儒道经营 立于不败       

金字招牌“一文钱”

三贾不利犹未厌

最能负重”徽骆驼”

饶河上的木商

儒道经营,诚信为本

胡庆余堂的“戒欺匾”

徽商的义利之辨

仁者爱人,仁心为质

阳俸与阴俸

促销各有绝招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儒商精神面临现代转型

◆第七章

亦贾亦儒左儒右贾 

竹山书院曾遍植桂树

徽商莫不热心书院

商翁大半学诗翁

欲把名声充宇内

晋商与徽商之异

十户之村不废诵读

左儒右贾,科举入仕

亦儒亦贾,儒贾不分

◆第八章

一世夫妻三年半 十年夫妻九年空       

歙南太荒唐

兰姑太的九连环

贞节牌坊甲天下

望门寡和记岁珠

节烈稳定了后方

徽州商人“两头大”

孝贞烈节六万五千零七十八名

◆第九章

弥天花雨唱徽州

徽俗最喜搭台看戏

徽州腔与目连戏

有堂皆设井

无宅不雕花

聚族而居宛如城郭

“三雕”精美绝伦

雕花老屋正在坍塌

◆第十章

一个商帮的衰亡      

改纲为票,招贩行票

几代繁华成一梦

战争带来灭顶之灾

乱世英雄胡雪岩

商帮荣枯系于国运

对乾嘉学术之贡献

试读章节

新安四宝

如果你前往徽州,车行在川谷崎岖的山间公路上时,隔着车窗,能看见远处,那些峰峦掩映的狭小盆地之间,坐落着一些村庄。若是清晨和傍晚,它们的上空,会有一些久久不散的炊烟,使你心中蓦然浮上“人烟”这两个字来;而徽州所独有的粉壁黛瓦马头墙,这时也会在青山和绿水之间,显出分外的醒目和幽雅。所以,对于第一次进入徽州的人们来说,这些村落美得仿佛不再是一些真实的村子,而是一张张水墨洇染的中国画。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首届黄山国际旅游节上,徽州的山川村落和它所保留的完整的徽文化形态,曾令来自世界的明友惊诧。那是现代人第一次认识徽州,而早在多年以前,徽州籍教育家陶行知就说过:“世界上只有一个地方和它相类,这个地方就是瑞士。”

可以想见,徽州有多美。

徽州虽说地处万山之中,耕地奇缺,无农桑之利,但却盛产杉木与茶叶。南宋诗人范成大,就曾以夸耀的语气和别人说,休宁的山地,最适宜种杉木了。杉木用途极广,大至栋梁之材,下到器用之物,都可以以杉为原料,而徽杉又以婺源所产最坚硬。至于茶叶,徽州多崇山峻岭,气候湿润,最利于茶树生长。早在唐代,就山山皆种茶,高下无遗土,十之七八的山民,都以种植茶树为生。另外,陶土也是它的一大财富。景德镇所产瓷器,驰名中外,但其原料白土,却产于徽州。另钋,徽州的笔墨纸砚部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南宋理宗朝,徽州知州谢暨就以“澄心堂纸、汪伯立笔、李廷圭墨、枣心砚”为新安四宝。

澄心堂纸出在绩溪,因为绩溪草木深幽,山多“穹林邃壑,美景怪石”,水皆丰盈交流,冷然清澈,所以在历史上,绩溪是著名的徽纸主要产地之一,龙须村出的“龙须纸”,以其质地洁白光滑,为历代贡品。又因南唐后主李煜曾收龙须纸于他的“澄心堂”,所以这种纸又名“澄心堂纸”。澄心堂纸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配用少量砂田稻草。唐宋间的澄心堂纸坊在绩溪临溪艺林寺附近,今临溪粮站一带。由此处溯登源河而上,至罗昆一段,水域平缓,溪无礁石,深广清澈,经冬不竭。因澄心堂用长船浸槠造纸,加以艺林寺左近风景清幽,引来无数文人雅集,研究造纸技术,兼事摹刻碑拓,使徽纸一时声名斐然。据宋人苏易简《文房四谱》记载,当时的造纸技艺已相当精湛,“长者可五十尺为一幅”,“自首至尾,匀薄如一”。如果是冬季造纸,则“敲坚冰为之者,益坚韧”,也不知这其中有什么道理没有。

P12-13

序言

在中国历史上自明中叶至清中叶的三百余年问,引领中国商业经济潮流的,是来自古徽州一府六县的徽州商帮。当时的中国大地上,西至川黔湖广,北至京师关外,南至福建两广,东至滨海江浙,乃至南洋东瀛,到处都是徽商的车船店坊,到处都是徽商永不疲倦的身影,到处传扬着徽商顽强奋斗的事迹。“无徽不成镇”的民间俗语为当时这种情形提供了生动的注解。

徽商的崛起是由多种自然和历史条件的使然,但主要因素在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徽州四面环山、山高坡陡,可耕地面积非常之少,故徽州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历史上魏晋时代、唐朝末年和两宋时期三次大的战乱,大批中原显姓大族涌入徽州地区,进一步加剧了土地和人口的尖锐矛盾,徽州人应付挑战的办法,就是在务农之外从事手工业和商业,走出大山,以天下为人生奋斗的舞台,“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徽商足迹遍布九州。二是传统习惯。徽州不宜种粮,但却盛产林、竹、茶、桑、药材、山货土产等各种经济作物,徽州地区的数十条支流汇集而成的新安江,中游被称为富春江,下游就成为钱塘江。新安江流域水量丰沛,便于航行,为徽州人的货物贸易提供了一条黄金水道。徽州人营商的历史最初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的东晋时期,历史上三次大移民高潮入迂徽州的许多显姓大族,本来就有经商的传统和特长,他们来到徽州,徽州自然地理特点相结合,更加速了徽州地区商业化的进程。三是历史机遇。南宋偏安一隅,建都临安,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宋以后淮扬地区和苏、嘉、杭等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日趋发展和繁荣,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重心,徽州地处江南,紧邻这些经济日益发达地区,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之徽州人历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又能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以“徽骆驼”精神而苦称,昕以在商业领域恣意纵横,终成大器,也就势所必然。

徽商不仅仅在当时的中国商业舞台上扮演着主角,而且他们带来了“财自道生,利缘义取”等一系列先进的经营理念,创造了相对科学完善的资本运营方式。他们还以自己的商业行为和人格力量,将“士农工商”这样一种旧四民观进行了颠覆,改成了“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商与士具有同等重要性的价值判断,这是中国资本主义思想意识的真正萌芽。可以说,徽商在经营上取得的成就和思想观念上所达到的高度,就当时而言无出其右者。

《徽商》一书,以散文的笔调和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浅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徽商崛起的自然和人文历史环境,徽商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徽商奋斗的足迹和涉及的经营领域,徽商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民风、民俗的影响,徽商的经营理念,徽商“亦贾亦儒,贾而好儒”的特点,徽商与徽州文化的关系,徽商的情感生活和徽州女人的人生命运,徽商衰落的历史原因等等。本书作者潘小平女士是对徽商和徽文化有着深入研究的知名作家,本书摄影吴广民先生是长期从事徽文化专题摄影的知名摄影家。本书完整而严谨的逻辑结构,流畅而练达的散文笔调,精美而丰富的随文图片,成为一大特点,也相信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会得到不少历史的知识和美的享受。 

杜诚

2005年9月

书评(媒体评论)

《徽商》以散文的笔调和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浅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徽商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徽商的经营理念、“亦贾亦儒,贾而好儒”的特点,与徽州文化的关系及衰落的历史原因等等。读者必会得到不少历史知识和美的享受。

——杜诚(安徽省徽学会会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徽商(正说明清中国第一商帮)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潘小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348807
开本 16开
页数 2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05-12-01
首版时间 2005-12-01
印刷时间 200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图书小类
重量 0.3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729.48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63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2: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