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思痕集/珞珈语言文学学术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全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自我反思”,主要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检讨;第二部分为“文化间际对话”,主要讨论“文化间际对话”或“跨文化对话”的基点、规律、史迹和实例,也涉及到全球化趋势中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汉语文学诉求的悖论、当代文学的价值评估等问题;第三部分是“学术批评”,主要讨论重新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方式、学术体制和批评方向之类的问题;第四个部分为“文学批评”,主要是对1980年代中期以来文学的批评。

目录

自我反思

匿名写作/3

授体当代文学受体——教学沉思录/13

文化间际对话

古代西方现在——谈谈文化重构的基点/29

中学西渐与浪漫主义——《浪漫主义的中国根源》译绎评/43

大循环进化模式/77

文化间际对话——卜松山眼中的他者/102

[附录]“把陌生文化当作一面镜子”——采访德国汉学家卜松山(K.—H.Pohl)教授/119

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汉语文学诉求的悖论/126

离诺贝尔奖有多远/147

学术批评

学术良知抑止不了学术腐败/167

学术立场还是启蒙立场/176

走出19世纪 走进20世纪——人文背景的置换与当代文学研究/180

文学批评

8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文学概述/201

两种神性境界——张承志与史铁生散文的比较研究/212

马桥小天地天地大马桥——释放《马桥词典》的语言—文化底蕴/227

无力而必须承受的生存之重——刘恒的启蒙叙述/244

一个情字如何了得——评《张居正·木兰歌》/259

肉身问题/268

名著导读三篇/279

谁是知识分子——对作家身份及其功能变化的一个初步考察/292

后记/307

试读章节

当代文学是我理解的当代文学。我就是我,不与他人完全重合,我讲的当代文学自然就不应是他人的当代文学。

我盲目地认可过他人的当代文学,可那是无我即忘我或意识不到我时的我。现时的我可大不一样了。我考虑较多的问题之一,是有我还是无我,我非常看重我的存在,看的、想的、写的和说的都极想与他人区别开来。不是说我压根儿就不说他人的话,这是不可能的,而是说是我在说他人的话,我说他人的话也就是说我自己的话。没有他人的话我学不会说话。学会了说话,还一天到晚重复他人的话,那是牙牙学语的幼儿。说句心里话,近些年来,我一直在琢磨的就是怎样说出自己的话来。所以我宁愿把当代文学认作我理解的当代文学。

我理解的当代文学是进入我的视野的自1949年至今的文学。

当代在此纯粹是一个意义模糊的时间概念。把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文学统称为当代文学,是没有多少过硬的道理好讲的,现在这么讲就有问题,讲不通,往后再过lO年、20年,还这么讲,恐怕是要遭人嗤笑的。我真想立即弃之另立新名,可是想到目前的条件还不成熟,做起来惹事生非,麻烦太多,才在改易它的语义的前提下继续使用这个约定俗成的名称。

我讲的当代文学仅仅存在于我的视野之内。我的视野包括理论和阅读两个方面,凡是超出我的理论和阅读限域的,一概不是我理解的当代文学。迄今为止,我还没有见到一个治当代文学的学者敢于声称他已读遍所有当代的文学作品,知晓当代出现的所有文学现象,包括当代最博学的人,都只能在其趣味和能力所限的一个极小极小的区域内理解、阐释和叙述当代文学。

我不否认我的无知,我承认我的阅读视野十分狭小,仅仅局限在当代中国大陆经公众舆论筛选后存储下来的一小部分汉语文学。非汉语文学、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纪实文学、通俗文学、科幻文学、少数民族文学、民间文学以及不幸落在文坛关注域之外的汉语文学,只是略有接触而已,它们各自作为整体并没有进入我的阅读视野,至少到写这篇文章时为止,都还算不上我理解的当代文学。不是不想扩大阅读视野,扩充授课内容,但那是以后的事,我现在所能做并正在做的,是尽可能地提升我的理论能力,深入挖掘进入我的阅读视野的当代文学,多方提示它的丰富蕴涵。

我理解的当代文学不单指迎合、独尊和符合中国式现实主义理论规范的文学。中国式的现实主义顶多是我理解、阐释和叙述我的当代文学的一个视角,我的视角是多重的,为丰富的对象所限定,随对象的转移而转换。任何一种样态的文学都有相对适于观察它的视角。有师承传统的文学就有源自传统的视角,例如直观缘情的、言志载道的等等。有浪漫哪怕是伪浪漫就有浪漫主义视角、有现代派哪怕是伪现代派就有象征主义视角、唯美主义视角、意识流视角、表现主义视角、超现实主义视角、精神分析学视角,有后现代派哪怕是伪后现代派就有解构论视角、结构主义语言学视角、新批评视角、女权主义视角、后精神分析学视角、解释学视角、后殖民主义视角……

视角含义有二,一指观念态度,二指观察方位,一是潜在的,二是显在的。多重视角暗示着多种理论立场和思路。弄清多种理论立场,顺应多种理论思路,就可能获致多种顺利进入我的当代文学的方法。我确信,视角单一不利于我对我的当代文学的理解、阐释和叙述,路太窄,钻进去了就出不来。中国式的现实主义解释不了一切,拿它解释马原、余华和孙甘露等人在观念和技法上多有创新的作品,对得上位吗?不走板才怪哩。同理,解构论或其他什么主义也解释不了一切,拿它解释赵树理、周立波和孙犁等人的“老式”作品,难上加难,隔得很,不对味。我的当代文学承受着八面来风,不出自一个模子,千姿百态,我实在找不出用一重视角切进它,把它纳入一种理论模式的理由。

采用多重视角并不表明我屈从于他人,放弃了自己的理论立场,胡乱用中西理论拼凑一个当代文学的大拼盘。在我看来,任何一重视角,只要适于对象,用来有效,对我有帮助,就可以采用。至于如何用,即如何解读作品,如何分析复杂的文学现象,如何根据具体的情形作出相应的调适和变通,主权在我,别人是干预不了的。移用别人的理论,必须作相应的调适和变通,这个道理我懂。生搬硬套古人洋人的理论,这不符合我的性格;我一向主张接近隐含在别人理论中的大思路,进而从这种思路走向我所面对的文学。

我接近别人的大思路,理论立场、方法论原则、操作手段却由我来确立,内容由我决定,论证由我进行,结论由我作出。我曾经在发表于《上海文学》1994年第7期的一篇对话中讲过,近几年我正尝试在社会结构这个基点上打通和整合现代西方各种批评理论,拟意构建一种对话批评或阐释批评。阐释批评就是对话批评,是就文本与各种他人进行对话,对话是平等的、民主的、阐释性的、交流性的,容不得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耳提面命,不允许摆出一副审判式的、裁决式的、训导式的强权姿态。西方自19世纪建立现代批评理论以来,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从外缘批评(如社会一历史批评)到内缘批评(如文本批评)再到效应批评(如读者一反应批评),开发了文学的方方面面,成功地演示了成套成套的文学批评理论。我们没有任何借口将这些批评理论派作西方人的专利,拒绝接受它们,它们是全人类共同分享的成果,借鉴一下有益无害。借鉴本身就是一种对话,不存在谁主谁仆的问题,对话须接近别人的大思路,否则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自由的思想交流就成了一句空话。交流中有抵牾也有沟通,这是对话的常态。

社会结构其实是我的“前结构”,在我接近别人的大思路以前就已存在,为我与别人的对话定姿态、定调子、定方向。我赞同、反对什么,我亲近、反感什么,我吸纳、舍弃什么,都与这个社会结构密切相关。我反对、反感和舍弃的,一般是与它不相合的;我赞同、亲近和吸纳的,一般是或多或少与它相合的,试看一例。我曾吸纳并活用过西方有关小说叙述结构的批评理论和方法。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由小说的叙述结构推知作家的心理结构,进而由作家的心理结构推知作家所处时代的社会结构。经此推绎,社会结构便连接起作家的心理结构和作品的叙述结构,使原来误认为各自独立的小说叙述结构和作家心理结构共有了一个社会基点。切莫小看这个社会结构,它是一个大容器,装得下很多东西。

我是中国人,我生活在现在,过去与未来、传统与西方汇聚在我的身上,我的“前结构”是一个生活在现在的中国人的“前结构”,本身就不是纯民族或纯西方的,用这种“前结构”来“顺化”和“同化”来自现代西方的批评理论,很明显,是“化西”而非“西化”,所创律的是我自己的东西。

          P15-P18

后记

去年lO月15日编出《思痕集》,写过一个简短的“后记”。现在看来,这个“后记”存在不少毛病,不能用。不过也并非一无可取,如里面说“近几年写的较少,看的也不多”;“1994年正式介入当代生活,1998年以后逐渐转向历史”;“转向历史便沉静了下来,功名心淡了许多……所以成绩平平”,就多少反映了点实情。从1994年到1998年,应该是我动笔最勤的一段时间,“经常处在写作的冲动之中,弦总是绷得紧紧的,精力似乎特别旺盛。也许是亲历者吧,感受来得过于直接,总能引发纷乱的思絮,留下思维的痕迹”。收在《思痕集》里的文字,至少有一半是在这个时段或稍后一点写下的,余下的文字则能见出我在世纪转折点上消极转向的踪迹。

也许还需要作点说明。

全书分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自我反思”,所收《匿名写作》一文是应萌萌(鲁萌)之约为其主编的《1999独自》一书而写,《授体 当代文学 受体》是一篇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检讨。第二个部分主要讨论“文化间际对话”或“跨文化对话”的基点、规律、史迹和实例,也涉及到全球化趋势中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汉语文学诉求的悖论、当代文学的价值评估等问题;其中《古代西方现在——谈谈文化重构的基点》(由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的系列演讲之一)是一篇修饰过的演讲稿;《中学西渐与浪漫主义——(浪漫主义的中国根源>译绎评》是我与伍英姿合作的成果,自然也凝聚着她的心血;附录的刘慧儒博士对卜松山先生的访谈,先后发表于德国的《莱茵通讯》和中国的《哲学研究动态》、《人文论丛》,因文内牵涉到我的观点,所以也收了进来。第三个部分是“学术批评”,主要讨论重新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方式、学术体制和批评方向之类的问题。第四个部分是对1980年代中期以来文学的批评,既有粗线条的综论,也有比较细致的个案分析;其中《198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文学》是一篇介绍性的文字,带有讲稿的特点;《两种神性境界——张承志与史铁生的散文比较研究》一文,底子是由我指导、赵咏冰撰写的一篇学士学位论文,后经我改写而成,收在这里算作纪念吧。所收文章除一二篇因故未能见刊、二三篇见于专书以外,全都发表于各种原发期刊,并有多篇被文摘类的期刊转载。这些刊物是:《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小说评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文艺评论》、《人文论丛》、《长江学术》、《东方文化》、《大家》、《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文艺理论》。此外,《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汉语文学诉求的悖论》被德国学人译成德文,《文化间际对话:卜松山眼中的他者》被收入卜松山的论集《与中国作跨文化对话》(中华书局1999年初版、2003年增补版)。感谢所有与我发生文事关系而帮助过我的先生和女士!

似乎没有再说下去的必要了。更重要的是做。重振精神,赶紧做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思痕集/珞珈语言文学学术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昌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6042932
开本 32开
页数 3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2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7-53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0
14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7: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