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儒道佛美学思想源流
内容
编辑推荐

儒、道、佛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也就是说它们是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大背景下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关于儒、道、佛美学思想,学界早已有人研究,而儒道互补、庄禅融通的见解,亦有人论及,但系统地把儒、道、佛美学作比较研究,并阐述三家融汇的综合影响的专著却还少见。本书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系统地论述了儒、道、佛美学思想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内容详细,见解精辟,分析入理,论述严谨,便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美学作参考。

内容推荐

儒、道、佛三家,它们互相渗透和互相交融,实在是我国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现象,它们不仅是广阔的文化背景,而且直接构成了我国学术思想的基本特征。对于这样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不能说过去没有人注意和研究,但是,像张文勋同志这样,专门从儒、道、佛三家的异同及其关系中,来探讨我国民族的审美观念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从而写出《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这样全面而系统的专著的,确实少见。

全书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综述儒、道、佛美学思想的文化背景;第二、三、四章分别论述儒、道、佛三家的美学思想;第五章通过我国古代美学中的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如审美心理,意境理论等等,去考察儒道佛美学思想的融合;第六章则以刘勰、胡应麟、王国维等人的美学思想为例,去透视儒、道、佛美学思想的综合影响。这样,大致可以看出儒、道、佛美学思想发展的源流脉络。

目录

自序

原序

引言

第一章 儒道佛美学思想的历史文化渊源

第一节 中华文化的地域差异

 一 中华文化的产生、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 地域文化的差异

 三 地域文化的交流

第二节 中华文化是多种文化思想的融合

 一 三代文化思想的形成

 二 诸子百家文化学说思想的大发展

 三 由“大一统”到多极发展的汉魏六朝文化思想

 四 唐宋以来文化思想的融合与发展

第三节 中华文化与审美意识的民族特色

 一 人文意识的渗透

 二 国家民族意识的高扬

 三 主体意识的强化

 四 超越意识的升华

第二章 儒家美学思想

第一节 以“政教”为中心的先秦儒家美学思想

 一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政教为中心的功利主义美学

 二 “尽美”与“尽善”——以“善”为主的审美判断

 三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以“德行”为先的审美标准

第二节 孔子的文学思想及其影响

 一 文学的地位和作用

 二 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三 关于“道统”与“文统”

第三节 孟子和荀子美学思想之比较

 一 审美主体人格的修养

 二 审美感情的社会属性

 三 审美判断的主客观标准

第四节 《乐记》论“中和之美”

 一 中和之美的提出

 二 中和之美的特色

 三 中和之美的政治作用

第三章 道家美学思想

第一节 老庄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一 “虚无”与“虚静”——审美境界

 二 “忽恍”与“意致”——审美心理

 三 “原天地之美”——审美趣味

第二节 老庄美学思想中的“有”和“无”的辩证法

一 “有无相生”——艺术创作的辩证法

二 “课虚无以责有”——从无形到有形的创作过程

三 “无声胜有声”——从有形到无形的审美过程

第三节 《淮南鸿烈》中的几个美学理论命题

 一 “有无”和“虚静”

 二 “神形”与“质文”

 三 “自然”与“和谐”

第四章 佛家美学思想

第一节 佛学对我国古代美学的影响

 一 “神思”和“妙悟”

 二 “意境”和“境界”

 三 “现量”和“比量”

第二节 从佛学的“六根”“六境”说看艺术“境界”的审美心理

 一 佛学中的“境界”和王国维的“境界”说

 二 从“六根”“六境”说看“境界”的主客观条件

 三 从“六根互用”看“境界”的审美心理功能

第三节 从《华严金师子章》看佛教哲学的美学意义

 一 缘起说——形相的本体

 二 六相说——形象的构成

 三 无碍说——形象的直觉

第五章 儒道佛美学思想的融合

第一节 儒道佛美学思想之比较

 一 审美观念

 二 美感经验

 三 审美趣味

第二节 古代美学中的审美心理结构

 一 心物感应的审美基础

 二 情志合一的审美判断

 三 兴到神会的审美活动

第三节 古代审美观念中的时空意识

 一 文学艺术中的时间意识

 二 文学艺术中的空间意识

 三 时空意识与“力量”的显示

第四节 意境理论是儒道佛美学思想融合的产物

 一 意境理论的形成

 二 意境的主客观因素

 三 意境的多层次结构

 四 意境的审美形态

第六章 儒道佛美学思想的综合影响

第一节 儒道佛思想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一 儒学文化思想的影响

 二 道家文化思想的影响

 三 佛家文化思想的影响

 四 刘勰的美学理论建树

第二节 释子皎然及其诗论

 一 皎然其人及其诗论著作

 二 皎然的诗论

 三 皎然诗中的禅理禅趣

第三节 胡应麟的神韵说

 一 神韵的构成要素

 二 神韵的审美形态

 三 胡应麟神韵说的历史渊源

第四节 从儒道互补看金圣叹的《水浒》评点

 一 儒道互补

 二 宋江之伪

 三 任性天真

第五节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文化渊源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

 二 意境理论的总结和发展

 三 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

后记

试读章节

我国古代文化的发源,从现代考古所获得的资料看来,不仅仅只是黄河流域的三代文化。其实,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以南和沿海的广大地区,在很古的时代,亦已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古代所说的荆楚、百越,包括南方的广大地域和居住在那里的土著居民。虽然,周秦以后,黄河流域的华夏民族和长江以南的“荆蛮”各族逐渐融合为汉族,但仍保留有各自地方特色的文化,如楚文化,就是一个很大的文化系统。上述种种现象表明,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看,这是自然的现象。自然条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以下这些方面:

首先是地理形势的影响,在我国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等各种不同的地理形势。这些不同的地理形势,具有悬殊很大的不同自然条件,使得各地区的人民生活存在极大的差异,形成不同地域人民的不同的生活习惯、心理状态,以至于生理上、个性气质上的差异,从而带来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差异。一般说来,高原地带、高寒山区,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发展水平低下,文化也比较落后;而平原地带,自然条件较好,人们依靠那里的土壤、水利、气候各种有利条件,在远古时期就开始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光辉的古代文化。由于地理形势的复杂,由于错综的山脉纵横割据,形成大大小小不同的地域,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各地域之间甚至是隔绝的,即使有交往也不是经常的、大量的。因此,就容易形成多种部族、多种政治、多种文化形态。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地理形势具有不同的气候,譬如气温的悬殊、空气湿度的差别、雨量的多少、风力的大小我国幅员广阔,气候复杂多样,总的来说,大部分地区属于北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但有的地区四季分明,有的地区四季如春,有的地区长夏无冬,而有的地区则全年无夏。这一切,都直接影响到不同地域的生产和生活,也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理、心理素质的形成。大沙漠的荒凉,大草原的肥美,平原上的沃野,江湖泽畔的富饶,这一切,无一不与气候带来的影响有关,而这一切,又无一不直接影响到各地域文化的形成。

最后,我们特别注意到,与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有直接关系的是黄河、长江。这一点是为考古学、历史学,以及文学艺术的大量资料所证明了的。前面我们引用钱穆的大段文字,已从三代文化的形成及其受地域的影响说明这个问题。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一处、一个地区,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去看,周口店的北京猿人、云南的元谋猿人,还有其他考古发现的古猿人遗址,都表明我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不是一处而是多处,也说明我国古代文化的源头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但是我们从历史学的角度看,根据史料的记载,古代华夏文化的源流,绝大多数产生和发展于长江黄河流域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地带,这也是历史事实。从水利上看,自古以来黄河虽然有“百害”之称,但是黄河的众多的支流,却灌溉了辽阔广大的土地。由于黄河的利和弊的自然条件,在几千年前,就促进了其流域两岸广大地区的农业发展。在以农业为基础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下,最早形成了传说中的黄帝、炎帝时代的文化,以及后来的夏、商、周各代文化。我国古代的社会制度、人伦礼法、生活习俗、审美意识,可以说都与农业文化有关而具有鲜明的特色。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更适宜于农业的发展,其自然条件与黄河流域有差别,因此,发源于长江流域的文化,又具有自己的特色而融汇于华夏文化之中。但是,它的农业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和黄河流域的农业文化之间,具有内在的共同点,这就是我国数千年文化形成多元统一的结构特征。

以上我们简略地谈到我国自然条件给予文化发生发展的影响,它是我国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自然条件,对我国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的形成无疑有重大的影响,但是,我们不能说这就是决定我国传统文化性质的决定性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应该说是各个时代、各个地域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政治状况以及人们的思想、世界观等等。

           P9-P11

序言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先从事文学理论的研究,并曾担任“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那时,较多的是接受了西方文学理论和前苏联文艺理论的影响,尤其是俄罗斯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的影响。我个人的爱好兴趣也比较广泛,从亚里斯多德到康德、黑格尔直到叔本华、柏格森、弗洛伊德、厨川百村但都泛泛涉猎,俱无深刻研究。就国内而言,除鲁迅等名家的文学思想理论之外,最喜欢读的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等美学著作,其治学方法能学贯中西,也给我以很深的启示。此外,潜心于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是当时学界的主流,我在北京大学进修两年,就是集中精力学习前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季莫菲耶夫等的著作,同时重点学习周扬编的《马克思主义与文艺》和毛泽东有关文艺的著作。可以这样说,我并不是拘囿于某一家某一派的文艺理论,而是广泛吸收,都有受益。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周扬同志不止一次提出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时任北大中文系主任的杨晦教授给本科学生上“文艺理论”课,内容讲到许多中国古代文论,也强调要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这些意见引起我的深思,我想西方的文艺理论,包括前苏联的文艺理论,毕竟是外来的东西,应和中国文学理论传统和现实情况相结合,最终还是要形成从中国文学艺术的实际出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不应简单地照搬西方的理论。那时有不少文艺理论研究者都已注意到这一点。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各种教科书还是不能突破外来的理论框架,而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和近现代的一些理论(如鲁迅),都只不过是征引些片言只语,使人有一种装点门面而又支离破碎的感觉。当时我就产生一个念头,觉得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就必须对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的丰富的文艺理论遗产作系统的研究。于是,我开始从《文心雕龙》人手,上溯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思想,下至各朝代诗论文论代表性著作,进行了长期的学习研究,并一直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等课程,对《文心雕龙》的研究,相对而言用功稍多一些。随着学习研究的深入,我感到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和传统文化(包括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等等)的关系至为密切。不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就很难透彻深入地说清许多文论、诗论以及各种文学艺术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文艺固然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但又和它的大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对许多文艺现象和相关的许多理论概念,在进行美学的分析时,不可避免地要作一些文化学的阐释。

中华传统文化大厦,是由许多材料部件构成的,而作为主体部件,应首推儒、道、佛三家的文化思想,他们总结并包容了我国数千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精华,又影响到我国数千年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把我国古代的文论、诗论、画论、乐论以及其他种种艺术理论提升到美学的层面上去看,那么,我们就更不难发现儒、道、佛三家思想及其学说的融汇,直接渗透到我国古代各个美学领域中,也直接或间接影响我国历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当然,这并不是我的发现,前辈不少学者早已注意到这个问题,钱钟书、宗白华等在他们的著作中,已多涉及儒、道、佛各家思想的影响;方东美的《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等著作中也多有涉及。近年间,“儒道互补”、“庄禅相通”等类说法亦已较普遍,但是,较系统地论述儒、道、佛文化的融通以及其对我国古代美学和文学艺术的影响者。似还少见。我说的是上世纪肋年代时的情况,当时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感觉,觉得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以及早已形成的文学理论和美学思想,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形成鲜明的民族特色。许多理论概念诸如言志抒情、意境境界、阴阳刚柔、言不尽意、大美不言、象外之象、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等等,都来自于儒、道、佛各家的哲学思想。不了解这些文化背景,我们就很难对这许多含有丰富的美学意蕴的理论概念,真正做到知其所以然。基于这种认识,我把主要精力转向对儒、道、佛各家学说及其美学思想的研究,尽我的能力所及,读了一些相关原著。但是,各家经籍加上历代各家注释笺诂,的确是浩如烟海,我所研读者也只不过是触其皮毛而已。虽然如此,但也还是有许多感悟,因而不避浅陋,撰写了《儒道佛美学思想之比较》等系列文章,其中一些篇章,分别就儒、道、佛各家美学思想作了论述;也有一些文章是就某一个专题进行论述,如“境界”问题,又涉及各家思想的影响。这些文章虽各自独立成篇,但也贯穿一个中心,那就是力图从不同侧面,寻找到儒、道、佛各家学说之间的异同,更主要的是想找到他们之间的互渗、互补的交融点,从而看到在我国数千年传统文化史上,儒、道、佛三家,既是各自独立门户,有不同的学说,但又不断互相融合,长期共存,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干。其影响渗透到各个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除了文学艺术之外,也包括中国人的文化心态、生活习俗、道德行为等诸多方面。这种影响,不仅是过去才有,直到我们讲现代化的今天,其无形的影响依然存在。因此,我们之所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十分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这是中华文化自身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必然。

1988年,我曾把我论述儒、道、佛美学思想的论文,汇集成《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之后又一不断有些思考,写了《华夏文化与审美意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一书,把儒、道、佛美学思想结合起来综合论述,力图使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在中华大文化背景下成为整体,以期从中窥见我国古代美学的系统性。两书的出版,当时曾引起学术界的注意,时隔十多年,有关问题的研究无论就其广度与深度而言,都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时候,我应云南人民出版社之约,在<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的基础上,重新加以整理补充,编成这本《儒道佛美学思想源流》出版,以供研究者和广大读者参考。著名美学家蒋孔阳教授在为拙著《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写的序中说:

儒、道、佛三家,它们互相渗透和互相交融,实在是我国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现象,它们不仅是广阔的文化背景,而且直接构成了我国学术思想的基本特征。对于这样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不能说过去没有人注意和研究,但是,像张文勋同志这样,专门从儒、道、佛三家的异同及其关系中,来探讨我国民族的审美观念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从而写出《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这样全面而系统的专著的,确实少见。

蒋孔阳教授所说固然是对我的鼓励,但他同时也精辟地指出了儒、道、佛三家学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研究此问题的重要意义。因此,我在修订过程中,按出版社同志的建议,把原来的单篇论文,分章节编排,并在前后衔接处加了一些文字叙述,又在前面加了《前言》,以求使全书显得较系统化。这样做,也并非勉强焊接,因为原有各篇论文之间,都有内在联系,中心就是论述儒、道、佛的美学思想。这样,不仅使研究更具系统性,也可以透过我个人在二十多年间的研究轨迹,看到此问题在学界研究发展的大致情况。全书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综述儒、道、佛美学思想的文化背景;第二、三、四章分别论述儒、道、佛三家的美学思想;第五章通过我国古代美学中的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如审美心理,意境理论等等,去考察儒道佛美学思想的融合;第六章则以刘勰、胡应麟、王国维等人的美学思想为例,去透视儒、道、佛美学思想的综合影响。这样,大致可以看出儒、道、佛美学思想发展的源流脉络。

我之所以在时隔十多年之后,又把这本书作了修订补充并呈献在读者面前,也是希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在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中,能起一点添砖加瓦的作用。至于由于儒、道、佛三家学术思想和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及其复杂性而带来的学术上的争议,这是难以避免的,我衷心期待着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

                 张文勋

                 2003.8.31

后记

本书是在拙著《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的基础上修订增补而成。根据云南人民出版社社长胡廷武君的建议,把原来的论文集的形式,改编为自成系统、分章分节的专著形式出版。并定书名为《儒道佛美学思想源流》,之所以这样做,是考虑到儒、道、佛美学思想在我国古代美学中的影响及其互融互补的特点,力求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于进一步去考索我国古代美学发展的脉络。所增补的材料,主要取自拙著《华夏文化与审美意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等。最后,对为本书的出版付出心血的责任编辑赵石定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对本书的内容和章节结构提出了一些很好的修改意见,使全书更臻完善。

              张文勋

              2004.1.27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儒道佛美学思想源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文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2042438
开本 32开
页数 4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0
出版时间 2004-12-01
首版时间 2004-12-01
印刷时间 200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3-092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2
出版地 云南
203
13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1: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