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学季风--中国当代文学观察/文学史系列/望岳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黄发有现执教于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客家学等。近年致力于当代文学的传播接受、西方汉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字、客家移民文化等专题研究。本书是作者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观察研究,内容包括自由撰稿人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制度变迁、“十七年”文学的审美主流、“文革”的诗歌潜流、80年代文学的文化逻辑、文化民族主义与新时期文学等。

内容推荐

收人本书中的文字,90%以上是我来到山大以后写成的,极小一部分是我在复旦读博士时写的,来到山大以后也作了一些修订。能把在山大写成的文字收入山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持的“望岳文库”,这既是一种备忘,也是必要的反思。我一直很欣赏那些有理有据的质疑与追问,这些看法能够激发更深入的学术思考。不过,为了不掠人之美,书中的文字大都保留了原貌,只对一些资料和行文上的错误作了必要的修正。

这些文字仅仅表达了我个人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粗浅看法,对于当代文学史逻辑演进的论述不仅不够全面,也一定会有偏失之处。

目录

导言 在史论与批评之间

一 走向“过程美学”

二 批评就是发现

上编 文学潮流

第一章 自由撰稿人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制度变迁

一 钱权之间

二 过客或归人

三 围城内外

四 自由与限制

五 默然独立

第二章 “十七年”文学的审美主流

一 颂歌美学

二 红色史诗

第三章 “文革”的诗歌潜流

一 哑夜的独语

二 浪漫的启蒙

三 在绝望中再生

第四章 80年代文学的文化逻辑

一 被裹挟的合唱

二 共鸣的变奏

第五章 城市文化与90年代文学

一 复调的城市文化

二 暧昧的想象形态

三 可疑的市民话语

第六章 文化民族主义与新时期文学

一 激活传统

二 家族遗梦

三 反抗同化

第七章 审美理想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

一 不绝如缕

二 人间宗教

三 创造过程

四 回到常识

第八章 虚无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

一 叛逆或拯救

二 废墟上的狂欢

三 迷惘的借口

下编 文学生态

第九章 大众传播与新时期文学生态

一 透视媒介

二 期刊与出版

三 影视与网络

第十章 短篇小说与新时期文学风尚

一 被岁月淡忘

二 被传媒冷落

三 被废话淹没

第十一章 “新写实”与小说流向

一 告别理想

二 日常叙事

三 娱乐至上

第十二章 虚伪的个人与迷惘的代群

一 伪个人化写作

二 新生代八股

三 冷漠的看客

第十三章 激素催生的青春表演

一 羁囚与奔逃

二 在晕眩中漂流

三 过火的奇迹

第十四章 危机情境与危机美学

一 角色危机

二 接受危机

三 叙事危机

四 呼唤“无用”的文学

第十五章 文学批评的人文缺失

一 有偿批评

二 假想批评

三 逆反批评

第十六章 消费文化与文学健忘症

一 经典的挽歌

二 枉担虚名的文学

三 失忆的文化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但在职业兴趣与生存危机的较量中,前者注定是输家。他甚至要在同一天为七家小报写长篇连载,小报文学的商品性质使审美性成为一种附带。商业化的写作方式还制约着作家的谋篇布局,典型如张恨水写作《啼笑因缘》的过程:连载此长篇的《新闻报》“报社根据一贯的作风,怕我这里面没有豪侠人物,会对读者减少吸引力,再三的请我写两位侠客。……我只是勉强的将关寿峰、关秀姑两人,写了一些近乎传说的武侠行动。我觉得这并不过分神奇”①。具有某种经典意义的作品尚且如此,那些胡编乱造的作品就可想而知了。以市场需求为创作的圭臬,必然伤害文学的独创性,使作品呈现出模式化、趣味化的倾向,作家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一种文化傀儡。发人深省的是,在1949年以前的文化情境中,就创作群体而言,能够始终靠写作养活自己、无须另谋出路的只有鸳鸯蝴蝶派作家,像张恨水、程小青、范烟桥等人在抗战以后,创作思想中注入了时代忧患,但他们从来都是自觉地认同于大众趣味,即使像《八十一梦》这样的作品,其中也并无接受精英写作的影响的痕迹,更无启蒙意识的彰显,其题材选择、结撰模式是创作惯性的自然延伸,走的依然是大众化写作的路数。

中国文学根深蒂固的载道传统在新文学中顽强地延续着,它在许多作家的创作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或隐或显的体现。对于那些拥有政治抱负的作家而言,其文学观念烙有鲜明的功利主义色彩,突出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在价值选择上通过文学“求势”而非“求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忽视文学的审美意义,经世致用与匡救时弊的动机成为其创作的文化内驱力。在政治理想受阻时,文学成了一种权宜之计。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不少作家迫不得已地开始了职业写作生涯。我们来看看茅盾的自白:“一九二七年大革命的失败,使我痛心,也使我悲观,它迫使我停下来思考:革命究竟往何处去?……

P31

后记

从1999年夏天来到济南,一晃六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收人本书中的文字,90%以上是我来到山大以后写成的,极小一部分是我在复旦读博士时写的,来到山大以后也作了一些修订。能把在山大写成的文字收入山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持的“望岳文库”,这既是一种备忘,也是必要的反思。山大中文学科有着深厚的传统,她不断给我提供人格、学术的熏陶和滋养。在这里,要郑重地感谢所有提携我的前辈学长,也要感谢那些给我兄弟一样的友爱的同事。

书中的文字在成稿以后,大都在研究生课堂上讲授过,其中有一半左右的内容,还作为研究生讨论课的研究专题,听取了研究生的各种意见。我一直很欣赏那些有理有据的质疑与追问,这些看法能够激发更深入的学术思考。不过,为了不掠人之美,书中的文字大都保留了原貌,只对一些资料和行文上的错误作了必要的修正。书中有两章(第一章、第五章)的内容根据博士论文修订稿改写而成,之所以再次把它们纳入本书的框架,一方面觉得这些论述内容没有过时,从这些角度以历史视野审视当代文学的进程,总能不断地发现一些新问题,同时也不断地意识到自己的浅薄;另一方面,我的博士论文出版时,出版社对这两章内容作了较大幅度的删节,出于敝帚自珍的缘故,在此恢复其全貌。书中的部分章节曾经发表在香港《二十一世纪》、《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文艺争鸣》、《文艺评论》、《山花》、《河北学刊》、《时代文学》等期刊上,一些篇章还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在此要感谢相关编辑的支持。

这些文字仅仅表达了我个人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粗浅看法,对于当代文学史逻辑演进的论述不仅不够全面,也一定会有偏失之处。之所以在书名的副标题中加上“观察”两字,正是意识到这些文字具有较为鲜明的主观色彩,还需要不断完善与丰富,也意在提醒自己必须时时反思,才能艰难地向前迈步。

黄发有

2005年1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学季风--中国当代文学观察/文学史系列/望岳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发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731414
开本 32开
页数 3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1
出版时间 2006-03-01
首版时间 2006-03-01
印刷时间 2007-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7
丛书名 文学史系列
印张 11.75
印次 2
出版地 山东
203
14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