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印度之智慧(共2卷)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涉猎了印度、中国文化中最为精髓和深刻的方面,全书共分两册,可以作为研究者研读和查阅的资料;此外,本书还选取了许多有关这两个古老民族的民族心理、文学想象和日常生活的材料,因而也适合普通读者在闲暇时翻阅欣赏。

内容推荐

本书涉猎了印度、中国文化中最为精髓和深刻的方面,全书共分两册,可以作为研究者研读和查阅的资料;此外,本书还选取了许多有关这两个古老民族的民族心理、文学想象和日常生活的材料,因而也适合普通读者在闲暇时翻阅欣赏。

目录

[中国卷]

中译本序言/1

序言/1

中国的玄学/1

老子《道德经》/1

 序言/1

 第一编 道的法则/17

 第二编 道的诠释/39

庄子——玄学家和幽默大师/63

 序言/63

 逍遥游(第一章)/66

 齐物论/68

 养生主/73

 人间世/75

 德充符/78

 大宗师/81

 骈拇/87

 马蹄/88

 肱箧/89

 在宥/91

 秋水/95

中国民主文献/101

《尚书》/101

 序言/ 101

 尧典/111

 大禹谟/114

 皋陶谟/116

 五子之歌/117

 汤诰/119

 太甲/119

 咸有一德/121

 说命/121

 泰誓/124

 金滕/126

 召诰/127

 秦誓/129

民主哲学家——孟子/131

 序言/131

 民主哲学家——孟子/134

宗教大师——墨子/156

 序言/156

 法仪的必要性/158

 尚同的重要性(下)/159

 兼爱(中)/161

 兼爱(下)/162

 非攻(上)/163

 非攻(中)/164

 非攻(下)/165

 天志(上)/166

 天志(中)/167

 天志(下)/168

 非儒(下)/169

 耕柱/169

中庸——孔子格言/170

 序言/170

 一、孔子本人及他人对孔子

 的描述/173

 二、孔子的情感世界与艺术

 世界/ 175

 三、谈话风格/176

 四、约翰逊风格/177

 五、谋略与智慧/179

 六、人文主义和仁/180

 七、君子与小人/182

 八、中庸作为理想的人格及

 孔子鄙夷的几种人/183

 九、为政/184

 十、关于教育、礼仪和诗/185

子思的中庸/186

 序言/186

 一、中和/188

 二、中庸/188

 三、道无处不在/189

 四、人文主义标准/190

 五、模式/190

 六、伦理与政治/192

 七、诚身/193

 八、至诚者/193

 九、孔子颂词/194

 十、后记/196

中国诗歌/198

 序言/198

 古代伟大抒情诗/201

 屈原/217

 李白/225

 孟姜女的传说/237

 尼姑思凡/253

中国人生活随笔/256

 序言/256

中国故事/258

 二母争子/258

 缣之讼/259

 中国的灰姑娘/259

 倩娘的故事/261

 荬鬼者/261

 醉酒快哉/262

 无头好看/262

 两孝子千里寻父/263

 汉宫秘史/268

《浮生六记》/273

 序言/273

 卷一闺房记乐/276

 卷二闲情记趣/286

 卷三坎坷记愁/291

 卷四浪游记快/301

中国睿智与智慧/314

古代哲学家寓言/314

 序言/314

 唾弃械者/315

 无为谓/315

 蕉鹿之讼/316

 忘者/317

 季梁之医/ 317

 诚实的商丘 /318

 杞人忧天 /319

 愚公移山/320

 两小儿辩 /320

 攫金者/320

 似窃者/321

 削足适履/321

 齐桓公亡冠/321

 舌亡齿存/321

 猫头鹰与斑鸠/322

 狐假虎威/322

 鹬蚌相争/322

 眇者不识日/322

中国诗人家书/324

 序言/ 324

 中国诗人家书/326

鲁迅醒世语/333

 序言/333

 鲁迅醒世语/336

百句谚语/339

 序言/ 339

 百句谚语/341

中国名称发音/348

中国历代朝代表/350

附录/351

林语堂的创作与翻译/351

主要参考书目/359

[印度卷]

中译本序言/1

序言/1

印度信仰/6

《梨俱吠陀》颂诗/6

 序言/6

 致因陀罗/11

 创造之歌/13

 普罗阁婆提/14

 伐楼那/16

 伐楼那/18

 毗首羯磨/19

 因陀罗/21

 人类颂歌/23

 慷慨/26

 信心/28

 夜/29

 黎明/30

《奥义书》/34

 序言/34

 创世故事/37

 精微/40

 真正的大梵/42

 解放/43

 征服死亡/44

 独一神/47

 神无处不在/48

 神在人内/50

 认知神/51

《神主之歌》(《薄伽梵歌》)/52

 序言/52

 《薄伽梵歌》/55

钵颠阁利的瑜伽箴言/107

 序言/107

 抑制:瑜伽的精神用途/112

 抑制:瑜伽的修习/115

 力/118

 独存/121

《罗摩衍那》/124

 序言/124

 第一篇 悉多的婚礼/130

 第二篇 流放/152

 第三篇 国王薨逝/181

 第四篇 罗摩和婆罗多会面/215

 第五篇 在瞿陀婆哩河岸上/231

 第六篇 悉多丢失/246

 第七篇 哩舍牟迦山/274

 第八篇 悉多归来/293

 第九篇 战争会议/305

 第十篇 锡兰之战/314

 第十一篇 罗摩回国,接受灌

顶/346

第十二篇 马祠/357

印度幽默——《五卷书》/370

 序言/370

 故事的楔子/375

 骑在蛇背上的蛤蟆/377

 不饶恕的猴子/378

 使狮子复活的婆罗门/382

 小老鼠女嫁给老鼠/383

 麻雀与大象/386

 白鹭、鱼和螃蟹/387

 萤火虫和猴子/390

 婆罗门的山羊/390

 太子肚子里的蛇/392

 容易受骗的丈夫/393

 奶油让婆罗门的眼睛瞎掉/396

 婆罗门、贼和罗刹/397

 忠诚的埃及獠/398

 大象与小老鼠/399

 蒙上虎皮的驴/400

 农民的老婆/401

 婆罗门的一罐大麦片/403

 乌龟与天鹅/403

鹦鹉故事七十则/405

 序言/405

 雅索戴韦和她的转生/408

 王后和大笑的鱼/409

 有前途的儿子/417

 德维卡和她愚蠢的丈夫/420

 女人和老虎/421

 结局故事/422

佛教——《法句经》/425

 序言/425

《法句经》/432

佛的三个布道/459

 序言/459

 贝拿勒斯的布道/461

 关于毁谤的布道/464

 火道/464

佛教寓言与传说/466

 序言/466

 吉沙·古塔米/467

 伽姆般纳闼的婚宴/469

 循师过河/470

 贪婪的和尚/471

 水獭和豺狼/472

 娼妓引诱僧人/472

《亚洲之光》/475

 序言/475

 《亚洲之光》/478

《首楞严经》/488

 序言/488

《首楞严经》/492

佛教生活方式/509

涅檠为何物/513

 序言/513

涅檠为何物/515

印度词汇表/517

 发音/517

 拼写和名称的不同/517

附录/525

主要参考书目/525

试读章节

赵飞燕原姓冯,她的父亲冯万金,对音乐颇有造诣,为江东府乐师。万金不满于世代相传的乐曲,自己创作了一种音乐,没有固定旋律,但有许多渲染和悲伤的调子。他称之为辛酸悲哀的曲子,听起来特别能打动人心。江都王孙女姑苏郡主,曾嫁中尉赵曼,爱上了冯万金。就餐时,冯万金要是不在场,她就觉得索然无味。她暗地里与冯万金私通。赵蔓爱妒忌人,但他染上了见不得人的病,不能与夫人同床。因而,苏郡主怀孕时,吓得要命。于是,她借口生病,回到自己的宫府。生下两女,长女名宜生,次女名合德,宜生即为赵飞燕。她把两女都送给冯万金抚养,但取其夫的赵姓。

宜生非常聪慧,研究了“彭祖分脉”之书,掌握了调脉之术。长大后,身材窈窕,体态极其轻盈,举步翩然若飞,人称“飞燕”。合德丰若有余,柔若无骨,肌骨清滑,出浴时水不沾身。她声音轻柔细腻,能歌善舞。两姊妹都是绝代佳人。

冯万金去世后,家道中落。二女无家可依,便一同流落长安,人称赵氏姊妹。两人与赵林住同一胡同,此人为阳阿公主府侍官。二女受到赵林的庇护,于是经常把自己的绣活送给赵林,很快她们便住进了赵家,做了赵林的女儿。赵林的大女儿本在府内服侍,但因病返家,后去世。这样,飞燕和妹妹就常去阳阿公主府中服侍,有机会学习歌舞。有时,姐妹俩学歌舞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她们薪俸极少,常常缺资,但在胭脂粉妆方面却毫不吝啬金钱,为此经常受到人们的嘲笑。

飞燕与一位邻居私通,此人为皇宫弓箭手。飞燕当时家贫,与合德两人同睡一床。下雪时,她就站在自己家旁,在外面等着情人。她懂得调节气息,在雪地站着,仍然浑身温暖,一点不会冻得发抖,弓箭手觉得她是位仙子。由于阳阿公主的权势,她被送入宫中。她表妹繁漪在宫里管理幔帘,知晓飞燕与弓箭手有染,心中甚怕。飞燕受到恩宠之后,便不再理他。她闭上眼睛,哭得眼泪淌到脸颊,双腿颤抖。接连三晚,她也不理睬成帝,但后者一点也不生气。宫中有些宠妃询问此事,成帝说:“她丰若有余,柔若无骨,且实在羞怯,不像你们这些荡妇。她是一位贤淑女子。”……从那时起,飞燕待在后宫,被册封为赵妃。

成帝在万阳宫里查看名单,繁漪在旁边,借机对成帝说飞燕还有个妹妹,名叫合德,也是个美人,性情比姐姐要温和得多。成帝就派人带了一车珠宝,前去迎接。合德婉言谢绝了:“除非妾姊叫妾,妾是不敢去的。你可以把妾头拿回皇宫。”听到这话,繁漪便拿上赵妃的令册去叫合德。皇上打算在云光宫接待她。合德粉妆淡抹,装扮一新,身穿“懒装”,绣花短裙,窄窄的袖子,桃花袜子。她说:“妾姊妒忌得厉害,她可以很容易屈辱妾。妾不惧死,但若妾姊不同意,妾宁死不愿受辱。”说完,她头也没抬,就退了出去。她讲话声音柔和干脆,在场人都大为敬佩。成帝于是派人送她回家。

有位赵妇人,宣帝时负责燃香,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夫人,负责教导皇宫的女仆。她说王妃“是红颜祸水,要把我们湮灭”。成帝听从繁漪的建议,特地为王妃大兴土木之工,筑起一座华丽的远眺宫让她居住。繁漪对王妃说:“皇上无后,王妃该想着为皇上延续香火。为何不让皇上招幸能生子的妃子呢?”于是,把赵合德献给了成帝,成帝对她迷恋如醉。他称赵合德的乳胸为“温柔乡”,对繁漪说:“我当终老是乡,不愿效武帝求白云乡了。”繁漪高呼“万岁!”向成帝道喜,说“陛下遇见了仙子”。成帝赏赐她二十四块金条。合德因而得到皇上恩宠。

合德常常去见姐姐,行礼就像孩子对父母一样。有一次,姐妹俩坐在一起,姐姐不小心吐在妹妹的袖子上。“你瞧,姊姊,”妹妹说,“你在我的紫袖子上画的印记,就连皇宫御裁也做不出来呀。”因赵飞燕连年不育,害怕将来色衰时失去成帝的欢心,欲求子,为自固久远计。便暗查子嗣多的侍郎宫奴,几乎每天都偷欢。合德尽力保护她,对成帝说:“妾姊素性好刚,容易招怨,保不住有他人谗构,诬陷妾姊。倘或陛下过听,赵氏将无遗种了!”说至此,泫然泣下。成帝慌忙替合德拭泪,并用好言劝慰,并发誓不至于误信蜚言。后来有人得知飞燕奸情,出来告讦,都被成帝处斩。因此,仆人侍从身着五颜六色的服饰,随意出入远眺宫,毫无拘束,而飞燕仍未生下一男半女。

飞燕通常用五味七香洗浴,坐在散发香味的椅子里,用百种药香浸泡。合德只用一般香料沐浴,涂抹花粉而已。但成帝对繁漪说:“尽管王妃散发奇香,但与昭仪身上的自然香味没法比。”两姊妹祖父的侄女曾在江东府服侍,年老时和两姊妹家人住在一起。她非常懂得如何保持女性美,曾建议飞燕服用一种用雄麝肚脐制作的药物防止皮肤变松。合德后来也服用这一药物。但女人服用此药时,月经会非常地稀薄。一天,飞燕对御医讲了此事,后者说:“要是这样的话,王妃如何生子呢?”她教飞燕用一种蕨类植物冲洗,但却不奏效。

赵合德愈发得到成帝的宠爱,被立为昭仪,居昭阳宫。她想跟姐姐住得近些,成帝就为她建造宫殿,涂以丹朱,黄金为门槛,白玉做台阶,壁间的横木嵌入蓝田璧玉,以明珠翠羽做装饰。所陈列的几案帷幔等类,都是世间罕有的珍奇,最奢丽的是百宝床、九龙帐、象牙箪、绿熊席,床幔熏染了异香,沾到身上几月都不散。过了一个叫做“通仙子处”的大门,她的住处与姐姐的相通。

P269-271

序言

凡事总有开始和结束的时候。林语堂先生长达千余页的《中国印度之智慧》的中文翻译工作终于在明媚的五月画上了句号。短短一年零八个月的译书过程。译者深切感受到,不亚于在纷杂骚动的现代生活中,重新发现了一片宁静淡泊的心灵栖息之地。这趟匆匆而又充实的中印文化之行,两个古老民族的心理积淀和文学述说无疑时时刻刻在猛烈地激荡着我的心灵。正如林先生所言,“在编撰过程中,就算是我亲身去了一趟印度欣赏也不过如此。”翻译这部宏大的著述,无异于与众多伟大智慧的头脑在交流,他们深邃的思想汇合成涓涓溪流自然地流淌出来。在体验智者圣人充满睿智的语言的同时,我强烈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智慧、洒脱和自然。

在译书过程中,本人尽力遵循“忠实”和”通顺”之翻译宗旨,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加大译文的可读性。因此,我翻阅了大量的相关参考资料,尽力把原文的内容准确地传达出来。涉及的历史人物、文学家以及典故传说,都尽量找到原始出处。但因林语堂所选材料涉猎的范围着实广泛,翻译时难免挂一漏万。而且,有些资料需要逐步筛选才可以找得到,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无疑印证了翻译是“戴着脚链跳舞”和做“苦行僧”的说法。中国部分的古典著述要求精确的原文,本人从老子的《道德经》开始,历经《庄子》、《尚书》、《孟子》、《墨子》,一路追溯到孔子的《论语》和子思的《中庸》,筛选了庞杂的古典资料,涉及了哲学、历史、政治、文学等诸多方面。屈原和李白的伟大诗歌、中国人生活随笔和《浮生六记》使读者得以一窥中国人生活闲适、浪漫和恬淡的一面:而《古代哲学家寓言》、《郑板桥家书》和《鲁迅醒世语》从另一侧面展现了中国人的深刻、睿智、幽默和犀利。一本书在手,可以一览无余地俯瞰中国人的民族心态、社会发展和文学进程。

印度部分的处理,困难在于文化背景的迥异和梵语意义方面。译者的翻译宗旨是,如有翻译得较好的中文本,尽量采用或参阅;如若没有,就尽量按照原文的风格进行翻译。在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把所有的内容都翻译出来了。只是《亚洲之光》部分,因涉及的内容太多,考虑到本书的篇幅,只选取了部分诗章,以飨读者。印度最古老的“吠陀书”对相当一部分中国人是极其陌生的。“吠陀”是印度最古的宗教文献和文学作品的总称,是婆罗门教、印度教最古老的经典。《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四部本集。是印度婆罗门教最古老的经典,本书选取了《梨俱吠陀》的部分诗章。这部分参阅了金克木先生的《梵竺庐集》。引用了其中部分译文。金先生的这部书涉猎了印度哲学、文学和历史的许多方面,分甲(《梵语文学史》)、乙(《天竺诗文》)、丙(《梵佛探》)三部分,是研究印度文化尤其是印度文学想象极为有价值的参考书籍。此外,《罗摩衍那》和《五卷书》的译文参照、引用了季羡林先生的译本,因为笔者认为季羡林先生是研究和翻译印度文学的权威。他的译文无疑会为读者带来极大的精神愉悦和享受。其他参考材料。如《奥义书》、《薄伽梵歌》、《钵颠阁利的瑜伽箴言》以及《法句经》等佛教经本。参见参考书目部分。

林语堂的文学天分和中英文造诣使本书视角独到,涉猎范围宽泛。本书还有一个长处,就是雅俗共赏。这是因为。原文涉猎了印度、中国文化中最为精髓和深刻的方面,因而可以作为研究者研读和查阅的资料;同时,本书还选取了许多有关这两个古老民族的民族心理、文学想象和日常生活的材料。因而也适合普通读者在闲暇时翻阅欣赏。这其实与林语堂一贯的做人、做事和做文章的风格是一致的。为了方便普通读者阅读,在原著注释的基础之上,译者还增添了相关补注。帮助普通读者理解文中难解之处。

在本书翻译过程中,本人查阅或引用的书籍(书目参见附录。按照在原文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在此表示感谢。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可以浏览。

由于译者才学浅疏,本书涉及宽泛。讹误之处在所难免。恳望有识之士指正。  杨彩霞

2006年5月于人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印度之智慧(共2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语堂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36045
开本 16开
页数 8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0
出版时间 2006-10-01
首版时间 2006-10-01
印刷时间 2002-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2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
丛书名
印张 56.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47
175
5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0:3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