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苏曼殊说禅
内容
编辑推荐

苏曼殊,近代作家,原名戬,字子谷,后改名玄瑛,曼殊为其法号。广东香山人,出生于日本横滨。父亲为旅日华商,母亲是日本人。这种特殊的身世使他早年即因家庭矛盾出家为僧。但是,民族的为难又使他不能忘情现实。本书记录的就是苏曼殊的生活经历、艺术作品、人生感悟以及对它们的点评。通过阅读本书,你将对苏曼殊的生活经历以及他的内心思想有一个更明确的了解。

内容推荐

苏曼殊,近代作家,原名戬,字子谷,后改名玄瑛,曼殊为其法号。广东香山人,出生于日本横滨。父亲为旅日华商,母亲是日本人。这种特殊的身世使他早年即因家庭矛盾出家为僧。但是,民族的为难又使他不能忘情现实。本书记录的就是苏曼殊的生活经历、艺术作品、人生感悟以及对它们的点评。

目录

第一章 孤独的禅

 孤云野鹤苏曼殊/2

 嗟我守茕独/6

 九年面壁成空相/10

 不敢厕身世间法/14

 别有伤心之处/20

 禅是平凡的生活/23

 独行赴渊的苏曼殊/27

第二章 情色的禅

 情僧苏曼殊/34

 为向摩耶问夙缘/37

 与静子初次见面/43

 与静子恋爱经过/45

 忏尽情禅空色相/54

第三章 艺术的禅

 诗禅一致,等无差别/70

 苏曼殊与拜伦/75

 拜伦诗选自序/78

 是空是色本无殊/83 

 尚留微命作诗僧/91

 苏曼殊的禅画/100

 画谱自序/104

 画跋一/109

 画跋二/116  

第四章 流浪的禅

 芒鞋破钵无人识/128

 行云流水一孤僧/131

第五章 积极的人世态度

 国民孤愤英雄泪/142

 修行不离世间法/148

 一天明月白如霜/152

 加入“南社”/156

 女杰郭耳缦/160

 呜呼广东人/166

 苏曼殊的序、跋、杂文/171

第六章 寂寞身后事

 曼殊上人怛化记/196

 曼殊上人圆寂讣告/197

 曼殊上人安葬孤山通告/198

 苏曼殊墓塔铭/199

 曼殊大师年谱简编/201

 苏曼殊的诗/207

试读章节

禅宗的“禅”字,是禅那(梵语Dhyana)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学禅的方法就是将心专注在一个境界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自己本来的心性,所以学禅又名“参禅”。

据记载,禅法是在梁武帝时由印度菩提达摩大师传至我国的。在唐、宋时期,禅宗就非常兴盛,已经成为佛教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派别。印度传教者的庄重严肃和安宁平静,到了禅宗这里却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变得机动灵活、睿智幽默。

到十二世纪时,禅宗由我国传到了日本,影响既广又大,在近代更产生了自然机智而又贴近生活的“生活禅”。

如果我们对佛教本身有所了解,我们就会知道,佛陀所亲证的真理,并不是寺庙的外形和仪式的宗教,而是一种建立在静中思虑之上的生活之道。而禅宗比佛教的其他派别更加接近佛教的内在宗旨。

清末民初,就有一位这样在“静中思虑”走过的禅师——他就是在近代文学史、佛教史、绘画史上都占有一定地位的曼殊大师。

苏曼殊的生母是他父亲苏杰生第四房妻子,名叫若子,即河合仙氏的妹妹。苏家是广东的豪门望族,长年在日本横滨经商。若子生下苏曼殊三个月后,被迫离开小曼殊。小曼殊由苏杰生带回广东,由河合仙氏抚养。

回到广东后,大家族里对这个异族所生的孩子倍加欺凌。河合仙氏忍受不了家族的白眼,只好回到日本。同年,苏家经营亏本,家道逐渐衰落。

苏曼殊十二岁时,苏杰生去上海经商,将苏曼殊留在家乡读私塾。不久,曼殊大病一场,病中的曼殊被家人扔进了柴房里,这件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虽然他逃过了那一劫,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给他孤独的一生埋下了伏笔。

随后,小苏曼殊去广州长寿寺出了家。但他那一次毕竟不是参透佛法、看透人生而出家的。一次,他偷吃鸽子肉,被老和尚发现后逐出了庙门。

十五岁时,苏曼殊跟随表兄到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在养母河合仙氏的家乡,与日本姑娘静子一见钟情;但是,他们的恋情遭到了苏家的反对。

苏曼殊的叔叔知道此事后,说苏曼殊的行为败坏了苏家的名声,甚至找到静子父母家中无理取闹。静子父母盛怒之下,当众对静子又打又骂。结果,静子不堪忍受,投海而死。

静子的自杀,令苏曼殊深感心灰意冷,万念俱灰。回到广州后,苏曼殊便去蒲涧寺出了家,开始了他半僧半俗、风雨漂泊的一生……

P2-5

序言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鲜明的个性永远是一个谜。而苏曼殊就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

总的来说,苏曼殊是一个和尚——他曾经三次出家,而且一次比一次道心坚定。他虽寄居庙堂,但心系民族安危;虽芒鞋袈裟,但青春年少,柔情万种;虽悟尽空色,但却四处奔波,意在救国利民——半僧半俗,对他来说是最好不过的生活方式。

佛教有一个关于莲花生活佛的故事,其中的对话也许较能说明苏曼殊这种在家与出家、红尘与遁世的关系。

弟子问:“活佛是否空了一切?”

“是的,这个世界就是大好的寂灭道场,静观万物而自心有得,一切随之流转而念念分分明明、清清楚楚,说事说理、混合万物却能时常安住于觉明空昧之中,这就是最好的修行。”

“活佛尚住家中?”

“是的。”

“活佛既然出了家,却又为何住在俗家之中?”

“出了家,就是以世界为家;而我的家,原本就在这世界中。处处为家,住在家中也是暂时,住在寺院也是暂住。不能坐享家园、安于法喜,而是不停地想住这儿住那儿,那就是执著生死,难出轮回。只要心境相应、不起烦恼,便是常住真心。”

“活佛与妻子儿女同住,是否是离一切相?”

“若能心常寂灭、安于常乐者,自然是离一切相。”

所谓“离一切相”,即是静观万物而自心悠然有得、如如不动。曼殊大师可以说是内心境寂光明、毫无挂碍,在他眼中没有男女差别之相。苏曼殊并非与众不同,而是证得佛家智慧、悟人涅檠之心。

曼殊大师有情,有义,又有才。他的才气,在当时群雄并起的文坛上,宛如一颗耀眼的新星。曼殊大师九岁起就开始向西班牙牧师学习英文,举凡诗歌、小说、绘画样样精通。

曼殊大师的小说流传下来的有:《断鸿零雁记》、《天涯红泪记》、《绛纱记》、《焚剑记》、《碎簪记》、《非梦记》。

现存苏曼殊的诗有一百多首。他的诗风格别致,状物则形象逼真,写人则栩栩如生。“柳阴深处马蹄骄,无际银沙逐退溉茅店冰旗知市近,满山红叶女郎樵。”真可谓诗中有画、情景交融。

曼殊大师又是我国近代最早的翻译家之一。他精通日文、梵文、英文、法文,译过《悲惨世界》、《拜伦诗选》和印度小说《娑罗海滨遁迹记》。

曼殊大师还编撰过《梵文典》、《初步梵文典》、《梵书摩多体文》、《埃及古教考》、《汉英辞典》、《英汉辞典》、《粤英辞典》等多部专著。

不仅如此,曼殊大师还擅画,他的画“所作多有所寄意,非挚友不能得片纸”。

面对着国破山河,面对着亲人的冷漠,曼殊大师只有将孤独之情寄托于文字,发诸于翰墨,面对生活的无奈,他只有寄身于沙门,但又不忍目睹人世间的黑暗,所以他极力想人世、救世、革命,振臂一呼,但似乎又力所不及——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瓦解之时,当然有风雨满楼之势,一个势单力薄的和尚又能有什么作为呢?

但是,曼殊大师眼中的禅是人世之禅,“出家”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一种形式。所以,他从内心来说,已经超越了红尘与解脱、出世与入世的外象。所以,说他是和尚又不像是真和尚——虽然已出家,但他却经常吃肉喝酒,甚至谈“情”说“爱”;说他不是和尚他又是真真实实的和尚——因为他有积极的救世情怀,无私奉献自己的才华,他办教育,干革命,忧国忧民,悲悯众生、哀怜草木,慈悲心切!  1918年5月2日,曼殊大师留下八个字:“一切有情,都无挂碍”后,在上海广慈医院圆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苏曼殊说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大荒//隐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349767
开本 16开
页数 2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8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6.5-53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1:5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