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香港小学文学教学研究/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对香港地区的中小学文学教学进行历史和现实的考察,分析文艺学和中小学文学教育的演变及其之间的关系。这对于目前中小学文学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从理论意义方面来看,对文学教育的目的、内容与方法,以及文学理论的发展对文学教育的作用等方面都会有比较深入的探讨。从现实应用价值来看,目前的中小学文学教育正处于举步维艰的状况。而这些研究成果会为目前的改革提供直接的参考和借鉴。

内容推荐

“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课题在现有文艺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进行审视,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并借鉴外国在文学教育方面的经验,以解决我国中小学文学教育所遇到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是多卷本的系列著作。这些研究成果主要为中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理论、思路与方法。其次,这些成果适用于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工作者,包括各级教研室的教研员和高校语文教育学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另外,这些成果也适合研究文艺学和对这方面感兴趣的人员阅读,因为这些成果拓展了文艺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本书是系列之一,主要研究了香港小学的文学教学。

目录

绪论 新世纪香港小学语文教育的议题——文学教学\l

第一章 文学教学的历史视角:香港小学文学教学的意义与方向\1

第一节 文学教学——香港小学语文课程的变革\1

一 香港小学语文教师的临界思考\1

二 香港小学语文教师对加强文学教学的意见\4

第二节 香港小学语文教育发展路向——后殖民文化的观照\8

一 学习失衡:香港小学语文教育的历史观察\8

二 语言殖民、文化殖民及其影响\12

第三节 后殖民文化下近五十年香港小学的文学教育\28

一 从中学语文及文学分科看小学文学教学\28

二 近五十年香港小学语文课程检视\29

第四节 新世纪香港语文课程革新与小学文学教学\35

一 文学教学的提出\35

二 从范式转移看香港小学文学教学:局限与不足\36

三 走出后殖民的阴影:香港小学文学教学方向的探索\38

第二章 文学教学的文学视角:香港小学文学教学的定位与内涵\51

第一节 文学特质的认知对香港小学文学教学研究的意义\51

一 定位与内涵:香港小学文学教学的根本问题\51

二 现况剖析:香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对文学教学的认知\53

三 现况的反思:文学教学的错位认知及其影响\6l

第二节 文学教学的本源思考——文学教学的定位\64

一 文学和语文的关系\64

二 文学教学的定位\67

第三节 文学教学的实务思考——文学教学的内涵\72

一 文学特质的理解\73

二 文学教学的内涵\79

三 文学教学的主体\9l

第三章 文学教学的社会视角:香港小学文学教材的选取与应用\97

第一节 香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对文学教材的取态\97

一 教师对文学文本的接受\97

二 从文本的接受到教材的编选\105

第二节 从文学社会学理论看教科书编者、教师及学生之间的关系\106

一 文学作为社会过程的理解\106

二 教育环境下的文学生产、分配与消费\108

第三节 从文学分配分析教科书文学教材的呈现形态\114

一 文学教材的类别\114

二 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学教材分析\115

三 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文学教材呈现方式的探讨\120

第四节 文学教材作为社会事实与文学教材的选取\124

一 文学教材作为社会事实的思考\124

二 从社会意义看文学教材的选取\124

三 从文学价值看文学教材的选取\137

四 从教学价值看文学教材的选取\143

第四章 文学教学的教育视角:香港小学文学教学的模式与取向\149

第一节 传统文学教学取向的局限与危机——成人导向,复制读者\149

一 问题的提出:传统文学教学的迷思\149

二 传统文学教学迷思的透视:现行小学文学教学取向与方法的检视\150

第二节 从有效教学的原理看文学教学的模式\162

一 教师教学决定的思考\162

二 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165

三 从文学教学的性质与目标看文学教学的模式\177

第三节 从有效学习的原理看文学学习的取向\181

一 传统语文教学理念的检视\181

二 建构取向的文学学习\185

三 以读者为主体的文学学习\193

第五章 文学教学的案例研究:香港小学文学教学的实践\206

第一节 教学实践的目的、理念与规划\206

一 教学实践的目的\206

二 教学实践的安排与规划\208

三 教学实践的理念\209

四 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210

第二节 教学实践的分析\218

一 新诗教学(小三)\218

二 古诗教学(小四)\228

三 寓言教学(小四)\240

四 童话教学(小四)\255

五 儿童小说教学(小四)\270

六 游记教学(小四)\281

第三节 教学实践的综合分析\290

一 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291

二 教学实践的普遍意义\296

结论 香港小学文学教学研究的思考\299

一 教学理论的探讨\300

二 教学实践的启示\304

三 未来的研究方向\305

参考文献\308

后记\331

试读章节

殖民统治的开始,是基于军事武力,但殖民统治得以延续及维持,却往往见之于思想及文化的入侵,这种情况甚至延续到殖民管治结束之后的“后殖民①时代”。学者早已指出,虽然殖民者结束在某个地方的殖民统治,但殖民思想、文化仍然会影响着那个地方,甚至以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的姿态出现。②香港是个典型的例子。香港虽然在1997年回归祖国,脱离英国的统治,但殖民文化仍然在“后殖民时代”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而这种情况在文化、教育上尤为明显。这当然跟长久以来殖民者为殖民地建构的价值观、文化观有直接关系。

殖民地教育的本质,如叶维廉所述,是无法推行启蒙精神的。因为“启蒙”,表示了要通过教育让接受教育者自觉他们作为一个自然个体与生俱来的权利和他们本来所属的文化国度的身份。③以香港的情况来看,受殖民者如果对中国文化和思想有相当的自觉,意识到民族自尊的重要性,显然会对管治者不利。所以,英国政府作为殖民者的管治策略,当然以抑制香港人的民族意识为重点。这种管治取向在与教育相关的课题上,非常明显,并且在一直以来的语言政策及语文课程可以充分体现出来。香港从殖民时代过渡到后殖民时代的语言政策,并不能简单地以国旗的改换为分界线。

香港作为殖民地的经验是很独特的,有着与其他殖民地不同的特色。①香港虽然是英国的殖民地,但一直以来与原来的母体中国内地的关系密切而微妙。在地理上,香港连接中国内地,很多人口都是从内地迁移到香港的。在经济民生上,香港的日用品和粮食,甚至用水都依靠大陆的供应。这个情况在1997年前后并没有太大转变。不过,虽然在民生日用方面仰赖祖国,但在思想上香港又跟祖国疏离。回归后,在一国两制的政策下,香港拥有高度自治的权利,让香港进入后殖民时代在文化选择上有很大的自主性。这种选择的自主性,让早已习惯了殖民者的管治方式及意识形态的香港人,不像其他被殖民的地方,立即用民族主义思想来抗衡殖民文化,况且,习惯了西方生活模式的年青一代也不会感觉到有这种需要。回归前一项以年轻人为对象的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年轻人对香港回归祖国的感觉是平淡甚至没有感觉(37%),表示无奈及忧虑的也占24%,而表示期待的只有19%。②另方面,从文化形态看,香港与其他后殖民独立国家有着一些相似的地方,也就是说殖民文化至今仍然影响着香港社会。由于教育与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检视香港语文教育从殖民时代到后殖民时代的变化,是具有现实意义和前瞻性的工作。

P10-11

序言

《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丛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的课题研究成果。

一、研究缘起

从1997年开始,中国语文教育遭遇了世纪末的尴尬,社会各界对于语文教育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批评与讨论。在批评与讨论的过程中,论争的焦点问题是文学教育。将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文学教育具有的和应该发挥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次,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少并且单一、陈旧:另外,中小学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存在着严重问题。人们认为,在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极其有限的文学作品,教师往往采取“肢解”分析的方法,使学生感受不到文学作品的整体形象,得不到情感的熏陶、审美的体验,无法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在批评、论争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人们意识到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并严重制约着问题的解决。第一,中小学语文教师文学素养低、文学理论陈旧的现状是造成文学教育出现问题的直接原因。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仅仅依靠在高校做学生时所学的文学理论,几年甚至几十年没有更新、改变,因此对文章的讲解还恪守着“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的简单模式。另外,很多教师自己上学时所读过的文学名著就寥寥无几,毕业之后很少甚至再也没有阅读过文学作品。众所周知,中小学的语文教师往往是最累的,作业量最大,并兼做班主任。在时间和精力都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不是个人爱好,语文教师一般不会主动阅读文学名著,更不会去阅读那些对自己没有直接帮助也较为难读的文学理论著作。可想而知。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师队伍的素质是这样。就不难想象中小学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什么状况了。第二,人们认识到文学理论直接影响着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然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却极其匮乏。分析原因,文艺理论研究者往往注重的是基础理论研究,而很少关注中小学语文教育。这方面的文章,往往是极少数中小学一线教师,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和个人爱好,在阅读了有关文学理论方面的著作之后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看法。这些成果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和高度,无法满足文学教学的现实需要。

从一些国家和地区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情况来看,加强文学教育成为母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学文学教育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才能促进文学教学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小学文学教学的现实问题,需要文学理论研究走出原来的空间,在理论方面拓展文艺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与中小学文学教学结合起来,为语文教育提供科学、系统和实用的改革方案。

二、主要内容

“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课题在现有文艺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进行审视,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并借鉴外国在文学教育方面的经验,以解决我国中小学文学教育所遇到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文艺学和中小学文学教育引论。

从文艺学宏观理论方面对中小学文学教育进行阐释,主要分析文学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从文艺心理学、文艺美学、文艺语言学、文艺文化学、文艺社会学等视角来关照中小学文学教学。

第二部分:中国古代文论和语文教育的发展。

主要对我国各个历史时期文论的发展和语文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整理,理清发展轨迹,总结经验和教训。

第三部分:中国近现代文艺学理论和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历史发展与变革。  这部分主要是对从1903年语文学科独立之后的文学教育发展进行历史考察。首先从各个时期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分析文艺学理论在这些标准中的体现及其发展。其次是对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数量、类型,教学的设计和练习,以及与教科书相配套的教师用书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各时期文艺学理论的内容和特点。在分析的过程中。结合20世纪文艺学自身的发展来反观各个历史时期中小学语文教育所体现的文艺学理论,从而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借鉴。

第四部分:我国当代语文教育论争。

主要是对1949年以来发生的我国语文教育批评和论争方面的重要问题,从文艺学的角度进行重新审视,并通过微观的具体分析,研讨我国当代语文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缺憾和失误。

第五部分:港、台地区的中小学文学教学。

分别对港、台地区的中小学文学教学进行历史和现实的考察,分析文艺学和中小学文学教育的演变及其之间的关系。

第六部分:外国文艺学与中小学文学教育。

分别对俄罗斯、法国、日本和美国等国家文艺学和中小学文学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尤其是对文艺学研究的成果在该国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运用,以及各国在解决这一问题过程中的机制和思路。同时对各国的文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具体的考察,为解决我国语文教育的现实问题提供借鉴。

第七部分:名家讲名篇。

邀请文学研究方面的著名学者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所涉及的中外古今作品进行讲解,以提供对于一篇作品的不同理解、观点和视角等方面的资料,为中小学语文教育发挥现实的、具体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根据每部分的研究内容,有些部分是一卷,有些部分是多卷。

从上述的主要内容可以发现,这项课题研究对于目前中小学文学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从理论意义方面来看,对文学教育的目的、内容与方法,以及文学理论的发展对文学教育的作用等方面都会有比较深入的探讨。从现实应用价值来看,目前的中小学文学教育正处于举步维艰的状况。而这些研究成果会为目前的改革提供直接的参考和借鉴。

三、研究成果的应用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是多卷本的系列著作。这些研究成果主要为中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理论、思路与方法。其次,这些成果适用于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工作者,包括各级教研室的教研员和高校语文教育学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另外,这些成果也适合研究文艺学和对这方面感兴趣的人员阅读,因为这些成果拓展了文艺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四、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本研究课题是由王富仁和郑国民主持的,课题研究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课题组成员及分工如下:

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富仁博士负责“文学与语文教学”;

2.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陈太胜博士负责‘‘中学文学教学引论”;

3.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陈学虎博士负责“传统文学教育的现代启示”;

4.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饶杰腾先生负责“中国近现代文艺学理论和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5.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郑国民博士负责“我国当代语文教育论争”;  6.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泉根先生负责“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7.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高级讲师张永德博士负责“香港小学文学教学研究”;

8.香港公开大学高级讲师姚素珍博士负责“香港中学文学教学研究”;

9.台湾台北县贡寮国小语文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郑文玄先生和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王更生先生负责“台湾小学文学教育”;

10.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助理教授蔡美惠博士和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王更生先生负责“台湾中学文学教育”;

11.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张冰博士负责“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

12.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高建为博士负责“法国文艺学与中小学文学教学”;

13.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正荣博士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唐晓敏博士负责“日本文艺学与中小学文学教学”;

14.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洪涛博士负责“美国文艺学与中小学文学教学”;

15.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阎苹女士负责“文艺学视野中的中学语文名篇解读”:

16.王丽女士负责“中学语文名篇多家解读”。

鉴于这个课题的研究范围和工作量非常大,研究难度也较高,课题组采取了统一协调和专题负责相结合的研究工作方案。由课题组人员共同讨论并确定每个子课题所涉及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每个子课题负责人负责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应该说这个课题的很多研究都是开拓性的工作,例如对各时期有代表性的语文教科书中的文学作品的数量、类型和如何解读等方面进行系统考察和统计,从各时期语文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全面地、历史地考察文学教育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学理论,等等。但是,也应该承认,这项研究工作也存在着很多的缺憾和问题。由于资料等方面的问题,对一些子课题的研究内容进行了调整,研究进展也较为缓慢,使原计划于2004年7月结题的工作不得不推迟到2005年年末。尽管如此,还有些子课题的研究成果质量没能达到预期的要求。

在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有的子课题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但是出版社和课题组考虑到多种因素,暂时没有纳入本套丛书。

在课题研究成果出版之际,首先感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童庆炳教授。在申请课题的过程中,童先生帮助我们修改课题研究计划,完善课题的论证。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童先生不仅经常关心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而且亲自参加课题组召开的每次会议,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感谢课题组成员的合作与支持,这些成果是集体智慧和努力的结晶。还要感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和文学院“211工程”建设项目组。将本课题作为“21l工程”二期工程建设项目,保证了课题研究所需要的大量经费。

由于研究水平和能力等方面的原因,这套丛书定有不妥或错误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王富仁 郑国民

2006年2月6日

后记

2000年,香港推行语文教育改革。在这一段时间里,我同时兼负了几重身份:在教育学院中文系当教师。负责培训中、小学语文教师;加入课程发展议会中国语文教育委员会,参与课程发展工作;到学校与前线教师探索语文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担任研究员的同时,又是理念的实践者;到北京师范大学进修,听课、看书、写论文,再次做学生。

这四重身份各自独立,又互有关联。从事师资培训工作十多年,经验过好几次的课程改革,参与过不同层面的课程发展工作,也到过不少学校与教师合作。把教学理念落实到学生学习的层面。这些工作充满意义是无可置疑的,不过也无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今天回想过来,感受最深、最愉快的还是当学生。修读博士课程,是学习历程的其中一个阶段;从香港回到北京学习,又是另一种经验。

2000年的冬天,第一次到北师大上课,严寒的天气对长居南方的人来说,总有点不习惯。不过上课又让我得到很大的启发。在课堂上,王富仁老师常常谦称自己是语文教育的门外汉,但他对语文观念独到的见解,启发我从新的视角去看原以为熟悉的教育问题,也教我学会分析教育议题时,不能只看问题的表面,有时候需要回到问题的根本来思考。我的论文“香港小学文学教学研究”的构想,也就是得到王老师在这方面的启发而成形的。郑国民老师授课很有条理,表述极具逻辑性,观点与观点之间的扣连紧密,他对我的论文也有同样严谨的要求。论文初稿完成之后,郑老师在论文的组织方面,给我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建议。

完成论文写作,只代表新的学习的开始。在学习历程上,能遇到对自己有所启发的老师,实在是一大收获。在北师大学习过程中的另一项收获,是改变了自己惯常对语文教育研究的印象。在香港,我们习惯进行实验性的研究:移植一个现有的理论,经本地化后应用于学校。进行量的研究。我们会进行大型的问卷调查或大规模的教学实验,收集大量数据,然后作出总结和提出建议。内地学者的研究,在实验性研究以外,更为重视理论的建构,这种感觉在阅读王富仁老师的论文时来得特别强烈。王老师写有关语文教育的论文,并没有大量引述别人的研究成果,也没有做过什么实验性的研究,但就处处有个人独到的见解。王老师做的不是印证别人的理论,而是建构自己的观点。建构个人观点,成一家之言,为后来的研究提供方向,其实是极具开创性的。这种研究取向的差别,对长期在香港接受特定一套研究取向的自己来说,可说是一种“文化冲击”。这种冲击对我构思论文的架构有很大的启发。我尝试把理论的探究作为研究的重点,同时结合教学实践,以进一步检视理论的完整性和适切性。论文中的观点,当然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这种尝试引领我进入另一个研究角度,对自己来说还是有一点意义的。

论文写作的历程虽然艰苦,但文学学习是充满喜悦的。2002年夏天,到北京听取王老师对论文架构的意见。讨论过后离开王老师在望京花园的寓所,他带同小狗“胖胖”送我去坐车,我看见“胖胖”跑跑跳跳,露出灿烂的笑容。小狗可能不知道引领它的人是当代研究鲁迅的大师,但小狗在主人的引领下是快乐的。小学生学习文学也大概如此。对小学生来说,杜甫与安徒生不过是一些成人称为作家的人的名字,但小学生可以从他们不认识的作家的创作里,体会到文学的情与趣。

“香港小学文学教学研究”成为教育部研究计划“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还有机会出版,深感荣幸;不过跟参与计划的前辈相比,又自觉水平相差太远。但想到这个课题在香港至今没有专门的研究,我的论文可以作为先导的尝试,希望能得到专家学者的包容和指正。

论文得以完成,要向王富仁老师和郑国民老师致以衷心感谢,没有他们站在学术研究的高地的指导,论文是难以成形的。论文完成之后,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童庆炳教授、刘锡庆教授。以及首都师范大学饶杰腾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天津师范大学田本娜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崔峦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李子建教授和香港大学谢锡金教授,都对我的论文提出了深刻而又充满鼓励的建议,在此表示万分感激。我也要向为本研究提供协助的香港小学语文教师致谢,尤其是参与协作教学实践的林妙龄、石慧霞、潘淑娟和邝淑雯,没有她们积极、认真的参与,我也无法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生学习文学的潜能,并且分享小学生学习文学过程中的喜悦。最后,我要向妻子梁玉华致意,感谢她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关爱,让我走在学术研究的路途中从不感到寂寞。治已随着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和治权而结束,但殖民文化仍然影响着香港语文教育的思维与政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香港小学文学教学研究/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永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663155
开本 32开
页数 3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23.202
丛书名
印张 11.1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03
14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2:3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