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非凡的智慧人生--著名科学家采访记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收入新华社高级记者顾迈男自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对中外著名科学家的采访记,以及亲历的全国科学大会、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诞生前后的系列报道。文稿涉及“两弹元勋”邓稼先、数学家陈景润等不少科学大家鲜为人知的故事,涵盖地质、建筑史、数学、物理、生态学、高能物理、大气物理、控制理论、航天以及“两弹一星”等题材,内容丰富多彩,资料翔实可靠,文笔生动通俗。这些由国内外著名科学家亲口讲述的科学知识和作者深入采访的实录,真实、生动地记述了科学大家的人文情怀,亲切易读、引人深思、催人奋进,同时也折射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兢兢业业的科学精神和工作态度。本书的问世,将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关心科技事业的良好氛围,将会为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新的活力。

内容推荐

本书收入新华社高级记者顾迈男自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对中外著名科学家的采访记,以及亲历的全国科学大会、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诞生前后的系列报道。文稿涉及“两弹元勋”邓稼先、数学家陈景润等不少科学大家鲜为人知的故事,涵盖地质、建筑史、数学、物理、生态学、高能物理、大气物理、控制理论、航天以及“两弹一星”等题材,内容丰富多彩,资料翔实可靠,文笔生动通俗。这些由国内外著名科学家亲口讲述的科学知识和作者深入采访的实录,真实、生动地记述了科学大家的人文情怀,亲切易读、引人深思、催人奋进,同时也折射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兢兢业业的科学精神和工作态度。本书尤其适宜作大,中学生人生教育的课外读物,也可作为高校传媒和新闻的课外读物,也可作为高校传媒和新闻专业学生新闻采编课的辅助读本,从中不仅可以学到许多先进的科学知识、新闻采访和报道的艺术,而且可以从科学家们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人生真谛中,欣赏科学大家的人格魅力,汲取奋发向上,攀登高峰的智慧和勇气。

目录

一次难忘的谈话——我走上了记者岗位

从“蝗虫起家”开始的记者生涯——记中国生态学奠基人马世骏

是名家自风流——郭沫若、李四光、竺可桢印象记

中国人一定要写出自己的建筑史——记建筑史学宗师梁思成

“怪人”的传说——寻访数学家陈景润

祖国中光宏伟 死生甘愿同依——撰写《华罗庚传》的缘起

科学的春天——近距离采访邓小平

中国高能物理发展的里程碑——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诞生前后的采访

科学的道路——忆物理学家张文裕和王承书教授

灵台无计逃神矢——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采访散记

辛勤的架桥者——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采访散记

工作,工作,再工作——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采访散记

尽一名科学家的本分——记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教授

中国的“原子弹之父”——物理学家钱三强采访散记

毕生致力于中国的核科技事业——访核物理学家朱光亚教授

我是一个中国人——记理论物理学家周光召教授

中华民族永恒的骄傲——寻访“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授

大漠中的理想——访核科学家陈能宽教授

研究才能与实际能力——钱学森教授与宋健教授访问记

科学之光——访中国物理学宗师严济慈教授

遨游太空之梦——访“长征三号”动载火箭总设计师谢光选教授

高贵的人格——访大气物理学家叶笃正教授

从走马灯到喷气式飞机——访工程热物理学家吴仲华教授

漂泊的辛酸——访系统工程学家刘源张教授

后记

试读章节

一次难忘的谈话——我走上了记者岗位

在人生的旅途中,青年时代的立志是很重要的。立志,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有梦想。志向(或是梦想)确立以后,就应朝着志向(或梦想)去奋斗,经过无数的挫折、失败、成功,最后圆了自己的梦。

每个人有各自的梦想,有人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有人梦想成为一名政治家,还有人梦想成为实业家,也有人梦想成为一位作家或是记者。我年轻时的梦想就是想当记者。现在可以说,在人生的旅途中,我用毕生的精力、智慧和汗水,圆了自己当初的梦。作为记者的我,采访对象并不是一般的劳动者,他们是高等学府毕业,吃过洋面包,学识渊博的人,是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大科学家。那么,我这个才疏学浅的记者,在数十年的漫长岁月里,是怎样比较成功地采访这些大科学家,又是怎样来报道他们的呢?我走过的道路再次验证了“有志者事竟成”。在采访写作过程中,我始终甘当小学生,处处以科学家为师,虚心地向他们学习、求教,同他们合作。

言归正传。20世纪50年代初,当我还是一位20岁出头的年轻人时,从山东省立济南女子中学高中毕业,后在济南工作了3年,随后又调到新华社工作。当时,新中国刚诞生,国家开始恢复大学招生。高中毕业后,不需要考试,便可以经工作单位推荐保送进大学深造。可是,进入新华社以后,我的大学梦未能实现,而是被告知:新中国刚成立,国家建设急需人才,在工作岗位上同样也可为人民服务。就这样,我被分配到新华社总编室领导下的发稿部门工作。

“新华社就是所大学,你在这里干好了,比上任何新闻学院或大学都要强,何必非要坐在课堂上读书呢?”见我的大学梦未泯,人们都这么劝说我。

就这样我不情愿地干起了发稿工作。当时,在我的周围聚集着十几位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把社长和各编辑部主任们修改、审阅过的新华社新闻稿的清样,照着改成几份,然后分发给《人民日报》等京、津报纸。由于发稿过程全部靠人的手来改,因此,工作起来,必须聚精会神,不能分心,不能改错。这几年严格工作程序的磨炼,对我后来当记者很有好处,使我养成了严肃认真采访、写作的工作态度。当时和我在一起工作的年轻人,以后有的成为大学教授,有的成为著名记者,其中有高级记者冯东书等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华社的各级负责人都是从各大城市名牌大学奔赴解放区的年轻人,他们多半是各所著名大学的高材生,年轻,爱国,为人正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在延安,在太行,他们就开始当记者,做编辑工作,这些比我们年长十几岁的年轻人,对我们这些小青年言传身教,影响很大。

P1-2

序言

2005年7月6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昆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在北京逝世。黄昆院士在世界物理学界享有盛誉,他的逝世是一代巨星的陨落。当首都各界三千多人怀着沉痛的心情送别黄昆院士的时候,在互联网上却有人问:“黄昆是谁?”科学家在科学界赫赫有名,而在更为宽广的社会层面却鲜为人知。这不是网民和读者的过错,而是新闻工作者的缺憾:长期以来,我们对科学家的报道确实太少了。

正因为如此,当顾迈男同志将她撰写的《非凡的智慧人生——著名科学家采访记》一书的提纲送给我并要我作序时,我没有谢绝。我想透过这篇序言,传递自己的一点“感悟”——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多为科学家“立传”。

顾迈男同志是新华社的一名老同志。1962年我还在大学学习,她已经是新华社从事科学技术报道工作的新闻记者。当时尽管“三年困难时期”刚刚过去,可是人们已经看到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曙光。顺应潮流,新华社加强了科技报道的力量。顾迈男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自己的科技采访生涯的。在此后的几十年间,她用手中的笔忠实地记录了中国科技界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介绍了许多著名科学家的感人事迹。钱学森、华罗庚、钱三强、王淦昌、周光召、朱光亚……我国各个领域的著名科学家,都成为顾迈男采访和研究的对象。她在采访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些素材反映了科学家的人生经历、科学成就和爱国情怀。如今她将这些素材整理成册,不单纯是为了回顾历史的印痕,主要是为了倡导“崇尚科学、传承文明”。

当今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丰富,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人生追求。但“崇尚科学、传承文明”应该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与追求。崇尚科学,才能把握未来;传承文明,才能使人类生生不息。新闻媒体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而且要倡导科学精神;不仅要反映科学家为国立功的感人事迹,而且要讴歌他们高尚的人格、高尚的人品、高尚的情操,并使之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部署加快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有关工作。会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今后15年,中国科技工作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导未来”的指导方针,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核心位置,大力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创新,努力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可以预见,在本世纪头20年的A略机遇期,我们必将迎来又一个科学技术的春天。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我们应当以此为契机,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科技新闻报道之中,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如果在未来的15年间,能够有更多的科学家传记和“著名科学家采访记”一类的作品问世,那将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关心科技事业的良好氛围,将会为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新的活力。

南振中

2005年8月2日

后记

2005年盛夏里的一天,当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高级工程师唐廷友同志,冒着酷暑把上海教育出版社方鸿辉编审的约稿信和图书出版合同送到我家的时候,一种多年来未有的激动、兴奋心绪涌上心头。在这之后,我打破夏季不写稿的习惯,立即动手整理、修改、补充多年来撰写的采访记稿件。这些稿件有几篇曾在新华社出版的公开和内部刊物上零星发表过,其中不少稿件还是初次发表。现在,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它们奉献给广大读者。

《非凡的智慧人生——著名科学家采访记》即将面世时,新华社的老社长朱穆之同志来信祝贺,预祝此书出版成功;现任新华社的负责人南振中同志,也在百忙中抽时间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言。还有,书中记述的有些老科学家,如谢家麟、方守贤、谢光选、叶笃正等,也都寄来照片助兴。核工业部原办公厅主任李鹰翔同志,则从自己多年保存的照片中选择书中科学家的照片复制、加工后寄了来。

在拙作即将问世时,我要对书中记述的科学家们,尤其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教授及他们的学生和助手们,对我多次在国内外采访时给予的关心和帮助表示感谢,尤其是L3实验组的负责人、瑞士科学家豪夫教授,曾亲自驾车带我从日内瓦到苏黎世,参观访问苏黎世高等工业学院,遗憾的是,那次采访因行程匆忙,未留下照片。在这里,我要向豪夫教授致歉。

我还要感谢从不同角度给予帮助的新华社记者、现任新华社摄影部负责人徐祖根、《嘹望周刊》的负责人汤华、王辉,以及多次为我拍照的新华社记者杨武敏同志。还有新华社的郭飞、闫仕财,以及国防科工委的陈如标等同志,在我撰写这本书的过程中,都给予了热情帮助。仅在此对他们一一表示谢意。

顾迈男

2005年9月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非凡的智慧人生--著名科学家采访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顾迈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404976
开本 32开
页数 3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6.1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0:4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