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日落月升(闲话大明王朝)
内容
编辑推荐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本书撷取明代历史的精彩片断,从“议大礼”到“争国本”,从于谦到袁崇焕,以生动的人物和故事勾勒出明王朝“日落月升”的图景。对事件的背景、因果分析和人物的心理探究深入而细致,见解独到。

内容推荐

“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焉”,这是中国历史上每个封建王朝的宿命,然而轮到明王朝的头上时,似乎尤其壮观和惨烈:想太祖朱元璋白手起于草莽,在群雄环伺、风雨飘摇的形势下,审时度势、步步为营,仅用十五年的时间就开创了大明的基业;然到了崇祯帝时,却是满城烽火、君臣相弃,让人感叹“亡国之惨,未有过于明末者”。胜败岂无凭,本书撷取明代历史的精彩片断,从“议大礼”到“争国本”,从于谦到袁崇焕,以生动的人物和故事勾勒出明王朝“日落月升”的图景。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丰厚的学术素养使他在运用史料时能够举重若轻,对事件的背景、因果分析和人物的心理探究深入而细致,见解独到。同时,本书的语言通俗、有趣,适合大众阅读。

目录

朱元璋的战略决策

元末明初的文人集团与军事集团

天下奇男子王保保

朱元璋的忌讳

朱元璋的反贪决心

科举考试的地区平衡问题

开国君主的太子往往不能顺利继位

朱棣为何能篡位成功

和尚少师姚广孝

建文帝的下落

成祖的杀人术

“靖难之变”中的江西人

朱高炽的夫人儿子外交

名臣难过儿女关

景帝与于谦

于谦的政治品格与他的悲剧命运

残忍的殉葬

成化皇帝的畸恋

“模范皇帝丈夫”弘治帝

不当皇帝当将军

敢杀皇帝的小宫女

胡宗宪与戚继光

严嵩与嘉靖中后期文坛

可怜的焘贞

啼笑皆非“争国本”

千古奇冤袁崇焕

奈何生我帝王家

试读章节

朱元璋的战略决策

在元末群雄中,朱元璋并不是最早起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力量也不是最强的,但他却能崛起于群雄之中,四十岁那年就登上皇帝宝座,其中原因自然很多,而他的战略决策正确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他十几年间作出的一系列战略决策中,有两项决策又尤为关键。

第一项是他攻下集庆(今南京)作为基地后,采取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稳步发展战略。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郭子兴卒,朱元璋开始独立发展。至正十六年他率军渡江攻克集庆,至正十七年攻克常州、徽州、池州、扬州等地。大将邓愈向朱元璋推荐了徽州儒士朱升,朱升向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朱元璋深以为然。在接下来的关键几年里,他也确实是按这一方针行事的。考察一下当时全国的局势与朱元璋所处的环境,我们就知道朱升的这个九字方针实在是审时度势,精辟之极,其价值不亚于诸葛亮著名的“隆中对”。就全国而言,当时群雄并起,早已形成割据的局面。北方是察罕帖木儿等人的天下,中原是韩林儿、刘福通的地盘,湖广、江西一带是徐寿辉、陈友谅的地盘,江南、浙西等地则是张士诚的地盘。这几支力量都远比朱元璋强大。另如占领浙江沿海的方国珍、占据四川的明玉珍、占据福建的陈友定等,实力也在朱元璋之上。仅就朱元璋所占领的集庆一带而言,元将定定扼镇江,别不华、杨仲英屯宁国,青衣军张明鉴据扬州,八思尔不花驻徽州,石抹宜孙守处州,其弟厚孙守婺州,宋伯颜不花守衢州,而池州已为徐寿辉部将所据,张士诚占领平江(今苏州)后正向浙西一带扩张。在这种强敌环伺的情况下,如轻易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向外扩张,就很容易导致周围之敌乘虚而人,使好不容易获得的地盘落入他人之手,丧失立足之地。比较可取的战略就是实行谨慎的蚕食战略,向集庆周围城市发动一系列小规模战斗,逐步占领它们,形成对集庆的一道保护圈,从而立稳脚跟,这就是所谓的“高筑墙”。后来的事实证明,朱元璋筑起的这道墙对保卫集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与周围强敌的拉锯战都在这些周边城市进行,不至于让敌人动辄打到集庆城下。而一直稳固集庆这个基地,对朱元璋的力量逐步发展壮大以至统一全国至关重要。

所谓“广积粮”就是要军队生产自给。当时军阀们都靠搜刮老百姓维持军用开支,每到一地,烧杀掳掠无所不为,自然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其土地、城池也往往旋得旋失。朱元璋志向远大,立志成就一番大业,因此他整治军队军纪十分严明。但军粮从哪里来?就在朱升向朱元璋提出“广积粮”的建议后不久,至正十八年(1358年)春,朱元璋就任命自己的得力干将康茂才为营田使,主管军队生产自给和辖区内的农业生产。不久,朱元璋发现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唯有浙东婺州(今金华)一带可以拓展,遂率军攻取,然后在这一带兴办学校,发展农业,使之成为集庆的后方依托。可以说,“广积粮”不仅是个经济战略,也是一项政治战略。它使朱元璋辖区内的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也使朱元璋的军队保持了良好的纪律。

当时韩林儿、徐寿辉、张士诚等都已分别称帝称王,因而成为察罕帖木儿等忠于元朝的大军的主要攻击目标。他们都与元朝大军展开过大规模较量,双方都伤亡惨重。另外,群雄之间互不相让,张士诚与韩林儿之间,徐寿辉、陈友谅与韩林儿之间等,都发生过较大规模的冲突。唯独朱元璋长时期内一直未与元军正面交锋。也因为他“缓称王”,因而能与已称帝称王的诸强虚与委蛇。至正十五年韩林儿遥授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禧、朱元璋为左右副元帅。朱元璋虽然“慨然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但还是“念林儿势盛可倚借”,乃用其“龙凤”年号以号令军中,直到自立为明时为止。当时察罕帖木儿破山东红巾军,江淮震动,力量最强,朱元璋也“遣使通好”,也就是表示归顺。元朝派了户部尚书张昶、郎中马合谋经过海道入长江至集庆,任命朱元璋为荣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赐以龙衣御酒。刚到集庆,察罕帖木儿被刺,其军瓦解,朱元璋遂不接受任命,杀了马合谋,因为张昶有才能,把他留了下来,任命了一个官职。不久察罕帖木儿的继承人扩廓帖木儿誓师河南,军势复振,朱元璋又派使者通好,凡七上书,扩廓均扣留使者,不予答复。朱元璋与张士诚之间也曾有过和议。总之,朱元璋“缓称王”,不当头,就为自己实施灵活的外交策略留下了很大的回旋余地。我们不必责备朱元璋奋斗过程中竟然有这么多向“敌人”屈膝求和的不光彩历史记录,有这种看法即属于书生之见。在错综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环境里,并没有固定的敌我之分,保持生存和求得发展才是最重要的,否则一切无从谈起。因此必须随时调整战略,趋利避害。正是在“缓称王”的策略指导下,朱元璋逐步积蓄实力,在其他诸强把元王朝的军事力量消耗得差不多之后,他动如脱兔,后发制人,以迅雷闪电之势,风扫残云,统一了全国。

说朱元璋全靠投机取巧夺取了天下,又不尽然。当时几支最强的力量中,察罕帖木儿和韩林儿在相互拼杀中两败俱伤了,但分踞朱元璋东西的张士诚、陈友谅(他杀徐寿辉自立)依然很强。陈友谅兵力远强于朱元璋,且有居于上游之利。张士诚盘踞最富庶的江南、浙西一带,财力雄厚。他们都与朱元璋势不两立,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不可避免。当时朱元璋腹背受敌,陈友谅也一再邀张士诚夹击朱元璋,共分其地,朱元璋的处境非常危险。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防守?如主动出击,是发兵西上,还是挥师东下?这时候朱元璋作出了他夺取天下过程中另一个最关键的决策。当时他的谋士、部将们在应主动出击这一点上基本一致,但大多认为陈强张弱,应先东后西。朱元璋认为不然。P1-4

序言

中国真是历史悠久,我们身在其中,习以为常,可能感觉已不太强烈;但有时候,一个偶然的细节,却可能使我们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说说我自己经历的一件小事:有一次,一位美国大学的常务副校长来访,闲谈中他问起我的研究领域,我回答说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他又问是哪一段,我回答说是元明清这一段。他再问这一段距今多少年了,我回答说七百多年。他又问,那是中国文学中比较早的一段吗?我回答,那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晚的一段。这时候,我看到他的脸上露出一种很复杂的神情。是啊,整个美国的历史才两百多年,整个英语文学的历史也才几百年。无论如何,这早与晚、长与短的差距实在太悬殊了。当然,他怎么看待这种差距,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整个中国古代经历了许多王朝,其中比较大的王朝有十几个,几乎每个比较大的王朝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与意义,都值得好好研究。每个王朝也都有大量可歌可泣、可悲可叹的人物和事件,说起来都惊心动魄,足以让人生起无限感慨。但现在为广大民众所熟知的主要是唐朝和清朝。而人们之所以对这两个王朝比较感兴趣,因而知道得多一些,又主要是因为两个女人的缘故。对唐朝感兴趣是因为武则天,对清朝感兴趣是因为慈禧太后。经过近些年电视剧和“讲坛”类节目的启蒙,人们对汉朝和清朝前期的历史知道得多一点儿了,而这又与两个女人有关,她们分别是吕后和孝庄皇太后。照此类推,如果希望人们对商、周的历史产生兴趣,恐怕也须得从妲己、褒姒入手做文章了。似乎不独中国为然,一提到罗马帝国,凯撒和安东尼与埃及艳后克莉奥帕特拉的关系是人们最喜欢谈论的话题。在法国,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标志,但人们谈论这一段历史时,最津津乐道的是被一同处死的他的王后安托瓦内特如何奢侈、如何干政、临死时又是如何高傲的故事。

而明代没有武则天、慈禧太后这样的女人,因此相对成了被现代人遗忘的一个朝代,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这里仅说一点:明朝建国于1368年,而西欧近代历史的起点即在14世纪。在明朝以前,中国的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都还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待到明朝灭亡的17世纪中叶,古老的东方就明显落后了。明王朝自身由一个新兴帝国发展到如日中天,然后逐渐走向夕阳黄昏,有一个“日落月升”的过程;与此同时,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衰落,又构成了另一幅“日落月升”的图景。这不能不引起至今仍在现代化道路上奋力追赶的华夏子孙的特别注意。几乎每个涉足明代历史文化领域的人,都或多或少会思考这个问题。

这个小册子本是好友卢敦基兄发起撰写的“二十五史随笔”丛书中的一种。该丛书于1999年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当时用通俗的方式讲说历史还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一种时髦。现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曾默之先生等有意将它换个题目重印,我不免有“将谓偷闲学少年”之感。最初动笔之时,曾有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即通过撷取明朝近三百年历史中的若干片段,在讲一些我认为有点儿意思的故事以帮助读者消遣闲暇时光的同时,也能大致勾勒出明王朝由兴建到衰落过程的轮廓,并对上面提到的重大历史命题谈一点儿感想。但当时时间仓促,草草交稿,距这一宏愿何啻十万八千里。本拟借这次重印的机会好好补写一下,以偿宿志,然杂务冗错,竟又未果。我相信人们对明代的历史必将越来越感兴趣,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关于明代历史的读物问世。既然如此,这本聊为嚆矢的小册子的单薄浅陋就将因为它的无足重轻而被饶恕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日落月升(闲话大明王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廖可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092041
开本 16开
页数 1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9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8.09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5:3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