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苏联社会阶层与苏联剧变研究/苏联社会史研究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原创性的学术著作。收集了一万余页俄文文献,充分汲取了俄罗斯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对1917~1991年苏联社会史进行了新的社会学阐释——将苏联社会划分为拥有职位权力资源的管理者集团与拥有知识或劳动技能的劳动者集团,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以及“历史是合力创造”的理论,分析了各个社会阶层与经济、政治体制的利益关系与冲突,并从社会阶层行为与制度变迁互动的视角,探讨了苏联社会结构的嬗变以及苏联的剧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评价”该书是一部拓荒性的学术著作,对苏联剧变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内容推荐

本书是原创性的学术著作。作者两次赴俄罗斯拜访社会学和历史学顶级学者和著名学者,收集了一万余页俄文文献,充分汲取了俄罗斯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对1917~1991年苏联社会史进行了新的社会学阐释——将苏联社会划分为拥有职位权力资源的管理者集团与拥有知识或劳动技能的劳动者集团,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以及“历史是合力创造”的理论,分析了各个社会阶层与经济、政治体制的利益关系与冲突,并从社会阶层行为与制度变迁互动的视角,探讨了苏联社会结构的嬗变以及苏联的剧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评价”该书是一部拓荒性的学术著作,对苏联剧变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目录

导论

一 研究任务与研究对象

二 苏联社会阶层发展与苏联剧变相互关系的主线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特色

四 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

第一编 十月革命后第一、二次社会资源再

分配:苏联社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章 苏联社会结构的理论

 第一节 苏联社会结构的理论来源

一 马克思主义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结构的设想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无阶级社会途径的论述

三 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无阶级社会阶段的论点

 第二节 苏联领导人关于苏联社会结构的理论

一 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四大贡献

二 斯大林关于苏联社会结构理论的创见

三 赫鲁晓夫关于苏联社会结构的理论

四 勃列日涅夫关于苏联社会结构的理论

五 安德罗波夫关于苏联社会结构的理论

第二章 十月革命后第一、二次社会资源再分配:苏联社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十月革命后第一次社会资源再分配:“单一性”社会结构的初步形成

一 消灭剥削阶级

二 向城乡资本主义、小资产阶级分子全线进攻

三 工业化与“单一性”社会结构的雏形

 第二节 社会结构“单一性”的发展

一 赫鲁晓夫时期:单一性社会结构的形成

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社会单一性的发展

三 社会结构单一性的扩展

 第三节 第二次社会资源再分配:社会结构“两极性”的形成与深化

一 从“工人监督”到“总管理局制度” 

二 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社会结构两极性的形成

三 社会结构两极性的深化

第二编 苏联社会分层、社会结构及其与集权体制关系的分析

第三章 1980年代中期苏联的社会分层与社会结构分析

 第一节 关于阶级与阶层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一 阶级与阶层的概念

二 基本阶级和非基本阶级

三 社会分层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第二节 影响苏联社会分层的因素

一 列宁关于阶级的定义

二 与生产资料管理权的关系:影响苏联社会分层的本质因素

三 劳动方式和教育水平:苏联社会集团内部分层的基本因素

 第三节 苏联的社会分层与基本社会结构

一 生产资料支配、管理权在苏联社会中的分配

二 苏联社会的分层与基本社会结构

三 对管理集团内部的分层

四 根据权力规模对决策层内部纵向的分层

五 根据权力系统对决策层横向的划分

六 对劳动集团内部的分层

 第四节 苏联各个社会集团、阶层的经济地位和社会结构

一 管理集团成员的经济地位

二 劳动集团成员的经济地位

三 两个社会集团的相互关系与苏联的社会结构

 第五节 社会结构两极性的深化,

一 列宁至斯大林时期:从工资水平相当到差距扩大

二 赫鲁晓夫时期:利益集团的出现和贪污贿赂的转折点

三 勃列日涅夫时期:特权阶层形成,以权谋私盛行

 附录

第四章 苏联的社会流动

 第一节 苏联劳动集团成员的社会流动

一 社会流动与社会流动类型的概念

二 苏联的社会位差与社会流动的两种类型

三 劳动集团成员流动的渠道

四 劳动集团成员分派安置机关的类型和职能

 第二节 苏联管理集团成员的社会流动

一 “官册”制度:苏联党、国家和社会组织领导干部的任命制

二 等额选举制:苏维埃代表的选拔制度

三 学位一学衔制:科学干部晋升管理制度

 第三节 单一性:苏联社会流动的特点

一 社会流动主体、客体与社会流动驱动力的单一性

二 社会流动渠道的单一性

三 社会流动方向的单一性

四 社会资源分配体制的相对封闭性

第五章 苏联社会结构与集权体制

 第一节 单一性与两极性社会结构对苏共集权政治体制的双重影响

一 社会结构单一性:苏共集权政治体制的社会基础

二 社会结构单一性、两极性对苏共集权政治体制的负面冲击

 第二节 社会流动方向单一性对集权政治体制的双重影响

一 社会流动方向单一性对集权体制的保障

二 懒惰、保守:社会流动方向单一性对工人的消极影响

三 保守、官僚主义、腐败:干部职务任命制与终身制的消极影响

 第三节 社会流动渠道单一性对集权体制的影响

一 青年工人与工人技能等级制度的矛盾

二 科学工作者与学位一学衔制度的矛盾

三 青年干部、社会下层精英与官册干部制度的矛盾

 第四节 集权体制与单一性、两极性社会结构濒临危机

一 保守意识、社会消极性弥漫,无序流动渐成趋势

二 体制边缘阶层扩大

三 不满情绪向社会各阶层蔓延

第三编 戈尔巴乔夫改革:十月革命后

社会资源第三次再分配与苏联

社会阶层内部结构的变动

第六章 苏联社会结构对戈尔巴乔夫改革方针选择的影响与制约

 第一节 苏联社会结构一利益关系对改革方针第一次调整的影响

一 确定“经济社会加速发展战略” 

二 转向经济分权改革的方针

 第二节 经济分权改革与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变动

一 改革对管理集团干部既得利益的触动

二 经济改革以后工人利益的得失

三 在经济改革中知识分子利益的得失

 第三节 保守社会力量的凸现

一 管理集团内部的改革派别

二 工人内部的改革派别

三 知识分子对改革的态度

四 改革的社会力量对比

 第四节 苏联社会结构一利益关系对改革方针第二次调整的制约

一 自上而下庞大保守力量对改革的抵制

二 经济改革在空转

三 以政治资源补偿经济损失:选择政治改革的方针

第七章 经济改革与社会阶层的经济分化

 第一节 经济资源再分配与社会流动的多元化

一 经济资源再分配与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

二 社会流动渠道和流动方向的多元化

 第二节 自发市场的出现与社会资源价值的变化

一 自发市场的出现

二 职位权力资源的变化

三 知识技能资源的升值与开发

 第三节 自发市场的发展与社会阶层的经济分化

一 资本原始积累与财富精英的崛起

二 小商人群体的扩大

三 广大群众经济状况恶化

四 社会的经济分化与边缘阶层的出现

第八章 政治改革、政治资源再分配与政治边缘阶层萌芽

 第一节 政治体制改革对社会资源价值的颠覆

一 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与分权政治体制改革方案

二 政治职位权力资源的贬值

三 知识技能资源的升值

 第二节 竞争性差额选举与政治资源向社会下层转移

一 激进民主派知识分子在群众中做了放弃社会主义原则的准备

二 平民上台与权贵落马

三 谁是竞选的赢家

 第三节 政治资源从苏共向苏维埃转移与政治边缘阶层的萌芽

一 向苏共集权政治模式的挑战

二 新政治中心的形成

三 民主政治精英崛起与政治边缘阶层萌芽

第四编 十月革命后社会资源第四次

再分配:集权体制终结与

苏联社会结构的嬗变

第九章  新社会群体的发展、搏击与自下而上进行的社会资源再分配

 第一节 新经济力量争取发展的奋力搏击

一 新型经济组织的扩展与传统经济势力和社会观念的矛盾

二 非国有经济社会组织的建立和搏击

 第二节 新政治群体争取制度保障的运动

一 民主派争取“保障反对派权利”的斗争

二 非正式组织与争取撤消“宪法第六条”的运动

 第三节 自下而上:社会资源的第四次再分配

一 多党制的确立与地方政权向民主派的转移

二 《所有制法》的颁布与非国有化、自发私有化的发展

 附 录

第十章  集权体制的终结与苏联社会结构的嬗变

 第一节 改革后期政治资源的再分配与“八一九”决战前夕的政治力量对比

一 苏联政治精英的迅速衰落

二 民族精英政治资源迅速扩张

三 “八一九”决战前夕的政治力量对比

 第二节 “八一九”政治决战与新政治精英阶层的诞生

一 “八一九”政治决战

二 苏共解散与苏联政治精英阶层开始消亡

三 苏联解体与新政治精英阶层的诞生

 第三节 私有化法令的颁布与苏联社会结构的瓦解

一 《私有化法》:彻底砸碎苏联社会结构经济基础的历史性文件

二 自发私有化的疯狂发展与生产资料关系的新格局

三 苏联社会结构的瓦解:新社会结构雏形出现在俄罗斯的地平线上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苏联社会阶层与苏联剧变研究/苏联社会史研究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立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300576
开本 32开
页数 6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50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6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751.261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3
142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2: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