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难忘穆青
内容
编辑推荐

被人们誉为“激情社长”的穆青同志,一生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在他的新闻作品中,处处洋溢着大气磅礴、激情澎湃的感人力量。本书文章的作者,有与穆青共过事的老战友、老同事,有与穆青接触过的社会各界人士,以及与他朝夕相处的亲友和身边的工作人员。通过他们的文章,我们看到了穆青无私奉献、赤诚为民的一生,看到了穆青奋斗不已、笔耕不辍的一生。

目录

代序言: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在全国新闻战线

开展向穆青学习活动

新华篇·十月哀思老社长

田聪明:履行职责的楷模/3

南振中:堂堂正正,别无所求/8

新华社记者:十月的哀思/14

新华社记者:穆青:当代新闻工作者的楷模/22

新华社国内部:把老主任的好作风永远传下去/36

新华每日电讯社:怀念植树人/41

媒体篇·心香一瓣祭穆青

范敬宜:穆青的三个遗憾/47

赵德润:人民的穆青常青/51

胡国华:真情老头儿/58

任贤良:此情此景最难忘/67

大河报记者:心香一瓣祭穆青/72

朱海燕:深秋挥泪送穆青/79

寒冰:我拍《穆青》纪录片/87

张严平:走近穆青/10l

亲情篇·细忆难忘身边事

高长富、上官卫国、陈二厚:在穆青身边的日子/107

穆镜涵:忆我亲爱的弟弟穆青/113

穆晓方:沿着父亲走过的路/125

穆晓枫:正气千秋忆慈父/131

同事篇·老头领路多幸福

冯健:人民之子——穆青/151

杜导正、方实:思念老朋友老上级穆青同志/157

李琴:再一次谢谢你,穆青同志/165

李峰:民主定音团结聚人/169

李耐因:穆青与我们同在/176

陆拂为:“在历史上站得住脚”/18l

姬乃甫:再剪晚霞作征袍/183

丁曼:鞠躬尽瘁的新闻工作者/189

梅开:对一棵倒下的大树的思念/194

孙宝传:“让新闻插上科学翅膀”的领头人/199

高洁:兄长·老师-朋友/206

曲建崇:不尽的思念/211

刘回年:穆青同志与军事报道事业/215

李颖息:他领导新华社走向世界/220

胡 颖:穆青同志对新闻摄影事业的重大贡献/225

周德广:一代尊师人生楷模/229

杨瑛:穆青同志为上海分社奠基/234

叶世涛:有穆老头领路多幸福/240

陈大斌:一次终生难忘的谈话/249

范银怀:穆青指导我们写《大寨之路》/254

成一:忆穆青在新闻理论上的建树/259

文有仁:穆青——人民记者的榜样/266

徐人仲:“我们特有的”调查研究/270

李年贵:“我们必须尊重事实,尊重历史!”/276

庄凯勋:要坐到板凳中间去!/280

崔葆章:“勿忘人民”的含义是什么?/284

廖由滨:穆青教我写《为了周总理的嘱托》/292

石堪砺:穆青与哈尔滨/295

袁养和:记穆青的苏南之行/302

胡泰然:斯人垂范细无声/310

侯严峰:*穆老,我们与您有个约定/314

许一鸣:缅怀敬爱的“穆老头儿”/317

杨润本:穆青送我一幅字/322

肖辉家:“年逾七十未识老”/327

陈宝善:“记者林”里缅穆青/331

陈天湖:您与桂林山水同在/334

陈可:樱花树下一堂课/337

张宏文:难忘的教诲/339

肖伟俐:“家”/341

张继民:在穆青的帮助下成长/343

徐兆荣:“老头儿”第一次“触网”/349

罗海岩:没有遗憾的憾事/354

白继红:老百姓给的奖,是最高的奖赏/357

社会篇·勿忘人民一生情

范敬宜:正气浩然上笔端/369

潘园林:栽下三十八棵银杏树……/373

郝建生:哭穆青/378

刘俊生:穆社长,咱还能相见吗?/380

宋建中:“像焦裕禄那样……”/383

萧祥海:永远的穆青/386  ’

殷成明:我认识的穆青/390

张同德:永远做人民的儿子/393

李存富、南平:穆老,家乡人民永远怀念您/400

张新安、买光远:穆老与他的周口老家/403

王中义、洪文军:穆青的安徽情结/412

洪文军:穆青:永远的“农民情结”/419

柯福合:穆青在石人山/423

菊丽娟、孙力:一份未完成的记者档案/427

朱玉兰:思念碎片/430

陈鲁民:从穆青交友说起/433  ’

林巧:牢记穆老的嘱托/435

 诗辞篇·榜样文章励后人

刘建平:人民的儿子——穆青(诗)/44l

郑州文化路三小全体师生怀念穆青爷爷(诗)/444

顾建鹏:痛悼穆青同志逝世(诗五首)/446

挽联精选/449

网友悼文选/452

穆青生平年表/458

编后/465

试读章节

堂堂正正, 别无所求

——缅怀穆青同志

南振中

2003年10月10日,在北京医院812病房,我守护在抢救中的穆青同志身边。呼吸机遮住了穆青消瘦的脸庞,血氧饱和度时而“80”,时而“84”,始终达不到正常值“95”。深夜,新华社秘书长鲁炜同志提前来替我,因为第二天我还要在总编辑室值班。我缓缓地绕过病床,退出812病房,返回总社。大雨如注,寂寥的长安街上,风雨击打着车窗,如同叩击在我的心上。

就在这一天,田聪明社长曾问主治医生:“穆青同志会不会苏醒过来?”医生说:“除非出现奇迹。”听了这一残酷而直率的回答,我们依然无法相信穆青同志会这样离去。我们默默期待着“奇迹”。我告诉司机,我11日清晨上班之前,先去北京医院。怎么也没有料到,就在我走出病房4个多小时之后,11日3时20分,敬爱的“穆老头”真的离我们而去。

自从穆青同志病重,我隔不了几天,就要问一问他的病情。国庆假期,好几天没有见到穆青。10月6日,我从办公室打电话到穆青家里了解情况。穆青家人告诉我,穆青精神看上去很好。真是“天有不测风云”,9日下午,穆青开始发烧,胸闷憋气,住进了北京医院。10日上午7时35分,穆青发生急性呼吸衰竭,身体状况急剧恶化。

接到医院的紧急通知,田聪明同志和我分了工:他在总社负责向中央领导同志报告;我立即赶赴北京医院。这时,专家已经进行过会诊,在征得家属同意后,决定上呼吸机实施紧急抢救。P8

去年11月以来,身患重症的穆青几次住进医院,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顽强的生命力在支撑着他。这是一个坚强老人同病魔之间的“战争”。每当病情稍一稳定,穆青就流露出乐观情绪,用微笑给亲人和同事以安慰。

如今,这一幕不会再有了。陪伴我的,只有办公桌塑料板下压着的一张照片,这是穆青送给我的一幅字:“堂堂正正,别无所求”。穆青用他的一生,实践了一个大写的人的高贵品质。这幅字,就是这种精神的写照。穆青擅长书法,向他求字是我多年的愿望,可直到他患病之前,我才向穆青提出这一要求。2001年盛夏的一天,穆青打电话叫我去取字。我走进穆青的书房,看到他正举着一幅字上下端详。穆青高兴地说:“写了这么多年的字,这一幅最满意。你赶快拿走,要是再不取走,我真有点舍不得了。”穆青说:“写字如同写文章,需要激情和灵感,需要‘神来之笔’。‘堂堂正正,别无所求’,这8个字,哪一个都不错。”我深知穆青非常珍惜这幅字,就请人把这幅字翻拍成照片,扩印了一张12寸的,用“拉米娜”技术装裱好,回送给穆青。

睹物思人。“堂堂正正,别无所求”寄托着穆青的追求,也寄托着老社长对后来者的殷切期待。

10月17日上午,在八宝山送别穆青同志的时候,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含着泪说,穆青同志对人民很有感情,尤其是对农民很有感情。穆青同志深人基层,写出了许多激励人们上进的好作品。穆青同志是新闻界的楷模,是“三贴近”的典范。此前,中央一位老同志还称赞穆青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对这些赞誉,穆青当之无愧。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穆青都有催人奋进的新闻力作问世。他的新闻作品、新闻理论、新闻实践,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近年来,我接待过不少专门研究穆青的新闻工作者,他们认为翻开20世纪中国新闻史,“穆青”这个名字是一个象征、P9

序言

中共中央宣传部

决定在全国新闻宣传战线

开展向穆青学习活动

中宣部2003年12月11日发出《关于在全国新闻宣传战线开展向穆青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内容如下:

为了加强新闻宣传队伍建设,配合正在开展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在全国新闻宣传战线开展向穆青同志学习的活动。

穆青同志(1921.3.15—2003.10.11)是河南杞县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起从事新闻工作,先后担任《解放日报》记者,《东北日报》采访部主任,新华社第四野战军特派记者,新华社国内部农村组组长,新华社华东总分社副社长、上海分社社长,新华社国内部主任、副社长。1982年4月至1992年12月任新华社社长、党组书记。1996年和2001年两次当选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共十三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在60多年的新闻生涯中,穆青同志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牢记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责任,认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在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著名新闻作品,激情洋溢,思想深刻,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人。穆青同志长期担任新华社领导职务,在改进新闻报道、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新华社事业长远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一生,是为党的新闻宣传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一生。

新闻宣传战线的同志向穆青同志学习,要学习他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党性,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忠于党的新闻事业,忠实履行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学习他牢固的大局观念,一切在大局下思考,一切为大局服务,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密切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满腔热情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学习他求真务实的作风,把实践作为新闻宣传的不竭源泉,对工作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新闻宣传工作的艺术和水平;学习他清正廉洁的品格,严于律己、谦虚谨慎,注重新闻职业道德,树立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良好社会形象。

各新闻单位要把开展向穆青同志学习的活动,作为“三项学 习教育活动”的内容认真做出安排。组织广大新闻工作者以穆青 同志为榜样,对照穆青同志的事迹,开展“在新形势下怎样做一 名合格的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讨论,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继承和 发扬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把“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各 项任务和要求落到实处。通过向穆青同志学习,进一步增强广大 新闻工作者学习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 性、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力弘扬新闻职业精神、严格 遵守新闻职业道德、自觉维护新闻职业形象,努力建设一支政治 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新闻队伍,推动新闻宣传.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

后记

编完《难忘穆青》一书,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仍然在我们心头萦绕。

一个记者走了,却有千万人在同声传诵着他的不朽名篇;一个老人去了,却有几代人在共同追忆着他的音容笑貌。

这就是穆青,一个当代最优秀的新闻记者,一个让人亲切难忘的“老头儿”。

穆青同志去世后,在全国各大报刊上,陆续刊登了许多感人肺腑的纪念文章。在“新华网”等网站上,也专门开辟了纪念穆青的专栏,网友们的悼词、悼文像雪片一样从全国各地飞来。新华社内部刊物上也刊登了大量的纪念和回忆文章。我们从这些文章和悼文中精选出了80多篇,集结成书,以此来纪念穆青同志去世一周年。借用穆青在《难忘那双手》《难忘华山》等名篇中的标题,我们将本书取名为《难忘穆青》,表达本书的全体作者和编者对他深深的怀念和追思之情。

被人们誉为“激情社长”的穆青同志,一生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在他的新闻作品中,处处洋溢着大气磅礴、激情澎湃的感人力量。本书文章的作者,有与穆青共过事的老战友、老同事,有与穆青接触过的社会各界人士,以及与他朝夕相处的亲友和身边的工作人员。通过他们的文章,我们看到了穆青无私奉献、赤诚为民的一生,看到了穆青奋斗不已、笔耕不辍的一生。在此,我们向所有的作者表示最深切的感谢!

 编者

2005年4月

书评(媒体评论)

回忆常常是一杯苦酒。回首穆青其人其事,追思和回味这如烟逝去的—切,我感到—缕缕惆怅。但也令我从中得到了无尽的力量。            ——冯健  穆青把根扎在最厚的土层里,所以他有最肥沃的养分,他的作品也最能代表最大多数人。他能用最底层的事感动最高层的人。他有我们许多记者都不曾享受到的幸福。           ——范敬宜 近距离接触穆青,你会发现他虽然“身经百战”,却是个童心未泯,激情满怀的人。           ——赵德润  是他,给我指点人生之路;是他.教我怎样做人,怎样当记者……联想起他和我们手足情深的—个个故事,热泪夺眶而出。          ——叶世涛  作为记者,他是智者;作为社长,他是勇者;作为老头,他是长者。           ——肖伟俐  我有两个爷爷,—位是和我血脉相连的亲生爷爷,被人称为“老坚决”的全国闻名的植树模范潘从正;一位是被人称为“平民社长”的新华社的老社长穆青。           ——潘园林  父辈们是通过穆青认识了焦裕禄,而我们是由《焦裕禄))知道了穆青。忘不了焦书记,忘不了穆老。          ——网友:红旗  穆青写一个人,这个人就留存在人们的心中;穆青写一个死去的人,这个人永远地活在了人们的心中。穆青就是这个留存在人们心中的人,就是这个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人。         ——网友:anhai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难忘穆青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德金//穆晓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170593
开本 16开
页数 4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2-53
丛书名
印张 3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4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9: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