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黑郁金香(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由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编撰的,以1672年路易十四入侵荷兰这一时期为背景,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妇失志不渝,忠贞纯洁的爱情故事,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这部小说还具有吸引人的艺术技巧:善用对话,生动活泼;形象逼真,呼之欲出;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内容推荐

高乃里于斯是一个对政治完全不感兴趣的高尚正直的学者,酷爱郁金香,正在研究创造郁金香新的品种——黑郁金香。他的邻居博克斯代尔也是郁金香的培育者,但他卑鄙阴险,为了窃取园艺协会给黑郁金香培育成功者颁发的十万弗罗林奖金,一直在觊觎、窥视着高。正当高即将成功之际,他向当局告密,说高的义父曾把一份反政府的密件交由高保管。高在完全不知内情的情况下被投入监狱。在狱中,他与狱卒的女儿罗莎真诚相爱,于是把偷偷带进监狱的宝贵的黑郁金香球根交由罗莎培育,在罗莎精心照料下,黑郁金香终于开花了。想不到博一路跟到监狱所在地,私配了罗莎家的门锁,窃取了黑郁金香,呈现在奥兰治亲王面前,欲领取十万弗罗林。罗莎连夜赶到亲王府,说出了事实真相。就在盛大的颁奖典礼举行之际,被亲王无罪释放的高及时赶到,取得奖金,与心爱的罗莎结婚。博的阴谋败露,暴毙而终。

目录

1.感戴的民众……………………………………………………1

2.兄弟俩…………………………………………………………10

3.让·德·维特的学生…………………………………………19

4.凶手们…………………………………………………………29

5.郁金香迷和他的邻居…………………………………………39

6.一个郁金香培植者的仇恨……………………………………47

7.幸运者遭逢厄运………………………………………………54

8.翻墙而人………………………………………………………65

9.德·维特家族的专用房间……………………………………73

10.看守的女儿…………………………………………………78

11.高乃里于斯·范·巴尔勒的遗嘱…………………………83

12.就刑…………………………………………………………95

13.一个现场观众的内心活动…………………………………99

14.多德雷赫特城的鸽子………………………………………104

15.窗洞…………………………………………………………109

16.老师和学生…………………………………………………116

17.第一个球根…………………………………………………124

18.罗莎的情人…………………………………………………133

19.女人和花……………………………………………………140

20.一个星期里发生的事情……………………………………147

21.第二个球根…………………………………………………156

22.花开了………………………………………………………165

23.嫉妒者………………………………………………………172

24.黑郁金香换了主人…………………………………………179

25.范·西斯当主席……………………………………………184

26.园艺协会的一名会员………………………………………192

27.第三个球根…………………………………………………201

28.《花之歌》…………………………………………………209

29.范·巴尔勒离开洛维斯坦因前与格里弗斯算账…………218

30.人们开始料到高乃里于斯·范·巴尔勒会遭受什么刑罚226

31.哈勒姆………………………………………………………230

32.最后一个请求……………………一………………………237

33.尾声…………………………………………………………242

试读章节

从这时起,博克斯代尔的心情不再是忧虑,而是害怕了。博克斯代尔在反复思索邻居的计划将给他带来的全部损失时,无心再干那种能给一个人的体力和智力活动带来勃勃生气和高尚情操的事情,放弃了对自己所钟爱的理念的追求。

就像人们想像到的,范·巴尔勒自从把天赋的超常人的智慧施展在这个领域的时候,他成功地培育出了最美丽的郁金香。

在哈勒姆和莱顿这两个土质最好、气候最佳的城市里,高乃里于斯比谁都善于丰富郁金香的颜色,塑造其花形,增加其品种。

他属于那种既睿智又天真的流派,这个流派把从7世纪以来,1653年由一个信徒加以发挥的格言当做座右铭:  “轻视花就是亵渎上帝。”

这个由郁金香爱好者组成的流派唯我独尊,1653年,从上述前提推演出下列的三段论:

轻视花就是亵渎上帝,

花越漂亮,轻视它,就越是亵渎上帝,

郁金香是所有花中最漂亮的,

谁轻视它,谁就最亵渎上帝。P47

大家看到,借助于这个推论,荷兰、法国和葡萄牙的四五千郁金香培育者——我们还没有提到锡兰、印度和中国的郁金香培育者——他们随心所欲,无法无天,把好几亿对郁金香态度冷漠的人宣布为宗派分子、异端分子,应该处以死刑。

不应当怀疑,虽然博克斯代尔是范·巴尔勒的不共戴天的死敌,但为了同样的事业,他们也在同一面旗帜下前进。

范·巴尔勒成就多多,众口交誉,使得博克斯代尔从荷兰著名的郁金香培育者的名录上永久地消失了。高乃里于斯·范.巴尔勒这位谦虚而又与人为善的学者成了多德雷赫特城郁金香界的代表人物了。

就这样,在最不起眼的枝桠中,通过嫁接长出了令人自豪的新枝。无色的四瓣犬蔷薇开始绽出了硕大芬芳的玫瑰。就这样,王族有时就出生在樵夫的茅屋里或渔夫的棚屋中。  范·巴尔勒全身心地投入了育苗、栽培和采集工作。范·巴尔勒在全欧洲郁金香界的一片赞扬声中,甚至都没有料到,被他取而代之的倒霉鬼就在身边。他继续试验,因而不断取得成功,用两年的时间,他的花坛上尽是令人赞叹的实验品。在上帝的麾下,除了莎士比亚和鲁本斯,可能谁也没有创造过这么多。

因此,要想形成被但丁遗忘的一个人狱者的概念,必须看看此时此刻的博克斯代尔。当范·巴尔勒给花坛除草、施肥和洒水的时候,当他跪在草皮的斜坡上,分析正在开花的郁金香的每一个叶脉,思考着怎样进行修饰,怎样搭配颜色的时候,博克斯代尔此时正躲在他沿墙跟栽种的一棵埃及无花果树后。这棵树成了一道扇形的屏障。他眼珠暴突,满口流着白沫注视着邻居的每一步,每一个动作,当他觉得邻居兴高采烈的时候,当他突然发现邻居的嘴角上掠过一丝微笑,眼睛里露出喜色的时候,他就来了那么多的诅咒,那么多愤怒的威胁。人们不能设想,这些充满了嫉妒和愤怒的恶毒的气息怎么会不渗透到花茎中去,从而给花带来衰退的因素P48和死亡的种子呢。P49

序言

法国作家大仲马(1802--1870)自称是“滔滔不绝的”作家,自诩为“有趣的逗趣者”。他确实文思泉涌,下笔千言,文不加点,一挥而就,是个罕见的多产作家,一生写了八十八个剧本,小说作品的数量多得惊人,有五百多卷。

大仲马先是作为剧作家登上文坛,而后又作为小说家活跃在文坛上。他的剧本主要有:《亨利三世和他的宫廷》(1829)、《安东尼》(1831)、《查里七世》(1831)、《拿破仑·波拿巴》(1831)、《奈斯尔之塔》(1832)。他的小说主要有:《三剑客》(1844)、《二十年后》(1845)、《布拉日隆子爵)(1848--1850)、《玛尔戈王后》(1845)、《蒙梭罗夫人》(1846)、《四十五卫士》(1848)、《基督山伯爵》(1844—1845)、《黑郁金香)(1850)、《约瑟夫·巴尔萨摩)(1846--1848)、《王后的项链》(1849—1850)、《昂热·皮图》(1851)、《沙尔尼伯爵夫人》(1852--1855)等。

在法国,对大仲马的小说创作褒贬不一。雨果、拉马丁、乔治·桑、福楼拜和法朗士等大作家对大仲马的小说创作做了高度的评价。拉马丁曾致信大仲马:“我对您的评价是一个惊叹号。”然而,有些文学评论家如朗松对大仲马的文学创作就很不重视。但是,大仲马的文学作品在法国甚至在全世界却始终拥有大量的读者。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在文学评论家们的著述中,大仲马小说创作的价值受到了程度不同的肯定。1972年法国出版的《19世纪法国文学史》中写道:“大仲马的长篇故事一直受到醉心于历史奇闻逸事的读者的热烈欢迎。”1973年法国出版的《法国文学史》以一定的篇幅介绍并论述大仲马的文学创作,并做了比较高的评价,立论公允,认为“把他降到文学底层很不公道”,“他的才华别具一格”,“他具有特殊的才能,在他的笔下,一切都写得栩栩如生。在当时取得成就的作者中,惟有他,从未失去大众的热情。哪怕文学尚未承认理应属于他的位置,那又有什么关系。他的作品一直被人们阅读并为人们所喜爱。在学者们孜孜不倦加以研究的作家中,又有几人能获此殊荣?文学的社会学应该恢复大仲马的重要性。”在中国,大仲马一直是最受欢迎的法国作家之一。他的长篇小说《三剑客》、《基督山伯爵》和《黑郁金香》在我国拥有众多的读者。

1672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入侵荷兰。奥兰治派利用这个机会战胜了政治对手、议长让·德·维特;8月20日,海牙发生民众暴乱,杀害了主张与法国谈判的议长让·德·维特和他的哥哥高乃依·德·维特。本书以此历史史实为背景,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矢志不渝,忠贞纯洁的爱情故事,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不过,这部小说之所以受欢迎,主要不在于它的思想倾向,而在于它的艺术技巧,以下几点尤为明显:

①善用对话 生动活泼

在这部小说中,开头的故事背景,最后的故事结局,以及故事展开过程中的某些过渡性段落,作者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方法。小说的一半以上篇幅是由对话构成的。人物之间对话写得生动活泼,自然流畅。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刻画,也基本上是通过对话来实现的。我们不妨看看高乃里于斯和罗莎在不同情景下的两次对话。看守格里弗斯给囚犯送饭时在牢门口不慎滑了一跤,昏迷了。随后赶来的看守的女儿罗莎看到这个情况,力劝高乃里于斯趁机逃走。

“爸爸正处在昏迷状态,狗已戴上了嘴套,因而没有任何因素妨碍你逃跑。逃跑吧,这就是我的结论。”

“我拒绝接受。别人要控告你的。”

“你呆在这儿!天哪!天哪!你不明白吗,你要被判刑……判处死刑,在断头台上行刑,可能被杀害后碎尸万段,就像让和高乃依先生被杀害、被碎尸一样。看在老天的分上,你不要管我,逃离你现在呆的这个房间。”

“我是无辜的,我要以无辜者平静和镇定的心态等待我的法官。”

我们再看看另一段对话。罗莎发现黑郁金香被偷了,立即跑到牢房去告诉高乃里于斯。

高乃里于斯认为“就是那个卑鄙的雅各布”干的。

“罗莎,罗莎,给我把这扇门打开,你会看到,我能不能达到目的。你会看到,我能不能发现窃贼;你会看到,我能不能叫他招供。你会看到,我能不能叫他求饶。”

“唉!”罗莎一边抽抽噎噎地哭起来,一边说,“我哪能给你开门呢?我哪有钥匙呢?我要有钥匙,你不早就自由了吗?”

“啊,如果你不给我开门,罗莎,”高乃里于斯狂怒到了极点,大声叫喊,“我就打破这铁栅栏,我要把监狱里的东西砸个稀巴烂。”

小说通过这类传神的对话,逼真地塑造了高乃里于斯善良正直、胸怀坦荡、疾恶如仇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情节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反映了故事的发展变化等过程,体现在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高乃里于斯从海牙被押解到洛维斯坦因。五个月后,罗莎也来到了洛维斯坦因,来到了高乃里于斯的跟前,罗莎的父亲格里弗斯也来到了那儿,这是怎么回事呢?

“听我说,我尽量用三言两语把所有情况告诉你。离莱顿约四公里的地方,总督有一幢乡间住宅,实际上只是一个大牛奶作坊,是我的姑妈,也是他的奶妈,在照料那些牲口,它们全都关在那个承包来的小屋里。自从我收到你的信,唉,你的信我念不了,是你的奶妈念给我听的,我马上跑到姑妈家。在那里,我一直等到亲王来到牛奶作坊。他一到那里,我向他提出要求,让我爸爸离开海牙监狱看守长的职位,到这里来当洛维斯坦因国家监狱的看守。他没有看出我的意图,否则,很可能会拒绝的。相反,他同意了。”

这个对故事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情节,不是由叙事者来作交代,而是通过罗莎与高乃里于斯的一场对话来补叙的。

②形象逼真呼之欲出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一项重要艺术。人物形象是否逼真,是否富有生命力,是衡量一部小说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在《黑郁金香》中,大仲马以深厚的艺术功力塑造了一些人物形象。高乃里于斯原本是个医生,心地善良,性情耿介,淡泊名利,无意于政治,而钟情于花草,把黑郁金香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对罗莎的爱情,纯真忠诚,执着而不自私。罗莎心灵美好,爱憎分明,“出污泥而不染”,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正义感,紧要关头把个人安危置之务。他效忠国家却也相应地受到惩罚。他把心中的敌人,心灵的创伤,一齐带进了赋闲生活。一般来说,正派人到头来只能是这个结局,他们的罪过就在于忘我地为自己的祖国而工作。

这期间,威廉·德·奥兰治成了民众崇拜的偶像。他竭其所能千方百计地推波助澜,期待着民众把两兄弟的躯体造就成他所需要的两级台阶,好让他登上总督的宝座。

于是,1672年8月20日,就像我们开始这一章的时候所说的那样,全城的市民涌向布依坦霍夫,去观看高乃依·德·维特离开监狱,流放异国,去看看严刑拷打在这个熟读贺拉斯的人高贵的身体上留下了什么样的痕迹。

让我们赶紧补充一下,这些涌向布依坦霍夫的民众,并非个个都仅仅是无恶意地去看看这个场面,队伍中的很多人一心想充当一个角色,说得确切一点,想替代一个角色,他们觉得这个角色工作不胜任。

我们想说说刽子手的角色。

确实,有一些人涌向监狱,并不怀有多少敌意。对他们来说,只是这个场面很吸引民众,迎合他们本能的自豪感,只是去看看那个在尘土中站立了那么久的那个人倒下的情形。

这个高乃依·德·维特,据说是个无所畏惧的人,不是被关着吗?不是被酷刑打趴下了吗?大家即将看到的不是一个面色苍白、血迹斑斑、自惭形秽的人吗?对于比一般民众嫉妒心更强的城市市民来说,这不是一次辉煌的胜利吗?海牙城的任何一个好市民都应该分享这个辉煌的胜利。

奥兰治派的煽动分子们巧妙地混杂在人群中,打算像使用钝器和利器一样来操纵群众,他们互相交谈:“况且,从布依坦霍夫到城门的途中,不可以找个机会对着这个‘普尔丹的吕亚特’扔点泥巴,甚至几块石头吗?此人只是迫不得已才给奥兰治亲王当总督,而且还要派人暗杀他。”里于斯和罗莎共同培育黑郁金香。

两个年轻人之间的爱情从萌芽、开花到结果,不是一帆风顺的。高乃里于斯在患难中认识了罗莎这个知心朋友。正当两个年轻人之间的爱情开始萌芽的时候,高乃里于斯从海牙被押解到了洛维斯坦因。眼看他们要分离了,怎么办?罗莎去找了亲王,得到亲王的同意,把父亲从海牙监狱调到洛维斯坦因监狱,她本人又来到了高乃里于斯的身边。恰恰就在这个时候,雅各布(博克斯代尔的化名)也来到了洛维斯坦因,与格里弗斯打得火热。会不会夺走心爱者?开始,高乃里于斯有点疑虑。特别是,在罗莎对高乃里于斯产生了误解,以为高乃里于斯心目中只有黑郁金香,而没有她的位置的时候,一赌气,一个星期没有去看高乃里于斯。这一次,他们会不会真的分离呢?其实,在这一个星期里,他们两人都非常思念对方。误会消除后,两颗心贴得更近了。

培育黑郁金香的过程,可谓险象环生,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作者设置了一个反面人物——博克斯代尔。由于他的仇恨和嫉妒,引发了一系列情节曲折、令人担忧的故事。第一个球根由高乃里于斯培育,却被格里弗斯踩碎了;第二个球根由罗莎培育出了黑郁金香,却被博克斯代尔偷走了。罗莎租了一匹马,直奔哈勒姆。黑郁金香能不能要回来?恶人会不会得到惩罚?读者急切地想知道“后事如何”。博克斯代尔偷去了黑郁金香,却无耻地说是自己培育出来的,抢先报告了哈勒姆园艺协会主席。一开始,园艺协会主席把罗莎看成是女骗子、疯子,要赶她走。亲王来到后,博克斯代尔除了把自己说成是黑郁金香真正的主人外,甚至反诬罗莎伙同情人偷过他的黑郁金香,还别有用心地把这件事与政治联系起来,“揭发”罗莎的情人是高乃依·德·维特的教子。亲王听了也相信罗莎受了情人的指使,偷了博克斯代尔的黑郁金香,并表示要惩罚真正的罪犯。此刻,罗莎的处境非常艰难,读者心中不由得捏着一把汗,为黑郁金香的命运,为高乃里于斯的命运而担忧。直到罗莎在亲王面前与博克斯代尔当面对质,把第三个球根和“那张纸”交给亲王,亲王这才明白了真相,读者也才松了一口气。第三个球根虽然没有种下去,但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依靠它,解开了关键性的“扣子”:黑郁金香的主人是高乃里于斯和罗莎,而不是博克斯代尔。

④巧设悬念 引人入胜

一部作品,在叙述故事时,如果采用“竹筒倒豆子”的方法,就无法使读者产生期待心理。相反,设置合理的悬念,可以使读者产生关心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迫切心情,增强阅读兴趣。1672年8月20日,海牙发生的民众暴乱导致了维特兄弟的被害。此前,维特兄弟派了让的仆人克莱克给住在多德雷赫特的高乃里于斯送信,要他把让与法国德·卢瓦侯爵的通信赶快烧掉。克莱克几经辗转,终于来到了多德雷赫特高乃里于斯的住处。因风声紧张,克莱克丢下“那张纸”就走了。此前,高乃里于斯曾经一边捡球根一边漫不经心地对克莱克说,“我马上就念你的那张纸”。这时,读者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高乃里于斯看了“那张纸”以后会有什么反应?什么举动?大仲马却搁下不提,讲起别的相互关联的故事。国会派兵逮捕高乃里于斯时,他才赶紧拿起桌上的“那张纸”把三个球根包好。读者本来在期待高乃里于斯看“那张纸”,可是,大仲马就是不“安排”场合让高乃里于斯看“那张纸”。后来,包着球根的“那张纸”又交给了罗莎,大仲马迟迟不“安排”场合让罗莎看“那张纸”。高乃里于斯和罗莎都不知道那是高乃依写的一封信,是高乃里于斯无罪的证据。一直到罗莎与博克斯代尔在亲王面前对质时,大仲马才“让”罗莎看“那张纸”,“她屏住气息又读了一遍这页神秘的纸,叫了一声,同时把它递给了亲王”。亲王一看,明白了真相,知道了高乃里于斯的冤情。这时,读者才明白大仲马设置这个悬念的“妙用”。  由于本人水平所限,译文中难免有错误及不妥之处,恳切希望读者给予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黑郁金香(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国)大仲马
译者 凌晨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578889
开本 32开
页数 24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小说-外国小说
图书小类
重量 0.3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5.44
丛书名
印张 8.125
印次 2
出版地 江苏
203
14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6: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