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疾风劲草--秦似传/客家著名人物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他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的长子,在现代文学的所有领域都有建树;他创办和主编的《野草》杂志继承了鲁迅的精神、促进了杂文的发展,在抗战文艺刊物中影响巨大,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极高地位。

他就是散文大家秦似。本书为你讲述了秦似的一生。

内容推荐

秦似,原名王缉和。作家、语言学家。广西博白人。1940年在桂林任《野草》月刊主编。后任香港《文汇报》副刊编辑、《野草》丛刊主编。建国后,历任广西省戏曲改革委员会主任,广西省文联副主席、广西省文化局副局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是中国文联委员、广西语文学会会长,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五届政协副主席。

本书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客观全面地向你讲述了有关秦似的生平事迹。

目录

总序/1

前言/1

一、童年的苦与乐/1

 (一)家世/1

 (二)童趣/5

 (三)阿太和阿娘/7

 (四)忧患与疾病/9

 (五)与恶势力抗争/10

二、在家乡求学的日月/13

 (一)从私塾到新式学堂/13

 (二)革命的启蒙与文学创作的尝试/16

 (三)父母婚姻的故事/21

三、匹夫有责兴邦国——探索救国之路/25

 (一)走出乡门,初入文学殿堂/25

 (二)冲破读书救国的迷梦/27

 (三)走上抗战救国的道路/32

四、桂林抗战文化城的耀眼新星/38

 (一)幸遇伯乐/38

 (二)崛起——秦似与《野草》/41

 (三)秦似抗战时期的杂文/58

 (四)翻字典的翻译家/65

 (五)西南剧展评议团之一员/70

五、乱世飘零/77

 (一)桂柳大疏散难民群中的流浪者/77

 (二)遭劫和受辱——文人的悲哀/81

 (三)“难民”回家了/83

六、风雨如磐暗故园——桂东南起义及前后/86

 (一)风雨前奏/86

 (二)腥风血雨/90

 (三)误传死讯传奇/93

 (四)掩居海隅荒村/97

 (五)转移香港的奇遇/104

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108

 (一)劫余人初抵殖民岛/108

 (二)《野草》在香港复刊/113

 (三)《野草》的成就与影响/118

 (四)红色报人及其他/123

 (五)扶掖后进的动人乐章/126

 (六)港岛天伦/130

八、历史性的转折/133

 (一)迎接广州解放/133

 (二)随张云逸解放大军回广西/136

 (三)新政权的第一批工作者与讴歌者/138

 (四)戏剧改革的尖兵/141

 (五)广西文化战线的领导成员/143

九、坎坷与磨难/148

 (一)处分、下放/148

 (二)不辍笔耕的农业社社员/150

 (三)广西反右倾运动的“靶子”/154

十、寒凝大地发春华/160

 (一)不会消沉的人/160

 (二)多产的专栏作家/161

 (三)文学创作的新开拓/164

十一、走上两栖道路/168

 (一)老作家新学子/169

 (二)文学创作和语言学研究双肩挑/171

 (三)三年磨一剑——潜心修订《辞源》/174

 (四)教书育人的良师/176

十二、在“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中/183

 (一)山雨欲来风满楼/183

 (二)广西文化教育界头号“牛鬼蛇神”/185

 (三)泰山压顶不弯腰/188

 (四)风暴尾声/190

十三、更从何处赎年华/192

 (一)迎来新的春天/192

 (二)用生命赎取丧失的年华/195

 (三)晚年的文学创作/200

十四、甘为“驽马”效桑梓/206

 (一)野草恋山/206

 (二)广西语文学界的好带头人/209

 (三)忘我精神/212

十五、磊落真情/216

 (一)感人的亲情/217

 (二)真挚的友情/223

 (三)坦荡胸襟/235

十六、桂山南水咽悲声/238

 (一)病发京华/238

 (二)念念不忘工作的危重病人/240

 (三)飞回广西/243

 (四)最后的日子/244

 (五)永远的怀念/247

后记/253

附录/255

 悼秦似——《回忆秦似同志》代序夏衍/255

 香港著名作家曾敏之给作者的一封信/261

试读章节

秦似,原名王缉和,1917年10月15日出生在广西省博白县岐山坡村。这是祖国南部边陲的一个小村庄,离博白县城大约二里地,祖先是中原移民,村子的居民全都姓王,据说远祖是周文王之子王子乔的后裔。按族谱上记载,先人们因战乱从陕西南迁到福建上杭,经广东、海南,再流徙到广西,定居岐山坡村。岐山坡的命名,据说也和西周发祥地“凤鸣岐山”的传说有关。这样的族史,宣示着这个村庄村民来历的古老、不凡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连语言,这个村子都是特别的,所有的村民都能熟练地讲两种语言:地佬话和客家话。博白是一个客家大县,客家话也叫新民话,就是取外来移民的语言的意思;地佬话是粤方言的一个分支,有十种声调,入声有四种,是汉语声调最繁富、人声保存最完整的一种语言。国内外著名学者、中国现代语言学的一代宗师王力(字了一,秦似的父亲)就诞生在这里。他在法国用法语写的的博士论文《博白方音实验录》,即得益于自己的母语。而秦似后来研究诗韵、汉语词族,除了得益于父亲王力所传之外,也得益于熟练地掌握了两种博白方言。

王力原名王祥瑛,秦似是祥瑛的长子,贞伦公的长孙,所以叫“阿大”,因为五行缺水,小名就叫“阿水”,王缉和是王力为秦似起的名字。王家按辈分排行,是淳、叙、贞、祥、缉、熙、善、庆,“阿水”属“缉”字辈,王力按辈分的排字和长幼顺序给家乡的三个子女命名为“缉和”“缉平”“缉国”,寄寓了他在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的当时,拥护共和,热切盼望国家和平统一的思想。后来人称秦似为王力的哲嗣。

这个村子不算大,只有三十多户,翠竹环绕,绿树成荫,农院屋边,果树枝叶婆娑,品种丰富,遇上结果的季节,沉甸甸的果子把树枝也压弯了;村后背枕南流江,清澈见底的河水淙淙流淌;岐山坡其实无山,放眼眺望,可把远远近近一片片迎风招展的稻浪和一方方闪着粼光的池塘收入眼底。简直是个生态环境优美的鱼米之乡!但这里的村民并不富裕,富人只有两三户,大多数的人家都在贫困线上挣扎。因为旧社会三座大山的重压,官僚腐败,生产落后,加上地少人多,又处天涯海角,交通不便,简直是个穷乡僻壤。正如秦似在《童年的回忆》中写的:“兵灾、饥馑、疫病、贫穷、愚昧……旧中国的一切伤痕,给我幼小的心灵,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也是旧中国农村千千万万儿童生活的写照。

秦似出生于一个破落的书生门第。他家祖辈几代都有人中过科举功名,但没人当过大官。祖屋是一座两进的小院,泥墙瓦顶。一进的右室是王家的书房和客厅,中堂有一幅山水画,画两边有一副集句的对联:

智者乐仁者寿格超梅上

居之安资之深品在竹间客厅左厢房是王力的出生地。二进是个花厅,正中一张八仙桌,几张木椅,两旁有副楹联:

天道酬勤

求知至乐前面的小天井原来种着桂花、佛手、铁树各一株,还摆着几盆兰花。花厅右厢房的侧屋,是秦似的出生地。这是一间小小的泥墙房,只放得下一张秦似父母亲结婚时的中床和母亲陪嫁的几个箱笼、一张一尺左右宽的小木桌。门楼不算高,大门口有两个石墩,可供家人和路人坐憩。正门对出去,有两株果树,一株龙眼,一株木菠萝,丰年时硕果累累。

虽然到了王力和他儿子秦似出生时,祖辈已破落,祖屋墙漆剥蚀、字画模糊,花树也不再完整,但依然充满浓厚的中华文化气息,有着教人勤学求知、宁静致远的氛围。这样的环境,培养了几代读书人,其中也不乏有名的学者和教授。

秦似的高曾祖父文田公、曾叔祖父方州公、祖父贞伦公,都曾分别取得过贡生、秀才等科举功名。但他的曾祖父紫庭公与功名无缘,只以种田、行医为生,听说还会打铁。由于不善经营,加上人口增加,红白喜事的耗费,不得不把分家时分到自己份下的十多亩地典当出去相当一部分,家境日趋衰落。据说到紫庭公去世,家里只剩几亩坡地、一匹瘦马和一副破马鞍。直到秦似童年,这副破马鞍还丢在柴房里。祖父贞伦公后改名王炳如,膝下本有四子一女:大子夭折,二子祥瑛根据排行,也叫“阿二”,后改名王力,三子后改名汇清,四子祥珩,女儿祥碌。祥碌青年时期就参加革命,是博白第一批共产党员,但仅仅21岁就因病身亡,剩下王力三兄弟。

炳如中秀才后,还没有参加乡试,科举制度就被取消了,他于是考进了县师范传习所,毕业后当过一年县高小的教师就辞职回家。他好诗文而不善理家,农活全交给一位长工打理,会行医看病而常常不收诊金,给人写对联、书帖也分文不取,还常常贴上纸张笔墨费用。这样虽然他在乡中声誉很好,但家境却困窘到了夏天要把棉被送进当铺的地步。秦似两岁的时候,炳如公不得不离乡背井,带着妻子儿女到南洋谋生,让继母李贤修、秦似母子留守旧屋。炳如一去十多年,在印度尼西亚靠给人看病、开个小药店维持生计,直至受到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才回乡。王力高小毕业即失学,先在家里开了个私塾,教自己弟弟和村里的几个孩子识字读书,后受聘到离家20里地的山乡大车坪当家塾教师。由于有家学基础,又得到一位学生家长的14箱书,爱不释手,废寝忘食地读,靠过人的刻苦勤奋与超凡的聪颖,走上了自学成才的道路。后来靠村里的“蒸尝”资助,到上海、北京求学,3年跨越了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阶段,紧跟着又到法国留学,顽强拼搏。炳如和在南洋的王力的弟妹,靠小店与教书的收入,维持生计与支持王力留学的费用,家里凑不足,还要在华侨亲友中筹款。王力留法回来,曾请支持过他的亲友吃饭,表示答谢,但欠的债好久还没还清。南洋那头,根本无法顾及家乡。P1-4

序言

我怀着一颗拳拳之心,痛定思痛痛更切。在此,仅以这本书,来记念我父亲秦似作为革命家、作家、学者、教育家的一生。应该说,作为文学家,他最为人所知的是杂文,他和他的如同兄长般的挚友聂绀弩,都是继承鲁迅文风的杂文家。综观父亲的一生,他经历了诸多的幸与不幸,他有过顺与逆、成功与失败,有过苦与乐,但始终未离磨难与坎坷,而且是苦多乐少。他不算太长的69年岁月,跨越了许多重要的历史阶段,经历了灾难深重的旧中国、8年抗战的烽火、人民民主革命运动、新中国的建设和改革,他毅然投身于社会变革、时代前进的洪流,在许许多多重大的政治风波里,又几乎都处身于风口浪尖,而一直保持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沉热爱,个性直而不曲、刚正不阿。他的历程,可以说是20世纪20至80年代中国历史的一面折光镜;他的命运和我们祖国、民族、人民的命运紧紧相连,也是一个特定时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写照。从这本书也可以读到许多文化名人的往事。父亲本人和他周围的人和事,有许多感人的和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这些故事,展现了一批驰骋文坛的风云人物的风貌,给人许多关于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但故事并非虚构,而是真实地记录了秦似及其所处的时代的足音。

光阴荏苒,父亲离开人世已近22个春秋,是该系统地写些“为了忘却的纪念”的文字,完成他的传记的时候了!这是母亲与我的亲友及关心父亲的人们的期待;对于现代文学史来说,也是一份有用的资料;对于愿意了解父亲和他的时代的读者,则是留下一本有益的读物。

因为父亲抗战时期参与创办的版面较小而影响很大的刊物,刊名就叫“野草”,他处于风云激荡的时代,一生颇多坎凛而坚持追求真理与正义,为党为民奋战不息,他的精神正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的“野草精神”的体现,因此我们把本书题名为“疾风劲草”。

父亲历尽磨难,在生命的垂暮阶段,还写下这样一段话:

我对于养育我的祖国和哺育我的时代,永远不能忘情,对于我国饱经风雨的人们今天的和未来的事业,信心丝毫未减,只要我的心脏一天还在跳动,我依然要在党的领导下,拿起我的笔,倾吐我的心声的,不管我献出来的是甘醇的香槟,还是带点涩味的苦酒。(《秦似杂文集前言》)

他的笔端所抒发的炽热的赤子之心,顽强的奋进精神,高尚的胸怀情操,至今读来仍然催人泪下,激励着后人继续向前。

王小莘

2008年春

后记

《疾风劲草——秦似传》的撰写历时几近三年,经过多次补充修改,终于完成了。这是我们对先人应尽的一点义务,为宣扬和保存进步文化付出的一分微薄力量。

写传记,最重要的是材料。材料要真实、可靠。我们这本传记,首先依据的是父亲本人的各种著作,尤其是涉及他的生平与思想的部分;还有他的笔记及各种遗留的文字记录,包括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写的交代、检查、思想汇报等材料,如他的《参加革命及入党经过》,就带有自传性,成了重要的参考。这些交待材料的“反用”,是对历史开的一个玩笑。其次,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回忆秦似同志》的文集,许多与父亲同时期的老一辈文化人如夏衍、林默涵、周而复等生前的知友及一些学生,留下了关于他的宝贵资料。再是已出版或内部刊印的秦似年谱、传略之类,应该感谢杨东甫、陈国才等同志,他们的作品,为这本传记的撰写做了先行的工作。还有王祥彻前辈手写的、未发表的《秦似的童年》,提供了许多难得的父亲童年生活与经历的追忆。在谈到抗战时期《野草》及秦似的贡献的时候,查阅了多部中国现代文学史、杂文史、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之类的著述。多年来我们跑了好几个城市的图书馆,收集父亲的各种著作与有关材料,和母亲、父亲的助手所收集的总合一起,得以在传中较全面地反映父亲著述的情况。涉及有关作品评价时,还参阅了许多研究秦似著作的论文。收集资料的时候,一些有关单位、父亲的朋友和学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如桂林图书馆、黄仕荣、梁扬、林仲湘、杨东甫、李建平、梁超然、魏华龄、洪珏等。在此,向为我们提供各种材料的同志致以深深的谢忱!当然,这些材料是“为我所化用”,贯串全传的是我们的感知与情文。父执曾敏之、黄克夫与作藩师都给予了关心,我们也由衷铭感。

特别要说的是,我母亲陈翰新,在我父亲逝世后就积极着手对他的材料的收集,她怀着对丈夫的深切怀念,做了许多工作,为《回忆秦似同志》文集的出版,费了许多心血;当知道小莘要为父亲写传的打算后,不止一次地把所知道的往事告诉小莘,回答了不少提问。痛心的是她也已经作古。我们写的这本传记,应该是献给父母两人并广大读者的。

最后,要衷心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及客家文化研究所、广西客家海外联谊会、桂林客家海外联谊会为这本书的出版提供的机会与帮助,钟文典、陈仕金、王建周、余鑫晖、彭会资等同志给予的大力支持。

虽然我们怀着真挚、深厚的感情,以十分认真的态度来写这本书,但限于水平与所掌握的材料,肯定会有不足之处,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王小莘 吴智棠

2009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疾风劲草--秦似传/客家著名人物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小莘//吴智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82361
开本 32开
页数 2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184
14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2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5: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