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爱的祭献
内容
编辑推荐

历史的尘埃,有时会埋没事实的真相;或是把最为重要的东西藏起来,让人只看得到浮光掠影的表象;或是在历史的大部呈现出来之时,让一些可贵的东西依然藏在深处,像珍珠之不仅藏在海底,而且还是藏在海贝里,藏在一种物的痛苦里一样。于是就有历史学家致力于发掘鲜为人知、或不为人重视的史料;就有作家来发现藏在历史深处的、人的命运的真相和人性的光辉。敖惠琼的散文集《爱的祭献》,正是这样一种责任的产物。

内容推荐

作家敖惠琼似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一直在关注和思考着这一问题,她的目光从国内到国外,从现代而古代,扫描过一些杰出的女性,希望从历史的深处,发现“爱的祭献”的悲剧及其意义。除了上面提到的胡兰畦、宋美龄、卡米耶之外,作家在本书里所涉及到的人物还有张纯如、“黄埔那些女兵”、“远征军女兵”;武则天、李清照、柳如是;西施、貂蝉、王昭君和杨玉环等,都是古今中外的杰出女人。这些女人或是为国家、为君王、或是为正义、为爱情,甚至为文学艺术,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或年轻的生命。在历史的深处,珍藏着她们一些不为人知的东西,闪光的东西——《爱的祭献》这样告诉我们。这些美丽的悲剧背后所蕴藏的意义,作家没有全部告诉我们,而让作为读者的我们自己去发掘。这是《爱的祭献》一书的由来。

目录

爱与祭献,被忽略的心灵遭遇

那些如虹般璀璨的年华

在他的歌声、舞步与激情里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满纸奇气,一身豪情如是

历史的沉重,如何让她系弱的双肩亲扛?

美,在那些事件面前

那无字的碑

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

难忘“宫花寂寞红”

赶快成人,安慰地下的母亲

问天下谁是英雄

黄埔,那些女兵

穿越野人山的远征军女兵

大爱无形

后记

试读章节

在卡米耶的命运经历中,爱,真的成了“一只不祥的鸟”,不管它飞来或是飞走,都给她带来了厄运。它让我们看到了某种训诫的意味:不可知的巨大的热情,常常可能遭致毁灭。

致命的爱情和天才的淹没,双重的折磨毁了卡米耶。她没法从那种剥离中挣扎出来。

1905年,作为外交官的弟弟保罗,也就是派驻中国上海和福州的领事高禄德回到法国的时候,非常惊异地发现了姐姐的变化。姐姐好像变成了另一个人。后来,他在《我的姐姐卡米耶·克洛岱尔》一书中写道:“恳求,忍辱,屈膝,赤裸裸暴露了自己。一切都完结了,这就是她让我们看到的永久的样子,而你知道么,这种时刻正好是她的灵魂从身体挣脱的时刻,与此同时挣脱的,还有魂魄、天才、理智、美貌、生命和她自己的名字。”

孤独的境遇和情感的创伤让她陷入绝望,她的举止越来越怪异,甚至让身边的人都感到厌恶,就连深爱她的弟弟,这时已成为著名诗人、剧作家的保罗也没法接受。

1914年,在给了卡米耶理解、爱与呵护的父亲去世一周之后,卡米耶被家人送进了精神病院。医生告诉她的家人,卡米耶患上了一种叫做“迫害妄想症”的精神病。这一年,卡米耶48岁,美丽的雕塑家卡米耶,从此永远离开了她视为生命一样重要的雕塑艺术,直到她走完生命的最后三十年。在精神病院里的三十年,没有书籍,没有艺术,没有正常人的生活。在这里,她被完全地孤立。世界,在她这里完全关上了大门,在那道紧闭的铁窗之外,世界经历了两次大战,炮火、硝烟、城池的沦陷……只是院墙里她隐约听过呼啸,更多的是寂静和冰冷。

今天,我们依然难以置信,在世界艺术圣殿法兰西,一个女艺术家依然会有过那样的遭遇。

痴迷艺术,往往意味着清贫一生。一个不为世俗所容的人,常常缺少庇护,而要想在被认为是充满力量的男性专属的雕塑领域,在雕塑艺术这个行当奋斗,这个不为俗世所容的女人,从她拿起刻刀的那天起,就注定要拼到山穷水尽。

在精神病院里,她依然恐惧,不敢吃熟的食物,害怕有人要谋害她。她只吃生的鸡蛋和带皮的土豆。在那30年的每一个日子里,对着冰冷的铁窗和一张张陌生而漠然的面容,她不停地喃喃自语:如果从来不曾认识他,多好!但那仅仅是如果……

自傲。美丽。迷茫。孤寂。无助。愤怒。敏感。刚毅。天才。大师。这些词都准确地描述了卡米耶。她的生命与人生的所有日子里都写满了罗丹,写满了对罗丹的爱、对罗丹的恨以及对罗丹的耿耿于怀。

1943年的深秋。79岁的卡米耶,静静地告别了这个让她绝望的世界。像这个季节里飘落的一片树叶,无声无息。

在她的墓碑上没有留下任何记录,只有一个属于精神病人的代号:1943-NO.392。

卡米耶是那么孤单,孤单的灵魂。不论在人间,还是去向另一个世界。

几年后,当卡米耶的家人去寻找到她的墓地,想把她的墓迁回她的家乡,一个叫费来恩塔当努瓦的小镇的时候,墓地早已经在一次扩建工程中被夷为平地。

卡米耶,永远地在这个世界消失了。再也没人知道,这里曾经埋葬过一位全世界的人都应该记住的大师:著名雕塑家卡米耶·克洛岱尔。

卡米耶·克洛岱尔倒下了,在孤立无援而又充满怨恨与绝望中倒下了,一位与罗丹一样伟大的大师轰然倒下了。

11

在卡米耶离开的日子,罗丹似乎一直在挽回着他们的关系,但仿佛一切都是徒劳,在一个决意不回头的女人那里。

他一直等待,直到他生命的最后的日子,才给了另一个不幸的女人一个名分,这就是他的未婚妻,一直陪伴他过了几十年,照顾着他的生活起居的女人罗西。罗丹和她结婚,使她成为罗丹夫人。十八天后,罗西就过世了。一年后,罗丹也离开了人世。

在生命的最后的日子里,罗丹还是一直念念不忘卡米耶·克洛岱尔。他请求在即将建立的罗丹博物馆里展出卡米耶的作品。只有罗丹知道卡米耶的那些作品具有怎样的价值。他的要求得到了法国美术部的同意。P14-15

序言

在历史的深处

——序《爱的祭献》

胡廷武

历史的尘埃,有时会埋没事实的真相;或是把最为重要的东西藏起来,让人只看得到浮光掠影的表象;或是在历史的大部呈现出来之时,让一些可贵的东西依然藏在深处,像珍珠之不仅藏在海底,而且还是藏在海贝里,藏在一种物的痛苦里一样。于是就有历史学家致力于发掘鲜为人知、或不为人重视的史料;就有作家来发现藏在历史深处的、人的命运的真相和人性的光辉。我觉得敖惠琼的散文集《爱的祭献》,正是这样一种责任的产物。

我相信这部作品,作者是反复改动和增删过几遍的。比如当我看第一稿的时候,第一篇是写胡兰畦的《那些如虹般璀璨的年华》,而当出版社的校样出来之时,第一篇却改成写卡米耶的《爱与祭献,被忽略的心灵遭遇》了。我的意思不是要探究作者调整篇序的用心,而只是想说明作者对这本书的认真态度。毕竟卡米耶和胡兰畦都是杰出的女性,而且两篇作品都写得一样的漂亮。

胡兰畦甚至是中国人中,参与国际共运的先驱者之一,可以说是一个国际活动家。这个活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女英雄,上过黄埔军校,当过将军,但她是共产党员。她办过报,当过记者,还是一位具有国际名声的作家;她在德国坐过纳粹的监狱,在苏联受到过很高的礼遇。在抗日战争期间,她组建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到前线慰问,轰动一时。1957年,她的一个老朋友被划成右派,她因为前去探望而受到牵连,也成了右派。我第一次从这篇文章里知道,在大革命时代,胡兰畦曾经是陈毅将军的恋人……对于胡兰畦这个人,我过去接触过一些资料,但是从来不像此文这样的丰富,她在我心中的形象,从来不曾像这样地“如虹般的璀璨”。在整个的阅读过程中,她的命运始终吸引着我,我看到一场场雨,一道道炫目的霓虹,我期望雨过天晴,她的命运会向好的方面逆转。但是历史却这样回答了我的期待——这个功绩卓著的老人,却是一个人孤独地走完了她光荣、坎坷而又漫长的人生里程。敖惠琼向我们呈现的,乃是一种悲剧之美。

当作家的笔触转向另一个我们更熟悉的人的时候,略带沉闷的阅读,出现了一种峰回路转的效果。这个人就是宋美龄。作家从丰富的历史资料中,选取了三个片断来讲述这位曾经的第一夫人:一是她在美国的演讲;二是会见希特勒的私人代表;三是到战火硝烟中慰问前方将士。关于抗日战争期间,宋美龄到美国参众两院以及美国民众中的演讲,到中国战场的一些前线去慰问将士,这些年来,已经是大家熟知的事情,人们甚至知道她在淞沪前线慰问时,遭遇日本飞机轰炸,负过轻伤。但是敖惠琼在《难忘“宫花寂寞红”》里所提及的一段史实,却未必是一般读者所知道的,但它至关重要。1939年希特勒派遣他的私人代表冯·戈宁到中国来,劝中国投降,宋美龄作为蒋介石的私人代表与他会谈。她回答冯·戈宁的劝降说:“敝国领袖蒋中正,我本人,敝国的全体政府官员,全体将军、军官、士兵,以及全国国民,万众一心誓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一定要把侵略者赶出中国国土。现在、将来都绝不和侵略军——日本强盗讲和。如果日本打不下去了,要求结束战争,则必须全部撤出他们的侵略军,将汪精卫、伪满洲国的皇帝、大小汉奸,一齐引渡给我们,以接受国民政府之审判……”当年,冯·戈宁和希特勒自然会十分惊讶,“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却仍有这样的气魄和决心。但是历史却无情地证实了他们及所谓“轴心三国”可笑的狂妄。今天,当我们在历史深处,重新发现并且回放这一段话的时候,仿佛还能听到一字一句掷到法西斯面前时的巨大声响。

“一个民族,连弱不禁风的第一夫人都冲上前线,和日本鬼子玩命的时候,这个民族是绝对无法征服的,只要这样的人不停止呼吸,日本人所谓大东亚圣战都永远只是一个噩梦。”作家引述这样一段话,来说明宋美龄在抗日战争中的作为和影响。不过我觉得这句话更多的是强调“一个民族”,更赞叹的是一种民族精神。当然女人和民族,这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历史反复向我们昭示的真理是:只要女人不屈服,一个民族就不会屈服。女人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站立的根本原因。如果从生命的原初说起的话,我们甚至可以说,女人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女人在人类精神活动中,比如文学艺术活动中的才华及作用,几乎是无可替代的。希腊神话中主宰艺术之神缪斯,就是一位伟大的女性,谁可以取代她的作用?但是当我读完《爱的祭献》之后,我不能不掩卷叹息,在人类历史活动、包括艺术活动中的杰出女性,大多是悲剧角色,虽然悲剧读来很美,但又不禁令人为之哀伤。

刚才说到卡米耶。卡米耶也是这样一位既杰出,又令人哀伤的女性。她是法国著名的女雕塑家,同时她还有另外一个著名的身份——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情人。卡米耶与罗丹的情爱故事,正像毕加索与他的众多情人的历史性绯闻一样,早已众所周知。但是,他们的故事在这篇题为《爱与祭献,被忽略的心灵遭遇》的散文里再现,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作家除了发掘和组合资料,使故事显得更加丰满以外,同时还显现了一种叙事之美,这一点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快感。当然更主要的是,作者是想通过这篇故事,来揭示“被忽略的心灵遭遇”。这种心灵的遭遇,可以理解为这一对情人是真正相爱的。艺术家的这一类情爱故事,已经形成了一个套路,即从浪漫开始,而到分手结束,最后留下巨大的遗恨。稍有不同的是,卡米耶同罗丹分手之后,卡米耶表现得很绝决,坚持不再见罗丹,而罗丹则长期追踪和眷恋着卡米耶,直至生命的终了;他们的态度虽然表面看来不一样,但却是从不同的侧面透露出一种刻骨铭心的真爱,正像一座雕塑的两个侧面,姿态可能略有不同,却表现了同一主题一样。这样来理解这篇散文不能说错,但是我觉得作者的用意不止于此,她想说的是:“他们的相遇,意味着艺术史上一个重要事件的开始,他们的故事随着他们不同凡响的艺术作品被写入艺术史。”“他们的故事一旦发生,就不再属于他们自己而属于历史。”作家这样来描述卡米耶与罗丹痴心相爱的日子——“爱,沉醉其中,如痴如醉地爱,如痴如醉地工作、创作,这便是他们的生活,乃至生命的全部。”这种理解虽然有点自我,但是如果我们认真解读这篇散文,同时又了解一下罗丹以及卡米耶的作品的话,我们就会觉得作家的这种抒情性的描写是有根据的。罗丹当然不是因为卡米耶而成为一个大雕塑家,而是因为卡米耶而激发出了火山般的热情,因而创造出了他最优秀、最富生命力的一批,包括《思想者》、《地狱之门》在内的不朽的杰作。同样,卡米耶在认识罗丹以前,也已经是一个雕塑家,但是显然罗丹使她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从一名雕塑家,变成了一名具有大师品质的艺术家。

从艺术的角度,从艺术史的角度,好像是这么一回事。然而当我们换个角度,从人的角度,人性的角度来看这一小段爱情史,或者艺术史的这一个章节的时候,我们会残酷地发现,艺术大师们头上的花冠,原来是一些花儿、朵儿、或许还有绿叶短暂的生命组合而成的!所以作家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道:“卡米耶把她的青春与才华孤注一掷地投入到了与罗丹的爱情里。”从而成为一个被众人赞扬的“为艺术而生的女人”,这从本质上来讲,这不过是一种“爱的祭献”。这种祭献,值还是不值呢?

作家似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一直在关注和思考着这一问题,她的目光从国内到国外,从现代而古代,扫描过一些杰出的女性,希望从历史的深处,发现“爱的祭献”的悲剧及其意义。除了上面提到的胡兰畦、宋美龄、卡米耶之外,作家在本书里所涉及到的人物还有张纯如、“黄埔那些女兵”、“远征军女兵”;武则天、李清照、柳如是;西施、貂蝉、王昭君和杨玉环等,都是古今中外的杰出女人。这些女人或是为国家、为君王、或是为正义、为爱情,甚至为文学艺术,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或年轻的生命。在历史的深处,珍藏着她们一些不为人知的东西,闪光的东西——《爱的祭献》这样告诉我们。这些美丽的悲剧背后所蕴藏的意义,作家没有全部告诉我们,而让作为读者的我们自己去发掘。这是我猜想的《爱的祭献》一书的由来。

我曾经想建议作家把写迈克尔·杰克逊、张学良、项羽的三篇抽去,让《爱的祭献》成为一部专写女人的书。但我在看了写杰克逊的一篇之后,我决定不说,因为这一篇真的写得太好;而且它还是一篇为我喜欢的舞蹈家杰克逊翻案的文章。“这才是迈克尔·杰克逊的本来面目!”这是我在读完《在他的歌声、舞步与激情里》之后的一句自言自语。

敖惠琼是一位有成绩的作家。在此之前,我读过她的长篇传记文学《王甲本将军》,还有散文集《守望生命》,前者虽然是传记,但也具有散文的品质,故而知道她在致力于散文的写作。《爱的祭献》是她的新收获。从散文写作的角度来说,这一部新著更注重叙事学意义上的叙述技巧,有的篇章像诗一样地熠熠生辉。

是为序。

2010年12月23日

后记

当键盘敲完书稿的最后一页,最后一行,最后一个字,当鼠标点击处闪烁的箭头在书稿的字里行间滑动,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一个个或悲壮,或豪迈,或慷慨的声音便在耳际响起。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与虞姬的悲歌唱和轰然响起。

少帅张学良“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的慨叹随清风飘然而至……

还有踏响而来的征战的马蹄的铿锵,有昭君遗落大漠深处的叹息,有白山黑水间纷纷扬扬飘落的大雪,有来自遥远天国引导我们歌唱舞蹈的迈克尔·杰克逊充满激情的狂舞、歌吟与呐喊……

我一如孩子般注视他们,从历史深处向我走来……走来……

那些历史深处的声音纷至沓来……

禁不住心潮澎湃。

这是一本饱蘸了心血与深情的文字,是一次与书中人物的深情对话,如今完成了它,为了自己,一种救赎的渴望。

历史是深沉的,它沉默着……

在一种人生深沉的苦痛里,我开始了人物传记的阅读,想从那一个个不同凡响的生命故事里获取力量,阅读给了我脱胎换骨的改变和震撼。

心在颤栗。

无法描述的心情。

走近一个个人物,体味一个个心灵,一个个为了信仰、为了目标而受尽磨难的心灵,一个个心灵的磨难,甚至生命的殉难。心中充盈着感动。

向着他们朝拜,欣喜地感受到自己的蜕变,为自己获得这一切激动。

颂歌属于他们。在那一个个孤独无语的时刻,他们离得那么近,宁静地体味他们的存在,任何的缺憾与伤怀已不复存在。

万籁俱寂,夜色凝重,沉浸在与他们共度的时光里。

把这一切告诉人们,告诉人们一种凛然的精神,一种曾经被热爱又被冷落了的信念与情怀,一种让世人感动的生命的光辉……

一切珍视理想、信念与心灵的人,这是一本献给你们的书。

这些书中人物的感情,你、我、我们大家的感情会在一起交融,这种交融会让我们震撼。

人世间,再也没有比这更为值得珍视的了。

胸中充满了感激,感激书中那些不同凡响的灵魂带给我的一切,也感激帮助我完成这本书的写作及出版的朋友们。我的老乡姚庭忠先生、出版社的陈浩东先生、熊凌女士,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帮助。我最敬重的书法家陈正义老师为我的书题写了书名,著名作家胡延武先生为本书作序,画家傅保中先生画了插图,电视艺术家李正明先生摄影,张建刚先生为本书写了评论,还有作家朱兆麒先生、尹坚女士、杨春慧女士、朱朝选先生为本书校对,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爱的祭献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敖惠琼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2073180
开本 16开
页数 1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1-03-01
首版时间 2011-03-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31
16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0:47:28